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从202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看全国新高考“重复叙事”手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复习——从202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看全国新高考“重复叙事”手法

ID:736562

大小:34.7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今年的新高考一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了一道有关于“反复”手法的题,估计难倒不少 学生——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 分) ——2021 新高考一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卞之琳《石门阵》)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 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其实,如果学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本中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一文,这个问题并不难答。 《牲畜林》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用简洁的语言就可以讲清楚,但作者却多次重复叙事——朱阿多 次地举枪但始终没有成功开枪,每次要射击时,就会出现一个动物和它的主人。这种反复叙事故意“延 迟”小说的进展,能够增加叙事张力。同时文中的“重复叙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于变化, 每次出现的牲畜、主人的形象都不一样,这样能丰富叙事内容。 这里的“重复叙事”其实就是我们考试中提到的“反复”讲述方法。看清楚,题干说得很清楚是 “这种讲述方法”,结合这是篇小说,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反复”不是修辞,而是叙事方法。而通 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高考的这道题跟《牲畜林》中这篇小说所用的重复叙事手法的效果是 高度相似的。 那为什么我们的同学会答不出呢?也许有些同学没有学过这篇小说,但即使学过,我们就一定能 答出来吗?我觉得不一定。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缺乏对叙事手法的落实训练。我以为,要掌握某个知识 点,最好的方法无疑是自己会用。对于文本的各种手法来说,怎样才算是自己会用?当然就是落实到 自己的写作中。写作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一个学生能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在自己 的写作中自如地运用各种手法,自然更容易理解别人写作中运用各种手法的意图。 只是,学生对于“重复叙事”这种手法是很陌生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平时我们只注重训练议论 文,忽视叙事类文章的写作。 我很欣赏今年的北京卷作文题中的那一道关于记叙文写作的题目: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 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2021 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之二 在这道题的写作中,我尝试着运用“重复叙事”的手法来写作。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黄健珊 爷爷的桃园,父亲和爷爷在桃树下聊着。父亲聊得很认真,爷爷却自顾摆弄着他的桃子。 我在桃林中转悠,踮起脚尖够了一个青涩的桃子,放进嘴里一咬,酸得“哇哇”直叫。 爷爷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红艳艳的桃子,笑着说:“满树成熟的桃子,咋就挑了个不熟的呢!” 我咬了一口成熟的桃子:“真甜呀!” “成熟的桃子当然会甜。爷爷希望你回来时,也是成熟的模样哩。”爷爷慈爱说道。 成熟的模样,那是怎样的样子?还没等我弄明白,我便被父亲带走了。边走还听到父亲 嘀咕:“古怪老头子!” 那是我六岁的夏天。那一年父亲决定举家从农村迁到城镇,只是一直到出发前,他都没 劝服爷爷。 十岁那年的夏天,我回到了爷爷的桃林。父亲坐在远处,我在树下一边摆弄着漂亮的裙 子,一边生硬地对爷爷复述父亲教的话:“爷爷,城里可漂亮,可舒服了!路是柏油路,住 的是高楼大厦,晚上会有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对了 ,还会有漂亮的衣服。” 说到衣服,我终于想起自己也有一句:“爷爷,你看,我穿上这裙子是不是成熟多啦?” 说着,还学着城里小姐姐那样摆了个老成的剪刀手动作。 爷爷笑了,瞟了一眼远处的父亲,然后递给我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桃子。我一口咬下去, 依旧很甜!又是一个成熟的桃子! “你的裙子很漂亮。不过却不是爷爷说的成熟的模样。”爷爷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不解,却依旧只能和叹息的父亲离开了桃林。【重复叙事一】 十六岁的夏天,我又站在了桃树下。 “爷爷,跟我到城里去吧!这破村子有什么好的?交通不方便,房子又破旧,住着多辛 苦!”我一边咬着爷爷给我的成熟香甜的桃子,一边理直气壮地劝着爷爷。 在城里,我这番发自肺腑的话令父亲大为赞叹,他连说我长大了,成熟了,让我来劝劝 爷爷。 爷爷不语,只顾把手中一个青涩的桃子剖开。接着把我吃剩的桃核拿过去,他才抬起头 看着我说:“我们知道,熟透了的桃子是甜的,未成熟的桃子青涩。那是因为未成熟的桃子 内心没有长大,成熟的桃子会有一颗成熟的内心,充实而丰厚,它的生命会逐渐生产出甜味。” 眼前青涩桃子的内核柔软而幼小,熟透了的那枚桃子的桃核却坚硬而厚实。望着眼前截 然相反的两枚桃核,我有些茫然。 “去吧,孩子!把这两颗桃核带回去给你父亲。爷爷还是那句话,希望你下次回来,是 成熟的模样。”爷爷把我送出了桃林。【重复叙事二】 我把桃仁带给父亲的时候,父亲正在看电视。那是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新闻,里面谈到 秦玥飞,谈到黄文秀,谈到脱贫攻坚胜利,谈到乡村振兴……父亲握着桃仁,和我对视一眼。 忽然我们都所有所思。 高考结束后,我和父亲一起到了桃林。满园红艳艳的桃子,散发出成熟的香甜。 “爷爷,我大学报读了环境管理专业,打算毕业后回村里工作。爸爸也支持我的决定。” 我对爷爷说。 “好,这才是成熟的模样!”爷爷欣慰地笑了。那笑容,和桃子一样好看。 在这篇下水作文中,我对“我”劝说爷爷的事件、努力求得爷爷认可“成熟”,以及爷 爷否认“我”的成熟进行重复叙述。这样其实同样可以达到一种延迟效果——迟迟不讲什么 是真正的“成熟”,引发观众的好奇。 同时,这里的“重复叙事”和前面的情节形成对比,凸显了叙事的主旨。这样的重复 叙事效果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对于金钏儿之死,作者通过老婆子、薛宝钗、贾环等不 同人的角度来反复叙述,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尽相同,在每一次讲述中推进故事情节,和前面 的情节形成对比,凸显叙事主旨。除此以外,《红楼梦》中的这处“重复叙事”还可以收到 推进——开掘叙事的深度的效果。 我们可以看见,手法都是一些很抽象的概念,通过一味看别人的文章,一味做题,其实 是很难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假如平时我们能有相应的写作训练,我觉得理解起来会事半功 倍。 附北京卷作文题之二分析 这道题审题其实不算难。写作主题很明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我们只需要对这个 题目进行拆分关键词解读。 核心词是“成熟”,它“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 度”,可是个人理性思维的具备、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态度品质的养成;国家民族价值 的认识、世界发展定位的认知……还可以是不同角度成熟:如行为举止的成熟、思想情感的 成熟、意志品质的成熟……对成熟的见解深浅,影响着文章高低。 “成熟的模样”则启发着我们思考:表现出什么状态,才是成熟的样子呢?这要求考生 在行文中要有情境、描写的呈现,通过精巧的事件、精细的描写、精致的画面描摹来呈现人 物鲜活的姿态风貌、精神面貌,把抽象的成熟,转换为符合对象特征的灵动的画面。 除去核心词,还需要关注 “这”,指的是什么?需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即:谁,在什 么时间里,呈现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要有场景化的描摹、细节化的呈现。 而“才是”中才表示条件限定,即只有这些东西是,其他内容不是,要写出所认识到成 熟内涵的独特性,也是对材料 “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的暗扣,在比对 中明确写作范围,即对成熟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身体的长成,行文要关注内在价值观念、态 度思想、情感精神的成熟。 因此,在审题分析中,不仅要关注核心概念,更要思考“这”和“才是”两个词的内涵, 对其理解的深浅影响到思考成熟内涵的深刻性。 除了以上信息,我们还可以看到题干由自然事物——草木瓜熟蒂落、鸟兽羽翼丰满成熟 的模样,转向人文生活,引发考生对“我们成熟模样”的思考,这里对“我们”理解的不同, 其成熟的内容也随之而变。“我们”既可指个体的青年,也可指成长过程中的他人;还可指 集体与团队应该如何发展,国家民族的理性定位……廓清“我们”的指向,可有如下思考角 度: ①从个体角度:如自我的、他人的 如“刚高中毕业的我”,填报大学志愿是该从众还是从心?是关注个人所求还是时代所 需?专业选择是该关注月亮还是六便士?进而勾勒出对职业选择、未来规划、人生定位的理 性清晰认识。 如“年轻的戍边战士”,初入军营会思乡念亲、会不适,甚至颓丧,但在军旅生活中目 睹诸多抛妻弃子、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叛徒后,逐步认识到责任所在,用不懈的努力和不 息的信念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长成成熟的模样。 ②从集体的角度:如社会、企业 如“摘掉贫困帽子的某村”,不仅关注“口袋”脱贫,更关心“脑袋”脱贫。 如“顶尖科技研发团队”,在科技高速发展潮流中,让更多人拥抱科技红利的同时,摁 下潮流等少数人不掉队,注重对每个生命的人性关注、人文关怀。 ③从国家的角度: 如“后疫情时代下的国家”,在有以邻为壑、祸国殃民背景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 境,认识到自然不仅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凶狠的屠夫,人与自然命运从未如此生死相连。 ④从民族、世界、人类角度…… 其实在写作中讲述哪些人的故事,表达对哪些人的生存特征、生命状态思考,也间接体 现着考生的站位和情怀。一个成熟的高中生,其视角不应局限于小我成熟模样的思考,要站 在一个大视野、大格局中思考自己的青春成长,注重对特定时代的广袤大地上个体的生命状 态的体察。对“我们”理解角度的不同,可以生化万千,但绝不会拘于一隅,这背后要看考 生想要聚焦哪类典型人物,进而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以小见大中呈现个性思考及站位 高度。 可以说,在审题上,这道指明要写记叙文的题目与其他要求写议论文的题目并无二致。 但是这道题如果用来考查习惯写议论文的同学,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了一个好故事的立意,进而要掌握讲好一个故事的写作技法。兴趣暗含能力,要求暗 含方法。刻画哪类人成熟的模样,源于平时对生活关注及兴趣方向,那么如何写得出色,则 与题干要求、话题特征紧密关联,基于此,可有以下典型“写好”故事的方向: ①可进行对比。根据材料中“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才是”,写作中不妨 正反结合,突出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对成熟认识的差异,形成明显反差,突出真 正的成熟。再如在细节刻画时,由外而内可突出主人公其貌不扬、不修边幅的外在,以突出 内在的成熟模样的可贵。 ②可创设情境。针对材料“这”的要求,可重点突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 什么方面成长,进而呈现成熟的模样,用窗户外面的事打通脑子里头的事,勾勒故事蓝本。 如钟芳蓉选择专业时的心智成熟、张桂梅校长身肩责任、关注教育公平的思想成熟、叶嘉莹 “天以百凶成词人”的意志成熟……精选生活横截面,设置生活背景或时代环境,对时代精 神主题有所回应。而非脱离生活情境,抽象描述成熟的模样,直接采用宽泛结论对成熟特征 进行宏大叙述。 ③可虚实结合,可丰富情节。由外在体格,写到心智的成熟、心灵的成长、道德的提升, 进而由实向虚,由个向类,由人向国。另外相对过去是成熟了,那么相对未来呢?因此可延 长情节的逻辑链条,形成多个情节环环相扣的复杂事件。如通过写几代人的故事,体现成熟 是辩证内涵。 附 2021 新高考一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 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 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 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 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 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 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 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 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 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 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 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 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 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 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 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 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 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 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 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 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 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 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 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 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 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 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 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 分)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二) (16 分) 6.(3 分) B 7.(3 分)D 8.(4 分)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 问。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 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 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