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故都的秋 导学案

ID:794384

大小:4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1、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茫茫夜》等2、写作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4、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⑵一椽破屋:一间屋⑶落寞:冷落,寂寞⑷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⑸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合作探究:⑴、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喜爱和向往,但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分析: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是文章的文眼⑶、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6、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收集一首写秋的诗并加以简要的赏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分析、体味故都秋景的特点。重点突破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写了故都的秋的那些景象(描写了几幅画面)?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4 ①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牵牛花——蓝朵欣赏的是冷色调。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还有作者赏秋的背景——破屋残垣小院②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③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④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⑤第十一段,秋果(胜日秋果)“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3、本文除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什么写法?①对比手法:第一、二两段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用比喻手法,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②衬托手法文中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人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以动衬静,说明这些的环境清、静4、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4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巩固训练。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作者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加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相暗合。从行文章法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3、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巩固训练:1、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落蕊(ruǐ)B.细腻(nì)      平平仄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D.鲈鱼(lú)      鲑珍(xié)        驯鸽(xùn)        譬如(pì)1、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2、答案A3、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为学生着想,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3、答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4. 答案:D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C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4 5.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5、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      ,       ,        ,      。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6、答案C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