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2016学年《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导学案

ID:865984

大小:1.95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1.明确有哪些“记叙的角度”。2.分析不同“记叙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3.能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1.了解选择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并能根据需要恰当选择。2.明确对记叙“切入点”的认识,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1.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记叙文有哪些叙述角度。[自我核对]所谓叙事视角,是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在记叙文,尤其是在记人的文章中,从人称上说,一般指的就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从观察点、立足点的角度考虑,一般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叙事视角的选择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要受到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侧重点,同时也体现了技巧方面的能力。真正成熟的记叙文应该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进而创造美文,创造精品。 2.什么是第一人称的记叙?它有什么优点和不足?[自我核对]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用第二人称记叙有何好处?[自我核对]用第二人称记叙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二是便于抒怀,即用第二人称行文,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三是会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随和。 4.什么是第三人称的记叙?它有什么优点与不足?[自我核对]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这样的记叙,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5.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选择记叙的人称呢?[自我核对]写作时,到底选择哪种人称,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一般要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但有时也存在人称转换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叙述: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人称交错使用,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但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要频繁更换;二是更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1.阅读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围绕本单元的写作主题,谈谈该文的成功之处。心灵的仙境妈妈:我好想您。昨天终于见到了您,看见您那张写满欣慰又略带疲惫的脸,我非常心疼并由衷地感激您。我知道,只因您想亲自为我送考、加油而急匆匆地从西藏赶回湖南。可以想见您在千里迢迢的青藏铁路上彻夜颠簸的情景,您在列车上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服饰和您那双对我殷切期盼的眼睛。我知道,您的心在谁的身上,谁就能成为您的风景!妈妈,您知道吗?我见到您的那一刻,此前对您的所有埋怨,都烟消云散了。妈妈,说实话,我怨恨过您。您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却让我错过了三年的母爱。三年前,我顺利进入高中,您却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选择进藏支教。那样的环境,您一待竟是三年。临走前,您说您要和我共同奋斗,只要三年。我完成我的梦想,您奉献您的事业。我挽留您,哭泣着说:“妈妈,那边又苦又累,还一连好几天不能洗澡。您不要去了,留下来陪我好吗?”您朦胧的双眼中满是痛苦的抉择,您抱着我,久久不语。 之前,您曾去过一次西藏。圣洁的布达拉宫让您流连,最具传奇色彩的拉姆拉措湖则让您倾倒。但我知道,最令您放不下的是那里的孩子们。您小心翼翼地捧出他们的照片。蓝天白云下瘦弱不堪的孩子们,用典型的高原红的脸努力向您微笑。我知道,正是这些微笑成了您日夜牵肠挂肚的思念。而正是这份思念使您不顾阻拦地报名援藏支教。您说我有最好的读书环境,而那些可怜的孩子也需要一个平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不再挽留您,您拖着厚厚的行李箱离开我,去您说的心灵的仙境。临行前,您对我说的依旧是最初的“加油”,您只愿我也能在三年的学习中找到心灵的仙境。望着您的笑容,我若有所思。网络不通,交通不便。一年之内我只接到您寥寥可数的几个电话。您说:“没有水又经常停电的日子的确很艰苦。可我过得很坦然,很惬意。”是啊!您让藏区的孩子们分享了原本只属于我的最朴实真切的母爱:您教他们识字,陪他们成长,引导他们做人,给予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实现您事业的梦想。我知道您的坦然,了解您的幸福,也体会到了您和我共同培育的心灵的仙境。 妈妈,昨天见到您,您还拿出了藏区孩子们特意为我缝制的祈福娃娃。他们让您告诉我,谢谢我这位姐姐给了他们一个好妈妈,并祝我考试顺利。那上面还有用针线绣出的歪歪扭扭的“我爱您”的藏语。望着那些祈福娃娃和妈妈您略带歉意却又幸福的脸庞,我一度泪如雨下。妈妈,今天我是在高考的考场里,思索、书写着我的人生答卷。我会带着您赐予藏区孩子们的这样一份爱与希望从容向前,会学着妈妈您那样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去乐于奉献、回报社会,也会学妈妈您那样倾心于自己的事业,去打造真正属于我的心灵的风景。最敬佩您的女儿2014年6月7日 【与你交流】(1)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书信的形式,将第一、二人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人称,有助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位远赴西藏支教的老师的女儿对妈妈的理解和爱;第二人称,便于与“妈妈”对话,仿佛在面对面地向“妈妈”倾诉,有利于浓烈感情的抒发,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文章塑造出一个鲜明生动、感人至深的教师形象。在信中,作者巧妙地借女儿对“妈妈”的情感倾诉,不但完整地展现出女儿对妈妈——一位援藏支教的教师由怨恨到理解再到赞颂的心路历程,而且充分地展示了“妈妈”先人后己的崇高思想境界,将一个对西藏教育事业倾心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感人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2.下面是关于老师的习作片段,请你从人称运用的角度进行点评。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当起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天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日子在忙碌而平静中过着。然而,一天我在翻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开学这么长时间了,老师们的目光从来没有停留在我的身上,哪怕老师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一秒钟;也从没有老师提问过我,更没有老师表扬我,哪怕是批评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坐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对我说出了‘你能行’!是您,老师,是您第一个将目光停留在我身上!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让我的名字在班内响起!“老师,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时,所有同学都愣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老师,我真的不敢相信是在叫我!我哆嗦了,因激动而哆嗦了。老师,我语无伦次,您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说:‘你能行!’老师,我当时真想哭,真想哭!“老师,从那天起,我觉着天也蓝了,地也宽了……“老师,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我想说:‘谢谢您,老师!’”我震惊了,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我明白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天平不能倾斜的想法。 【与你交流】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给人一种真实感,同时又注意了人称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周记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混合运用,既写出了学生当初的真实感受,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与你交流】(1)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2)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3)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4)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了分内事而且做好了分外事,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5)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3.如果写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写作提示]“眼睛”是记叙的主体,但此文题中的“眼睛”是抽象的,不是让我们就老师的眼睛写眼睛,而是要把老师的眼睛同老师的职业与心灵结合起来去记叙和描写。写作本文宜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写老师的“眼睛”,可以根据老师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写。1.以“老师的眼睛”为描写对象,选择恰当的记叙角度,写一段文字。 例文:上课时,老师的眼睛有神奇的“穿透”能力,谁心猿意马,老师便会一眼看出,并及时提醒你注意;谁把小说掩藏在课本内,装成认真看课本的样子,老师便会眯起眼睛盯着你,让你站起来,自己把课本里夹的小说拿出来。在一次联欢晚会上,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某个同学坐在一个角落里无精打采、黯然神伤,老师及时找这个同学谈话,了解到这个同学在家里遇到了不愉快的事,经过家访,终于使这个同学卸掉了包袱,打消了顾虑,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老师的眼睛就是老师的心灵,它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写作提示]写这个题目,一定要由实入虚来写。这中间就有一个抓住特征,自然联系引入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虚写,或生硬牵强地附会。可以从老师的肩膀说起,可以是肩膀上的故事(倚在老师的肩头),可以是肩膀的形象(瘦削的、柔弱的),然后进入肩膀的喻义或引申义。典型的是肩膀代表了担当,责任与关爱,也代表了力量。还要注意本单元的话题内容,是园丁赞歌。2.请以“肩膀”为题,分别用第一、三人称写出你理想中的老师。只写一两个片段即可。 例文:肩  膀连续鏖战了两个小时,学生的一堆作业,我终于看完了。我长出了一口气,轻松地放下笔,慢慢地离开凳子,站定,仰头,梗直脖子,双臂前伸,前臂上弯,掌心朝上,慢慢向外打开,扩胸,拢掌到脑后;然后双手以掌交替拍打左右肩膀。这是我久坐后的必做体操,为了缓解我僵直的颈椎,酸麻的肩膀。人到中年,又为人师者,几人不是颈椎僵直,几人不是肩膀酸麻?是职业所病,也是责任使然。只有人才有肩膀,也只有人有了直立行走才有了颈椎病。所以人才有了责任的赋予,站起来不逃避,有担当不懈怠,做人都是这样,何况是为人之师呢?我的颈椎僵直,我的肩膀酸麻,我的内心却很充实,我的心情也很愉快。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