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 记叙文阅读
第1节 整体感知及创新考点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
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
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2018重庆A卷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8题。(32分)
拾 荒
万吉星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
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
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
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
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
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
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
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
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
“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
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
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
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
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
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
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
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
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
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
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
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
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
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
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
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
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
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
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
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
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
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2018重庆A
卷改编 叙事散文·《拾荒》
文章线索 本文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叙述和描写。
主要内容
以拾荒为生的王婆婆捡到一个弃婴,在儿子儿媳反对收养的情况下坚
持抚养。她倾其所有给弃婴治病,求助儿子时被拒绝。经过媒体报道,
王婆婆收到大量捐款,最终孩子还是没能救治成功。王婆婆拒绝了儿
子儿媳用剩余捐款买房的建议,她用善款捐建学校,自己依旧拾荒。
【文章解构我来填】
王婆婆捡到弃婴并抚养救治
层次
划分
第一部分(第①~③段):王婆婆凌晨拾荒时发现一个弃婴并收养。
第二部分(第④~⑦段):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⑧~⑫段):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⑬段):王婆婆用善款捐建学校,自己依旧拾荒。
主旨
概括
赞美了社会上那些虽平凡,但勤劳善良、大爱无私的好人,同时也讽
刺了那些注重名利、金钱,道德品质低下,缺乏责任感的人。
人物
形象
王婆婆: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儿媳: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收养弃婴,婆媳不和,王婆婆带弃婴寄居到
拾荒老乡那里并倾其所有救治弃婴,无助之下求助儿子,被拒绝
王婆婆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收到爱心捐款,但弃
婴还是夭折了。王婆婆拒绝用剩下的捐款帮助儿子买房
富有爱心、勤劳善良、无私奉献
唯利是图、寡廉鲜耻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第③段写王婆婆把孩子捂在怀里时打了一个冷颤,
内心涌起一股悲凉,这是为第⑩段弃婴最终死去f._______。
修辞手法: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g.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
了弃婴的无家可归和弱小纤瘦。记叙人称:全文采用第
h.________人称叙述,其作用是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埋伏笔
比喻
三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
比较自由地反映客观内容
文章线索(铜仁2015)考点 1
【方法指导】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线索是: 1.文章的标题;2.反复出现的事物;
3.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感情变化。(具体知识见“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中的“5.记叙文线索”)
具体做题方法如下:
(1)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把这
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线索。
(2)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这个具
体的事物或象征事物就是文章的线索。
(3)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总结、概括。
(4)感情线索常隐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需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1.(原创)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2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王婆婆捡到弃婴并抚养救治为线索。
【变式设问】①(《背影》)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
起了什么作用?
②(《回延安》)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1)根据题干提示,确定是哪一类线索。是事件发展、情感
变化,还是人物、实物或是时间地点的变化等。(具体知识见“记叙文文
体知识梳理”中的“5.记叙文线索”)
(2)行文思路一般以表格、流程图或填空形式呈现,题中一般会给出
提示。答题时可根据已经给出的内容判断所在段落,然后根据空出部分
在已给内容的前后位置锁定答案的准确段落。
(3)在作答段落寻找关键词,并根据已给提示内容的特点和要求作答。
注意:一般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对于情节概
括类题,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然后对事件加以概括后进行作答。
把握行文思路(铜仁2018)考点 2
2.(2018重庆A卷13题)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
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设问】①(《社戏》)通读全文,依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
所写的几件事。
→ → → →
→ → → → →
②(2017安徽)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
夏夜行船
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内容理解与概括(铜仁7年5考:2018、2017、2016、2014、2013)考点 3
【方法指导】(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注意题干中“请结合全
文”“第×段”等提示词。
(2)根据题干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
①关键词。注意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结合这些关键词句和
重点段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即可。
②要素归纳法。找出相关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合理组织概括即可。
③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整合起来。
④自拟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⑤分析内容主次。反复分析比较文章内容,确定内容的主次,从
而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要求,结合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整理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4)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3.(2018重庆A卷17题)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
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
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
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
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②(17黔西南)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看庭院的光景。
【变式设问】①(《社戏》)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
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
怎样理解的?
【方法指导】(1)审题:①题目要求补写心理活动,要注意用对人称来描
写其心理活动。②题目要求揣摩人物心理,要用概述性的语言来写,一
般表述为“表现了某人的什么心理”。
(2)分析:①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的身份,联系上下文,注意人
物所处的情境。②注意与人物相关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紧扣文
本,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③紧扣主题,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要将人
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④如果是补写心理活动,
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可以巧用修辞。
(3)作答:答题全面,分点列出。
描写心理活动(铜仁2014)考点 4
4.(2018重庆A卷14题)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
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
理活动。(4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
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
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变式设问】①(《背影》)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
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②(2014云南省卷)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
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方法指导】(1)审题干。题干若要求判断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则需
先根据内容特点判断其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分析
作用;若要求提取文中使用这一表现手法的内容,则需根据某一表现手
法的具体特点判断文中哪些内容与之符合,然后提取概括即可。
(2)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判断表现手法或概括这一表现手
法的内容。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具体知
识见“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中的“9.常见的表现手法”)
考点 5 表现手法(铜仁7年3考:2017、2015、2013,2018三州联考)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①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及写作目的入手分析。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做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③从情节、事件等入手,分析其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了
什么品质。
(4)根据分析概括作用。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总
结出其作用即可。
答题规范:表现手法+概括表现内容+分析作用
5.(原创)选文前后两次提到王婆婆的“破旧编织袋”,试分析文章这
样安排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前后照应的表现手法(1分),第一次出现“破旧的编
织袋”在文章第一段,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结尾段(1分),这样安排
能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严谨,突出王婆婆富有爱心、勤劳善良、
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2分)。
【变式设问】①(《纪念白求恩》)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
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
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对工作的要求
白求恩
不少的人
②(《白杨礼赞》)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
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③(18三州联考)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
④(15黔南)从文中找出与第⑨段划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结合文
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⑤(2018龙东)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导】考向1 观点看法(铜仁2016、2014、2013,2018三州联考)
(1)明确是结合实际谈看法(要结合生活实际)还是“是否同意文章中
××的说法”,若是后者,则要先表明态度,再说明理由。
(2)表明态度或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注意用第一人称
“我”来进行阐述。
(3)表述理由时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若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相
关经历,则要先紧扣文本,再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实际谈看法,不能
凭空想象,随意发挥。
拓展提升(铜仁7年4考:2018、2016、2014、2013,2018三州联考)考点 6
考向2 介绍当地民俗(铜仁2018)
(1)选取当地最具特点的民俗。
(2)主要介绍该民俗的特别之处。
(3)注意用语简洁,表述清楚。
考向3 启示感想
(1)审清题干所问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答,避免答非所问。
(2)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并能将其提炼出来。
(3)要结合文意,答案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4)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
为……”的句式,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分点说明,从
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6.(原创)选文结尾写到“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
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全
文内容,谈谈你读完这句话后的感悟。(5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王婆婆富有爱心且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指的就是王婆婆身上所具备的精神,
王婆婆值得敬佩,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就像歌词中说到的“只要人
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变式设问】①(《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儿探
究。
②(2017云南省卷)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7. (2018重庆A卷15题)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
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
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
自己的心。
【真题补充我来填】
示例一: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
用动词咬、撕、揭”也可)(1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
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2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1分)。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
钱来之不易(1分)和对钱的珍视(1分)。(也可答“动作细节”,1分;
“咬牙”“颤抖”,1分;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2分,每点1分)。
示例三: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
己的心”(1分),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2分)。
8. (2018重庆A卷16题)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
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
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1分),更能够充
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1分);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
王婆婆形象的塑造(1分)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1
分)。
第2节 语句段赏析
(2016铜仁改编)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1~8题。(30分)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
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
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
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
是我失掉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
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
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
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
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
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
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
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
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
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
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
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
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
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
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
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
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
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
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
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
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
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
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
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
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
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
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
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
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
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
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文章解构我来填】
2016铜仁改编 叙事散文·《我的母亲》(节选)
主要内容
回忆母亲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对自己b.__________ 的追忆与惋惜,
主要写了自己两次失去c.“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②~⑤段):写母亲对自己d.“_______”“爱之
慈”。写母亲对自己直接的e.____ 和对自己在f._____方面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⑥段):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我”的管教和督促以及对“我”做人方面
的影响
童年往事
发展的机会
教之严
教育 做人
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并感谢母亲
表达方式 记叙、h.__________和抒情。
主旨概括
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渗透着“我”对母亲的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
爱戴、感激、怀念、敬爱之情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铜仁2015)考点 7
【方法指导】(1)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该词语,确定作答区域。
(2)联系原文,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①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思念、颂扬或厌恶、贬
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②结构性作用。这类词语一般是连词或表达情感转变的名词。在全
篇(或某段)中起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③精确性、生动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细致描摹出
某人、某物的特点。如:谨小慎微等。
④主题性作用。指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暗含了怎样的
主旨。
⑤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
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
(3)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即可。
答题规范:(语境义)+表现的内容(作用)+感情色彩
1.(原创)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⑤段加点字“舔”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舔”是指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睛(1分),为“我”治疗眼病(1分),
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1分)
【变式设问】①(《老王》)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
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
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里。(“从”
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②(15黔西南)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
代表。
③(2018齐齐哈尔)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
句子赏析(铜仁7年3考:2018、2016、2013)考点 8
【方法指导】首先看题干是否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
必须从这个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则可以从修辞角度、用词角度、表达
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赏析方法如下:
(1)从句式入手。(铜仁2016)
常见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
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
了强烈感情;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
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答题规范:这是个……句,其作用是……。
(2)从修辞角度入手。(铜仁2018、2013)
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辨别的技巧及一般作用。然后采
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具体知识见“记叙文
文体知识梳理”中的6.常见的修辞手法”)
答题规范: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句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词等,或者是带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常解释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
要信息,理解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利用替换词的方法来揣摩其在句中
的表达效果。
答题规范:“××”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角度入手。主要赏析描写句、抒情句和议论句。
①描写句(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
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②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③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强调、突出)表现了……,表达了
人物……的心情(情感)。
2.(2016铜仁17题第一问)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
了一点底子。(请将句式变换成肯定句,并说说原句在表达上的好
处。)(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字与思想(看文章)的方面,算是打了一点底子(1分)。
好处: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强调了“我”少年时,在文学与思想方
面的天赋,取得的成绩,是作者自谦的说法(2分)。
【变式设问】①(《猫》)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A.(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B.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C.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
针,刺我良心的针!
②(2018衡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
句子理解(铜仁2015、2014)考点 9
【方法指导】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①解释这个句子这
样表述的原因;②将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和语境义同文章的主旨联系
起来,然后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句子的位置入手。总领句,需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过渡句,需联系上
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2)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即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核心作用的词语。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
子的含义。
(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对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
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首先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
技巧(修辞、表现手法),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3.(原创)谈谈你对“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句话
的理解。(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母亲不在外人面前教训“我”,而是夜深人静时关了房门
教训“我”(2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管束严格的同时又关照“我”的
自尊(2分)。
【变式设问】①(《邓稼先》)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
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
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秋天的怀念》)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14黔南)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请结合全
文及自己的生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句段作用(铜仁2017,2018三州联考)考点 10
【方法指导】第一步,看题干。若题干没有明确的答题要求,则需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若题干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
那么就从要求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第二步,看位置。段落位置不同,对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不
相同,具体如下:
位置 内容角度 结构角度
开头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奠定
情感基调。
①总领下文(引出下文);②
照应标题;③作铺垫,埋伏
笔。
注意:开头段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若为环境描写,则有点
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
作铺垫等几方面的作用。
位置 内容角度 结构角度
中间
段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表达情感,点
明中心。
①承上启下;②照应标
题或前文。
注意: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情节的作用、是否考
查插叙的作用。
结尾
段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点明中心,升
华主题;③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
者思考。
①总结上(全)文;②照应
标题、前文,首尾呼应,
使文章结构完整。
4.(原创)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下文进一步说明母亲是“我”的慈母兼严父作铺垫(2分),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
【变式设问】①(《白杨礼赞》)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
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
②(《藤野先生》)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
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③(18三州联考)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
④(15黔南)第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及作用(铜仁2016)考点 11
【方法指导】第一步,分析题干。看题干要求判断表达方式,还是
要求答其作用或是要求概括表达方式的内容并分析作用。
第二步,根据具体语段内容判断表达方式,或根据表达方式的
判断标准提取并概括相关内容。
判断标准 表达方式
作者情感的抒发,语言一般生动形象 抒情
作者观点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议论
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描写
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语言一
般平实,空间层次感强
说明
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叙述
第三步,明确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具体知识见“记叙
文文体知识梳理”中的“7.表达方式”)
第四步,联系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标题等分析具体作用。
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描写了
什么,突出了人物或事物什么特点,叙述了人物的什么经历,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等。
5.(2016铜仁16题)文段⑥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设问】(《社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
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
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表达方式:议论、抒情(2分)。作用:抒发了“我”对母亲
的赞美、怀念、感激之情(2分)。
描写方法及作用(铜仁7年3考:2017、2016、2013)考点 12
【方法指导】(1)判断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①人物描写及其作用: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
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B.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C.语言描写。
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D.心
理描写。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
②环境描写及其作用:A.自然环境。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
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
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深化作品主题;
象征暗示。B.社会环境。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烘托心情;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
展变化;深化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重点抓住句子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此刻的心理情感。
答题规范:①描写方法+作用 ②描写方法+人物心理(注意结合
上下文及具体语境)
6.(2016铜仁17题第二问)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
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里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任选一种
赏析。)(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动作描写(2分)。示例1:“她气得坐着发抖”这句话是动
作描写,准确地写母亲难过、生气、失望的心理(1分),表现了母亲
对“我”的严厉(1分)。示例2: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写出母亲难过、生气、失望的心
理(1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1分)。
【变式设问】①(《散步》)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
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17铜仁)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
乙己什么性格?
【真题补充我来填】
7. (2016铜仁15题)选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分)
母亲叫“我”早起,催“我”上早学(1分);“我”说了轻薄话,母亲
责罚“我”(1分);母亲为“我”舔病眼(1分)。
8. (2016铜仁18题)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让“爹娘难当”成了大
家热议的话题。请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在生活中
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你更好地成长。(5分)
示例:作者对母亲是热爱和敬佩的,母亲对作者是慈爱的,我希望父
母在我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像作者的母亲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
错误指出来,然后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让我以后少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