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词
鉴
赏
之
形
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目的: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
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一)诗歌人物形象
例.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描述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樽还酹江月。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怎
样
鉴
赏
诗
歌
人
物
形
象
怎样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方法一:掌握人物形象基本描写手法
• 描写
正面
侧面
肖像
动作
语言
心理
他人的态度、
感情、感受
等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
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
性格、身份、心理
内心世界、思想情绪
正衬、反衬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渲染气氛,
点明背景,
烘托人物的内心,
对人物起强化作用
性格的成因
•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的将军形象, “鹰眼疾”、“马蹄轻”写出了将军奋力追击的
情形,“忽过”“还归”写出了将军策马疾驰的英姿,“回看”
写出了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寄托了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
功立业的情怀 。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方法二:关注描写,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方法三:抓住人物特征,定格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人物形象的特征。
答: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游子。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
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
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
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
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方法五: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 初冬夜饮① 杜 牧
•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
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
除忧来乐。”
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天
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更觉寂寞悲凉。“霜” 暗
示作者心境的孤寒。“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二字,总
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抒发凝聚着诗人
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
难酬的隐痛。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
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
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
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
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
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
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
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举例示范1:
扩写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
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
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
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理解欠全面,
答非所问。
举例示范2: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
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
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评李白
理解欠准确
举例示范3: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答题步骤:
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
②抓住重点词语解释原诗内容.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
的诗人的形象(步骤一) 。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
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
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
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
的傲岸倔强的性格(步骤二)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
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
经典示范: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一)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
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
二)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
•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10年福建卷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案:隐者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诗人形象,(步
骤一)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
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步骤二)表现了隐
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步骤三)
经典示范:谒金门 冯延巳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
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
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步骤一)。开头景物具
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
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
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步骤二)表现了
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步骤三)
经典示范: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
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
人形象(步骤一)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
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
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
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二)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
社会的傲视和嘲弄(步骤三) 。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
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
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
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结: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常见艺术(人物)形象
•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如《示儿》、《破阵子》。
•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
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
对战争。
•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如
何
鉴
赏
诗
歌
中
的
景
象
•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
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
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鉴赏(二) 诗歌中的景象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物
象的组合,欣赏诗的画面美。
•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 感官 (嗅觉 、触觉 、听觉、味觉、 视觉)
• 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 虚实 (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 色彩 (色彩鲜明)
• 修辞 (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 、用典等)
• 联想、想象
• 绘形绘色、绘声绘色
总: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
分:①远近结合。黄鹂婉啭鸣唱,白鹭悠然自飞;山巅皑皑
白雪;门前万里帆船。
②色彩鲜明。前两句黄、翠、白、青;
③动静结合。“鸣”“上”“含”、“泊”;千秋雪显
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分析: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
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
境。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 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
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
鲜活明丽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
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
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
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
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
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
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三)、组合意象,探究意境、情感(注意粗知
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虚)
象:客观物象。(实)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常见意境举例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由月亮、乌鸦、寒霜、枫树、渔火、寒山寺
和夜半钟声诸多意象构成一种凄美幽愁意境,表达一
种孤寂的情调。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诗写到的意象:
创造的意境:
表现的主旨:(抒发的情感):
缺月 、疏桐、孤鸿、寒枝
沉寂(寥)、凄凉
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
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牛刀小试
常见考查方式1
1.考查意象类
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
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
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04高
考海南卷)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抒发悲愁哀怨之情;(答1)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
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答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
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
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答3)
考查意境类2: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模式:
• 1、概说整个画面。(什么样的图或什么样的景)
• 抓住诗中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
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理想?
描写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
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步骤一);作者营造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
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
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
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步骤一)。境界阔大高远(步骤二),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三) 。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
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
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
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
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
三)。
牛刀小试: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
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
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牛刀小试:
一、猜猜看:
以下两首诗写的是什么?
(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
物
象
古代鉴赏诗歌之物象
1、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
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
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图示如下: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拟人)
物的
特征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无人欣赏,备受风雨摧残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
终生不渝。
物的
特征
寓意: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
志。
答案: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孤独寂寞愁苦,还
时常遭受风雨摧残,但它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
洁的品质,至死不渝。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
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马诗[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什
么感情?(或合成一问:请简析诗中“马”的形象)
物:
物的特征:
寓意:
马
雄骏威猛、气势如虹;渴望驰聘疆场,建功立业。
表达诗人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和眼前不被赏识,
徒叹奈何的感慨。
答案:诗中的“马”威猛雄骏,渴望驰骋疆场,一展雄才抱负。诗
人托物寓意,表达自己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以及眼前不
被赏识、无可奈何的感慨。
古代鉴赏诗歌之物象
3、主要表现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
借代等修辞手法。
例子: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补充: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子: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二、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
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
艺术手法。如:
墨 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
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古代鉴赏诗歌之物象
三、答题步骤与思路:
1、指出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1)结合词语具体分析
(2)把握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
征或托物言志)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释: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却摒弃人间富贵。他说他
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美貌。
问:下面这首咏梅诗抓住了梅花怎样的特征?又是如何抒发感慨?
参考:这首诗写出了梅花傲然独立的风姿(步骤一)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
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独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
(步骤二)
作者感到意外、惊喜,抒发诗人隐逸自守的襟怀。(步骤三)
示例: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
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 ,深
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
悲壮感情(步骤三) 。
示例: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一)“寒”
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
“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
中的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
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步骤三)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牛刀小试:
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 太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问:(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析: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
人。
问:(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象征恬淡的胸
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
理趣盎然。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注意:咏物诗一般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
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理想和人格融入物象中。根据诗中对这个
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
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
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自足)
(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
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方法概括
• 1、写景诗:描摹了什么景色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 2、咏物诗:写的何时何物,有何特点,诗人有无褒
贬。
• 3、怀古诗:叙述了那段历史,描写了那些历史人物,
诗人是褒是贬,有无讽今喻今之意。
• 4、哲理诗:借助什麽物或什麽事,阐述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