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1页 (共8页)
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抽查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2.答题前将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所有解答内容均需涂、写在答题卡上。
4.选择题须用 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
5.非选择题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笔书写。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共 12分,每小题 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pīn) 中.伤(zhònɡ) 诓.骗(kuānɡ) 成吉思汗.(hàn)
B.怨怅.(chànɡ) 褴褛.(lǚ) 恣睢.(shuī ) 前仆.后继(fù)
C.摇曳.(yè) 存恤.(xuè) 坍.塌(dān) 箪.食壶浆(dān)
D.拮据.(jū) 汲.取(jí) 瞥.见(piē) 不言而喻.(y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晦 劫掠 恪守 李代桃疆
B.惘然 虚妄 停滞 郑重其事
C.秘决 广袤 端详 根深帝固
D.脊粱 阔绰 胆怯 斌斌有礼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我国深海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拼搏,“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
功完成万米海试。
B.在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后,南充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C.学校“一二•九”演讲大赛上,参赛者们栩栩如生....的演讲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D.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就是要有好高骛远....的理想。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在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中,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
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B.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与节气相关的句子。如“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和“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以上诗句提及到的节气分别是春分和寒露。
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
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只有靠自己观察,才能知道实际的情形。”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1 年 1 月 18日上午 8:00-10:00】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2页 (共8页)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5 一 7 题。(共 9 分,每小题 3分)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周飞亚
①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
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 APP
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
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②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
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
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
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
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
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
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③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
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
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
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 600多年的历史;梨园
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 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
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
承,于此可见一斑。
④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
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
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
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 3D电影,
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
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
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
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B.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
C.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D.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3页 (共8页)
6.下列对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列举生活中传统艺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现象,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表示程度,指欣赏传统艺术不是毫无条件的,需要适当的
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首先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的观点,然后主要运
用道理论证来证明。
D.第④段画线句列举了“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的事例,证明了“传统魅力也需要当
代表达”的观点。
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戏曲进校园”不能够使青年一代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B.传统艺术要赢得更多年轻人,应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并创造契机。
C.传统艺术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是只包含着民族精神密码。
D.传播传统艺术不必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
三、古诗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8—11题。(共 15分,8—10题每小题 3分,11题 6分)
甲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文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
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
命,诏不听。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8.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提携:提拔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C.贼.大掠至潘原 贼:小偷
D.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辞:告辞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4页 (共8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进亦忧 是.金陵人
B.然.则何时而乐耶 颓然.乎其间者
C.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D.仲淹以.军出无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也”或表判断或表陈述,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B.甲文第一段描写了以“滁人游”为核心内容的四幅画面,生动地展示了滁州人踏青游
乐的情形,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D.甲文以描写为主,乙文以叙事为主,皆是文词简约,音节和谐。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二)诗词鉴赏(共 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歌围绕一个“ ”字,抒发了诗人的 之情以及对 的
无限感慨。(3分)
(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或写法角度进行
赏析。(3分)
(三)名句默写(共 6分)
13.默写填空。(6分,每空 1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比喻表达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
旷达情怀的句子是 , 。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5页 (共8页)
四、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 14—18题。(18分)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①医院里。医生瞅了 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②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
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③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
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 30年?不疼?
④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⑤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
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
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
位也是不可能了。
⑥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⑦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⑧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⑨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
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
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
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⑩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 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
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⑪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
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
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
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⑫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
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
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
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⑬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
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⑭泪眼朦胧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
是您的双腿。
⑮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
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
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6页 (共8页)
1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2分)
1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标题的作用。(3分)
16.联系选文,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母亲的背影一如 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
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17.第⑨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8.请谈谈第⑪段画线语句的含义,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5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 19—21题。(10 分)
什么样的外衣让“嫦娥”比钻石还刚
①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 3000℃以上,
而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如果高温被传导到返回器内部,将对携带的月球“土
特产”产生影响。为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
②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在航天器表面产生超高温,如果不
使用防热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航天器表面材料很快就会出现变形、熔化和消失的现象(也称
烧蚀后退),最后像流星一样消失在天际。
③防热材料,顾名思义,作用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航天器的防
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
④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
比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耐受 120℃左右的温度,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火箭整
流罩、卫星结构件等;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耐受 200℃以上的温度,主要应用于火箭防热
底板、仪器舱舱段等;而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则可耐受 500℃左右的高温,可应用于火箭及航
天器的耐高温部件。
⑤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 1克重量都用在刀
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
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 7种不同成分的
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 0.5克,每平方米可承受 6兆瓦(MW)的热流环境;拐角采用连续纤
维增强中低密度结构材料;侧壁结构采用的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防热材料,密度约为每立方厘
米 0.36克,每平方米可承受 1.5MW的热流环境。这 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
两不误。
⑥此次嫦娥五号返回器还采用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再入模式: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形象地
说就是打水漂式返回。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7页 (共8页)
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
⑦具体来说,在进入返回轨道时,返回器一开始是以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 11.2公里的
速度进入大气层,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耗时不到 100秒。当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
温度将达到 3000℃以上。
⑧进入大气层后没多久,为了减速,返回器会向上跳跃回到太空,这时外部温度约是
-120℃。接着又以每秒 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时材料表面温度约为 1800℃。
⑨打个比喻,如果把返回器比喻成一口锅,那么上述过程相当于锅先经大火爆炒,然后被
放进冰块里,再被从冰块里拿出来经历小火慢炖。因此,这次的防热材料不但要经历冷热交变,
更要同时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重考验,对最外层的防热材料提出了极高的高
温烧蚀强度要求。
⑩为此,研发团队开展了集中攻关,最终创新性地研制了以碳为主的材料体系,并顺利解
决了烧蚀后退等问题。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9.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嫦娥五号返回器的防热材料。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防热材料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
C.第④段画线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D.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选文主要运用了逻辑顺
序。
2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是一样的,因此用一种材料就可以了。
B.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高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C.当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移动时,材料温度将达到 3000℃以上。
D.返回器的防热材料只会经历冷热交变,不会经受“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双
重考验。
21.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的特点。(4分)
五、语言运用(8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22—23小题。
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自强不息在“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坚守中;自强不息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行动中;自强不息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中……
材料(二):91 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南充蓬安人吕茂奎回忆说,朝鲜战场上的一次战斗让
他印象深刻。 当时敌机炸毁了我方架在朝鲜清川江上桥梁,战事紧急,他和战友们敲碎
江面的冰层,不顾严寒跳入齐腰深的冰河中,硬是搭起了一座坚实的“人桥”,供步兵快
速通过。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8页 (共8页)
材料(三):几十万字的技术规程被他翻烂了边,学习笔记本堆了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线路图
他看得入了迷,前后在 10 余个控制系统岗位历练,……南充人何龙从一个普通的操作手,
走向了指挥员序列。2018年 12月 8 号“嫦娥四号”发射,他主动请缨,托举嫦娥飞天,
成为“嫦娥四号”点火的金手指。
材料(四):2019年 3 月 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在 3 月 31 日的又一次
扑火行动中,包括南充籍消防员蒋飞飞在内的 27 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 3 名地方干部群众
牺牲,《人民日报》发文悼念:“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甚至还带着稚嫩的面孔/在熊熊的
大火中消逝/又在下一刻永生/逆火英雄,一路走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
负重前行……”
(材料综合选自人民网、新浪网等)
22.请解释成语“自强不息”,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它的具体内涵。(4分)
23.请从材料(二)(三)(四)中任意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他的自强不息精神
是如何体现的。(4分)
六、名著阅读(共 6 分)
24.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
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
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
(1)上面的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的情节“大闹野猪林”,其
中的“胖大和尚”是指 (人名)。(2分)
(2)林冲是中国古典小说长廊中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书中任意两个与他
有关的情节,概括其性格特征。(4分)
七、表达与写作(共 60 分,含书写 5 分)
2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时光流逝,但是有些东西却从未走远。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
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
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
请以“___________从未走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
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出发,是一种行动;出发,是一种追求。一份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
种种都可能促成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
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