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烛之武退秦师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7烛之武退秦师 (2)

ID:860465

大小:6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节次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内容: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9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7、特殊句式: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三、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四、解题:烛之武:郑国大夫。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秦师:秦国军队。              退:使……撤退。五、导入新课: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拜访一下烛之武,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二、《左传》简介: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2、《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按时间先后,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3、《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  2、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字音。3、自读课文。9 4、指名朗读课文。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原文。四、作业: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串讲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2、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3、找同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②古今异义           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③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9         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驻扎)                    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的使动: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名词的意动: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动词的使动: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臣之壮也(壮年)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④一词多义          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          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而)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表转折,连词)           焉: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9                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⑤特殊句式         A、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B、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C、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D、省略句:          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许之                 (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省宾语: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三、巩固课文翻译,掌握特殊文言现象。四、熟读课文,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    1、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2、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3、秦、晋两军的军队驻扎是怎样的?试用图描述。五、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第三课时9 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上,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近《烛之武退秦师》。二、介绍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三、幻灯片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教师解说:这是秦国,都城为雍。这是晋国,都城为降。这是郑国,都城为新郑。晋郑比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氾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本文记叙的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斗争的主角。只身赴秦,说退秦师,实属不易。四、鉴赏故事情节:1、课文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其题眼(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退”2、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围绕“退”,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说:退的原因,退的经过,退的结果。3、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在第几段交代的?还交代了了什么?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从中可看出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第一段;还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驻军的位置。4、是烛之武自告奋勇前去说退秦师的吗?不是。5、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呢?是否马上同意帮助郑国呢?9      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郑伯采纳意见。     烛之武拒绝见秦君,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和不满。6、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表现的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7、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动之以情并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返顾赴敌营。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8、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危如累卵。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       离间秦晋联盟,关键是如何说退秦师。  9、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       英雄所见略同。指名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的?   ①越晋难治。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   ②亡郑利晋。秦国劳师兴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就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舍郑利秦。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晋人无信。纵观历史,经过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勾起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晋人无厌。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10、其中那一点最关键?阙秦以利晋11、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国着想: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②善于利用矛盾:9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晋人无信——使秦伯深思;晋人无厌——预言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进犯秦国。使秦伯存有戒心,改变主意。      ③讲究语言艺术——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先以退为进,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④善于揣摩心理。       通过分析利害关系:亡郑利晋,舍郑利秦。一利一害,使秦伯动心。     烛之武明里为秦,暗则为郑。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然而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不义之战;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预料。秦穆公会耐心倾听并改变主张吗?显然不会。烛之武是妙语退秦师。12、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秦晋退兵)13、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最后一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文公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原因。五、探究本文叙事的特点?①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秦晋退兵②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希望。      烛之武因长期不被重用而”辞曰“,打了退堂鼓,使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戏剧性。  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      晋侯讲了一番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③详略得当。④伏笔与照应:9       A从秦晋围郑的原因可看出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B“夜缒而出”照应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到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通知对方,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六、鉴赏人物形象:     1、写事离不开人,从整个情节来看,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说退秦师——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慷慨许之——满腹才华又怀才不遇,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夜缒而出——勇敢无畏的勇士。     2、试分析其他你喜欢的形象。       例如: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勇于自责。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七、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