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窦娥冤(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3窦娥冤(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ID:800487

大小:68.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戏剧发展简介戏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出现的反映农牧业生活的歌舞和随后盛行的巫风,从《诗经》和《楚辞》的有关记载来看,已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战国之际俳优的出现,也可看做是戏剧的萌芽。西汉时期角觝(即百戏)盛行,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已有戏剧性故事的演出,如《东海黄公》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拔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表演艺术形式颇为流行,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唐至宋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唐参军、宋杂剧、金院本已渐具戏剧的雏形,角色增多,且有专业剧团,并出现了《目连救母》等连本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戏曲艺术的高潮——元杂剧。由于文人作家的加入,剧本更进一步成熟,行当齐全,表演形式多样。明清传奇是我国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由元杂剧的四折成为多出,由一个人主唱改为多人同台演唱,形式多样,且篇幅宏大,题材广阔,情节曲折,词采丰富,人物丰满。清朝末年,各种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并且形成融百家之长的京剧。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剧种更是姹紫嫣红、开遍神州。国家成立了戏曲学院,文化部设立“梅花奖”等奖项,中央电视台专门辟有戏曲频道,戏剧艺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2.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生”:就是生疏的意思。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也就是整出戏的台柱,要求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意为“生”。“生”有“小生”(书生)、“武小生”、“须生”(文的挂黑胡子,武的挂红胡子)、“老生”。“旦”:指旭日初升,也是阳气最上升的时候,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旦”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亦名婆旦)。“净”意为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满面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极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名“净”。“净”有“花脸”“架子花脸”“铜锤花脸”“小花脸”等。“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所以反其名为“丑”。“丑”有“文丑”“武丑”“小丑”,“丑”有一类丑(表演正面人物),二类丑(表演花花公子,半洋半土),三类丑(表演小市民)之分。(摘自《扬子晚报》谭善楚)3.关于关汉卿的思想性格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关汉卿《不伏老》)二、课文析读《窦娥冤》(第三折)欣赏《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捉刀的刽子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 ,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这支曲的末句却有转意,由控诉天地转向悲哀自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哭叫,表面上看似把全曲的磅礴之气降了下来,怨天恨地的结果是无可奈何,但却又切合窦娥作为一个被迫害的弱女子的实际。而且,这一哭叫,在无可奈何当中,包含着强烈的怨气。一张一弛,张中充满恨,弛中含着怨,其艺术效果是统一的。……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元史》中的《王恽传》和《邓文原传》都有民间有冤狱,就出现久旱不雨的记载。元人文集、奏章和笔记中有关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不可胜数,说明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这以前,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有一种说法:“匠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栗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遗书》卷十五)窦娥所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恰像是对程颐上述那番话的回答。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这一愿望也得到了回答。这回答不是属于事理逻辑,而是深化了的感情逻辑。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也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深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明了与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的品格的高洁。(邓绍基文,见《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三、类文荐读单刀会(第四折)关汉卿(鲁肃云)将军原来傲物轻信。(正云)我怎么“傲物轻信”?(鲁云)当日孔明亲言:“破曹之后荆州即还江东。”鲁肃亲为代保。不思旧日之恩,今日恩变为仇;犹自说:“以德报德,以直挹怨。”圣人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①?”今将军全无仁义之心,枉作英雄之辈。荆州久借不还,却不道“人无信不立”①!(正云)鲁子敬,你听的这剑界么?(鲁云)剑界怎么?(正云)我这剑界,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鲁云)没、没,我则这般道来。(正云)这荆州是谁的?(鲁云)这荆州是俺的。(正云)你不知,听我说。(唱)【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却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不克已先生自说。(鲁肃云)那里甚么响?(正云)这剑界二次也!(鲁云)却怎么说?(正云)这剑按天地之灵,金火之精,阴阳之气,日月之形;藏之则鬼道遁迹,出之则魑魅潜踪;喜则恋鞘沉沉而不动,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今朝席上,倘有争锋,恐君不信,拔剑施呈。吾当摄剑,鲁肃休惊。这剑果有神威不可当,庙堂之器岂寻常;今朝索取荆州事,一剑先交鲁肃之。(唱)【雁儿落】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剑。这剑餐工将头,渴饮仇人血。 【得胜令】则是条龙向鞘中蛰,虎在坐间踅。今日故友每才相见,休着俺弟兄相离间别。鲁子敬听者: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②,吾当酒醉也。(鲁云)臧官动乐。(臧官上,云)天有五星,地攒五岳,人有五德,乐按五音。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五岳者:常、恒、泰、华、嵩。五德者:温、良、恭、俭、让。五音者:宫、商、角、徴、羽。(甲士拥上科)(鲁云)埋伏了者。(正击案,怒云)有埋伏也无埋伏?(鲁云)并无埋伏。(正云)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做击案科)(鲁云)你击碎菱③花。(正云)我特来破镜。(唱)【搅筝琶】却怎么闹妙妙军兵列,休把我拦当者。(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里!(鲁云)迟了我的也!(关平领众将上,云)请夕亲上舡,孩儿每来迎拉里。(正云)鲁肃,休惜殿后。(唱)【离亭宴带歇拍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并下)注:①此句喻人无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下去。②随邪,不正经。③菱花,古代镜子的代称。阅读提示:《单刀会》是关汉卿的历史剧和正剧的代表作。该剧第一折写鲁肃为索取荆州计请关羽过江赴会,想在宴席间暗害关羽。第二折写鲁肃与司马徽商议计取荆州之事,遭反对。第三折写关羽按请书赴宴。此折为全剧高潮,着重表现关羽的英雄形象。酒席上理直气壮驳斥鲁肃索取荆州的无理要求,以自己的威武和正义慑服鲁肃,表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超人的胆识;对付鲁肃时,软硬兼施,表现了他的机智,是文武双全的英雄。四、鉴赏方略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五:戏曲的历史戏曲的鉴赏,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文学剧本的鉴赏,对于古典戏曲来说,了解了它的历史渊源,才能更好地把握剧情以及形象的塑造,因为每一本剧作的产生,同它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为了鉴赏的方便,特在此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勾勒一幅简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孕育、形成、发展和高潮。1.戏曲的孕育时期。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了诗、歌、舞等艺术门类才逐渐形成的艺术,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舞蹈表演。“百兽率舞”中有了模仿和化装,“干舞”中则出现了原始的道具,祝祷丰收的“蜡辞”已有了舞台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它的真正来源,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大型的宫廷歌舞,周代专职歌舞演员的出现是戏曲从歌舞中分化的开始,那时的优人就是演员的前身。《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到了汉代,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百戏逐渐繁盛,并且产生了专演故事的“角觝戏”。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艺术的交流、渗透,“角觝戏”的故事性进一步加强,终于形成了中国的早期戏剧:“歌舞戏”和“参军戏”。2.戏曲的形成。唐代是封建时期文化发展相当灿烂的时代。戏曲艺术发展到唐代,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和改进。“代面”“拔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出现,表明歌舞、表演、人物装扮、故事情节等已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参军戏”的出现,使中国戏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角色也随之产生。这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以及确立它的独特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3.戏曲的发展。宋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和繁荣,自然也促进了以都市为基础的市民文化的兴起,而作为市民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戏曲也相应得到极大的发展。宋代首都的通宵夜市开放、瓦肆勾栏的出现,各种技艺的展现,为戏曲的表演提供了综合吸收的条件,也直接提供了演出的地点——舞台。更由于人民的基础,文人作家的参与,形成了供演出使用的剧本。这些现象,为元杂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4.戏曲的高潮。经历了数代的积蓄,终于迎来了我国戏曲史的高峰——元杂剧的诞生。元杂剧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创作上,都是前几代所无法比拟的。形式精练、体制严整、行当基本全备,且有大批的作家队伍为之推波助澜,像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塑造了一大批艺术形象,使元杂剧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光辉。随后的明清传奇,则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我国的戏曲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