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师说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过秦论、师说练习

ID:792392

大小:68.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期末《过秦论》《师说》练习《过秦论》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②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③秦人开关延(迎)敌。④信臣(送信的大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流血漂橹(盾牌)。⑥因河(护城河)为池(城池)。⑦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⑧履至尊而制(制造)六合(天地四方)。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⑥⑧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北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薜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⑧而迁徙之徒也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B.C.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6.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南取汉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B.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D.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作动词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D.却匈奴七百余里二、阅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回答8~11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以弱天下之民B.奋六世之余烈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9.下列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B.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C.以致天下之士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的一组是()。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④隳名城,杀豪杰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12.翻译下列句子。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⑵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师说》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老聃(dān)李蟠(pán)B.句读(dú)渎职(dú)[来源:Z.Com]穷兵黩武(dú)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传说(chuán)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甘之如饴(yí)[来源:学#科#网]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B.C.D.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B.C.D.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来源:学。科。网]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二、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8~12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人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12.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过秦论》答案1.C(④信臣:可靠的大臣。⑥河:黄河;池:护城河。⑧制:控制。)2.C(①②⑤⑧为结构助词,“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这”;⑥为动词,“去”。)3.A(都当“到”讲;B遗:①前代遗留下来的,②丢失;C利:①有利的形势,②锋利;D度:①法度,制度,②衡量。)4.D(A.爱惜、吝惜/爱护;B.沿袭/趁着;C.逃跑的士兵/丢失;D.都通“纵”。)5.C(A项中①“夫”是发语词,无意义;②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胜。B项①中“致”是“(发展)到”之意;②中“致”为“招纳”之意。C项①②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①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②中“朝”为“朝廷”。)6.C(序:名词作动词用,排列座次)7.B(B为名词作状语,其余项为使动用法)8.D(此项为代词,其余为结构助词)9.A及,到(B遗遗留,丢失;利有利形势,锋利;度法令制度,音duó比量)10.D同为“武器”(爱吝惜,关爱;固险固,险固之地;致招纳、招致,发展到)11.D12.翻译略《师说》答案1.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2.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3.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4.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5.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7.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8.D(出人:超出一般人。)9.C(例句为意动用法,C项中的“归”为使动用法,使……回去。)10.D(例句与D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的“不余欺”即“不欺余”。)11.C(例句和C项是代词,A、B、D三项皆为语气12.翻译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