马嵬(其二)李商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马嵬(其二)李商隐

ID:875898

大小:787.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马嵬(其二)李商隐 背景简介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甘露之变公元835(大和九年)11月21日,27岁的唐文宗在大明官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试图诛灭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随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行刺,后与以仇士良为带边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株连甚众。史称“甘露之变”。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⑴《马嵬》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中心,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⑵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 ⑶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用典,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⑷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此日”指哪一日?“当时”又指哪一时?前后又有什么关系?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总结归纳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应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2、对《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是怎样理解的?“讽意至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3、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1、倒叙的叙事手法;2、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