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说课稿

ID:790052

大小: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选自高一必修二第三模块“历史的回声”中“千古江山”专题。它是高一学生在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宋词,因此它对于学生了解高中诗词、学会解读深层次的诗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词写于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期,词中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追念与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同时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将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炉,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思想内涵复杂而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创作风格独特,堪称优秀的文学鉴赏教材。二、学情分析这是高一教材上第一篇宋词题材的课文,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并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初步告知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但若要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就需要学生掌握鉴赏古典诗文的技巧,领会古典诗文思想内容、抒发的情感和艺术特色我所教授的班级是高一的两个平行班,他们在学习古诗文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知识技能上,大多数学生对古典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能背诵一些诗歌,基本上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在高一上半学期,学生曾学过与本词写于同一时期的《赤壁赋》,对作者这一时期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有一定的认知。(2)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不能赏析古典诗文的意境并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认真,学习时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我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他们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求知的信心和勇气。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于本文的基本特点和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将制定如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词的内容(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树立自己的理想重点:学会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技巧。难点:体会词人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四:教学方法鉴于本文是诗词的体裁,以及学生对鉴赏诗词的陌生感,我在课前将会先利用学案收集学生在初读此词时不理解之处,并归纳集锦,作为我本节课上课的思路之一。同时在课堂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学生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等方法的结合,并特别关注文本的朗读,将个读、齐读、美读融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三国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虽最终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但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却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以诸葛亮的籍贯之辩导入赤壁之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点好奇心来品读这首著名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苏轼,最后由我补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由作者、背景介绍引入今天鉴赏的第一个方法:知人论世(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技巧,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以鉴赏的基本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对于苏轼,学生是很熟悉的,但在这节课上我依然要让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并给学生展示我所准备的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鉴赏诗歌很关键的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等等。)(三)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预习学案把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相关疑惑,归纳之后投影):然后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堂的主题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讲解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答他们内心所产生的疑惑,是为他们服务的。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并培养他们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增强他们学习诗歌的信心。)(四)文本分析1、解题:题目“赤壁怀古”给了我们哪些信息?相对应词中哪些句子?大声朗读本词,找出相关语句。(方法之二:审读标题)明确:作者立于赤壁之上,由眼前之景怀想到古人古事。(诗歌的标题中经常包含着一些重要信息,可能是关于诗歌的内容,也可能是关于写作的背景等等,但是标题又是极易为我们所忽略的,因此特地安排解题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关注标题所提供的信息。由此归纳第二个方法:审读标题)2、哪句词句使词由赏景转为怀人的?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宏观把握全词,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3、由此可见,这首词的结构非常清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让后世人赞颂不已的写景的词句,来追寻苏轼的壮志豪情。请齐声朗诵上篇,思考:在上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提问:这个特点你是从哪归纳出来的?明确:抓住关键字词:乱、穿、惊、拍、卷、千堆雪。从这些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豪迈的气势,雄浑的笔调。(方法之三:抓关键词)(词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情感抒发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分析景物的特点直接关系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抓景物特点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就是看关键词。同时这些字词本身也极具表现力,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4、在这样壮阔的美景中,词人想到了谁?(周瑜)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经34岁,作者为何会写此时“小乔初嫁了”呢?明确:目的是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美人衬英雄,从而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5、由此可见,作者塑造出的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形象?讨论、概括明确: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另外也暗示了周瑜与孙权的特殊关系,揭示了周瑜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羽扇纶巾”可见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表现额他智慧的一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一个少年得志、刚柔并济、能文善武德青年才俊呼之欲出。由周瑜自然联系到作者自己,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两鬓斑白,非但无所建树,反而贬官黄州,不免感慨万分,悲从中来,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了解苏轼在这里例举周瑜的典故,目的是和自己对比,从而引发感慨。)6、以本词为主要依据,联系《赤壁赋》以及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在面对如此壮阔之景时的内心活动,写一段苏轼的内心独白。注意紧扣文本,写完后交流,看看谁更能准确把握苏轼的感情。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这过程中,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成为过去。在伟大的自然面前,认识那么的渺小,人生是那么的短暂。英雄如曹操,而今安在哉?豪杰如周瑜,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比较而言,我苏轼个人一时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多情应笑我”是自我解嘲,既然如此,我何必还多情善感地感叹自己华发早生而一事无成,耿耿于怀自己比不上周瑜而羡慕他的功成名就呢!不如释放自己,放开怀抱,“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洒下一杯美酒来祭奠江月,将我的情感寄托在这壮美的山水之中,正如《赤壁赋》中苏轼对友人的劝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表达了苏轼豁达的情怀,而这也正是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板书:对英雄的景仰,失落但不消沉,情感旷达!(这是这节课的难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历来受争议之处。我在设计问题时避开了对于他感情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个辩题,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词人的心境,并结合苏轼在《赤壁赋》这同一时期所写的作品中的感悟,以及对苏轼性格的了解,展开讨论,确定苏轼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争论,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更多得要提醒学生“紧扣文本”和“知人论世”,现学现用,最终得出结论。由此提醒学生最后一个技巧:紧扣文本。)7、回过头来,再看在预习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现在也都迎刃而解了。(五)、在理解了词人情感的基础上,一起将本词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