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PPT版) 共522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PPT版) 共522张

ID:736655

大小:6.85 MB

页数:522页

时间:2021-06-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二 板 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语 文 2022 内 容 索 引 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 学案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学案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学案四 掌握文言文断句 的方法 学案五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古代文化知识 学案六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 学案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 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 ——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      近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以 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 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 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和文言文翻译 题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在翻译题中考查。为强化 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本专题除“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外,内容 分为“文言基础篇”和“文言考点篇”两部分。 了解文类特征 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一直是人物传记。因而高考文言文阅 读,实质上是对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的阅读。从分析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 特点入手,是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初读——紧扣文体特点,把握内容大意 1.文体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传主 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传主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 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 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 谥号等。文字量在600字左右。从2020年高考传记选文来看,大都与中学 教材关联,所选人物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历史名人,突显“立德树人”的核心, 旨在引导中学生关注历史名人,特别是那些对当代青少年有榜样作用、能 映射当代社会潮流的名人,从而起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和榜样 人物的示范作用。 2.行文思路 传记的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 字号、籍贯、举荐或科举功名、早期入仕经历等内容,有的还简要介绍其 家庭背景,如祖父、父亲等的学识,及其为人、为官等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 主要事迹,如谏言献策、抗击敌寇、整顿吏治、审处冤狱、抚恤百姓、廉 洁奉公等,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 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各方面的评价。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 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词句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理解全文内容。 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这些文字 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品质,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二、再读——梳理人物关系,把握传主事迹 1.梳理人物关系 传记文中的人物大多为朝廷官员,故与其相关的人物还有皇帝、上司、同 僚、下属及百姓等。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读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 环。 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有梳理人物关系的意识,一定要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 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 2.梳理事件头绪 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一个人,但不一定只写一件事,也可能是几件事。如 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 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在梳理事件头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官职词的变更。对人物 事迹的评价和信息的筛选,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而官职的变更往 往与事件结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另外,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件事都和某 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 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 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三步,就 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步。 1.读题目,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道题往往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分 析。这四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 用。 2.看题眼,以“境”解题 所谓“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 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断 句还是概括分析、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 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有密切 的联系,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相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 来解答,即以“境”解题。 四、一知——知道古代人物传记的常用词语 因为古代人物传记的传主大多为能吏名臣,所以表官职名称以及官职授予、 变动的词语很多;与官员履责行事有关的词语,如觐见、劝诫、弹劾、济民、 赈灾等重复率极高。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也是读懂古代人物传记所 必需的。 读文示范 【真题文本】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读文策略】 1.梳理人物关系 ①欧阳修: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 头地。” ②王安石: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 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③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④当轴者: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⑤母程氏、父苏洵: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洵卒,赠光 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轼师父洵为文。 2.梳理事件头绪 ①嘉祐二年:试礼部→中乙科。 ②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 年,积以论事→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③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 ④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典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答案:A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士坐庭中”“轼宽其禁约”,均为主谓 句,且符合文意,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巡铺内 侍”作“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据此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B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由丞相主持” 有误。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 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 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案:C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文言阅读能力。C项 曲解文意,“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表述不当。据原 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 之”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与“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 防备疫病”并非同时发生,故C项理解有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参考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 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 “粜”,出售;“活”,活用 为动词“救活”,“活者”可译为“救活的人”。(2)“体”,文章;“浑涵光芒”,意即 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盖”,表推测,大概;“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 读书,苏轼听到古今人物成败的事例,就能指出它的关键所在。嘉祐二年 (1057),苏轼参加礼部科举考试。主管官员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感到很惊 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苏轼的父亲 苏洵去世后,被追赠光禄丞一职。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被任命做判 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新的法令陆续颁 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 改任密州知州。司农推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施就以违反诏令论 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 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讶地说:“你暂且慢慢实施新法。” 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 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被赏赐银绯,升任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掌管礼部 贡举。恰逢大雪苦寒,士子坐在庭中,颤抖着说不出话来。苏轼放松对他们 的禁令,使他们能够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 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 因积累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者嫉恨。苏轼担心自己不被他们容忍,就 要求到外地任职,朝廷授予苏轼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 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 (苏轼)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 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 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 场所,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登基,苏轼经过三次大赦,就掌管了 玉局观,恢复了朝奉郎的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来没有因为年度考核要 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向 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他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 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 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 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目前文言文阅读的高考题型,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对 文言文阅读素养的综合考查,而作为文言文的三个支撑点— —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全国卷中没有直接对应的题型,但这 并不意味着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不重要。恰恰相反,不理 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能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和用法,不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就无法准确地理 解文言文。因此,我们从强化文言基础的角度出发,梳理归纳 相关知识,特编写如下三个学案。 学案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 体。虽然全国卷自2015年起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 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对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 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 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方 面的相关知识。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 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 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 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  义 举  例 通 假 字 通 用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 近、意义也相通的 字,在古代可以写这 个,也可以写那个。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 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 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 通“智”。 假 借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 近、意义毫不相干 的字,古代有时也可 以借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读 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 字,“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类别 释  义 举  例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 有几个意义,后为区 别 , 另 造 一 个 新 字 (今字)来表示其中 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 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备考•关键能力 辨识 方法 特  点 举  例 字音 分 析法 音同通假: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 而写法不同。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 宴》)“要”通“邀”。 音近通假:两个字读音部分相同 而写法不同。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 之武退秦师》)“共”通“供”。 难辨读音通假:两个字就现在的 读音来看差别太大,但在古代读 音相同或者相近,需借助双声、 叠韵、旁转等音韵学知识推断。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 游》)“而”通“耐”。 辨识 方法 特  点 举  例 字形 分 析法 添加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 多了偏旁,可以通过减少偏旁找 出本字,疏通文意。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 原列传》)“指”通“旨”。 辨识 方法 特  点 举  例 字形 分 析法 减少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 少了偏旁,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 偏旁找出本字。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通“否”。 字形完全不同:通假字与本字的 字形完全不同,只有读音相同,可 以运用语意方法记忆掌握。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拂”通“弼”。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衡”通“横”。 辨识 方法 特  点 举  例 字义 分析 法 文献中某个字,以这个字解释完全 不能解释清楚或仅有部分清楚,可 考虑其为通假字,需要找出本字,这 样文意豁然贯通。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景,如果解释为 “景物”“景色”等都不通。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自《汉书·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俸禄,后被用来代指官职;“禽制” 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 字,“禽”通“擒”,意为“捉拿、擒获”。B项,“召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 语,“召”就是“召”,不通“诏”。C项,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译为“相 称”。D项,根据语境可知,“甚说”应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心里愉悦,“说” 通“悦”,意为“高兴”。 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附近郡县闹饥荒,盗贼四起, 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治理渤海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 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 岁,被召见时,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他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 那样有才,心里有点看不起他,就问他说:“渤海郡法纪废弛,饥民作乱,我十 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 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 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逼得皇上的子民盗了皇上的兵器在水塘中 戏耍罢了,并不是存心叛乱啊!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 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用贤良,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 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反”通“返”,返回 “坐”通“座”,座位 “女”通“汝”,你 “振”通“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 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 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 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 姓共同劳作。 题点二 一词多义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 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 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一 词 多 义 类型 释义 举例 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 意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斤”, 篆文作 ,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 引申 义 就是由本义引 申出来的意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兵”的本义为武 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比喻 义 就是由本义的 比喻用法形成 的意义。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驽钝”本义: 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 假借 义 指一个汉字被 借为别的字而 出现的与原义 无关的意义。 “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 通“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 备考•关键能力 推断 技法 释  义 举  例 语境 分析 推断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 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 此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 语言环境中来分析,根据上 下文来推断词义。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 钟山记》)意为:渔工水师因文化水 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 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 能理解为“说”。 推断 技法 释  义 举  例 成语 联想 推断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 言词义,可以借助成语中有 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实词的含义。 “始速祸焉。”(《六国论》)“速”可 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 “招致”之意。 推断 技法 释  义 举  例 语法 成分 推断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 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 本是一致的。根据实词在文言 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 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词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 学》)“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 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 动词“游泳”之意。 推断 技法 释  义 举  例 句式 结构 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 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 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 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据”与“拥”相对, “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 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 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 意。 推断 技法 释  义 举  例 字形 分析 推断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 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 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 字和形声字)可以推知字的意义。 “金就砺则利。”(《劝学》)砺, 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得知“砺”为“磨刀石”之意。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知道 通“智”,聪明,明智 知道,懂得 了解 知识 等到 比较 等到 看成同……一样 紧挨,靠近 道歉,谢罪 辞谢 谢绝 称谢  惩治 审理 治理 整顿、训练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时就已 经知道读书,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 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 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中大义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 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 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 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 教。任博士,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 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 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 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题点三 古今异义 题点•必备知识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 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 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及 词语色彩的变化几种。 类 型 解 读 典  例 词义 范围 的变 化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 于今义。 “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 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 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 于今义,今义一 般包含在古义 之中。 “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 “谷”,古义是粮食的统称,故有“五谷”“百谷” 之说;今义一般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 指稻谷。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 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 “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现 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类 型 解 读 典  例 词义 轻重 的变 化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 义较强,今天表 示的语义较弱。 “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 “难为情,不好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 义较弱,今天表 示的语义增强。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 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古义是“扬言”,今 义是“宣告,声明”。 类 型 解 读 典  例 词语色彩 的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 程中,感情色彩 逐步发生了变 化。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中的 “钩心斗角”,古义是“形容阿房宫的形制”, 中性义;今义是“各用心机,互相排挤”,贬义。 备考•关键能力 辨析 技巧 释  义 举  例 根据 语音 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 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 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 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 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 的差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 思疏》)“长”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读 音“zhǎng”和“cháng”,“长者”不读 “zhǎng zhě”,应读“cháng zhě”,“长” 意为“长远”,“者”是语气词,不译。 辨析 技巧 释  义 举  例 根据 停顿 辨析 我们在朗读或说话时,除了会 根据标点符号采取不同的停 顿外(语法停顿),为了使内容 的语意层次分明或出于表情 达意的需要,还会在语句中间 稍作停顿(逻辑停顿)。朗读 时的停顿,可以把词跟词的界 限划分开来,以此来判断词与 词之间的意义的差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 学》)“以”字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 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无以”,意思 是“没有什么拿来……”;“至”是动词, 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 可以在“以”字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 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 今词义的差异。 辨析 技巧 释  义 举  例 比较 互证 法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 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 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 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孔雀东 南飞》)与杜甫的“行人弓箭各在腰” (《兵车行》)互相印证,可知“行人”指 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从军戍边的 战士。 辨析 技巧 释  义 举  例 结合 上下 文语 境辨 析 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 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 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 析。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 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 词语,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 来确定它的词义。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 东南飞》)“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 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 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的词义理解此 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 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 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 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 古义:  。 今义: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 古义:  。 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 风度,品格 勉强调任 古义:  。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古义:  。 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古义:  。 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 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声威名望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 满十岁,被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 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 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 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 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 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 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 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 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 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 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自《明史·周经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  解析:C项,“左右”在文言文中有“在旁侍候的人,近侍”“不直称其人,仅称他 的左右以示尊敬”“相帮,相助”“支配,影响”等多个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来 看,是说人们争相贿赂李广,目的是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 可推知其义应为“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他) 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职务。成化年间,先后做过侍读、中允,在东宫 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方正,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 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 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各位大臣暗中勾 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廷 大臣争着投靠李广,列入了臣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被审问,臣实 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 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 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臣没有。况且交结李广赠送他物品的 账簿都在,请求检查有没有臣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臣只要 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给李广),就惩治臣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 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惩戒。如果臣没有牵涉,也请皇上替臣 澄清冤枉,或许能让臣施展才能,终生侍奉圣明的皇上。如果让臣带着侮辱 忍受诟骂,即使死了埋在沟壑,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 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 赐他可以驾乘驿马疾行,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让佀钟代替他。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四 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 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 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 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1.名词的活用 类型 用  法 例  句 活 用 为 动 词 ①名词+名词。 族秦者秦也。(族:灭族)(《阿房宫赋》) ②副词(能愿动词)+名 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劝学》) ③所+名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鱼)(《陈涉 世家》) ④名词+补语。 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方位名词作谓语。 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赤壁赋》) ⑥名词与动词或动词 短语之间用“而”“则” “以”连接。 扣舷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类型 用  法 例  句 使 动 用 法 名词用作使动,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 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使宾语所 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表 示的人或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施行和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 行为。 阙秦以利晋。(利:使……得 利)(《烛之武退秦师》) 类型 用  法 例  句 意 动 用 法 名词用作意动,表示主语把 宾语当作什么,即把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赤壁赋》) 类型 用  法 例  句 名 词 作 状 语 ①名词作状语。名词 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 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 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 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 响: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过秦论》) ②时间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 每年。月:每月)(《庖丁解牛》)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劝学》) 2.动词的活用 类型 用  法 例  句 活用为 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 有关的人或事。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使动 用法 动词不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 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 使……担负)(《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为动 用法 表示动词“为宾语怎么样”。 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 死)(《陈涉世家》) 3.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 用  法 例  句 使动 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使动。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过秦论》) 意动 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认为……怎么样”, 则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美:认 为……美)(《邹忌 讽齐王纳谏》) 4.数词的活用 数词在古代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 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有时可活用为形容词。 类型 用  法 例  句 活用为 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 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 个数量的事物。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 使……两样,有二心)(《氓》) 活用为 形容词 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形容词,用来描 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 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 湖。(一:全) (《岳阳楼记》) 备考•关键能力 位置定性法判断词类活用“三关注” 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 传承关系,故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在判断词语的词 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 类型 释  义 举  例 关注 主语 和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都由名词、 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 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 上时,就有可能是活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劝学》)“高”是形容词,意 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 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高处”。 类型 释  义 举  例 关注 谓语 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 充当。如果名词处在该位 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 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 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 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 “非能水也。”“水”为名词,出现在 谓语的位置上,必然要活用为动词, 翻译为“游泳”。“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敝” 是形容词,作谓语本来不能带宾语, 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敝”就要活 用为动词“损害”。 类型 释  义 举  例 关注 状语 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 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 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 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 的名词作状语。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 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位于动词“叱”之前,不作主语, 那就只能作状语,表地点。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氏之墟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 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 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 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有改动) 指出画线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句子。 (1)善善而恶恶焉 (2)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 (3)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 答案(1)善善:爱护尊重好人。前一个“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爱护。 后一个“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好人。 译文: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 (2)贵: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 译文: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 (3)贱:形容词用作动词,瞧不起。 译文: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 参考译文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询问这个废墟(是怎么 回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 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齐桓公 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立身的原则,反而成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 人)回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铲除。那些好人知道他 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 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 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 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改动) 指出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答案(1)宝:名词用作动词,珍藏 (2)锦、玉:名词作状语,用锦缎,用玉石 (3)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4)耕、织:动词用作名词,耕种的事,织布的事 参考译文 蜀中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他有一幅 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 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 正确。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学案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我们要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全国卷近年 对此考点没有单独设题,而是主要在翻译中考查。鉴于虚词对理解文意的 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题点•必备知识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 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 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的不能;二从语法 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 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 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的意义和用法 二、“何”的意义和用法 三、“乎”的意义和用法 四、“乃”的意义和用法 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六、“且”的意义和用法 七、“若”的意义和用法 八、“所”的意义和用法 九、“为”的意义和用法 十、“焉”的意义和用法 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 十二、“以”的意义和用法 十三、“因”的意义和用法 十四、“于”的意义和用法 十五、“与”的意义和用法 十六、“则”的意义和用法 十七、“者”的意义和用法 十八、“之”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须“五看” (1)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 和关系两个方面: 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甚至段 落,将词与词、句与句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如2018全国Ⅰ卷: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①句中“以”表凭借,可译 为“凭借、依靠”,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 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清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 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 “而”“以”“于”等。如: 第①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第②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词短语“相 属”。第①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②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 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 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 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 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 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 极点,怎会不灭亡呢?(2)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 什么意思?(3)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 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 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事败后,她被籍没入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 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 王珪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 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 思?” 王珪回答说:“我听到《管子》这本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 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 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 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如 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 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 太宗听罢非常高兴,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 亲族。 (2)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这类虚 词主要有“为”“也”“焉”“乎”“矣”“于”等。如: 第①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②句“焉”用 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③句“焉”用在形 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 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也”“矣”“乎”“焉” 等。如: 第①句末尾用了句号,“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②句末尾用了问号,“也” 表疑问;第③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 (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者”“乎”等。如: 第①句,“为”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时,常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是疑 问语气词。第②句,“者”在句末,常同“孰”“谁”等词相呼应,“者”是助词,表疑 问语气。“为”则是介词,替、给。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周公之时,天下号为至治,四夷已臣服,卿大夫士已称职。当是时,虽有奇 杰无所复用,而其礼法风俗尤复细密,举朝廷与四海之人无不遵蹈,而其八 议①之中犹有曰“议能者”。况当今天下未甚至治,四夷未尽臣服,卿大夫士 未皆称职,礼法风俗又非细密如周之盛时,而奇杰之士复有困于簿书米盐间 者,则反可不议其能而恕之乎?所宜哀其才而贳②其过,无使为刀笔吏所困, 则庶乎尽其才矣。 (节选自苏洵《养才》,有删改) 注①八议:指朝议。②贳(shì):赦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文书和米盐生活之类所困 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才能而宽恕他们吗?(2)不让他们被办 理文书的小吏所困,那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 参考译文 周公时,天下号称非常太平,四方异族已经臣服,上卿、大夫、士 人也都称职。处在这时,即使有奇特杰出的人才也没有地方可用,然而那时 的礼法风俗尤其细密,整个朝廷及其四海的人没有不遵循实行的,而那时朝 议的大臣中还有人主张“由有才能的人来商议事情”。更何况现在还不完 全安定太平,四方异族未完全臣服,上卿、大夫、士人不是都很称职,礼法 风俗又不像周朝强盛时期那样细密,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 文书和米盐生活之类所困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才能而宽恕 他们吗?应该怜惜他们的才能而赦免他们的过失,不让他们被办理文书的 小吏所困,那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 (5)看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虚词形成 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 文言虚词。如判断句常用的“者”“也”,被动句常用的“为”“所”“于”,宾语前 置句常用的“之”,定语后置句常用的“者”,介词结构后置句常用的“于”“以”, 疑问句常用的“乎”“矣”“与”“为”等,都能为我们判断虚词的用法提供参考。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 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 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 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 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 定要拜他为师。(2)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 国之间被围困。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 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 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 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 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等到他长大后,曾经 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 牧场的小官,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因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 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 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1.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和 介词,给 连词,就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介词,用  代词,它的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代词,指史起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介词,表对象  副词,是 副词,于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答案: (1)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2)如果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参考译文 魏襄王跟臣子们一起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魏王为臣子们祝 酒,祝臣子们都能得志。史起站起来回答说:“臣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肖,贤明 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魏王说:“让群臣都像西门豹当臣 子那样。”史起回答说:“魏国分配给人民土地,每户一百亩,邺地偏偏给二 百亩,这说明那里的土地不好。漳水在它的旁边,可是西门豹不知利用,这 说明他很愚蠢;知道这种情况却不报告,这说明他不忠。愚蠢和不忠,不可 效法。”魏王无话回答他。第二天,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 田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魏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史起 说:“我担心您不能做啊。”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 听你的。”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 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即使我被弄死 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魏王说:“好吧。”(魏王)派他 去当邺令。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 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引 漳水,灌邺田。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魏襄王可说是善于做出决断了。 如果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3.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表顺承 代词,代指人 所字结构,与“上”构成名词短语 “因”,因为;“为”,动词,作为 一同,均 副词,于是 介词,表处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 (2)之遴具异状十事。好属文,多学古体。 答案: (1)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擢用他。 (2)刘之遴列举十条不同之处。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 参考译文 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十五岁 举茂才的对策答问,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刘之遴)初次当官任宁朔 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适逢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这是南 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擢用他。”王瞻立即征 召他任太学博士。刘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收聚几十上百种古器。有一古 器像瓯,容量为一斛,上有嵌饰的金字,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 鄱阳嗣王萧范得到班固进呈的《汉书》真本,将它献给皇太子,皇太子让刘 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人检校它与现行本的异同。刘之遴列举十条 不同之处。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 显常共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 诗》均有高祖的义疏,只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便写《春秋大意》十科, 《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共三十事上奏。高祖非常高兴。太清二 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未到,在夏口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刘之 遴)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 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 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及怀光 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 (选自《旧唐书·高郢传》,有删改)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动词,认为 介词,在 连词,表并列 连词,如果 语气助词,呢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 (2)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 答案: (1)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 在?(关键点:“宜”“且”“阻”“复”) (2)孔巢父被砍中后,倒在地上,高郢上前抚尸哀悼。(关键 点:“之”“刃”“就”“抚”) 参考译文 高郢,字公楚,他的祖先是渤海蓚人。高郢九岁就通晓《春秋》, 能写文章。后来考中进士,应试制举,考上茂才异行科,被授任华阴县尉。 曾认为鲁国不应该用天子的礼乐,于是引用《公羊传》撰写《鲁议》,被当 时人称赞,因此被授任咸阳尉。李怀光统治邠宁,上奏让高郢担任从事,多 次调动担任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李怀光反叛,将要回到河中,高郢 说:“向西迎接皇帝,难道不是忠臣吗!”李怀光愤怒,不予采纳。等回到河中, 又想调动所有兵力向西进发。当时浑瑊(唐朝名将)军力孤危,众将领没有 集中,(朝廷情势十分危急,)高郢与李鄘誓死驻守不动。恰巧李怀光长子李 琟来拜访高郢,高郢就用逆顺的道理劝说他道:“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 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在?更何况国家自有天命,不只是靠 人的力量。现在如果依靠人多势众向西攻打朝廷军队,这是自绝于天,十户 之城,必定有忠信之人,怎么知道军队中没有逃跑的呢?”李琟震惊惧怕,眼 中流泪,喘不上气来。德宗回到京城,命令谏议大夫孔巢父、宦官啖守盈赴 河中安抚李怀光,授予他太保之职,可是李怀光恼怒,怂恿亲兵责骂二人,并 杀死了孔巢父和啖守盈。孔巢父被砍中后,倒在地上,高郢上前抚尸哀悼。 等到李怀光被杀,马燧征召高郢为掌书记。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 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 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 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 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 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 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 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杮 蔽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 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 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 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 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王濬传》,有删改)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参考答案:(1)王濬博览古代典籍,姿貌俊美,不注重名声品行,不被乡里人称 道。 (2)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观察风头而自行引退。 (3)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用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自古未有。王 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 (4)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官员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 国就是我们的强敌。 解析:(1)“不为乡曲所称”为被动句,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词, 译为“被”。(2)“守令有不廉洁者”为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为标志词语,无 实义,可不译。(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濬造船于蜀”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翻译时需要变换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又于船首画鹢首怪兽”“濬于蜀 造船”。(4)“则强敌也”为判断句。 参考译文 王濬,字士治,是弘农湖地人。家世中有人做过太守。王濬博览 古代典籍,姿貌俊美,不注重名声品行,不被乡里人称道。后来才改变志节, 爽朗旷达,宽宏有远大的志向。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 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濬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够容纳长戟幡旗 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州郡征召王濬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观察风 头而自行引退。燕国刺史徐邈有个女儿淑贤有才,正欲选婿待嫁。徐邈便 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室观看。女儿(看中王濬)指着他告诉了母亲,徐 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晋武帝谋划征讨吴国,下诏让王濬修造战舰。王 濬于是造连舫大船,一百二十步见方,每艘可装载两千余人。大船周边以 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驰马来往。又在船头画上 鹢首怪兽,用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 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授予王濬龙骧将军、监梁 益诸军事。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于是上疏说:“臣多次 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 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如果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 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官员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 的强敌。我造船已经七年了,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我已经七十岁了,死期 临近。以上三事如有一事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 良机。”武帝对王濬的意见深表赞同。 学案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文 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因为是文言文的 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直接的影 响是译错句子,间接的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本节重点讲解 不单独命题的文言句式的特点与翻译,以及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判断句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 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 式见下表: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并翻译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 1.辨析时,要注意把握其如下特征。 (1)名词性成分作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 一个句子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 (2)有“……者,……也”“……者”“……也”“……者也”等结构形式的外在语 言标志。如《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 者也”等。 (3)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 2.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句。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 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 “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 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刘备天下枭雄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汝是大家子 答案: C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 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判断句的译法。 (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1)这是我的过错。 (2)我让人观望了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 子的云气。 (3)(我)派遣将领防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4)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5)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 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 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 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答案:(1)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 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 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 马上招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 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 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 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题点二 被动句 题点•必备知识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 型: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并翻译被动句 1.被动句的辨析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 (1)从标志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 “‘于’字句”“‘见’字句”“‘为’字句”“‘被’字句”四大类(见前表),所以当 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事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 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 的受事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 象,并且“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 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 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被动句的翻译必须加上“被”字。 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答案: D  解析: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参考答案:(1)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 (3)如果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 (4)于是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5)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 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 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 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 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 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 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选自《韩非子》,有改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参考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 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 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解析:(1)句中的“见……于”表被动。(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 动。(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 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 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 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罪!”弥子瑕和卫君到 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这是多么 爱我啊,忘记了他已经吃过了(这个桃子),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 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 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 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 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 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三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 要有五种类型。 类 型 例  句 省 略 主 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中省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类 型 例  句 省 略 谓 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 如列传》) 共喻省略(根据 上下文一看便 会明白省略的 是什么)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类 型 例  句 省略 宾语 动词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介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 介词 介词“于”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介词“以”省略 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 介词“自”省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 门山》) 省略兼语 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并翻译省略句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 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1.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 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 出来即为“(异蛇)黑质而白章”。 (2)借助语法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 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里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 可判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2.省略句翻译时,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对点训练 1.下列各句补写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 答案: D  解析:D项,应该是“(草木)尽死”。 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省略句的译法。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3)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答案:(1)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象郡。(“以”后省略宾语 “之”) (2)引(清流)来作为流觞的曲水。(省略兼语“之”) (3)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以”后省略宾语“之”) (4)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 弹《六幺》。(“后”省略谓语“为”) (5)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 呢!(“置”后省略介词“于”,“鸣”后省略宾语“之”) 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答案: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指责的人。根据卫国巫师 的报告,来杀掉指责厉王的人。 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 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指责的 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指责厉王的人。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四 倒装句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并翻译倒装句 1.分门别类,准确辨析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 准标志。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有否定词“未”“莫”“不”等;作宾语的 必然是人物代词,如“之”“余”“尔”等。如“朝廷不之罪也”,否定词是“不”,代 词是“之”。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疑问句式;作宾 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是“以”。 ③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师 说》)。 (2)定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 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标志词,如“……之……”“……之……者”“…… 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对语意加以理解即可。 (3)介词结构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用介词“于”组成 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 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今译 时,一般都作状语;介词“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 其情况而定其成分。 (4)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 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 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倒装句翻译时,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语序调整到位。如:介词结构后置,译 时要将介词结构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 复原位。 对点训练 1.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凌万顷之茫然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 B  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2.下列各项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 D  解析:D项为判断句。 3.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C项,“于”应译为“到”。 4.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大哉,尧之为君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答案: C  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 5.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语序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2)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5)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答案:(1)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句) (2)要见你干什么?(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3)古代的人不欺骗我们啊。(宾语前置句) (4)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 老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5)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主谓倒装句) 6.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 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 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 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答案:(1)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 (2)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 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 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 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 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 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 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 人皆笑信,以为怯。 答案: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 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参考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 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 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 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 怯的。 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 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答案: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参考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 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 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 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 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9.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 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 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 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 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 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 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 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 与焉。”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答案:(1)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2)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 路。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 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己仔细 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的责罚。”晏子回答说:“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 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齐景公答应了 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 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 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 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 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水泽 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 迎接我,祝贺我。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 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拜了两拜。齐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 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五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结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新的 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的句法格式。熟练掌握这些句式,对快速、 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陈述 语气 无从 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以……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 地方 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无以……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 什么地方…… 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疑问 语气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何? 对……怎么办? 孰与……, 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 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反问 语气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有……呢? 如之何……? 怎么……呢?为什么……呢? 岂(其)……哉(乎,耶, 邪)?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 呢?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反问 语气 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不亦……乎? 不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感叹 语气 何其 多么,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揣度 语气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得无…… 乎? 大 概 … … 吧 ? 恐 怕 … … 吧 ? 该 不 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吗? ……庶几……与(欤)? ……或许……吧?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选择 关系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其……邪(耶),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假设 关系 诚……则…… 如果……那么(就)……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转折 关系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这样,即使如此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其他 常见 固定 结构 何乃 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类型 句式标志 翻  译 其他 常见 固定 结构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用来……的方法, 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 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 作……,用……作……,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到……结局,到……时候 备考•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并翻译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固定句式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 翻译也是固定的。在识别和翻译时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牢记搭配。要注意将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随意搭配或张 冠李戴。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可以翻译成 “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句式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 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句式,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 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 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可翻译成“为什么(为何) ……” “把……怎么样”,所以,对固定句式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句式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 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 道……吗”。因此,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对点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加点词的译法。 答案:(1)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3)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理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 悲凉呢?” (4)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呢? (5)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 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 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 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 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 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蚤救孰与晚救?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答案:(1)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 击,回过头来反而听从韩国的命令了。 参考译文 魏国庞涓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 说:“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 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而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援救它。”孙膑 说:“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援救,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 攻击,回过头来反而听从韩国的命令了。况且魏国已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 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 的关系,又可晚一些去利用魏军的疲惫,这样就能有更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 尊敬的名声。”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告诉韩国使者并把他送走。韩 国因为依仗齐国救援,结果五战都失败了,只好向东把国家托付给齐国。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 要考查理解和综合分析两个层面的能力。从近年的试题看, 文言文阅读有三个客观题,分别是文言文断句题、文化知识 题、概括分析题,一个主观题文言文翻译题。因此,熟悉每一 种题型和相关解题方法十分重要。 学案四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 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的基础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断句前要先通读几 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断句时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集 中精力分析难断开的地方;另外,断句还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 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题点•必备知识 断句的五个标志 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考查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 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高考全国卷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相对而言, 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 方法都是一样的。具体来说,应重点关注以下五类标志。 1.词语标志 一般须在其 前面停顿的 四类词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 等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须在其 后面停顿的 两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 焉,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 一般在其前 后都须停顿 的两类词 专有名词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 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 要停顿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 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 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吕氏春 秋·仲冬纪·至忠》) 2.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 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时省略“者”或“也”);“不亦……乎”“孰 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 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 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介子)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 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 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吕祖谦《东莱博议》) 3.修辞标志 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 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断句可以此为依据。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僇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 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吕氏春 秋·慎行》) 4.结构标志 利用语句间的组织结构或固定结构短语的相对固定性断句,如有些关联词 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 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 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成于二世,然使始皇 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 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论养 士》) 5.名物标志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 度,等等)和代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这类词的前后要停顿。 此外名物标志还包括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古代文化常识 方面的名物词。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祖镇太原 召置门下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官试大理评事。 天福初,拜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充户部判官。历右谏议 大夫、给事中。尝上言:“使臣经过州县,券料外妄自征需,以丰傔从,多索人 驴,用递行李。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 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从之。俄迁右散骑常侍。(《宋史·边归谠传》) 备考•关键能力 巧解文言断句客观题“三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看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 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 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 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 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重点把握前述五类断句标志。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句完成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 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 满分解构 【例题】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思维流程】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这段文字的文体是传记。阅读时,首先要根据传记的“六要素”大致弄清这 段文字的意思。表时间、地点的词有“元祐元年”“庭中”;涉及的人物有“苏 轼”“寒士”“巡铺内侍”;事件是元祐三年,苏轼掌管礼部贡举,因大雪苦寒,便 放松对士子的禁令,使他们能够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却常侮辱甚至诬 陷士子们,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了。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根据大意,对比四个选项,综合运用五标志: 标志 具体运用 选项判定 词语 标志 在这段文字中,可做断句参考的虚词有 “且”“之”。其中最关键的是“且”字,为句 首语气词,故“且”前要停顿。 句式 标志 “士坐庭中”,句子成分(主谓补)齐全,其后 应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 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 由此可知,B、C两项 断句不正确。 标志 具体运用 选项判定 修辞 标志 此句没有修辞手法。 结构 标志 此句没有明显的结构标志。 名物 标志 在这段文字中,“轼”是人名,“巡铺内侍”是 官名,均应作主语,其前须断开,使其联后 而使句子有主语。 由此可知,B、C、D 三项断句不正确。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做完题目后,通读一遍全文。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 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 [答案]    A 对点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 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 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答案:C  解析: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 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原句标点为:晏平仲婴者, 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 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 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相国后,吃饭 不同时有两样肉食,姬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 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行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 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 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扬名于各诸侯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伯熭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熭见 二子而师事焉。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于 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 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 自见者。朱熹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 (选自《宋史·何基传》,有删改) A.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 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B.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 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C.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 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D.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 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答案:A  解析: “诱掖”是“引导扶持”的意思,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 C两项。“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均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 此可排除D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他的父亲何伯熭做临川县丞时,黄干 正好主持县事,何伯熭让两个儿子拜见并师从黄干读书。黄干告诉他们一 定要真心实意地刻苦下功夫才能行,何基敬畏受命。于是黄干随时随地地 引导扶持,何基深得学术精髓。对于微言奥义,他精研深思,平心静气,以待 通解,未曾参以己意,标新立异,依从他人而稍加改变。凡是他读过的书没 有不加标记句读的符号的,意义显明,有时不需论说而(道理)自然显现。朱 熹的门人杨与立一见到何基就推许佩服。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 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 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 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②。 (选自《东坡志林·卷八·记游》,有删改) 注①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②韩愈曾写诗述其 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 寝/已再鼾矣/ 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 /已再鼾矣/ 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 /已再鼾矣/ 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 寝/已再鼾矣/ 答案:D  解析: “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酤纷然”都是结构相 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 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参考译文 己卯年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 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 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 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屋中家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鼾了。我放下拐杖,不 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 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就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者 乃自得其乐,未必意在得鱼。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后拜冀州刺史。后为葛荣[注]所陷,为荣所执。兄 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 头流血,荣乃舍之。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孚兄弟各诬己引过,争相为死。 又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凡同 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平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 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颢平,封孚万年乡男。 (选自《北史·元孚传》,有删改) 注葛荣:北魏时期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 A.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平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 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平/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 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平/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 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平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 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答案:C  解析: “同禁”是“五百人”的修饰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除”是任命的意思,其后是被任命的职务,为“除”的宾语,所以“除”后不能断 开,排除D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元孚,字秀和,年轻时有美好的声誉。后来元孚被任命为冀州刺 史。后来,城池被葛荣攻陷,元孚被葛荣捉住。元孚的哥哥元祐担任防城都 督,哥哥元子礼担任录事参军。葛荣想先杀死元子礼,元孚请求先处死自己 来赎回元子礼,叩头到流出血来,葛荣才放了元子礼。葛荣又大量召集将领 士兵,商议处死元孚的事。元孚兄弟各自诬陷自己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争 相去送死。另外孟都等几百人都叩头愿受死刑,请求留下使君性命。葛荣 说:“这是魏国的忠臣义士。”一同被囚禁的五百人,都得以免死。葛荣被平 定后,元孚仍被授任冀州刺史。元颢进入洛阳,授任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 郡王。元孚封上元颢叛逆的书信送交朝廷,天子嘉奖他。元颢被平定后,朝 廷封元孚为万年乡男。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 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 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 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 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 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 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 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 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答案:A  解析: 若从“昭昭”后断开,则是“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意思明显不通,排 除C项。若在“而”前不断开,意思是“震震胜过雷霆而朝廷上看不见”,意思 讲不通,排除B项。若从“公”后断开,则是“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意思是 “而朝廷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 句为“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排除D项。据此确定答案为A项。 参考译文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少年时死了父亲,依靠居住在母亲的娘家。 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等到长大以后,学习《梁丘易》《老子》, 并教授后生学习。王莽的大司空王邑提拔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 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昭昭胜过日月, 震震胜过雷霆,而朝廷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向哪里去呼唤苍 天呢?现在正是岁首,而动员百姓远征,野草不能充饥,田荒无人耕种,谷价飞 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 学案五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古代文化知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是一个独立考点,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体现了高考对传 承古代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对常 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 固定且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一类古代文化名词的理解。高考要求掌 握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 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 题点•必备知识 一、文化知识图表 二、历年高考试题汇编 1.(2020·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由丞相主持”有误。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2.(2020·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错在“指皇室宗族 所居之处”。“禁中”指皇帝或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并不包括“皇室宗族”。 3.(2020·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 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 度。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主要掌管民政、司 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表述不当,太守不管军事、科举。 4.(2019·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 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 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 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 较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汤武”指商 汤与周武王。 5.(2019·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 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 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 政大权。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三晋”是战国时 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称。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 瓜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6.(2018·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 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 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 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 行为。 答案:C  解析: C项,“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借指帝位。“践阼”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 7.(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 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 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 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师”单用时,没有 “国都”的意思。A、B、C三项涉及称谓、礼仪、科举等内容,备考时,需分 类总结记忆。 8.(2018·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 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 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 信。 答案: C  解析:“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9.(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 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 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 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 葬。 答案: B  解析:B项“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亲与血亲 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10.(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 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 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 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 借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宜用直接选 取法。近侍“职位很高”不对,有些近侍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 大”过于绝对。 11.(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 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 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 争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C项,“所以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 12.(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 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 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 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 说法。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等古代文化常识。D项,“移疾” 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 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 13.(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 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 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 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 处京城。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掌管土地、户籍等的是户部,不是礼部。 三、回归课本,分类识记 考点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类词语含义 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 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如可利用《张衡传》整理以下几方面的古 代文化知识。 1.古代官职的任命、调动、贬谪等 (1)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行:去应荐。例:举孝廉不行。 (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就:就职,任职。例:连辟公府不就。 (3)召:召请来授官。应:应职,接受官职。例:累召不应。 (4)拜:任命,授给官职。例:公车特征拜郎中。 (5)迁:调动官职。例:再迁为太史令。 (6)转:调动官职。例:再转复为太史令。 (7)徙:调动官职。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例:出为河间相。 (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例:衡下车。 (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例:视事三年。 (11)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例:上书乞骸骨。 2.古代官职名称 (1)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 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 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例:再转复为太史令。 (2)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例:公车特征拜郎中。 (3)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 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例:后迁侍中。 (4)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例:出为河间相。 (5)国王:汉朝国王,相当于太守。例:时国王骄奢。 3.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 纪年。例:永元中、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 4.古代地理 (1)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 安附近。例:游于三辅。 (2)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文中指洛阳。例:因入京师。 (3)两都、二京: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例:衡乃拟班固 《两都》作《二京赋》。 5.历史典籍 (1)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例:遂通五经。 6.古代教育 (1)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例:观太学。 (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例:贯六艺。 【例1】 官职、封号、爵号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名。 “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 “左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上卿”,古代官名,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例2】 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此处指优秀的人才。与后代科 举“秀才”不同。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 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学使”,学政的别称。 “变徵”是古代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的一个音级。以此 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 唐代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此处指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与技能。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例3】 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 殿。 “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 “太牢”。)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束发”,十五岁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秦国在西方,郑国在东方,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后泛指 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季父”,即叔父,古人排行有孟、仲、叔、季。“季”,最小的。 “社稷”,古时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平安和丰收。社稷也就成 了国家的象征。 “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古代以农历每月二 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 子。 【例4】 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指东方诸国。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都相适合。 “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是指 19点至21点。“人定”,是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候,21点至23点。 “国”并不是指整个郑国,而是指“国都”“京城”。 “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中国古代 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居于其他“八州”。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 清的府。 备考•关键能力 1.内引外联推断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 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 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比附课文,紧 扣语境,合理推断。如2019全国卷Ⅰ第11题A项“诸子百家”,从《过秦论》 “隳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可知,“百家”即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 别的总称;从我们初中学的《论语》《孟子》可知,诸子百家中“儒家”影响 最为深远,“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再如2018全国卷Ⅰ11题B 项“阙”可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中“不知天上宫阙”、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等句子来理解。2018全国卷Ⅱ11题A项“豪右”见《张衡传》“又 多豪右,共为不轨”。课文下注释为: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 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豪右”与“闾左”相对,《陈涉世家》中 有“发闾左適戍渔阳”句。古代一般以右为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 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例题】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 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 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 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 都。 选项 比附课文 联想推断 A项 “下车” 《张衡传》:“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 课文中“衡下车”的意思是“张衡一到任”。 由此推知“下车”应是官吏初到任的意思。 B项 “收考” 《苏武传》:“朝夕遣 人候问武,而收系张 胜。” 《苏武传》中“收系”的意思是“逮捕监 禁”。由此推知,“收”应是拘捕收押的意 思。“考”是什么意思呢?是“考察”吗? C项 “车驾” 《般涉调·哨遍·高祖 还乡》:“又言是车驾, 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 故。” 文中的意思是:村民们不知道这是皇帝 到来,有的说这是“车驾”,有的说这是“銮 舆”。其实,无论车驾还是銮舆,都指的是 皇帝来了。 D项 “京师” 《张衡传》:“京师学 者咸怪其无征。” 文中的意思是“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没 有应验”。“京师”即都城的意思。 [答案]    B 2.结合语境推断 高考命题要依据选文来设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 出现。但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体察推断, 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牵引拓展。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知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体现出来 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中第11题的D 项,“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 逼”,可联系高中课文《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 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语句进行印证。 3.剖析词语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知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 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 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 词,“陟”应指升职。 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第11题的C项,“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 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前”有前任的意思,“尹”是职官名, 如果联系语境,把“前尹”解释为开封府前任府尹,没有错误;但联系“令尹(泛 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意思看, 选项在这个方面有误。 4.冷僻判对推断 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 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如2020年全国卷Ⅱ中的“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 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这类文体知识对于考生而言,不是重点掌握内容,属 于冷僻内容,高考命题者一般不会在这方面设误。此项表述正确。 另外,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我们还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加深理 解和记忆。 如“陛下”一词,经常出现在古典题材的电视剧、戏剧、小说中,是对皇帝的 尊称。又如2015全国卷Ⅰ第5题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 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太子”一词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太 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可指 其他儿子。 我们还可以以今证古,如古代表地理的方位词有“阴”“阳”,“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保留至今的好多地名可以对此验证,如衡阳在衡山以南,故 名衡阳;洛阳在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反之,华阴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江阴 在长江之南,故名江阴。 对点训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 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 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 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 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B  解析: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项。 参考译文 郝处俊,是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 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 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多次升官后任吏 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 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 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 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 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祥和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 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郝处俊)开耀元年去世,终 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 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 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 官吏。 答案:A  解析: 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指子遭 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被授任从仕郎、太和州判 官。父亲去世服丧,(服除后)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 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贡师泰因)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被授任绍兴 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历任翰林待制、国子 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 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 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 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 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 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 国家财政得以支撑。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拜,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 官吏职务。 B.三司使,后唐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 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 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 传递公文用的马。 答案:C  解析: C项解说错误,“诸侯王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 参考译文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 乱,豆卢革迁家避祸来到中山,唐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 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 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 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 罪被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 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年,大水成灾, 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子 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 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 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 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 们催他上朝。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 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 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 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溆州刺史,一路上用驿马 遣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圣驾、圣上、 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 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 说法有“江表”等。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 称蛮、夷、戎、狄。 答案:A  解析: A项,解说错误,寡人是帝王自己的谦称,不是尊称。 参考译文 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 德高望重。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 作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神龙初年,徐坚两 次升迁后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 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徐坚上表说:“韦月 将诬告善良正直的人,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 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使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就违背了时令。谨 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 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 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 样训导后人?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 刑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徐坚的 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表。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 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 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可以笼络统管他们,却不能使他们与华夏的 制度相同,如果劳累军队长途跋涉,只会损失得多而获取得少,因此(徐坚)独 自建议认为不便。 学案六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目以综合判断的形 式出现,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的归纳与概括、 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 法的分析与评价。 方法一 抓点带面,找准对应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试卷中 表现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括分析题,因而也最易失分。解答此类题目,一 般要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解题时,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然后再读选 项,把选项和原文相对照,锁定概括区间。 第二步,紧扣概括,注重分析。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概括”一般不 错,错在“分析”。因此,可根据“概括”的内容,聚焦“分析”,在所叙事件上下 功夫。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概括分析一般从“事之于人”“事之于时”“事 之于地”“事之有无”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何事、何人、何时、 何地都是易设误处,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是其常 设陷阱。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 从选项到文本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 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 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 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 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 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 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 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 人。 标注概括区间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 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 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A项区间】卒有病疽者,起 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 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 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 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 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 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B项 区间】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 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 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 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 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C项区间】楚悼王素闻起贤, 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 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 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D项区间】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 项目 概 括 分  析 A项 吴起怜恤 士卒,带兵 屡建奇功 他 本 是 卫国人 先 是 率 鲁 军 抗 齐得胜 后 又 率 魏 军 攻 陷 秦 国五城 这些战功都和他善 于为将、与士卒同 甘共苦密不可分 原文 吴起者, 卫人也 齐 人 攻 鲁 , 将 而 攻 齐 , 大 破之 魏 文 侯 以 为将,击秦, 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 下者同衣食,与士卒 分劳苦 关键点 卫 国 → 卫人 得 胜 → 大破之 攻 陷 秦 国 五 城 → 拔 五城 同甘共苦→同衣食, 分劳苦 比对结果:                       A项概括分析正确。 项目 概  括 分  析 B项 吴起劝告魏 侯,修德重于 据险 魏 武 侯 沿 西 河 而 下 时 指出江河之固 是魏国之宝 吴起表示,治国依据 山河险固不如推行 德政,修德才能免于 国家灭亡 原文 武 侯 浮 西 河而下 美哉乎山河之 固 , 此 魏 国 之 宝也 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 为敌国也 关 键 点 沿→浮 判断句式 不如推行德政→在 德不在险 比对结果:                       B项概括分析正确。 项目 概  括 分  析 C项 吴起声名 渐起,遭到 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 田文担任 魏相表示 不悦 但不久就 平复了心 情 而公叔继 田文后为 相,他深表 不满 担心被害, 于是逃往 楚国 原文 相田文。 吴起不悦 吴起乃自 知弗如田 文 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 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 罪,遂去, 即之楚 关键点 不悦→不 悦 平复→自 知弗如 “深表不满” 于文无据 担心被害 →惧得罪 比对结果:                        C项“深表不满”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并没有提到吴起对 公叔继任相位不满。   项目 概  括 分  析 D项 吴起为楚建 功,反而受 到祸害 他到楚国 后虽然屡 建奇功 而原本的 楚国贵戚 却想加害 于他 施暴者乱 箭射击吴 起 太子继位 之后,这才 诛杀作乱 之人 原文 南平百越; 北并陈蔡, 却三晋;西 伐秦 故楚之贵 戚尽欲害 吴起 击起之徒 因射刺吴 起 太子立,乃 使令尹尽 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 尸者 关键点 屡建→南、 北、西 加害→害 乱箭射击 →射刺 继位→立; 诛杀→诛 比对结果:                       D项概括分析正确。 方法二 熟知六类错误,比对八个细节 分析综合题的题目要求为“选是”或“选非”,但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 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 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设误 点。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细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 语、内容、因果关系等。 为了增加隐蔽性和迷惑性,概括分析类题目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往往不在 “概括”上设错误,而在“分析”中出问题。在大致正确的文意分析中,将测试 点放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词语含义、语句关系的细微变化上。 因此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做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是解题的常用 方法。 1.比对人物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 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 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 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 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 选项 (2018·全国卷Ⅲ)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 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 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原文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 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 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比对 结果 是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2.比对时间地点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弄 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 【例2】 选项 (2019·全国卷Ⅰ)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 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 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 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比对 结果 选项时间表述错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 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3.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 误。 【例3】 选项 (2018·全国卷Ⅰ)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 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 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原文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 乞留芝。 比对 结果 “蜀地饱受侵扰”错,由“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应是天水郡 饱受蜀地人的侵扰。 4.比对关键词语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 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 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 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曲解关键实词的含义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例4】 选项 (2020·全国卷Ⅲ)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 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 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原文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 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比对 结果 “不愿到任办公”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说“至是,百官多列家 疾,不入”“疾疫之年,家无不染”,可见,当时官员并非借口家中 有人患病,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不能到任。 5.比对增、减内容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 于文无据。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 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 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 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例5】 选项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 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 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原文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 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 卒官。 比对 结果 选项说“海瑞被迫退休”,而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 五年,卒官”一句告诉我们,海瑞死于任上。两者矛盾。这是个 细节错误设置,属于曲解内容。 6.比对因果关系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 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 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例6】 选项 (2019·浙江卷)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 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 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原文 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 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 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 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 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 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比对 结果 此项强加因果关系。宗臣之所以对两人不屑,不是因为“李 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是因为两人“不敢 尽斥矩镬而创其好”。 7.比对范围程度 在对文意的概括中,命题人故意增删、替换一些表范围和程度的词语,造成 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 【例7】 选项 (2019·全国卷Ⅱ)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 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 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原文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 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 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比对 结果 选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范围表述错误,从“太子犯 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并未对太 子本人施以刑罚。 8.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照应 全国卷在此题的命制上,采用先用一两个短语概括人物事迹或品行,然后再 举例分析的方式,因此概括和分析是否一致也必须留心注意。 【例8】 选项 谢尚行为洒脱,不拘小节。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告 诉人们,人群中没有孔子就不能辨别出颜回;后来,十分喜欢穿 绣花的衣裤,在父辈们的劝说下才改正。 原文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恸过 礼,亲戚异之。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 之颜回也。”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 及长,开率颖秀,辨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好衣刺文 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 比对 结果 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的话体现的是谢尚的聪明 早熟,不是行为洒脱、不拘小节。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 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 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 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 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久之,知漳州。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 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 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选自《宋史·危稹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 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 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B.危稹重视教育,设立新学规矩。嘉定九年时,新学成立,危稹改职充任博 士,那些教导的规矩都是危稹提出设立的。 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大 小来给予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 也讨论了和、攻、守的问题。 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没有名目 的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 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 答案: A  解析: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是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考中进士。当时洪迈看 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不已。(危稹)被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 万里巡查部属,一见便叹赏,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危稹)调任 广东帐司,没有到任,为父亲服丧,免丧,调任临安府教授。倪思推荐他,并对 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遭母丧,免丧,干 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嘉定九年,新学成立,危 稹改职充任博士,那些教导的规矩,都是危稹提出设立的。(危稹)晋升为著 作郎兼屯田郎官。危稹初始进谒并答对,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以 树立崇高威信,洗脱功臣的罪名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派 遣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 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每年 有经制钱、总制钱及没有名目的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 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全部免除。恰巧 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立刻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 提举崇禧观,与乡里的七个老人成立真率会。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 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 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 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 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 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 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盐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 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 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 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 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 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 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 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 (选自《宋史·杨大雅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 饮食时也手不释卷。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趁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 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二十五年却未升职,在他之 后任职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仍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经过金陵时遇风翻了船,丢了衣帽,当地 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给他,他却推辞不接受。 答案: B  解析:B项,“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错,从原文看,升任太常博士应是在第一 次“召试”后。此处属于“时间错误”的陷阱。 参考译文 杨大雅,字子正,是唐朝靖恭杨家杨虞卿的后代。杨虞卿的孙子 杨承休,唐天祐初年,以尚书省刑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吴越国册礼副使,杨 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杨大雅是杨承 休的四代孙。钱俶归降宋后,带着他们家族住在宋州。杨大雅素来好学,每 天诵读数万字文章,即使饮食时也不放下书卷。考中进士以后,历任新息、 鄢陵县主簿,改任光禄寺丞、新昌县知县,调任浔州知州,监察在京商税,再 升任秘书丞。咸平年间,交趾进献犀牛,(杨大雅)趁机向朝廷献赋,被皇帝召 来考试,升任太常博士。很久以后,又上书自荐,献上自己所写的文章,又被 皇帝召来考试。在集贤院任职,又出任筠、袁二州的知州,提举开封府界诸 县镇事,任三司盐铁判官,越州知州,提点淮南路刑狱。回朝后,考查国子监 的学生,因荐举不实获罪,接连降职为监陈州酒。调任常州知州,判三司都 磨勘司、户部勾院。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杨大雅为人质朴,好 学自信,不肯阿谀投靠他人,在集贤院任职二十五年没有升职,有人在他之 后任职,往往达到荣华显贵的地位。有人笑他不合时宜,清高自守,杨大雅 叹道:“我不向世俗学习,而向圣人学习,因此到这个地步。我所有的,不敢推 荐给别人,而曾经自己献给天子了。”天禧年间,他出使淮南,沿江巡视,经过 金陵时,遇风翻了船,幸而被身旁的士兵救起,上岸后,帽子衣服都丢了。当 时丁谓镇守金陵,派人送来一套衣服,杨大雅推辞没有接受,丁谓为此怀恨 在心。宰相王钦若也对他不满。他晚年与陈从易一起被任命为知制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 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 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 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 洿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 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 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 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 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 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 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 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 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 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选自《汉书·贡禹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 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 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 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时 间,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答案: D  解析: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选项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贡禹,字少翁,是琅邪人。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 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粮食歉收,郡县封地大多处境困难。 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 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 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了诏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 夫。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清了,不能 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臣子了。希望 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复说:“朕因为先 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 倦地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 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 生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 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自贡禹任此 职位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建议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 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 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 来供给他们,每年费用有五六万之多,应当免去他们的奴婢身份,使他们成 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守的士兵(戍守关东)。皇帝将他的 奏议下发,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年后再开始交纳口钱(人头税),(这个规定)从 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苑离宫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 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 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宗庙迭毁 制度,都未能施行。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他的 儿子为郎,(他的儿子)官至东郡都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 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 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琇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 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 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 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只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 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 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 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余乱。翃凡百余战,禽 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 丞、招讨处置使。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 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 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 浐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 拜太子詹事。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 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 (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翃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恰逢夷人酋长梁崇牵和偏军统 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发兵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 收复容州。 B.王翃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翃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另设顺州,收复失地 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遣将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 郁林等州。 C.王翃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翃任河中少尹,主 管节度后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 D.王翃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翃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 留守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 重要贡献。 答案: A  解析:A项,“一举”属于无中生有,依据文中“卒破贼”等信息可知,他经历了多 次战斗才收复容州。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年轻时学习兵家。大历年间,他被 提拔为容管经略使。当时夷人酋长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 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盗贼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 是占领了容州。前任经略使陈仁琇等人都到藤州、梧州安置州治机构。 王翃到任后,对众人说:“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他地方进行治理? 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他立即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 许诺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奋发。 没有几个月,(王翃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于是他来到广州,请求 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容州陷入叛军 之手已经很久,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速进攻,只能自取失败。”王翃 说:“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发文书,谎称您要用军队做 我的外援,我盼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概率很小的胜利。”李勉答应了他。 王翃于是送文书给义州、藤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军队三 千人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李勉(得知情况后)下文 书阻止他行动,(王翃)却隐藏着文书不给他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 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全部收复了容州旧地。捷报传到朝廷,朝廷 下令另设顺州,以平定残余的叛乱。王翃总共参加了一百多次战斗,捉拿了 叛军首领七十人,覃问战败后逃走。(王翃)又派遣将领李寔等人分兵进讨 西原,平定了郁林等州的叛乱。(王翃)多次兼任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 当时吐蕃侵扰,郭子仪(调动)全部河中部队去防守边境,朝廷征召王翃担任 河中少尹,主管节度后务。悍将凌正屡次违犯法规没有得逞,(就)与他的党 羽约定在晚上攻破关门驱赶王翃。王翃察觉这件事后,(就派人)暗地弄乱 他计时的漏刻,错开他们约定的时间,大家(对凌正未按时到达)感到吃惊,不 敢行动。不一会儿(王翃)就擒获了凌正,将他诛杀,全军将士都提心吊胆。 适逢朝廷调动泾原军队讨伐李希烈,(军队就)驻扎在浐水岸边,京兆府掌管 军需供给,但饭和肉都是腐烂的,将士们发怒说:“吃这样的食物让我们去讨 伐叛军吗?”于是军队哗变。王翃独自脱身逃到奉天,被授职太子詹事。后 来王翃又调任东都留守,到任之后,他开辟田地二十多屯,修理守城的军事 器械,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铜铁、皮革;他训练士兵,号令精要严明。不久 吴少诚叛乱,(这时)唯独京城东郊地区是有防备的,函谷关以东完全依靠东 都防守。 学案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 代汉语。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 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 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要做好 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题点一 落实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题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选取文段中 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目,考查该句的实词、虚词或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 题时,首先要思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其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 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一)关键实词 所谓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考查频 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是重要实词。从特殊 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本义 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可能是重要实词,如“累其心”中 的“累”;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 语、特殊疑难词语准确理解了,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下面四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异义词——置换、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得分点”的频率相当高。 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其古今义区别开 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 下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当然,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 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如“斧斤以时入山林”中的“斧 斤”。 【例1】 (2019·浙江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答案: (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 毫的用处。 关键点:第(1)句“人力”“造物”“微旨”;第(2)句“毛发之用”。 2.多义实词——语境推定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多义实词,要 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 是造成实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例如“兵”的引申义:(1)士兵,如“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六国论》);(2)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 颇蔺相如列传》)。比喻义就是通过本义打比方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例 如:“金”的比喻义为“坚固”。如“金城千里”(《过秦论》)。假借义就是一个 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例如:“颁”是“斑”的借字, 假借义是“头发花白”。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多义实词的具体含义可根据语境确定。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 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 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 些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 第9题A项,“墨子闻而 之 悼:哀悼”。结合上下文可知,墨子听说“楚欲 攻宋”而“悼之”,这里的“悼”与“哀悼”没有关系,而是说墨子内心有一种“恐 惧”。根据语境推断,该项解释错误。 【例2】 (2018·全国卷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当进食时就奏 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他审理的案件,不过几十件,但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 上他。 关键点:第(1)句“弦歌”“荐”;第(2)句“断”“文理”。 3.活用实词——语法判断 词类活用现象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碰到活用词,翻译的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 用,两者之间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名词前有 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 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 “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翻译时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 “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 式进行翻译。 ⑤使动用法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例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 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 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 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 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关键点:“衣”“冠”。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 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 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 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莫非有什么话要说吗?”老人说:“是 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 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 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 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很高,为人就更要谦恭;官 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 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把楚国治理好!” 4.疑难实词——多方推断 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 是利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你借助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解决办法是综 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 称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 【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 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合突厥,结援唐朝,南 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 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2)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 答案: (1)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 人力吗? (2)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军。 关键点:第(1)句“风靡”;第(2)句“悬军”。 参考译文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刘武周勇猛迅捷善于骑射,结交了不少豪 侠。当初,刘武周率兵向南侵犯,苑君璋劝他说:“唐王发动一个州的兵力,平 定三辅地区,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披靡,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 说是人力吗?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步步深入,恐怕后面没有援 军,不如联合突厥,和唐朝连结互助,面南称王,这才是上策。”刘武周不听, 派苑君璋防守朔州,于是侵犯汾、晋。等到失败后,刘武周哭着对苑君璋 说:“后悔当初不采纳你的意见,才到了现在的地步!” (二)关键虚词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现代 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如句首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 译出。 对关键虚词采取的策略: 1.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 “以”“其”“因”“乃”四个。这类虚词只要在所要求翻译的句中出现,便要格 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设为“得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 (拿)”“把”“根据”“因为”等。另外,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 “我”“自己”。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 表祈使的“可要”“一定”,表商量的“还是”等。 (3)因。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实词义“沿 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主要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尤 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辨析。 【例5】 (2019·全国卷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关键点:第(1)句“其”“可以”;第(2)句“于”“之”“者”“以”。 2.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用法以结构或语气助词为主,如“之”“焉”“者”“乎”等,作为结 构、语气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实义时,必须译出。这里,尤其要 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 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 “……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 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 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 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 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 学,可扶翼我者?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 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 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 志不度也。 (节选自清代吴定《答鲍觉生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2)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 答案: (1)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 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 (2)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 关键点:第(1)句“然”“乌”“者”;第(2)句“以”“则”“而”“之”。 参考译文 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秋时 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见到圣人 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颐、程 颢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 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 扶持帮助我的人呢?到年纪稍大了一些,我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 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众人一心,传习成风。若用圣贤的主 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我)回家将这 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 年了。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然《考试说明》列出了要掌握的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其在翻译 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像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得分点”,不可 忽视。 (1)部分副词放在句首,有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如表示“等到”的:比、迨、 逮、洎、及。表示“恰逢”的:会、适、恰、值、方。表示“昔日、先前”的: 向、乡、曩。表示“希望”的:愿、唯、教。表示“只、只是”的:但、特、第、 顾、直、止。 (2)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例如“无”这个词: 区分:①无论。②同“毋”,不要。 【例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 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 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 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 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答案: (1)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 不能任用他。 (2)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 关键点:第(1)句“然”“尝”“弗”;第(2)句“夫”“之”“也”。 参考译文 蜀国攻打楚国,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 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曾身为官 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子思说:“圣 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因此一 根合抱的良木,却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你 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 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 接受你的指教。”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 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 用,译时要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例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 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 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 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答案: (1)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2)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 是应该的吗? 关键点:第(1)句“诸”;第(2)句“以为”“不亦宜乎”。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 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 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 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 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郊区的门内有个园林四十 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 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三)特殊句式 要审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 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为标 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为标志。考生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宾 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 句式。平时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对特殊句式采取的策略: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 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 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 也有小技巧可以借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 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解释为“这”,该句一般为判断句, 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字而句子的基本意思未改变的,是被动句。如“匹 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未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 一个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 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 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 后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起取消句子独 立性的作用,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 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一个 句子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次数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 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 致译出的语句不通不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 做好以下三点: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 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要求翻译的句子大多和 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 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 分使句意更加顺畅。文言文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 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 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 宾语。 (3)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①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 ②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 ③补出省略的成分; ④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例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 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 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 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 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 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 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2)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答案: (1)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该怎么办呢? (2)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 关键点:“奈……何”“安能”。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 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事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 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 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 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 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 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惠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 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 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 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否则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 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公孙鞅最后没 有离开魏国。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在翻译 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封轨,字广度。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 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 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 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 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 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 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世宗诏曰:“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 有称,宜赏一阶。”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 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 转太子仆,迁廷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初,轨深为 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 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轨既以方直 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 (选自《魏书·封轨传》,有删改) (1)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 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与”译为“同、和”;“同志”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志趣相投”;“推” 译为“称赞”;“章句”译为“章节句读”;“统括”译为“概括”;“大归”译为“旨意 和要领”。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于”,副词, 对于;“其”,代词,他。 “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他(封 轨)”,翻译时要补出;“吾所弗如者多矣”为固定句式,“所……者”译为“…… 的地方”。 译文:    (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 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他明确标示出纲要和 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 (2)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 乃北面受诏。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衔命”,接受命令;“疾”,病;“诘”,责问;“喻”,使……明白;“北面” 为古今异义词,译为“面朝北方”。 “其”,代词,自己;“之”,代词,他;“以”,介词,用;“乃”,副词,才。 “衔命高丽”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和谓语“出使”;“喻以大 义”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且补出省略的宾 语,“以大义喻(之)”。 (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 诏书。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又用大义晓喻(他),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 (3)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 之,云悉资给遣还。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先是”,这以前;“东”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具”,详细;“闻”, 了解,知道;“移书”,发送公文;“悉”,全、都;“资给”,资助。 “其”,代词,代指前面说的情况;“之”,代词,代指高丽王(高云)。 “又为高丽拥掠东归”为被动句,“为”表被动,翻译时要译成带 “被”字的语句。 这以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 东边。封轨详细地了解这些情况,向高云致书质问,高云全部资助遣回。 (4)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 以旧君故亏之也。”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入”,被征召到京城做官;“考”,考核;“干”,请求,请托;“可以”,古 今异义词,可以因为;“亏”,违背。 “以”,介词,拿;“之”,第一个为助词,的,第二个为代词,法令;“也”,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翻译时 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为判断 句,“者”表判断,翻译时要译成带“是”字的语句。 译文:    勃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 请托。封轨说:“法令,是天下的标准,不可以因为与你有旧谊而违背它。”  (5)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 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初”,当初;“知”,知道,赏识;“干”,追求,引申为治理、管理;“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很远的地方;“直”,只是,仅仅;“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 才。 “之”,两个均为助词,的;“为”,第一个表被动,第二、三个均为介 词,给,替;“其”,代词,他(封轨)。 文言句式:   译文:   “轨深为郭祚所知”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谓……曰”为 固定句式,可译为“对……说”;“其见重如此”为被动句,“见”表被动,翻译时 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 当初,封轨深为郭祚所赏识,(郭祚)常对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 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 用贤能,也是为你们的将来铺设桥梁啊。”封轨被看重就像这样。 参考译文 封轨,字广度。稳重谨慎,喜欢学习,广泛通晓儒学经传。(他)同 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封轨说:“封生 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他明确标示出纲要和格式,概括旨 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封轨)注重仪容的整齐洁净,姿貌魁伟。 太和年间,被授予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兼任员外散骑常侍。 (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诏书。 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又用大义晓喻(他),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这以 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 详细地了解这些情况,向高云致书质问,高云全部资助遣回。主管官上奏说, 封轨出使远邦,不辱朝廷使命,临时变通处置,劝说安抚藩国君主,把边民解 救回国,应当予以封赏。世宗下诏说:“封轨随机应变,责求归还掳走的边民, 本是使者应做的事情,但是光大国威受到称赞,应该赏赐升官一级。”改任 考功郎中,任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 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令,是天下的标准,不可以因为与你有旧 谊而违背它。”崔休赞叹他恪守正道。(封轨)改任太子仆,升任廷尉少卿,加 封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当初,封轨深为郭祚所 赏识,(郭祚)常对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必定 会成大器。我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用贤能,也是为你们的将来铺设 桥梁啊。”封轨被看重就像这样。封轨既以端方正直自持,高绰也因风度 气概树立名声。 题点二 翻译标准和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 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 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赋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赋 分点。在答题时,考生既要参照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标准,又要掌握“留、换、 调、删、补、变”六种翻译方法。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 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 本的要求。发语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词,可不必译出来。 (一)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例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13题第(2)小题: 都御史 周应秋 犹 以  所司  承  追  不力, ↓ ↓ ↓ ↓ ↓ ↓ ↓ ↓ 都御史 周应秋 还 认为 主管官员 受命 追查 不力, 疏   趣  之, 由是  诸 人 家族  尽   破。 ↓ ↓ ↓ ↓ ↓ ↓ ↓ ↓ 上疏 催促 此事, 因而 使各人 家族 全都 家破人亡。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 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词语,可以采取直 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2.意译为辅,文通句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 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词 语,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更难,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 及上下文来揣摩。 例如2020年江苏卷第7题第(2)小题: 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译文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 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分析“他肠”,其他念想;“食此土”,依靠这些土地生活。这两处如果直译就会 词不达意,应该根据语境采用意译的方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修辞手法 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 二是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 当翻译。 (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 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 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 狠的心肠”。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古 代汉语中的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 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这里的“杯杓” 代指“酒力”,整句话可译为“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3)夸张的翻译。①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在翻译时前面加上“像要”或 “快要”。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的“怒发上冲冠”,可译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像要顶起帽子”。②数量方 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或形容词。如“军书十 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可译为“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 的名字”。 (4)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 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又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北”(《捕蛇者说》),应译为“到处叫喊喧哗,骚扰破坏”。 (5)并提的翻译。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古人 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常用并提法行文,考生在翻译时,需要将并提句 分开翻译。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时,一 定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对”的原则,对并提的部分进行分解,译为“如果 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委婉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 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 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7)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 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倾 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钟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 (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 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6字诀”。运用“6字诀”翻译语句,并非单纯考虑某种 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诀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 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 得不通顺);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 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二)翻译方法——“6字诀” 答案:(1)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 功的人。(“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2)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 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乾隆三十九年 十二月”“京师”“齐河、长清”“泰山”“长城”“泰安”这些表时间、地点的专 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例1】 运用保留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诀2——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 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 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例2】 运用替换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 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答案:(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 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无:无论;“愚、智、贤”这三个单音节词换 成双音节词“愚笨、明智、贤明”。) (2)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 和他,许多人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响:名词作状语,像 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诀3——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词结构后 置句,翻译时要将介词结构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 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 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例3】 运用调整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 晋文之事》) (3)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1)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 能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定语后置句,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 派去回复秦国的使者”。) (2)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思呢!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 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中“百姓之 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 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的前面。翻译 时按“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顺序处理。) (3)(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不吾知也”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 调整语序为“不知吾也”。) 诀4——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 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 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答案:(1)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为语气助词,引起下文,无 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2)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 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盖”用于句首,表示 要发表议论,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例4】 运用删减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 书》) 诀5——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 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参考答案:(1)(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别)。〔原句是“(公)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省略了主语(公)和谓语(辞),翻译时应该补充完 整。〕 (2)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原名是“将军战(于)河 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例5】 运用补充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诀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 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 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 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 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纨绔”翻译成“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 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 猎”翻译成“出兵征伐”。 【例6】 运用变通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参考答案: (1)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辽阔 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金城千里”运用了比喻,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 靠”。) (2)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见背”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 就是“死”,应按现代汉语翻译成“去世”。) (3)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是行刑用的棍杖,代指严酷 的刑罚。) 对点训练 1.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 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需要“留”的词是:   译文:   “郡中”“先辈”“遵”“不合”。 当时郡中先辈中没有人教授应试科举文,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 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他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几千字。 成遵家境贫寒,但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他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郡中先 辈中没有人教授应试科举文,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 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 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2.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由诚,字子明,御史中丞诲之季子。幼明爽有智略,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 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贰逃匿,由诚亲往招谕, 贼敛兵听命。 (节选自《宋史·吕由诚传》) 需要“换”的词是:   译文:   “会”,适逢;“窃”,暗地里;“城”,城门;“贰”,副手;“兵”,武器。 适逢营兵暗中发动(叛乱),(他们)聚集兵众紧闭城门,州府长官及副手 都逃跑躲藏起来,吕由诚亲自前往招抚,叛贼收起兵器听从命令。  参考译文 吕由诚,字子明,是御史中丞吕诲的小儿子。(他)年幼时开朗直 爽,有才智谋略,(他)因为父亲有功而被补授官职,选调为邓州酒税,处事精 明干练,即使是精于吏事、熟谙公务的胥吏也不能欺骗他。适逢营兵暗中 发动(叛乱),(他们)聚集兵众紧闭城门,州府长官及副手都逃跑躲藏起来,吕 由诚亲自前往招抚,叛贼收起兵器听从命令。 3.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将军郭默据湓口以叛,亮表求亲征,于是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将军路永、 毛宝等步骑二万,会太尉陶侃俱讨破之。亮还芜湖,不受爵赏。侃移书 曰:“夫赏罚黜陟,国之大信,窃怪矫然,独为君子。”亮曰:“元帅指 ,武臣效 命,亮何功之有!”遂苦辞不受。进号镇西将军,又固让。 (节选自《晋书·庾亮传》,有删改) 需要“调”的语句是:   译文:   “亮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庾亮说:“元帅指挥得当,将士们不怕牺牲,我庾亮有什么功劳!” 参考译文 后将军郭默凭依湓口而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自率军征讨,于是 庾亮以本官身份兼任征讨都督,率领将军路永、毛宝等两万步兵骑兵,会同 太尉陶侃一起讨伐并打败郭默。庾亮回到芜湖,不接受(朝廷的)封爵和奖 赏。陶侃写信给他说:“奖赏、惩罚、免官、升职是国家重大的信誉,我私 下里认为你这种矫情、标榜自己为君子的行为很奇怪。”庾亮说:“元帅指 挥得当,将士们不怕牺牲,我庾亮有什么功劳!”于是庾亮坚决推辞不接受。 朝廷又封他为镇西将军,庾亮又坚持推让。 4.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 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 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 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 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 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 疑,而有惧意?”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 需要“删”的词是:   译文:   “所”“伏”。 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 明的主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  参考译文 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望回归 朝廷之心,愿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 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戴他,称他为“咸阳王”。 光武帝派人拿着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说:“我本一介书 生,过分地蒙受圣上恩宠,高居大将之位,享有通侯的爵位,接受治理一方的 使命,建立了微不足道的功勋。在危乱混沌之时,都不敢有什么差错,何况现 在天下太平,上下尊卑有序,而我却要为自己的卑微爵位所蒙蔽,竟不知思量 陛下的巍峨高大?我自始至终都想着要谨遵您的旨意,从未想过要改变。现 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上了解微臣 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光武帝下诏回复说:“将军对 于国家,论理是君臣,恩情亲如父子。有什么嫌疑,而使你心怀恐惧呢?” 5.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 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 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 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 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需要“补”的词是:   译文:   以(元行钦)为养子。(元行钦)从(李嗣源)战,数立功。 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元行钦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 战功。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副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上被 李嗣源射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元行钦多次 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元行钦跟随 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 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后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 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庄宗抱 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6.把下文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 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 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 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节选自张岱《琅嬛福地记》) 需要“贯通”的地方是:   译文:   “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使用了《庄子》中的 典故,要恰当译出。 这样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很小,就像《庄子》中的蛄蟪(蝉的别称)不 知春秋是什么一样,茫然无知。世界像泰山一样大,像彭祖一样久(寿七百 六十七岁);而自己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微,看到的就如同孩子看到的一样 稚嫩。 参考译文 秦始皇焚书的史实,火烧咸阳的情况。这里有详细的记载,不遗 漏一个字。(这些书中的内容)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对结绳记事也有记 载。由此看伏羲时代,已经是那末世了。海外有许多名城,九州就像人身上 的一粒黑痣(那样小)。读完汗牛充栋的书,也只是千万中的一二。这样才 知道自己的见识很小,就像《庄子》中的蛄蟪(蝉的别称)不知春秋是什么 一样,茫然无知。世界像泰山一样大,像彭祖一样久(寿七百六十七岁);而自 己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微,看到的就如同孩子看到的一样稚嫩。想再进去 询问老人,迷失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看绝壁之间,除了蔓草就是薜荔。悔 恨自己轻易地迈出房门,再想看老人的那些书,已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家中 读了十多年的书,这件事或许给我一定的启示。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