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期末押题卷一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 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 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 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 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 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 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 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 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 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 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 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 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 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 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 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2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 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 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 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 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 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 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 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 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 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 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 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 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 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答案 A 解析 B 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C 项以偏概全,“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 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 项材料三说“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 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由此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 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3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答案 C 解析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由材料二第二段“故此,我们认为‘国 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 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说“习惯于把孔 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 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 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 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 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忠良的气质与风度”和“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 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 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 分) 答: 答案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 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 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 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 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 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 如何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 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 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 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 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 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 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 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 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 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 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 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 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笔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 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 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 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 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 5 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 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 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 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 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 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 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 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作者说他大学时,把庄子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但他觉得这些文字与 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由此可见,他更喜欢庄子,这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 自在。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 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 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答案 B 解析 B 项作者更喜欢庄子的原因不够全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极少牵绊,能超越现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语言的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 神。 B.“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 丰富厚实。 D.本文充满意蕴,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 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答案 A 解析 A 项“拟人的手法”错,这里应该是比拟的手法。 8.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4 分) 答: 答案 ①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 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 6 境界。②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9.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6 分) 答: 答案 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 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 和忧虑。 解析 首先找出此段的表达技巧:对比、比喻。接着概括文意: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进一步 分析作者对核心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 态景仰、向往、缅怀。最后写出写作意图: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叹惋和忧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 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 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 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 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 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 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 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 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 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 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 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 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答案 D 解析 分析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可以发现,“无威仪”是“为人简易”的表现,而“廉靖乐道”的意思 7 是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所以“无威仪廉靖乐道”中间需断开,据此排除 A、B 两项。“不寐”的意 思是不睡觉,“达旦”的意思是到天亮,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C 项。故选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答案 C 解析 “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新序》《说 苑》等著作。 B.刘向正直有为,嫉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 的宦官。 C.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 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皇上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 终没能施行。 答案 B 解析 “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的说法有误。由原文“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 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可知,既没有“带领”,也没 有“请求皇上”,只是有这个想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译文: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译文: 答案 (1)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下到监狱,和萧望 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得分点:“白”“谮诉”“为……所”,句意对) (2)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 都出于极度忠诚。(得分点:“讼”“发”“于”,特殊句式,句意对) 14.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答案 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 8 始。 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刘向对礼仪教化的看法,解答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通读文章可知,本题答 案集中在“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两句,然 后将其内容分点进行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时,因为父亲刘德被任用为辇郎。成年后,因为品行美好谨慎被提拔 为谏大夫。这时,宣帝按照武帝的先例,招引选出有名的儒士、才智出众的人放置在身边。更生因为洞明 事理,能缀辑文辞,和王褒等一起进献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适逢(朝廷)刚把《谷梁春秋》立于学官, 征召更生教授《谷梁》,在石渠讲解谈论《五经》。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 吏光禄大夫,都兼掌尚书的事务,很受尊重信任。更生的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然而这二人器重他,推 荐更生宗族忠诚正直,又能通晓经术有所作为,更生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担任左、右拾遗。 四人一心辅助政事,憎恶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更生商 议,想要禀告皇上,(让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 周堪、更生下到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成帝即位,石显等人服罪,更生于是又被提拔任用, 改名为向。刘向凭借过去的九卿身份被召见授予中郎一职,让他管理保卫三辅都水。升为光禄大夫。这时 皇上的大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执掌政权,依仗太后,专擅国权,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刘向看到 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亲近的人开始。 因此编次《列女传》,共八篇,用来警诫天子。搜集传记、往事,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并把它 们进献给皇上。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上书几十次,用来帮助皇上阅览,弥补遗漏的过失。 皇上虽不能都采用,然而内心赞许他的言论,经常咨嗟感叹。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 贤之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读书传,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刘向看 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极 度忠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做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支持,所以(刘向)始终没有晋升。做列 大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时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9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答案 A 解析 “对比”错,没有形成对比,这里是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的强大。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 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 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前两句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寄寓着诗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 则语带批判,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对其不能任用贤人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深感惋惜。结合陆游 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 想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3)《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句子是“ , ”。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 月 13 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 行 圆 明 园 马 首 铜 像 捐 赠 仪 式 。 圆 明 园 兽 首 , 本 身 ( ) 是 珍 贵 文 物 , 但 它 的 价 值 又 ① 。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 利 炮 面 前 的 悲 凉 与 屈 辱 。 因 此 , 每 一 尊 兽 首 的 回 归 , 都 是 国 人 ( ) 的 焦 点 新 闻 。 ② ,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 年鸦片战 争以来,有超过 1 000 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 100 余万件以上。目前世界上其 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 164 万件,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 10 倍之多。它们在 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 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 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③ ,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10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答案 B 解析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外界事物在思想、情绪上引起反应很大,很强烈。心潮澎湃: 心情像潮水般翻腾,形容十分激动,极不平静。由后文语境分析,此处填“百感交集”更准确。固然:表 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这里用“固然”更能 强调“圆明园兽首”是珍贵文物这一特征,使下文“但”连接的句子表意更强。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 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曲折离奇:事情奇特不寻常,过程曲折多变。由成 语使用的对象“圆明园命运”和后面语境“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可知,用“跌宕起伏” 更恰当。关注:关心重视。注视:注意地看。语境强调的不仅是“注意看”,更有“关心”的意思,因此 用“关注”更恰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 1 000 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 100 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 1 000 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 级文物就有 100 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 1 000 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 100 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 1 000 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 文物就有 100 余万件。 答案 D 解析 A 项“据……统计显示”句式杂糅,“有 100 余万件以上”语意重复。B 项“遗失海外”不合逻辑, “有 100 余万件以上”语意重复。C 项“据……统计显示”句式杂糅,“遗失海外”不合逻辑。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案 (示例)①远超出文物本身的意义 ②中国文物流失数量之多 ③文物流失主要是因为走私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中国儒学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②是对儒学研究的 必要补充。③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儒学相关的遗迹、遗物等,④例如孔子肖像、孔子及其弟子的事 迹图、曲阜鲁城及各种文化遗物、孔庙、书院等都是研究重点。⑤儒学考古对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也颇有 助益。⑥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器内刻有“雪堂总统置古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 永远供养”字样。⑦宣圣庙又称孔庙,是由于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原因。⑧用佛教禅师 11 监管孔庙,反映了元代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答: 答案 ③在“儒学相关的遗迹”前加“与”。⑤改为“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对儒学考古也颇有助益”。⑦ 删掉“的原因”。⑧“监管”改为“管理”。 22.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 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 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4 分)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 答案 (示例)项羽英勇善战,豪爽率真,这种英雄气概,又岂是贪生怕死、圆滑无赖的刘邦所能比拟的? 解析 仿写句子要做到四个基本一致:句式、字数、内容、修辞。本题是仿“……,这种……,岂是…… 所能……的?”的格式,内容上要能证明“项羽是真英雄”。要注意按要求做题,文采不是主要的,主要 的是符合要求,内容照应,语言准确。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 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 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 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②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材 料③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材料④主要说明了晋文公撤军的理由。材料⑤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 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12 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主要想表达的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②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③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④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参考例文 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 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 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华夏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向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 1949 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 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 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当。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 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 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主要是讲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 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而我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广大人民的 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 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 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以昂扬奋进的姿态 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 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 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