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与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书愤》教学设计与反思

ID:844182

大小:110.6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书愤陆游一、课题《书愤》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意逆志,理解诗歌主旨。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3、情感目标: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三、教学重点1、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内容,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知人论世。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了解诗人。他“六十年间万首诗”,才华横溢;他“死前恨不见中原”,黯然神伤;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有许多爱国诗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是谁?(陆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爱国诗篇——《书愤》,去感受他伟大的灵魂。(二)学习目标1、以意逆志,理解诗歌主旨。2、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三)读一读,整体感知1、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把握情感。2、朗读品味①学生自由试读[来源:Z&xx&k.Com]②学生个人展示诵读③听录音跟读④饱含情感,齐读吟咏(四)品一品,理解内容1、品读题目: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书愤》各联的内容,并概括每一联分别“书”了什么事?2、品读要求:①解读准确,语言连贯。 ②概括简明,答题规范。③独立完成,时间6分钟。④答案要点写在作业本上。3、品读示例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4、品读交流,重点突破。①学生展示交流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十五年前在瓜洲渡打败金军,金戈铁马收复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能守边的将领立下的誓言未得实现,铜镜中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②重点突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此处用典。这一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道济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没有像檀道济那样被冤杀,但因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5、品读小结《书愤》这首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己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五)思一思,把握主旨1、知人论世,探讨:诗人忧愤什么?资料链接(写作背景):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2、交流归纳:愤自己壮志难酬,愤朝廷求和偏安,愤国家国土沦陷。3、总结诗歌。本节课,我们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方法赏读了《书愤》,诗人艺术地“书”写了一生的经历,表达了因国家国土沦陷,朝廷求和偏安,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六)赏一赏,拓展提升1、梁启超赞陆游“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两句大意是:陆游的诗集中十分之九写的都是从军报国的欢乐,自古以来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要数这位陆放翁2、美文评陆游。(七)背一背,强化巩固背诵诗歌。七、板书设计书愤自己壮志难酬朝廷求和偏安[来源:Z.Com]国家国土沦陷八、教学反思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忠心渴望报效国家。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介绍和所写诗词的回顾,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并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理解本诗的意向和思路,从而到达我们的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情感,同时又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人论世”较感兴趣,也能积极响应,并形成了较好的学习心得;而“以意逆志”,或许是理论性太强的缘故,亦或我的分析没直接点透,学生似乎可以接受,但没完全理解。这其中好像缺了什么环节,自以为应让学生在回顾作者生世历程及其思想特点的基础之上,再来理解本诗的情感和主旨,如此应会有更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尤其在“读、说、合作讨论”等方面做的较好,这些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应坚持并把效果最大化。而上述反思到的不足,则需要请教学习后改进,以争取教有所长,学有所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