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浙江省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新高考浙江省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5826

大小:99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浙江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种春菜在田间地垄悄然探出头,娇弱的身子轻轻摇曳.(yì),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爱,叶子清澈 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嫩须迎风轻颤.(chàn),引逗着人们去采撷。 B.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一蹴.(cù)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摒.(bǐng)弃拜金主义,以甘为人 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坚的人才。 C.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证博引的方式驰骋.(chěng)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传承, 让观众眼界大开,堪称当下文化节目的扛.(gāng)鼎之作。 D. 那些或坐落于安静的小镇古街、或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执拗.(niù) 生长,规模不大却洋溢着审美情趣,足以让灵魂片刻栖.(qī)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摇曳”的“曳”读音错误,应为“yè”; B.“摒弃”的“摒”读音错误,应为“bìng”; C.“旁证博引”的“证”字形错误,应为“征”。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 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 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 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 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 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本处指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 以运用正确。 B.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这里的陈述对象是器物,是说器物的拙朴,而不是 指人,所以不露声色运用错误。 C.或许:也许,不一定的意思。这里是指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也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 艺品,所以运用正确。 D.留存:存留、保存。本处指那些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 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所以运用正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分号”运用错误。“不仅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并非两个并列句子,中间的“分号”应该改为“逗 号”。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 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C. 近期,公安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诈骗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 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诈骗的热潮。 D.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 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是错误的。首先,“不但”语序不当,应将“不但” 放到“用户”前面;其次,在“用户”前面加上“使”,否则属于中途易辙。 B.“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以及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 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是错误的。“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最后加上“的重任”。 C.“扩大宣传精准性”是错误的。“扩大”和“精准性”搭配不当,可将“扩大”改为“提高”。 故选 D。 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使用公筷广告:长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爱。 B. 论文答辩致谢语:感谢聆听,敬请专家评委指教。 C. 垃圾分类宣传语:各得其所,细微处的文明之光。 D. 经典阅读推荐:智慧火源,值得为之付出热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聆听”是错误的。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被听者的色彩。而且, 这个词是由听讲者使用的。而这里面是指专家和评委听自己的论文答辩,使用错误。 故选 B。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 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 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 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 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 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 5 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 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 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 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 明、准确。 【答案】(1)示例:①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 ②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 (2)①内容真实。如:取材于百姓日常或传统文化。 ②手法写实。如:用乡愁情结唤醒美食共鸣;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说到微纪录片具有小视角、短时长的特点,并且起到讲好中国故事、 书写新时代、记录多彩中国一个个精彩瞬间和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的作用。概括题目时首先 要体现文段的陈述对象,比如本文的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再体现其特点和作用,如微纪录片可 以为时代画像。因此标题可以为:“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或者是“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作为纪录片,它的“真实性”无非表现为内容的真实和记录方法的真实,考生可以根据这两个方面从文中 去筛选有关内容。 第一段介绍的是微纪录片的内容,“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 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 会”,可见它记录的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是地方风物,传承的是文化记忆,而这些都取材于百姓的日常或 传统文化,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微纪录片体现了真实性。 再看手法的真实,第二段主要介绍美食类纪录片,“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 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真实记录美 食和与之有关的故事、情感;第三段介绍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 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 5 分钟的短片中”,《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文物讲述文物,用文物梳理 文明,真实呈现国宝与文明的状况。可见微纪录片的写实手法体现了真实性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 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 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 1 排列到 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 345 的部分,前 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 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 1 到 10 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 1 和 10 之间 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 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 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 铺垫,所以对从 1 到 10 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 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 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 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 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 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 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 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 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 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 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 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 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 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 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 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 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 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 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D. 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 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 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B. 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 1 到 10 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 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C. 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 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D. 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 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9. 上文所说的“叙达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 【答案】7. C 8. A 9. ①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②有意外,有翻转。③重过程,多视角。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 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作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可见散文家 并没有“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 B.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错。原文表述是“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 说的借鉴吧?我认为不是”,可见“借鉴小说的写法”说法错误。 D. “强调……内容虚构……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错。原文表述是“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 节带来的效果,逼真地还原体验”,并未强调“内容虚构”;另外“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运 用进行时态写作能够达到某种效果,但并未说要达到这种目标只能使用进行时态。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错。原文 的表述是“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 345 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 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很常见”并不等于“应该遵循”。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的表现。 先看在小说中的表现,相关内容在第三段,“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 345 的部分,前史和尾声 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可概括出“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 再看在散文中的表现,相关内容在第七段和第九段,“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 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接翻底牌,而是悬念埋 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可概括出“有意外,有翻转”;“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 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 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可概括出“重过程,多视角”。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 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 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 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 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 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 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 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 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 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 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 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 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 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 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 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 “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 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 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 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 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 30 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 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 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 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 “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 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 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 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 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 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 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 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 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 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 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12.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13.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0.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 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11.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 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 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12.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13.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 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作用。 先看第二段环境的特点。“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 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 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 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写树被风吹得“像 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还有写风声,“疼的满地打滚”“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 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通过描写树和风,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 神。 而老头的话,“树抽打他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他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他们乱 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提示从“比喻”和“象征”两个角度赏析。 先找出比喻,然后分析其效果。“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 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这里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豹子给人的感觉是强悍的,而守护领土 的老婆婆不仅战胜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在这里生存并扎根,而且还能够守护麦田,守护领土,她有着犹 如豹子一般强悍的性格和守护家园的强烈意识,充满了力量;“老婆婆摸麦穗儿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 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跳鼠的特点是善于 跳跃,很活泼,这个比喻写出老婆婆在抚摸麦子时心情的愉悦,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沉爱意和对丰收的喜 悦。 再看象征。“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 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这里的“金光”带 有象征性质,金光让榆树叶子“油汪汪的”,充满了生命力;金光让云朵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跟 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而且吃草的声音很柔和,一派和平的美好气象。是老头和 老婆婆用他们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带了这这片土地生命的希望。这里用麦子的金光普照原野,象征丰 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人物语言首先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文中的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 守护土地,因此他们身上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和坚毅,如第一段,有人问他们搬不搬走时,“老婆婆的回答 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啊,你刚转个身,他们就爬 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儿脾气躁:‘往哪儿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语言都很直接、质朴,能 够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 能够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两位老人的性格都很乐观坚强,并且作品也表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 因此文中有些语言就有诗化的特点,如“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我把泥土的光芒 端回来啦”,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 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献身边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文中一些含蓄的语言恰恰能够塑造 他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还有老婆婆说的“咱不要财”,都能含蓄地表现出他们 的奉献精神。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 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十到十一 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 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 ‘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麦子”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文中这样描写他们,“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 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老头儿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 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儿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 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头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 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样能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麦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文中这样描写,“豹子走在麦田里, 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 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写老婆婆用她的强悍的守护给予了这片土地以生 命的希望;“麦子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儿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 升起来。老头儿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 下去,麦子长起来”,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这样写生动地揭示 了文章的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 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 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 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 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 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 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 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 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 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 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 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 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 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 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 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 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 B.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C. 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 D. 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内 B. 委乎天而.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 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 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 不攀附孔、孟圣人。 D.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 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答案】14. A 15. D 16. C 17.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益陈己之所守/抑未知亲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 烦于屡告也 18. (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 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唱,通“倡”,倡导。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被;介词,到。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副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 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 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 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 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 扰你了。 “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 “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 “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焉”字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 最终划分为: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 敢惮烦于屡告也。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师:学习。意:精神。词:文词。何患:患何,担心什么。嗜:爱好。同:与……一样。所 乐:所喜爱的。 (2)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 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参考译文: 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 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 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 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 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 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 “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 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 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 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 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 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 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 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 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 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 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 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 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 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 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 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 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 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 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 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 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 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 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 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 (1). 隐士(农夫) (2). 烂漫 20.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 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 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 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 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 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 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 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 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 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 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 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 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 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 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三)(6 分) 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1. (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 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 举例分析。 【答案】21.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 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 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 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 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力,能得到人们的信服。 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称赞颜回贤德; 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 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 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 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 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 礼”;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 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 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流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 道难》) (4)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仁以为己任 (3). 羡长江之无穷 (4). 挟飞仙以遨游 (5).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往事知多少 (8). 小楼昨夜又东风 (9). 星垂 平野阔 (10). 月涌大江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弘、羡、挟、遨、猱、攀援、涌。 四、作文(60 分) 24. 作文。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范文 1】 乐得亦乐失 周柯汝 得失到底是什么?它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它又好像是一个整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如得鱼 失熊掌,得熊掌失鱼。我们常常为得而欣喜,又为失而哭泣。那么得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 色呢?我想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件事情的结束,也不应该把它完全看成另一件事情的开始,而是认为它 是我们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不应该将得失局限于结果、开始,而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它,视 它为一个过程。 如果你只把得失看成终点,那你就很有可能沉溺于“得”的喜悦和“失”的沮丧当中,导致自己过于 乐观或过于悲观。因为,假如我们汲汲于得,沉溺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很可能造成短视,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假如我们沮丧于失,很可能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磨灭了意志。而作为人生起步阶段的我们,理当要 有长远的目光和坚定的不惧风雨的信念,否则必定是温室里的花朵,难以经受住日晒雨淋的考验。港珠澳 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虽然失去了 8 年时间的闲暇之乐,但他得到了打破多项世界之最之“得”, 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他这种不拘泥于个人一时之“失”,无私地献身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精神, 是我们青年学子学习的楷模。 将得失看成起点,是豁达看待得失的表现,能让我们有继续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满足于一 时之“得”和不惧于一时之“失”的态度,是谦逊和有抗压力的表现,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打磨的良好品质。 90 后留学生曹原,不惧实验的一次次失败,最终成就了石墨烯研究的骄人成绩。假如,他一遇实验失败, 就灰心丧气,唉声叹气,那么就不可能超越权威的观点,获得突破性的发现。 但我认为只有将得与失看成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的人,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真 正理性地看待得失。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和原子核时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遭遇了同行们的不理解, 认为理论是荒谬的,他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科学界的怪胎”。为什么?因为他违背了经典的物理理论。 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把这些看成他研究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他带着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和人们对他 的谩骂继续他的验证,最终他的那套完整的震惊全人类的量子力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为后来人们对宇宙、 微观世界的探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只有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的人,才能绘出璀璨的人生图画。 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积极调适自己的心态,共谱时代和谐奋 进的乐章,汇聚成时代砥砺奋进的交响乐,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韶华,才不会辜负这个百年难 得的时代机遇。 把得失看成终点的是狭隘的,把得失看成起点的是豁达的,把得失看成过程的人是理性的,而我们要 做的就是当一个理性的人。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得失,不断自我调适心态,汇聚成时代奋进的合力。 【范文 2】 得失之间尽显人生智慧 李骄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轮回流转,如同福祸相倚,时为终点,时为起点,时为过程。 倘若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想必会走入乐观与悲观两种极端的结局,终于得到便快乐满足,最终失去便 伤心难过,难免大喜大悲;倘若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在得到的开始即刻想到终将有一天会失去,在失去的 那一刻立即又要立志未来必须得到,抑或伤春悲秋,抑或疲于奔命。 在我看来,得失之间,行而不辍,是为过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在《偶题》中如是 说,写文章的成败甘苦得失,惟有自己心里晓得,曾患得患失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诗圣,在得失之间,选择了过程。推想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皆是如此,要不然怎么会有“吟安一个 字,捻断数茎须”,怎能会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的斟酌得失的佳句呢?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静英,每个成功者 在博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诚如冰心在《成功的花 儿》中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 牲的血雨。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 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确是人心。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榆。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曾经十二连胜的中国女排,在最近的世界排球锦标赛中连输三场,痛苦和唏嘘之余,我想,这支暂时 失去胜利的年轻队伍,得到的更多应该是锻炼和意志力。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诚如你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选择城市的喧嚣,就得经得 住浮躁和喧哗;你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得失无情,取舍有义。 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不管是选择北大考 古系“冷门专业”的女孩钟芳蓉,还是被称为北大数院“韦神”的数学助教韦东奕,他们都在取舍之间选 择了听从内心的得与失。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得与失的终点与起点,也许才能连缀成人生轨迹的一个个 小点,行而不辍,接续过往,得失之间,是为过程。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题目非常贴合生活实际,体现人格健全、人性优美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的 认识。这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得与失,是相互的,无论将它们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无法改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活中, 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选择时面临矛盾、犹豫,很多人在做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 两者关系。积极的人生,应该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 这个题目的重点是对待“得失”的三种态度:一是终点,一是起点,一是过程。这个提示其实是讲的三种 人生态度。 如果把得失看成是终点的人,其实是“唯结果论”,把得失看成是起点的人,则是“唯动机论”。这两者 其实都是“把人生的得失当成了人生”。这样的“得失人生”,可能都会有些风尘仆仆。 人生有起点有终点,终点就是死亡——这是人生最后的结果。起点与终点之间,就是人生。每一个个体生 命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生每一个阶段——如同余华小说《活着》里歌谣唱的“少 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晚年做和尚”——其实都有它的起点与终点,当然也有它的失去和得到,人生也 就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得以成就。人生是一个“名利场”,也是“喧哗与骚动”的舞台。只有把得失看成一 个过程,也许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吧。 如果把得失看成终点,那在得失都已经“落定”之后,必然是有“空荡荡”的感受——或许这“空荡荡是 人生真像”;如果把得失看成起点,固然可以不断的“启程”,但“元气满满”的征程,好像也是风尘仆 仆的——或许人生也就是风尘仆仆;但到底“得失”就是一个过程,它符合辩证思维,得失互相纠缠。 三种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实就是三种人生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 在文体选择方面,如果擅长写作记叙类,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挖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 理,突出起点、过程、终点的关系;可以设计“断、舍、离”的曲折情节,表现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如 果擅长写作议文,可以从选择时代热点写大国崛起之用人理念,可以定位人性人情,写人与人赤诚相交, 互相成就,还可以从多角度审问反思,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 【立意】 1.有得有失,才是最完满的人生。 2.享受人生道路上得与失的过程。 3.得是失,失也是得。 【素材】 1.丹青之妙,在于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于朝霞之辉煌和晚霞之绚丽无法共存。川端康成 夜半失眠,却看到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梭罗垂钓于瓦尔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离 开耶鲁殿堂的秦玥飞,得到的是黑土麦田的广阔蓝天;躬耕于金黄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尝不满足于丰衣足 食的盛世景象? 既怀殒身之志,则必然要面对前方路阻且长;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坚强与希望?人生吊诡之处正 在于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为所倚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奋斗的路,发展的 路,实现梦想的路……脚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脚印,前路纵有坎坷,未尝不是光明。 2.人生路上,路过得失,静气须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点,也不把得失看成终点,我们才能拥有“静气”。 如此,面对人生之风雨,自然便会有“吟啸且徐行”的东坡气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见希望之 光的深邃;穿越战栗的人生低谷,才能时时寻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人生被时间磨洗得越久,便越该懂得:舍得便是得。 人生天地,取舍间,必有得失。得和失从来都是一种权衡和考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