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01

ID:826164

大小:2.68 MB

页数:85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苏洵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 作者简介苏询,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哪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故事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1)弊在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é)读准字音(第一、二段) (4) 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斩荆棘(jīngjí)(7)暴秦之欲无厌(yàn)(8)草芥(jiè)读准字音(第三段) (9)与(yǔ)嬴(yíng)而不助五国(10)洎(jì)牧以谗诛(zhū)(11)革灭殆(dài)尽(12)胜负之数(shù)(13)当(tǎ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áng)读准字音(第四段) (15)下咽(yān)(16)悲夫(fú)(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xuē)月割(19)苟(gǒu)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读准字音(第五、六段) 课文解读——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弊:弊病,弊端。兵:兵器。善:恰当,得法。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原因。或:有人。互:交互。率:都,皆。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补充资料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解读——第二段 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取独。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厥:其,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举:拿。以:来。予:给。然后:这样以后。视:看待,对待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得:得当,适宜,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因贿赂得到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周的边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课文解读——第四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坚持道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7.斯用兵之效也8.始速祸焉9.赵尝五战于秦10.二败而三胜11.后秦击赵者再12.李牧连却之效:功效。始:才。却:使------退却。再:两次。尝:曾经。战于秦:与秦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速:招致。 13.洎牧以谗诛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6.智力孤危17.诚不得已以:因为。终:坚持到最后。殆:几乎。诚:的确,确实。智力:智谋和力量。际:时候。 18.刺客不行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0.当与秦相较21.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不行:不去。数、理:命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灭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啊。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呀。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爱护各自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估量的呢。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课文解读——第五、六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礼:以礼相待,名——动封:分封劫:胁迫,挟持以:用事:侍奉为------所:被动日、月:一天天的、一月月的,名——状以:以致为:治理。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苟:如果于:比。犹:仍,还。之:代秦国。之:的。下:自取下策。从:蹈,跟随。故事:旧事,成例。是:这。下:下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时代背景 北宋地图 写作意图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六段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二段)(总分)(第三段)(总分)(第四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五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并列)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古人云:……”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三段)假设论证(第四段) 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⑴其实百倍⑵思厥先祖父⑶始速祸焉⑷可谓智力孤危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⑹至于颠覆⑺后秦击赵者再那实际情况/实际上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知识归纳——古今异义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两次/表示又一次 ⑴不能独完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⑶以地事秦 ⑷义不赂秦 ⑸始速祸焉⑹李牧连却之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⑻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⑼日割月削名→状,每日/每月名→动,侍奉名→动,坚持正义形→动,保全使动,使……退却名→动,礼遇,礼待形→动,坚持到底形→动,招致名→动,作战,打仗知识归纳——词类活用 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知识归纳——一词多义逃亡,动词通“无”,没有亡为 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知识归纳——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不是)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没有)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大则得城(得到,获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读děi,必须,应当)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对,正确)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无”通“毋”,读wù不,不要。(D)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比较阅读将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相比较,找出其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阅读讨论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过秦论》《六国论》“过秦”(仁义不施)“规汉”(攻守之势异)“论古”(魏、楚、韩、齐、燕、赵--秦)“讽今”(宋---西夏、契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