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荆轲刺秦王
加入VIP免费下载

5 荆轲刺秦王

ID:860498

大小:5.69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5荆轲刺秦王 轻松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 轻松晨读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读: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诗人以极高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诗作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肃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课前预习一、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编订为《战国策》。《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解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记事的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长于叙事和议论,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2)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游历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其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独树一帜的国别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之后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也是国别体。 5.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皆为戮没。()(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燕王拜送于庭。()(7)秦王购之金千斤。()(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9)群臣侍殿上者。()(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1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被动句(5)被动句(6)状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8)定语后置句(9)定语后置句(10)省略句(11)省略句 三、阅读思考熟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内容,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描写了荆轲怎样的性格。参考答案:可分若干情节概述。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结合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写荆轲的深沉、刚毅、机智、勇敢。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结构图解 2.写法鉴赏(1)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搏”,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二、局部揣摩1.荆轲“怒叱太子”显示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2.本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从艺术手法上看,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又以秦王的窘态和“目眩良久”反衬其勇武。 【高考小贴士】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3.“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易水送别,千古流传。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士皆垂泪涕泣”,继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两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4.从全文看,太子丹的不忍、秦武阳的色变、秦王君臣的惊慌失措,对表现荆轲起到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衬托作用。具体说来,太子丹的不忍衬托了荆轲的智谋非凡,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了荆轲的镇定自若、真正勇敢,秦王君臣的惊慌失措衬托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三、探究争鸣有人说荆轲是一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徒,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请同学们围绕“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批判还是应当称颂”展开辩论。思路提示一: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燕国当时的处境来讲,荆轲刺秦王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思路提示二:荆轲作为英勇机智、济弱扶困、反抗强暴、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流传后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他应当受到尊重。荆轲的报恩思想是和当时保卫燕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趋势,但秦国兼并的残暴,却又是不可否认的。荆轲采取个人恐怖的手段是不可取的,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行为的实质是正义的,而当时广大人民对强权暴秦的反抗也是多种层次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随堂训练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解析:C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解析:B例句为被动句式。A项,“何如”意为怎么样,固定句式;B项,“见……”表被动;C项,“欲与俱”应为“欲与(之)俱”,为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9.从选文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解析:D“心狠手辣”的评价不当,“诱使樊将军自刎”说法不当。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文:(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译文:答案:(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而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点击进入课后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