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的概括分析—七重比对,准确判断(36张PPT)-2022届新高考全国通用语文一轮知识点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意的概括分析—七重比对,准确判断(36张PPT)-2022届新高考全国通用语文一轮知识点复习

ID:730704

大小:135.35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1-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三 语意的概括分析—— 七重比对,准确判断 一、比对时间——防止时序混乱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 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1.愍帝召致便殿,劳 以温旨,甫感泣,叩首 殿墀下,呼曰:“臣不 才,愿以死自效。”遂 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 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 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 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听其召募。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 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 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 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 职,申甫非常感动,表 示誓死为国效力。   从时序错位角度设误。原 文中是“愍帝召致便殿,劳 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 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 甫为京营副总兵”,由此看 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 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 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 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二、比对地点——避免地点错位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 概括错误。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2.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 《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 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 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 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 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 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 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 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 “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 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 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 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陈尧佐治水有方, 功劳卓著。为治钱 塘江水患,他建议 用“下薪实土”法, 以保堤岸坚固持久; 在滑州,创“木龙 杀水”法,堵黄河 决口,又筑防护长 堤,并沿汾水筑堤 植柳,消除水灾。   从地点混乱角度 设误。“并沿汾水 筑堤植柳,消除水 灾 ” 不 是 在 “ 滑 州”,而是在“并 州”。 三、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 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 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3.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 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 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 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 而宪来求铭。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 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 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 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 铭。     4.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 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 使,知泰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 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 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 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 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 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 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 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 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 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 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 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 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 “而宪来求铭”可知, 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 阳宪,不是苏轼。 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 “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 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 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 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 致败”,也就是说,任福 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 而战死的。 四、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加因果关 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5.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 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 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 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 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 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 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 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 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 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 得。 姚敬恒品学兼优, 只因他是商贾而 非士大夫,以致 名声未彰。   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 原文中有“其平生但事躬 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所以选项将“他是商贾而 非士大夫”作为姚敬恒名 声未彰的原因,属于强加 因果。 五、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避免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 等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6.(欧阳君)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 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 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 性所多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 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 汩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 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 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 爱山水与读书,尽 管乡人都不喜欢他, 父母也为他的将来 忧心忡忡,但他天 资聪颖,文笔超群, 终于成为福建最著 名的文士。     7.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 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 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朱筠致力文教,奖 掖后进。他督学地 方,尊崇先贤,引 领学风;对寒门才 俊极口称善,待门 下学子亲若同辈。   以 偏 概 全 。 选 项“尽管乡人都 不喜欢他”中的 “都”太绝对化 了 , 因 为 也 有 “乡人有览事多 而熟于闻见者” 而“皆贺之”。 归纳不完整。原文是 “遇教官诸生贤者(遇 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 诸生),亲若同辈”, 并非选项中的只“待 门下学子”。 六、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 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8.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 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 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 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 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 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 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 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 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 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 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 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 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楚地的风俗是 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 祸横行,巫师 把人治死也很 少受到谴责, 医生要取信于 民不得不装神 弄鬼,学者不 愿行医,所以 求一良医而不 可得。   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 原文中“终不一语加 咎巫”的意思是“最 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 于巫师的”,选项说 “很少受到谴责”, 把“没有”说成“很 少”,缩小了限制范 围;“学者不愿行医” 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 现,原文中“学者日 以怠”的意思是“学 医的人一天天懈怠”。 七、比对添加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 有或于文无据。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文 对应选项 比对分析   9.举顺治三年乡试,又 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 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 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 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 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 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 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 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 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 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梁熙任职时清正 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 廉洁自守,视民 如子,政绩斐然; 因不愿突出自己 而没有得到皇帝 的赏识。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 原文“是时,世祖章皇帝方 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 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 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 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 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 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 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 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跟踪快练]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原文】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 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 【题肢】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 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 种做法。 比对结果:                                                                         张冠李戴,“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错误,应为“他的父亲曾担 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 【译文】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 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 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 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 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 2.【原文】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及年二十, 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 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 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 与结友而别。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题肢】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 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比对结果:                                                                          “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错,由原文中的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可知,黄真是在吴祐之后被举荐为孝 廉的,而且只是他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没有涉及吴祐。 【译文】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二十 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 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 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 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 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 别。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 3.【原文】初,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诸侯官族。它日,学士 大集,日用折(武)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经,则败绩矣。” 时崔湜、张说素知平一该习,劝令酬诘,平一乃请所疑。日用曰: “鲁三桓,郑七穆,奈何?”答曰:“庆父、叔牙、季友,桓三子 也……”一坐惊服。平一问日用曰:“公言齐桓公、楚庄王时,诸侯 属齐若楚凡几?晋六卿,齐、楚执政几何人?”日用谢曰:“吾不知, 君能知乎?”平一条举始末,无留语。日用曰:“吾请北面。”阖坐 大笑。 【题肢】崔日用在集会时想要折辱武平一,但是不但没有难倒武平 一,自己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出言威胁要找皇帝评理,引来大家 的哄笑。 比对结果:                                                                          【题肢】崔日用在集会时想要折辱武平一,但是不但没有难倒武平 一,自己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出言威胁要找皇帝评理,引来大家 的哄笑。 比对结果:                                                                         曲解了原文中“吾请北面”的意思,“北面”不是找皇帝评理,而是表示尊人 为师、臣服认输。 4.【原文】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孙也。詹幼孤,为祖母 所养。年十余岁,祖母又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家富于财,年又 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 【题肢】应詹从小多有不幸,十多岁时祖母去世,又遇居所倒塌,但他依然孝 性不改,深受世人的肯定。 比对结果:                                                                          无中生有,“遇居所倒塌”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居丧毁顿”的意思是 他在居丧期间悲伤得身体都垮了。 5.【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 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 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题肢】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 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 进士。 比对结果: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6.【原文】王曙字晦叔,河南人。中进士第,知定海县。还,为群牧判官, 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失实,降监庐 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 寿州。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仁宗为皇太 子,与李迪同选兼宾客,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 准女也。准罢相且贬,曙亦降知汝州。 【题肢】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他是进士出身,任职初期就表 现出色,总结过古往今来官用马匹的管理制度,但也因个人失误屡次遭到降职或 罢免。 比对结果:                                                                         概括不全面,王曙屡次遭到降职或罢免并非都是因为个人失误,如“降知汝州” 完全是受岳父寇准的牵连。 7.【原文】(傅珪)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 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 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 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 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题肢】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 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 职。 比对结果:                                                                         “他仍坚持离职”有误。原文“不听”的主语是皇帝,意思是不准留任。 8.【原文】高祖考课在位,降(卢)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 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阙,兼太尉长史。 【题肢】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 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比对结果:                                                                         混淆因果。卢渊坚决地推辞豫州刺史的职务,是因为母亲年老。 9.【原文】永人贫,生女多不举。(张)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 活无数。  【题肢】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 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比对结果:                                                                         “生女多不举”的意思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10.【原文】(颜衎)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 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瘴疾,衎不奏弃官去侍 疾,不复有仕宦意。 【题肢】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 就弃官回家侍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比对结果:                                                                         “弃官去侍疾”是颜衎担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时的事情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