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017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017年

ID:860791

大小:37.0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7-9-10【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划分层次段落。 2.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概括主旨大意,分析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4-1926年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后为革命事业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7-9-10【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划分层次段落。 2.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概括主旨大意,分析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4-1926年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后为革命事业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的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杂文集《热风》《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16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译作果戈理《死魂灵》、法捷耶夫《毁灭》等 写作背景:1926年3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率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一位爱国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文学常识: 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所说的“纪念”。君:对人的尊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大抵()诧异()踌躇()() 寥落()黯然()绯红()菲薄()() 喋血()攒射()赁屋()桀骜()() 噩耗()不惮()尸骸()屠戮()() 虐杀()浸渍()殒身不恤()() 2.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不惮:不怕。 微漠:依稀,淡薄。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攒射:集中射击。 3.通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写作缘起为痛悼逝者,进一步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突出了写作目的。作者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第二部分:(3,4,5)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过程,记叙了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赞颂了她们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 第三部分(6,7)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评价了此次事件的重大意义。指出徒手请愿而流血牺牲的不值得,激励革命者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深刻论述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二、合作探究 1.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 思考:本文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情?其用意何在? A:“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对真理的追求 (注:《莽原》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书刊,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有的人就不敢定或不愿定,而刘和珍君却毅然定了《莽原》全年,不仅说明了她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更说明她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的追随者和战友) B:反抗校长,为母校前途的担忧——嫉恶如仇,有责任感 C:到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爱国的热忱 用意:借刘和珍君的积极上进,善良美好的形象来反驳抨击当局的“暴徒说”与“被利用说”。 归纳小结: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2.用波浪线标示出文中表现作者悲愤情感的句子 (1)我将深味…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4)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5)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6)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 2.体味作者运用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综合分析整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有哪些表达方式?试着各找出一例句。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2.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用“中华民国”作纪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中华民国”作纪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讽刺和愤慨之情。“民国”已经十五年了,而当局不但像历代统治者一样肆无忌惮地杀人,还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中华民国”已经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的“民国政府”,只是屠杀人民的机器。开篇用如此详细的纪年,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意义。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和真切。徘徊:表现了作者内心无法排遣的悲痛和愤懑。 正告:语气比较庄重,规劝,文中应是“郑重的告诉”。勾起了“我”的痛悼和思念,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4.“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二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既揭露了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和悲痛。 5.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是指那些能够为国家,为人民而抛头颅,撒热血,不畏牺牲的人们。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统治的残暴,所以,面对这样的国家,他们是“哀痛者”。然而,他们又能够直面这社会,并为推翻这丑恶的社会献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甚至生命,所以他们又是“幸福者”。 6.“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有什么含义?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三个“必要”各指什么)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个针对烈士刘和珍君;第二个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第三个针对忘却的救主。 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 9.“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在强调刘和珍的和蔼善良,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和珍的遇难经过,更突出烈士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更加突出反动派的无耻。 10.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激愤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11.文中第六节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何用意? (1)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长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2)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12.“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面对残酷的流血斗争,为国为民,视死如归,为改变旧世界而斗争。作者对他们无限崇敬与钦佩。 “庸人”平庸之人,即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还包括一般中国人。 “有恶意的闲人”即所谓学者文人,实则是反动派的御用文人,龌蹉的流言家。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其冷漠,冷眼旁观,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抱希望。 合作探究,展示质疑1.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作者实际上是在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号召人们去斗争。“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又是对民众的呼唤,激励和号召。 2.“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刘和珍当时中弹,是“从背部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不是什么“暴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绝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卫”。这些铁的事实,有力的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这样写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 感悟小结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标出文中的你尚不能理解的重难句子。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1.思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表达作用。(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才:作者消息闭塞,当局封闭信息;便:噩耗传递的速度之快;居然:残暴无人道;而、即、况且、更何至于:刘和珍的遇害出乎意料;但、然而、也、竟:反动派的凶残超出了想象。 然而、便、还、而且、不但、简直、因为:事实之确凿;但:凶残+诬蔑;但、就:惨象+流言。总之,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和无耻。 合作探究,展示质疑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反动派的自夸,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2.作者在第六节第一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十分赞成。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的? 观点一:我不赞同作者的观点。看待问题应该同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斗争是应该讲究策略,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作为赤手空拳的学生,请愿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最起码能让民国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让广大民众不至于陷入消沉,从而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观点二: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徒手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群武装反动军警和卫队,学生前往示威游行,只能是自投罗网。我认为学生的爱国热情可嘉,但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要讲究斗争策略。 观点三: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段政府这样的凶残,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使爱国学生们遭到那样的惨杀,因此我们对反动政府不能存有幻想,必须进行比徒手请愿更彻底的斗争。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关于“三一八”惨案,除本课介绍的之外,你还了解哪些(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你对刘和珍,杨德群等受害学生了解多少?查阅相关资料,作些归类,分析,拟出发言提纲,与同学交流讨论,写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