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

ID:794296

大小:2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校名推荐⋯⋯⋯⋯⋯⋯⋯⋯⋯⋯⋯⋯⋯⋯⋯⋯⋯⋯⋯《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并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指导,综合运用朗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背诵有关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1 ⋯⋯⋯⋯⋯⋯⋯⋯⋯⋯⋯⋯⋯⋯⋯⋯⋯⋯⋯⋯⋯⋯⋯名校名推荐⋯⋯⋯⋯⋯⋯⋯⋯⋯⋯⋯⋯⋯⋯⋯⋯⋯⋯⋯二、介绍作者三、研习课文(一)解读课题,明确主题1.提问:“故都”指何处?明确:“故都”是指北平。2.默读课题,体会其中包蕴的情感。明确:课文的题目饱含着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3.提问: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明确: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来表现。讲解: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情”和“景”的关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感知课文,明确如何写景及“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1.思考:文中,作者选用了北平特有的哪些秋景来写?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2.初步感知课文,分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努力读出清、静、悲凉的味道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方法:采用学生单人朗读、齐读和教师范读的方法。师范读“秋槐”段。3.提问:作者选用了哪些独特的秋景?请用五个字概括,以“秋”字打头。(同桌同学讨论回答)秋花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的奇味、秋果的奇景。.............................提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讨论回答)(1)秋花的蓝朵(颜色)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明确: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提问: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明确: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2)秋槐的落蕊(感觉)提问: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明确: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3)秋蝉的残声(声音)(4)秋雨的奇味(过程、言行)2 ⋯⋯⋯⋯⋯⋯⋯⋯⋯⋯⋯⋯⋯⋯⋯⋯⋯⋯⋯⋯⋯⋯⋯名校名推荐⋯⋯⋯⋯⋯⋯⋯⋯⋯⋯⋯⋯⋯⋯⋯⋯⋯⋯⋯(5)秋果的奇景(形、色)4.提问: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5.分组讨论:对景物的描写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来进行的?清静悲凉秋花很高很高的碧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破屋,破壁,牵牛花绿的天色的蓝朵秋槐气味也没有,丝潜意识下并且还觉纹细腻清闲声音也没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衰弱的残声凉(触觉)息列索落(听觉)灰沉沉的天空(视秋秋雨觉)、凉雨咬、立、答(行缓慢悠闲的声调(声悲叹(神态)动)调)闲人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提问:驯鸽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找出其他类似用法。明确:以声衬静。雨声、蝉声、人声。(二)“情”与“景”的关系1.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明确:和作者的情感有关。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提问:“情”与“景”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明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2.提问:作者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有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见预习提示,读!)讲解:黑暗的现实导致了郁达夫思想苦闷,于是他隐居杭州,隐逸山林。在这期间,他提倡写“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清、静、悲凉成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3.提问: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3 ⋯⋯⋯⋯⋯⋯⋯⋯⋯⋯⋯⋯⋯⋯⋯⋯⋯⋯⋯⋯⋯⋯⋯名校名推荐⋯⋯⋯⋯⋯⋯⋯⋯⋯⋯⋯⋯⋯⋯⋯⋯⋯⋯⋯明确: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颓废。朗读第十二段,找出关键句。讲解:这段话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三)南北之秋的对比1.提问:第十二段最后,作者说:“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写了什么地方的秋?请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明确:南国之秋。慢、润、淡。2.提问:作者的目的是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还写南国之秋?明确:烘托。3.比较分析博喻。作者喜欢的是浓烈、充实、质朴、大方的北国之秋,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四、总结文章选择了五种秋景,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是受了他苦闷、落寞、悲凉的心情影响,在景物的描写中又处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关系。“形”与“神”、“景”与“情”的关系,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所要完成的两个教学目标。五、知识迁移品完了北国的秋味,我们来尝尝北国的春味是如何的。快速阅读短文并完成文后问题。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预备着游春的服饰和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快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1.第一段中说北平的春天“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样”主要是指()A.春来得迟B.春去无踪C.春来无信D.春光短暂2.第二段极写北平之春的绿色,其中“同洪水似的新绿”写出了北国春绿的什么特点?对此理解确切的一项是()4 ⋯⋯⋯⋯⋯⋯⋯⋯⋯⋯⋯⋯⋯⋯⋯⋯⋯⋯⋯⋯⋯⋯⋯名校名推荐⋯⋯⋯⋯⋯⋯⋯⋯⋯⋯⋯⋯⋯⋯⋯⋯⋯⋯⋯A.绿意很浓B.来势迅猛C.无边无际D.时间短暂3.第二段画线空缺处作者极尽夸张。应添入的恰当语句是:()A.大吃一惊B.睁不开眼睛C.被吓个半死D.张不开眼睛,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六、布置作业以《无锡的冬》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散文。要求:1.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以景显情,以情驭景。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