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4课 阿房宫赋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4课 阿房宫赋 学案

ID:825330

大小:59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阿房宫赋  1.了解文体特点,掌握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理解句子,摘记文中的精彩语句。3.鉴赏本文的语言美、音韵美,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4.探究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正确看待历史,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是我国古代一座极其宏伟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外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赋是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讲究铺陈叙事,重视辞藻、对偶、押韵。《阿房宫赋》被誉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杜牧(公元803—约公元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26岁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关心国事,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力主削平藩镇,拥护中央;主张抵御外敌,反对腐败,同情人民。因喜欢兵法,故其诗文受兵法的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亦精。其诗因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艺术上最具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其诗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事已衰,故常流露出感伤情调。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有诗歌《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等,散文以《阿房宫赋》最为有名。阿房宫的兴灭一直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作者年仅二十三岁。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16岁)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3.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鼎铛(   )       ②骊山(   )       ③摽掠(   )④锱铢(   )⑤逦迤(   )⑥晓鬟(   )⑦呕哑(   )⑧阿房宫(   )⑨囷囷焉(   ) ⑩蜀山兀(   )金块珠砾(   )不霁何虹(   )尽态极妍(   )直栏横槛(   )辘辘远听(   )架梁之椽(   )妃嫔媵嫱(   )2.多义词  3.古今异义词(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燕、赵之收藏 (4)韩、魏之经营 (5)齐、楚之精英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词类活用(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六王毕,四海一 (6)蜂房水涡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3)秦人不暇自哀(       )(4)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5)戍卒叫,函谷举(       )6.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朝歌夜弦: (2)尽态极妍: (3)鼎铛玉石: (4)付之一炬: 1.“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多于……”的对比排比句,试分析这组句子的好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4.作者描写阿房宫的极尽奢华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5.第1段中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请分析这段景物描写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B.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C.日益骄固固:坚固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分由古及今,借古讽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议论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的事实,暗寓讽谏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不要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B.在论述“秦爱纷奢”不恤民力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时,作者使用的是推理分析的方法。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外力各不相同,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无法挽救六国和秦落得灭族的下场。D.铺写秦王朝的穷奢极欲,连用了六个比喻。极度的夸张,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掠夺天下财富的贪婪。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即对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穷奢极欲的愤怒和批判。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归 田 赋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河清乎未期俟:等到B.落云间之逸禽落:使……落,射落C.悬渊沉之鯋鰡悬:钓起D.陈三皇之轨模陈:陈旧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感蔡子之慷慨B.于是仲春令月C.咏周孔之图书D.安知荣辱之所如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开头写了作者欲离京归隐田园的原因。B.这篇赋的中间写作者已经归隐田园及退隐田园后欣然自乐的生活。C.以“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作结,表明作者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D.这篇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抒发了作者仕宦京都久不得志,欲归隐田园的感情。8.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1.(1)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出现了。(2)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更)使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2.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3.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四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就还会重蹈覆辙。基础知识梳理1.①chēng ②lí ③piāo ④zīzhū ⑤lǐyǐ ⑥huán ⑦ōuyā⑧ēpáng ⑨qūn ⑩wù lì jì yán jiàn lùchuán yìnɡ2.(1)动词,灭族;名词,类。(2)动词,让;连词,假使;名词,使者。(3)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喜爱。(4)动词,夺取;动词,提取;动词,选取;助词,着。(5)动词,统一;数量词,一把;副词,一旦;形容词,专一。(6)动词,完结,灭亡;动词,用尽,竭尽;副词,全部,全都。3.(1)钩心斗角:古义,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形容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别致;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也作勾心斗角。(2)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收藏: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集保藏。(4)经营:古义,指积累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策划并管理。(5)精英: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6)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4.(1)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2)“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珍珠”,“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3)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4)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取尽。(5)一,数词作动词,统一。(6)“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5.(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省略句,剽掠(于)其人。(5)被动句。6.(1)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2)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3)形容生活极端奢侈。(4)一把火给烧了。 思维探究与创新1.这组句子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为比较对象,每一句话都构成鲜明的对比,农夫、工女基本上概括了当时的天下百姓,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是当时社会稳定的基础,可是因为阿房宫,因为秦王朝残酷的搜刮、剥削,这样的稳定因素消失了,这便是社会动荡的开始。后四个对比,粟粒、帛缕、城郭、言语,事实上基本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衣食住行(言)。这组排比式对比句式,把秦统治者和百姓(农夫、工女)在吃穿住行上进行了强烈的比照。一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穷困艰难,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腐化,讽刺之意不言而喻。2.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再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3.《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所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那是为议论服务的。《阿房宫赋》是辞赋,属于文学作品,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六国论》苏洵面临的是外患严重,宋王朝无力抗御,用金帛资敌,以求苟安的现实,他是就国策抒发感慨。而《阿房宫赋》是针对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凋敝的情况下大兴宫室进行讽刺的。4.透过亭台楼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生活而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5.这一段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段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风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6.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而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 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技能应用与拓展1.C 2.C 3.C4.(1)为什么搜刮别人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而自己)挥霍起来像泥沙(一样不加珍惜)?(2)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5.D 6.D 7.B8.(1)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久分离。(2)只要我置身于世俗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文白对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