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

ID:794952

大小: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荷塘月色·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是以一些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的《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二、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在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得不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朱自清此时内心“惶惶然”“不平静”,“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他仍然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这就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矛盾冲突,在《荷塘月色》里表现在“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这“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互相颠覆的图画中。三、重点字词1.字音幽僻(pì)弥望(mí)袅娜(niǎonuó)参差(cēncī)斑驳(bānbó)点缀(zhuì)渺茫(miǎománɡ)霎时(shà)羞涩(sè)2.词义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袅娜:柔美的样子。渺茫:①因遥远而模糊不清;②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情,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的重点。 第四部分(第7~10段):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内容详解全文共10段,第1段写去荷塘的原因,2~3段写走在去荷塘的路上,4~6段写荷塘月色,7~10段抒发感情。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正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走出家门去荷塘,带着这种感情去看景,一切都朦朦胧胧。第2段写去荷塘路上的景,景物的特点是“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可作者的感受却是“很好”。第3段写作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倾诉自己的独处月下的感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写。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突出其柔美的特点。先写田田的荷叶高高挺立的风姿,后写点缀于绿叶中的荷花和荷苞。用“袅娜地开着”来写饱满盛开的形状,写得轻盈柔美;用“羞涩”来修饰打着朵儿的荷花,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连用三个比喻“正如——又如——”,从形状、动感、质地三个方面写荷花在淡月下晶莹剔透的闪光,月光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纤尘不染的丽质。用通感的手法,写微风中吹来的荷香,写出香气的时断时续,烘托出几分幽雅、几分宁静。写荷波用“闪电般”来修饰写出荷塘内短暂的变化,最后写叶子底下的流水,写得富含感情。画面动静结合,形象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是却处处笼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溶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第5段着力写荷塘上的月色,突出其静谧的特点。先写流水般的月光,写得轻柔朦胧。然后写荷塘上笼着薄薄的轻雾,轻雾下叶子和花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再加上淡淡的云,最后写斑驳的月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通感的手法,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使人们想象联想,乃至将人们带入一种幻境。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朦胧的幻境。第6段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荷塘四周的柳树。柳树围住了荷塘,只有几段缝隙漏进月光,一切都朦胧迷离。“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出荷塘幽静的气氛。最后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增加了一种落寞和孤寂感。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这样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氤氲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笼罩着一种浓浓的哀愁。最后部分写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称“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但作者说已无福享受,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欲超脱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部分可以说字面风平浪静,背后波涛万千。文章的主体部分,对荷塘进行具体的细腻的描写。其特点有:1.层次清晰。作者按照“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顺序进行描写。2.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3.通感的运用。所谓的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它的实质就是以一种感觉来补充另一种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本文作者十分讲究炼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等。5.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浓化了抒情色彩,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三、技巧鉴赏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怀。1.构思精巧,结构自然天成 文章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破题写夜游荷塘的缘起。接着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写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外部、荷塘的内部、荷塘的静景、荷塘的动景,然后由荷塘而转为写月色——由月光写到月影,从荷塘中的月色写到荷塘四周的月色。在写尽荷塘月色之后,神笔轻轻一荡忽又联想到两千年前江南采莲的风俗,思接千载;忽而又以“今晚若有采莲人”拉回现实,引出一缕怀古思乡的幽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又袭上心来。赏月既不能排解心中的苦闷,于是只好推门回家。这样便形成了为排解“不宁静”的心情“带上门出去”夜游荷塘,而又带着哀愁“推门”回家的自然天成完美的艺术构思与和谐自然的整体艺术结构。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并能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荷塘月色是本文描绘的重点,其中荷叶、荷花又是描绘的中心。写荷叶,从其“田田”的外表、“亭亭”的美姿,“舞女的裙”般的美的情态进行描绘;写荷花则从其“色”“形”“味”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不仅如此,在写荷叶和荷花时,作者除了做静态的描写外,也做动态的描写。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荷叶、荷花才会那样妩媚多姿、馨香迷人,文章具有出神入化、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3.优美生动的语言(1)本文作者十分讲究炼字,因此,一些平凡的字词,在作者匠心地安排下,常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和韵味。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字,就将无形的月光化为有形之物,将静态的光华变为流动之光。又如写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画”字就用得出神入化。它既突出了倩影的美,也巧妙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作者大量运用了叠字,如“迷迷糊糊、悄悄、翁蓊郁郁、曲曲折折、粒粒、缕缕、脉脉、薄薄、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这些叠字的运用,加强了词语的描绘力,浓化了抒情色彩,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3)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在淡淡的月光辉映下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拟人如“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赋予荷花以生命的活力与感情,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4)独特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的通感,不同于一般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即用一种感觉来补充另一种感觉。文章中,作者多次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诉诸于嗅觉,歌声诉诸于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感觉的转移引起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又同属于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也使环境显得更加优雅宁静。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同样如此,把“光与影”依靠视觉才能感觉到的意象,借助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听觉表现出来,这样的通感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幻境,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四、疑难探究1.疑难问题:朱自清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与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的“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描写有什么异同?探究思路: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参考答案:两句都是写荷叶的,不同的是前者用的是比喻,写荷叶与裙的形状相似;后者用的是比较,写荷叶与采莲女穿的裙子色彩一致。2.疑难问题:课文第6段最后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寄托了一种什么感情?探究思路: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理解。 参考答案:整篇文章无论是写荷塘还是写月色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蝉声”“蛙声”的热闹只属于它们,这热闹只能增加作者的落寞孤寂感,而作者挥之不去的是那淡淡的哀愁。[课后习题研讨]一、点拨提示:本题意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可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关键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参考答案:第一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是朱自清精神的避难所,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第二问,在现实中作者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话“一定要”说,使作者感到“心里颇不宁静”;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自己是自由的。二、点拨提示:本题意在引导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炼字、叠音的表达技巧,使语言更加优美、和谐。通感,嗅觉与听觉相通。参考答案:第1题,(例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两个拟人赋予荷花以生命力与感情,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激发人们的想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例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配上修饰语“静静地”,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样倾泻,又无声响,幽静幽美。(例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写荷叶、荷花在月光下的状态,用了两个比喻,“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柔的姿容。这里通过写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第2题,第一问把“缕缕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把嗅觉转向听觉。因为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清香”和“歌声”同属于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第二问,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同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三、点拨提示:考查运用不同的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搭配、音韵、情色、彩感等方面考虑。参考答案:1.“曲曲折折”写荷塘沿岸的弯曲程度,“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和“曲折”“相连”比它们有和谐的音韵美。2.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运用叠音词语言平实,比“高低远近”有节奏感。3.“点缀”与前文的“零星”搭配得当,而“盛开”与“点缀”搭配不好。“袅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神韵,而“柔和”只写出了荷花的质感。4.“脉脉”写流水无声却似有情,而“无声”却不带感情。5.“泻”写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月光如流水一般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荷叶和花上,富有动感;“照”与“流水”不协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