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

ID:854283

大小:12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2.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二、课文解析1.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得法),弊(弊端)在赂(贿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的人)曰:“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丢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暴露)霜露,斩荆棘,以(进而)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赠送)人,如弃草芥()4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这样)后得一夕安寝,起(起床)视(眺望)四境,而(但是)秦兵又至矣。然则(然而)诸侯之(的)地有限,暴(残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赠送)之弥(越)繁(频繁),侵(侵犯)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别,有定论)矣。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柴火)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当)之。齐人未尝(未曾)赂秦,终(最终)继(跟着)五国迁(破败)灭,何哉(为什么呢)?与(亲近)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避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按照道义)不赂秦。是故(因为这个原因)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至()丹以(用)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连续)却(抵抗)之;洎(自从)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消灭干净)之际(时候),可谓智力(智慧与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向(如果)使(让)三国各爱(珍惜)其地,齐人勿附(依靠)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命运),当(倘若,假如)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判断)。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赏赐)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日(天天)削月(月月)割,以(因而)趋(走向)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发语词,不译)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可以)以(用)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假如)以(用)天下之大,而从(跟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2.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b.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第一层(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第一层(4):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二层(5):讽谏北宋王朝,宋朝富有天下,但是却像六国一样贿赂强敌,此破灭之道也。三、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4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③⑥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二)非选择题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A、其实百倍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B、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C、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D、始速祸焉古:招致。今:速度快。E、可谓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智慧。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B、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读yàn,满足。C、当与秦相较“当”通“倘”,读“tăng”,如果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A、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B、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C、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D、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E、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4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宾语(6)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刺秦”(7)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状语后置5、解释下列多义词4a.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b.为以荆卿为计作为邯郸为郡成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c.灭六国破灭灭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d.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并力西向朝着e.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f.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好比,好像良将犹在依然,仍然g.或或曰有人或未易量或许h.事以地事秦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i.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始速祸焉才j.终终继五国迁灭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k.故故曰“弊在赂秦也”因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以前的l.胜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m.得较秦之所得获得此言得之得当,适当诚不得已能够h.暴暴霜露暴露,显露暴秦之欲无厌残暴i.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由于,介词秦以攻取之外凭借,介词以地事秦把,介词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用,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介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而,连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418 其二:欧阳修和《伶官传序》一、作者简介、解题及创作背景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2.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负重。周匝对庄宗说:“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请陛下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封这两个人为刺史。郭崇韬劝他说:“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现在天下刚刚创立,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失掉天下人心。不能这么做!”于是没有执行命令。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你还不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这三人很惭愧。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委屈执行吧。”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二、课文解析及内容总结1.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划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翻译划线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译划线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划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总结:3.文章主旨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三、课堂作业1.词类活用18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告以成功()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18 2.文言句式18A、燕王,吾所立B、此三者,吾遗恨也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盛以锦囊E、系燕王父子以组F、身死国灭,为天下笑G、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8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183.一词多义18(1)与与尔三矢()无乃尔是过与()尝与人佣耕()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乱易整,不武()(3)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而其归书也必速()若水之归下也()(4)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请其矢,盛以锦囊()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6)困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7)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斯人,吾谁与归()(8)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至于…,何其衰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84.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4)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18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18 其三:韩愈和《祭十二郎文》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2)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18 ,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xī,埋葬)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三、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闻汝丧(sàng)之七日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四、课文解析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才)能衔(怀着)哀致诚(表达诚意),使建中远(在远方)具(准备)时羞(羞通馐,食物)之奠(祭品),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知道)所怙(依靠),惟兄嫂是依。中年(在中年)兄殁南方(在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承(延续)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当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18 段意:说明自己和侄子从小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吾年十九,始(才)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到,去)河阳省(探望,祭拜)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停止,住了)一岁,请归取其孥(棋子和儿女)。明年,丞相薨(死),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才动身),吾又罢去(罢官离开),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久住);图(想要)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谁知道)汝遽(突然)去吾而殁(去世)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舍弃,离开)汝而旅食(谋生)京师,以(为了)求斗斛之禄。诚(假如)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停止,离开)汝而就(就职)也。特殊句式:1.使取汝者始行:此为省略句式,全句该是“吾使汝取汝孥归吾,汝始行”,意思是说我让你带着你的妻子搬过来和我一起住,你才开始动身前来。2.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式,全句该是“吾念汝从吾于东”,意思是我想到你跟着我一起在东方客居。段意:自己和侄子之间的三别两会:暂时分别居然成为永别,留下无穷的悔恨。以上为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是:叙述情人之间相聚之温馨、相别之相念、永别之悔恨。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视力)茫茫(模糊),而发苍苍(灰白),而齿牙动摇。念(想到)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早晚,一旦)死,而汝抱(承受)无涯之戚(没有尽头的悲伤)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段意:斥责上天不公,痛惜侄子英年早逝。呜呼!其(固定格式,是)信(真实)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使...夭折)其嗣(后代)乎?汝之纯明(纯正明智)而不克(能够)蒙(承受)其泽(恩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生存保全)乎?未可以为信(真实的事情)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为什么)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应该)业(继承)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确实)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推究),而寿者不可知矣。特殊句式: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意思分别是“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段意:斥责上苍不明,不相信侄子早逝,表达作者对侄子去世的无限哀悼之情。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一天比一天)衰,志气日益微(衰退),几何(还有几天)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18 段意:说明自己即将老去,但心中仍然对侄子念念不忘。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希望)其成立(长大成人)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段意:年轻的人已去,年老的人在,担心子女难以长成。汝去年书云:“比(近来)得软脚病,往往(常常)而剧(剧痛)。”吾曰:“是(这)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因此)而殒(使...陨落)其生乎?抑(或者)别有疾而至斯乎?段意:侄子得病去世,作者无比悲痛。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在)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大概)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而)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给)吾书,乃(就)问使者,使者妄称(瞎说)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特殊句式: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此为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盖东野之使者不知以月日问家人”,意思是大概孟郊的使者不知道用十二郎去世的具体日期这个问题问家里人。段意:侄子死期不详,又增一个永久的遗憾。以上为第二部分,意思是叙述侄子之死给作者带来的悲痛今吾使健中祭汝,吊(安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用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迎接他们然后)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立即)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一同)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最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同垗,坟地),然后惟(满足)其所愿。特殊句式:则待终丧而取以来:省略句,全句该是“则待汝终丧而取之以来”,意思是就等到你的丧期过完了然后再把你的妻子和孩子接来和我一起住。段意:照顾侄子母子,许以改葬,以安慰在天之灵。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什么时候),汝殁吾不知日(什么日期),生不能相养以共居(共同居住、生活),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凭(靠着,临)其棺,窆(下葬)不得临其穴。吾行(行为)负(辜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进而)生,相守以(连词,表承接,引申为直到)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却)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其实)为(造成)之,其(这样)又何尤!彼苍者天,曷(何)其有极!自今已往(从今以后),吾其(或许)无意(没有兴趣)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其成长;长(养育)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段意:认为自己对侄子的死有责任,答应照顾其子女。以上为第三部分,意思是对侄子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改葬、抚养子女等事务。18 呜呼!言有穷(穷尽)而情不可终(终结,说完),汝其(是)知也邪?其(还是)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四、课堂练习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敛不凭其棺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18A.惟兄嫂是依B.将成家而致汝C.吾往河阳省坟墓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乃能衔哀致诚汝来省吾,止一岁皆不幸早世183.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①汝之子始十岁┃使取汝者始行长者衰者而全乎┃长吾女与汝女18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18②如耿兰之报┃如不能守以终丧然后惟其所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18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B.两个'如'字不同,两个'惟'字不相同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184.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18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④未可以为信⑤未始以为忧也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18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185.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18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而神者诚难明③诚知其如此④所谓天者诚难测18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186.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7.下列划线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18A.志气日益微B.谨拜表以闻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D.臣具以表闻188.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汝殁以六月二日B.惟兄嫂是依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D.吾佐董丞相于汴【参考答案】1.D;2.C;3.①A②D;4.B;5.D;6.C;7.A;8.B。18 其四: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导入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三、给下列字词注音蜩()腹蛇蚹()兔起鹘()落少()纵即逝自视了()然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缣()素萃()筼()筜()赦()免箨()龙亲厚无间()四、梳理重点字词及文章结构第一段重点字词:节节具()焉自···以至于(   ) 乃(  )节节(  )为(   )之叶叶(  )而累(   )之 成(   )竹于胸  执(  )笔熟(   )视振(  )笔直遂(   ) 兔起(  )鹘落(  ) 少(  )纵(   )则逝所以然(   )  内(   )外(   )不一(   )  不学之过(  )也自视了然(   )  忽(  )焉丧(  )之  遗(  )与可  斫(  )轮与(   )之  托(  )于斯竹  若(  )予者  并(  )得其法(  )段意: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开头至少纵则逝矣):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从与可教予如此至岂独竹乎):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剩下的部分):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18 第二段重点字词:初不自贵重(    )  足相蹑(   ) 与可厌(   )之  以为口实(  )余为(  )徐州  近语(   )士大夫  当萃(  )于子  拟(  )将(  )与可无以(  )答  因(  )而实(  )之 影许( )长 苏子辩(  )矣归老(    )  修(   )竹  赦(   )箨龙    段意: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从开始到以为口实):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事(从及与可自洋州还至而有万尺之势):文与可与苏轼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第三件事(自筼筜谷在洋州至段尾):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重点字词:没(   )于陈州  曝(   )书画  废(   )卷  畴昔(   )段意: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五、课堂练习(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做动词,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形容词做动词,实,证实 3、与可厌之:形容词做动词,厌,厌恶 4、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名词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腹,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5、初不自贵重: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解释一词多义的词18 A.文言实词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进而18(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型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  2、庖丁,解牛者也判断句  3、轮扁,斫轮者也判断句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判断句  5、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省略句  6、吾将以(之)为袜省略句  7、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省略句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四方持持缣素而请之人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于胸中先得成竹 10、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状语后置,于中有见  11、足相蹑于其门状语后置,于其门相蹑  (1)、岂复有竹乎固定句式,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固定句式,岂……哉?:哪里……呢?(六)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18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附:(一)选择题参考答案1.B(大概,大致)2.B(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18 1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