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师说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过秦论师说同步练习

ID:792584

大小:64.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过秦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meng)隶万乘(sheng)锄覆(you)棘矜(qin)B.鞭笞(chT)从(zdng)散约败瓮牖(y6u)绳枢C.a(huT)名城蹑足行(hang)伍度(dCi)长«(jie)大D.以窥(kuT)周室亡矢(shT)遗離(zu)山肴(xido)函2.选岀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ou,击)关而攻秦。B.九国之师,逡巡(qunxu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dng,享受)国之口浅,国家无事。D.g(huT,毁坏)名城,杀豪杰。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外连衡而斗诸侯。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倔起阡陌之中。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以下各项中粗体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離(损失)C.瓮牖绳枢(窗户)履至尊(登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毛病)据山肴函之固(险固的地势)以致天下之士(招纳)5.选出下列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感谢。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攻取。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秦时称老百姓。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不及向时之士也。向时:先前。6.以下句中粗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C.却匈奴七百余里。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7.下列句子中粗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3)追亡逐北(向北)(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A.(1)(3)B.(3)(4)C.(3)(5)D.(1)(4)8.《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叙事来说理,据史实而立论,叙事详尽而又有所侧重。木文记叙史实以为后文论断蓄势。其叙事的重点在哪儿呢?选出正确的一项()。 A.秦孝公的野心B.惠文、武、昭襄王的实力C.秦始皇统一天下D.陈涉亡秦1.选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正确译文()。原文: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优良的将领使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相信臣子和精锐的兵卒陈放着利害的兵器,盘问着来往行人。 A.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陈列着坚利的武器,盘问来往的行人。B.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信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武器谁能奈何。C.良好的大将用强有力的弓弩守着要害的地方,相信大臣精良、士卒陈列。兵器利害谁能奈何。二、判断题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殽函”指的是殽山和函谷关。()2.文中提到的“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韩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中君和吴国的信陵君。()3.“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是指天地四方。()4.“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华”、“河”指的是华山和渭河。()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7.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8.“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1.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2.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三、综合训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①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樓棘矜,非②于钩戟长镑也;谪戍之众,非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④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緊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愿,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循B.及C.尊D.抗(2)这一段进行多方面对比的目的是()。B.说明九国无能。A.说明秦国强大。赞颂农民起义。C.说明“攻守之势”变化的关键是秦始皇不施仁义。D.(3)同“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C.天下云集响应。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在木段中“一夫作难”中的“一夫”指;“身死人手”是指一历史事件,即被所杀。(5)本段中表达作者中心意思的那句话是,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是 一、基础知识《师说》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咅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作《师说》以贻之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C.或师焉,或不焉D.传:chuan,流传贻:dai,赠送读:dou,句中的停顿谀:ru,阿谀,奉承)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1古之学者必有师。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A.全不相同C.全都相同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⑥年十七,好古文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道Z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吾从而师之7、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而耻学于师D.不耻相师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二、填空与翻译&韩愈,字,世称,谥号“—”,作品集有《》。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7.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老师的职能是什么?%1择师的标進是什么?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10、翻译下而的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Z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A.感僦B.叹息C.悲哀D.愤慨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1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清朝刘开)A.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郑子、萇弘、师襄、老聃1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1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小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16.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而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过秦论》参考答案一、1・Co解析:“度长萦大”中“度”应读dud,釁读Xig2.C解析:选项C中“享”应解释为:在位当政,这属于古今异义,应注意区分。3.D解析:选项A中的“衡”通“横”;选项B中的“弊”通“敝”;选项C中的“倔”通“崛”。4.A解析:“因遗策”中的“因”是沿袭、继承的意思。5.A解析:选项A中的“拱手”应解释为“两手相合,表示轻而易举”。6.B解析:A、C、D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动词使动用法,B项中的“南”是名词作状语。7.C解析:北:溃败的军队,“流血漂橹”中的“橹”是盾牌的意思。8.C解析:本文中心论点是指责秦的过失,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统,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正面的叙述中已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又埋下伏笔。9.B解析:“良将劲弩”指的是“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信臣”指的是“可靠的大臣”谁何”指的是“盘问来往的行人”。二、1・正确。2.错误。解析:应“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3.正确。4.错误。解析:“河”不是指渭河,而是指黄河。5.错误。解析:“山东”是指殽山以东。6.正确。7.错误。解析:“过”是“指责……过失”。8.正确。9.正确。10.错误。解析:本文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日的是用来讽谏汉朝免蹈秦之覆辙,是--篇史论体散文。11.正确。三、综合训练1.(1)①C②A③D④B(2)C本段所出现的对比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陈涉v九国v秦国v秦朝。最后,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D“朝”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来朝”,D项中的“愚”同样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蠢”。(4)陈涉子婴项羽(5)参考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实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就发生了转变。《师说》参考答案:l.C2.B3.A4.B5.A6.A7.B8.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9.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0.(1)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11.A联系整段与整篇來理解12.D13.C14.D15.B“习”“所谓”16.D还有批判士大夫的意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