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6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6

ID:873917

大小:61.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国宝——大熊猫》教案【理论支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推进“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遵循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国宝——大熊猫》课案设计,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支点,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其关键性、实效性、双向性和引导性。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2.反复朗读,品味本文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3.讨论大熊猫的生存繁衍问题,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2.学习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说明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说明的四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做好读书笔记。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本课。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推荐学生上黑板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其余学生纠错、订正。(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预习题字词练习的设计就是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的。】3.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①文题“国宝”说明了什么?②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③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④文章还介绍了大熊猫的哪些知识?【设计第①②③④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批注要点: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四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二、导1.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国宝---大熊猫》的教学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2.精讲点拨。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1)标题的作用【点拨方法】 标题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内容上揭示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中心。如《松鼠》一文标题揭示说明对象。本文的标题既揭示说明对象,又表明了文章的说明中心。【参考答案】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国宝”表明了文章的说明中心。强调了“大熊猫”的珍贵。(2)文章哪些内容说明了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点拨方法】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找出相关语句。【参考答案】第五小节: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第四、六、十六小节: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3)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点拨方法】理清文章写作的思路。【参考答案】文章紧紧围绕是我国国宝“大熊猫”这个中心进行说明,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文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然后依次从形象可爱、数量稀少、科研价值三个方面说明了大熊猫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采用了由果到因的说明顺序。又如,文章开头就写大熊猫受到外国朋友的特殊礼遇,然后指出原因是大熊猫“数量稀少”。当然,文中也有由因到果的说明顺序。如文章的第三部分,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相关情况后,指出大熊猫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总之本文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的。(4)文章还介绍了大熊猫的哪些知识?【点拨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参考答案】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第二课时3.探究课文。品味语言的特点,学习生动形象的说明。⑴找出文章中关于大熊猫外形特征的描写句,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雅、活泼的感受。——《国宝——大熊猫》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点拨方法】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比较两段文字的不同表达。【参考答案】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的特点。⑵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①第四小节: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② 第十二小节: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点拨方法】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参考答案】①“人见人爱”一词写出了大熊猫受欢迎的程度。“喜欢嬉戏”总领下文的四个方面:直立、啃竹枝、打滚和玩耍,而下文中的“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笨拙”“摇摇晃晃”与上文的“憨态可掬”照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熊猫那种笨拙的可爱。②准确精当地使用了形容词和动词,“笨重肥大”“摇摇晃晃”同爬树的“高明”“非常灵敏”“高高”形成强烈的反差,动词“躲藏”突出了它“温驯”、“机警”的特点,两个“非常”强调了它自卫反应的灵敏和爬树本领的高超。(3)归纳总结:如何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a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b巧妙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4.深度探究。(1)结合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2)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参考答案】①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人类破坏性行为,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体制,兴建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大熊猫意识。②兴建竹子走廊。如两处栖息地相距过远,可兴建成走廊以连接各大小栖息地,增加大熊猫的流动性。③人工饲养。人工饲养可对大熊猫作出多项研究,例如食物研究、食物营养方面及人工授孕等研究,协助拯救大熊猫。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5.课堂小结。三、练1.涵咏积累。(1)抄写文中优美词句,并能熟读成诵。(2)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篇课文:介绍大熊猫的知识。2.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同步阅读。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附:板书设计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2.反复朗读,品味本文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自学辅助资料一、背景资料(一)关于大熊猫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被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斋”,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二)大熊猫的生活现状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的侵噬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1.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只以下,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2.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3.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二、文章主旨《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通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的可爱及珍贵的特征。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来进行说明;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个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结构上是按从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安排组织材料。三、写作特色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加上适当安排了过渡段和过渡句,文章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便于加深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这一事实的印象。2.形象生动的说明。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此外,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预习练习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xī()戏hān()态bīn()危cuǐcàn()()温xùn()tián()静qī()息孤pì()yì()日分miǎn()繁yǎn()2.解释词语。憨态:濒危:璀璨:温驯:恬静:孤僻:翌日:分娩:繁衍:3.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的“国宝”?【参考答案】1.嬉戏憨态濒危璀璨温驯恬静栖息孤僻翌日分娩繁衍2.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接近危险的境地,濒,临近、接近。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温和驯服。安静。恬,恬静。孤独怪僻。第二天。①生小孩。②生幼畜。 逐渐增多或增广。3.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等。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①文题“国宝”说明了什么?②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③文章还介绍了大熊猫的哪些知识?④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二、深度探究题(1)找出文章中关于大熊猫外型特征的描写句,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2)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3)结合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课堂达标测评题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一经过训练,就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地笑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獏”。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獏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抓住课文关键词语回答)2.通过这三段的介绍,你了解了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试简要概括。(抓住三节关键词语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句能否删去?为什么?(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第2段历数了古代典籍中对大熊猫的介绍,这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联系全文回答,大熊猫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国宝?(抓住关键句中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大熊猫;体态丰满可爱、珍稀、濒危。2.可爱而多才多艺的行为表现,俊俏、活泼的外形,从古到今都是珍贵的名兽。3.(1)加点词句表明大熊猫在国际上受欢迎的程度,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2)加点词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逼真,富有情趣地刻画了大熊猫的面部特征。4.这里引用大量古代资料,是大熊猫成为珍稀动物的有力佐证。5.摹状貌、引用、打比方。6.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等。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2.同步阅读。国宝――大熊猫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15.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一中心,运用顺序分别介绍了大熊猫名称的由来、____、、等情况。16.结合全文说说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17.“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18.选文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19.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熊猫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理由。【参考答案】15.逻辑食用习惯活动范围繁殖、生长状况16.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17.不能删去。原因:“最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18.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说明;作用:充分说明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且不易成活,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19.因为作为国宝的熊猫来自广袤的森林,熊猫追求新鲜,充满力量,无拘无束,是个可爱的动物,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笑声。他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