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ID:726885

大小:206.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期末语文复习提纲 一、词汇积累 1.课后字词 妖娆(yao rao) 风骚(fengsao) 红装素裹(hong zhuang su guo) 一代天骄(yi dai tian jiao) 田圃(tian pu) 喧嚷(xuan rang) 洗礼(xi li) 襁褓(qiang bao) 温声细语(wen sheng xi yu) 润如油膏(run ru you gao)征引(zheng yin)旁骛(pang wu) 亵渎(xie du) 敬业乐群(jing ye le qun) 断章取义(duan zhang qu yi) 不二法门(bu er fa men) 言行相顾(yan xing xiang gu) 强聒不舍(qiang guo bu she) 陨落(yun luo) 灵柩(ling jiu) 凌驾(lin jia) 睿智(rui zhi) 弥留之际(mi liu zhi ji) 媚上欺下(mei shang qi xia) 兼而有之(jian er you zhi) 孤军奋战(gu jun fen zhan) 黎民百姓(li min bai xing) 恼羞成怒(nao xiu cheng nu) 恪尽职守(ke jin zhi shou) 凭吊(ping diao) 谀词(yu ci)扶掖(fu ye)大惊小怪(da jing xiao guai) 廓然无累(kuo ran wu lei) 重蹈覆辙(zhong dao fu zhe) 涕泗横流(ti si heng liu) 自知之明(zi zhi zhi ming)气吞斗牛(qi tun dou niu) 忐忑(tan te)一抔黄土(yi pou huang tu) 化为乌有(hua wei wu you) 无与伦比(wu yu lun bi) 怒不可遏(nu bu ke e) 萧索(xiao suo) 家景(jia jing)如许(ru xu) 鄙夷(bi yi) 恣睢(zi sui)厚实(hou shi)嬉戏(xi xi) 驱除(qu chu) 歇斯底里(xie si di li) 拮据(jie ju) 栈桥(zhan qiao) 煞白(sha bai) 十拿九稳(shi na jiu wen) 沙哑(sha ya)发窘(fa jiong) 抽噎(chou ye) 出风头(chu feng tou) 根深蒂固(gen shen di gu) 轻而易举(qing er yi ju)持之以恒(chi zhi iy heng)诚意(cheng yi)正心(zheng xin)修身(xiu shen) 齐家(qi jia)格物致知(ge wu zhi zhi)袖手旁观(xiu shou pang guan)藻饰(zao shi)狡黠(jiao xia) 诘难(jie nan) 伦理(lun li) 滞碍(zhi ai) 寻章摘句(xun zhang zai ju) 味同嚼蜡(wei tong jue la) 吹毛求疵(chui mao qiu ci) 不求甚解(bu qiu shen jie) 狂妄自大(kuang wan zi da)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因小失大(yin xiao shi da) 豁然贯通(huo ran guan tong) 开卷有益(kai juan you yi) 玄虚(xuan xu) 诓骗(kuang pian) 怀古伤今(huai gu shang jin) 为民请命(wei min qing ming ) 呕(ou)端的(duan di) 干系(gan xi) 寻思(xun si)逞辩(cheng bian) 勾当(gou dang) 沉吟(chen yin) 禀请(bing qing) 班师(ban shi) 谮害(zen hai) 惑乱(huo luan) 对答如流(dui da ru liu) 倒运(dao yun)腆着(tian zhe)舍与(she yu)央及(yang ji)管待(guan dai) 商酌(shang zhuo) 叙功(xu gong) 相与(xiang yu) 唯唯连声(wei wei lian sheng) 腻烦(ni fan) 怔怔(zheng zheng) 笑吟吟(xiao yin yin)茶饭无心(cha fan wu xin)挖心搜胆(wa xin sou dan) 精血诚聚(jing xue cheng ju) 2 书下注解(重点)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留滞 忍冬 理至易明 骈(pian)进 枘凿(rui zao)阴晦(yinhui) 心绪 聚族而居 谋食 愕然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要 诀 趱 行 吹嘘 怨怅 兀的 喏喏连声 口浅 理会 面面厮觑 聒噪 庖官 恃才放旷 桑梓 轩敞 兴兴头头 画缯 鳏鳏 二、作家作品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 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 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 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 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 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 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 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 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 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 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 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 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 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 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 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 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 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 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 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 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 12 年所写 的 180 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 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 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 14 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 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 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 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 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 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 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 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 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 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 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 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 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 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 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 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 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 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 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 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 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 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 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 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 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 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 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 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 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 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 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 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 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 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 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 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 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 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 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 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 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 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 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 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 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 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 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 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 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 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 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 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 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 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 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 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 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 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 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 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 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 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 默写集锦 第 25 课 词五首 《望江南 (梳洗罢)》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 迫切心情)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运用了拟人方法;写女子登楼远眺盼归 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肠断白蘋洲。(最能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表现女主人公盼 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地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表现塞下风景之异;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表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浊酒 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 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征人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又因战功未立无法回 家;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 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塞外 天寒地冻)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表达作者对朝廷腐朽、软 弱,不修战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壮志难酬)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 度之快)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酒 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 抗敌的渴望;集中表达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表现诗人不服老,仍希望得到重用,为国建功立业;写出作者为国御敌雄心 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 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表现作者面对依旧景物,而人事改 变)欲语泪先流。(以泪代语述说不幸;表明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叙述了诗人哀伤的原因, 充分表现哀伤程度之深;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达作者愁苦;以新鲜奇特的表现手法表现自己忧愁;诗 人将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实体,表现愁苦之沉重;愁绪深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 写征战生活;描写军营生活;表现练兵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描 写战争场面;展现紧张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表达作者作 战目的和最高理想;阐明作者的理想,充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表达作者想为 国家建功立业)可怜白发生!(标明作者回到现实生活,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最 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 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 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描 写妇女和儿童支援丁壮)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炎炎 赤日下,劳动人民辛苦劳作;表现劳动者劳作艰辛)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与“可 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 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用侧面烘 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 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 百石,岁晏有余粮。(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念此私自 愧,尽日不能忘。(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作者面对劳动人民辛苦 劳作内心十分惭愧;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 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充满诗情画意;描写月光倾洒人间,斗转星移)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 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写出春气萌发,蛰虫涌动;描写春气萌发, 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作者借物感知春天邻近;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 已来临;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写游子客居 异乡,早行所见清冷景象;描写月光朦胧,人踪凄清)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诗 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 体现;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梦)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写出梅花悲惨遭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梅花与世无争襟怀坦荡品格;词人 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表现梅花即使玉石俱 焚,仍然高洁坚贞;表现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 爱国之心;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 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 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春景;表现春天生机勃勃;写青春无限 美好)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意 境相似;描写少女笑颜如花)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表现采桑 女心情) 浣溪沙 苏轼 籁籁衣巾落枣花(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村南村北 响缫车(以由南到北的空间转换从宏观上描绘乡村繁忙、热闹景象),牛衣古柳卖黄瓜(运 用借代修辞手法;描写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描写古朴生活)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佳节又重阳,玉忱纱 厨,半夜凉初透。(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重阳佳节,凉意 透心,情思难寄;表现诗人在佳节怀人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明写赏菊 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感受酒菊幽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表现诗人相思成苦,憔悴不堪;形象地抒写了相思 之苦,意境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 故土的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意境相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 而胜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抒写三国鼎立;表现诗人期盼像孙权 一样统帅三军,建功立业;热情赞颂孙权年少有为,成就盖世功业)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点明怀古之地;与《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意境相似)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 遗恨迷烟树。(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都变做了土!(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达对世事无常, 胜败只是徒增悲叹;作者悟到世事无常;悲叹世事无常)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运用拟人手法,刻 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描写奸豪劣绅狐假虎威)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表现人们对 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 尽鹅飞罢!(运用夸张手法,对封建社会作了“灰飞烟灭,必然灭亡”的预测;以 为喻, 采用拟人手法,讽刺腐败官吏产强取豪夺,给人民带来苦难;表现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痛苦和不幸) 文言文 21《陈涉世家》 一、课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表现了陈胜与朋友同甘共苦心愿)佣者笑而应 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陈胜有非 凡的抱负,在等待时机施展才能;显示了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 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 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 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出农民起义历史最强音;显示了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 畏精神)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 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 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 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 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 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二、翻译 陈胜是阳城县人,字涉。吴广是阳夏县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 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 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他:“你是给人家耕地当牛马 的,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 7 月,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 被编进入谪戍的队伍,担任小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 限,按秦朝的法律都要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 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的人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 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该立的国君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 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要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 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屡次立功,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 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战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装说是公子扶苏 和项燕,向全国发出号召(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人)于是去算卦。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 不过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 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就用丹砂(在)绸条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 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陈胜) 又暗地里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笼罩着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喊道:“大 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都一整夜既惊又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 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周围的人,士兵们多听吴广的差遣。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 三提出要逃走,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们。那军官果然用鞭杖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军官剑拔出鞘,吴广一跃而起, 夺过剑来杀死他。陈胜帮助吴广,一齐(一并)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 人说:“你们诸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 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士卒们都说:“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假装说是公子扶 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号称要重建楚国。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进攻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 攻下蕲县后,就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 谯(等县),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达陈县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 人,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里与义军交战。 (起义军)不能取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于是义军攻入并占据陈县。几天后,(陈胜) 下令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当地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 着战甲,拿着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国,恢复楚国,论功应当称王。”陈胜 于是被拥戴称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到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当地 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三、分析 1-4 段: 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 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 起义作伏笔。 2.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3.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 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 描述。 4、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 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 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5、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 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 分析课文第二段 1.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 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 (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 2.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 之重; (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 3、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 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 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 精到的智识。 4、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 凡的才干。 分析课文第三段 1. 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 并杀两尉,B 为坛 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 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 “答广”“尉果符广”“果”表 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 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 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 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 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 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 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4.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 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5.陈胜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 定的。 6.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 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四、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概括): 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 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引用原文)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 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 垫作用。 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 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 “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 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六、开放性试题 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课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便如此,我从先王 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 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 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 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 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死去,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 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 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 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 样(的时候)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会到了这种地 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 有先生您啊!” 二、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 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 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 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 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 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 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 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8.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 运亡为存”。 9.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 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 了使命。 10、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 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 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 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 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 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 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 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3《隆中对》 一、课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表现诸葛亮胸怀大志)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 止。 二、 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 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 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召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 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 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 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 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 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从弱变强的原因, 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 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 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 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益州地势 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 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 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 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 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 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 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非常不高兴了,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 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24《出师表》(诸葛亮) 一、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现形势 危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 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写出先 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原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诸葛亮与世无争; 表明诸葛亮志趣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许先帝以驱驰” 的原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出出师战略目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 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 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 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 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但是,宫 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侍卫大 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 路。{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 准不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 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 应该交给主管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 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这 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 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 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 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 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 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 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 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 显贵。{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 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 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 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 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 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 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 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 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 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 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 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三、重点语句解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表达了诸葛亮 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之意。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从那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 这一充满感情的话,既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临危受命,感 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的核心。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四、理解记忆(背诵默写):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赏罚同一标准: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 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写尽作者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1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 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1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 (1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 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9)严明赏罚的句子是: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 备父子的心愿。 21、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 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②例:霍去病“匈奴未 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 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五、文章解析: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 图强,复兴汉室。 4、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 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5、思路剖析(结构层次) (1).提出“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三项建议(1 —5 段) (2).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6—7 段) (3).点明全篇主旨。(8—9 段) 6、篇章分析 (1)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 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 强意志和受恩感激(感恩图报)之情。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 表中 13 次提到先帝,作用是: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 帝未竟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7、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 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 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 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六、课外知识拓展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 《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二句。 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2、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引喻失义 优劣得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2)运筹帷幄 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 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执法如山; 不念旧情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综合性学习 一.青春格言 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穆勒 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莎士比亚 谁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郭沫弱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获,冬天就不能品尝——海德 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雪莱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 青春是在它即将逝去的时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王尔德 青年人充满活力,像春水一样丰富——拜伦 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的大好时光——史帝文森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易卜生 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朱德 二、书的比喻 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 人高尚。” 书是哲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朋友-胡德说:“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 友。” 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 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 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 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 使人高尚。”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 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 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九年级下册 公输 【公输】是古代战国时楚国大夫鲁班(公输班)的字或者姓;古文公输记述的是宋国大 夫墨子出使楚国,用自己的智慧说服楚国大夫公输盘(公输班)和楚国国王意欲侵略宋国的 企图,其语言水平和用心精巧为世人所共慕。 作者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 476 年~前 390 年,名翟(dí),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居住在鲁国。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是春秋战国之 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并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 一书传世。《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的言行的辑录。 鲁班的字。“公输盘”中“公输”是“姓”,“班”是名,因公输班是鲁国人,所以又称“鲁班”。公 输班,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盘。被工程师们称为“祖师” 一说是鲁班的姓氏。明《鲁班经》:“师讳班,姓公输”。 3、注释 节选自 《墨子。公输》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 人,宋国人。《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制造奇巧 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 将以攻宋:以,用 (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 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闻之:闻,听说 (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 (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对公输盘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 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千金:请允许我献上千金。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第二次 (14)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造。以,用来 (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 (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争:通“诤”, 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 (21)胡:为什么。 已:停止。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 (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26)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 短,“裋(shù)”的假借,粗布衣。 褐:粗 布衣服。 (27)粱肉:精美的饭菜。 (28)窃疾:喜欢偷窃的毛病。 (29)云梦:即云梦泽,楚国境内的大湖,包括现在的洞庭湖和洪湖。 (30)犀:雄性的犀牛。 兕(sì):雌性的犀牛。麋(mí):像鹿,体大。 (31)江汉:长江和汉水。鼋(yuán):比鳖大,俗称癞头鼋。鼍(tuó):鳄鱼的一种, 产长江下游,俗称猪龙,即今扬子鳄。 (32)所谓:所说的。 雉(zhì):俗称野鸡。 鲋(fù)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 (33)长松:大松树。 文梓:梓树。 楩(pián):黄楩木。 楠:楠树。 豫章:樟树。 (34)三事:孙诒让把“王吏”当作“三事”,因篆书字形而致误,指楚王派遣攻宋的将吏。 (35)【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于是:在这时。 (36)牒(dié):木片。 (37)九:与古代的“三”一样,泛指多次。 (38) 距:通“拒”抵挡,抵抗。 (39)圉:通“御”抵御。 (40) 诎:通“屈”,指理屈。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 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虽:即使。绝:杀尽。请:请允许我(做某事),表示客气的外交辞 令 (42)庇:遮蔽。 闾:里门。古以 25 家为里。 (43)内:通“纳”。 (44)治:致力。 神:指建立宏伟功业于无形的大智大慧。 (45)明:指易于为人所见的小智小慧。 (46)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机械。 4、其他 一词多义 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夫子何命焉为?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 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以牒为械 当作。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表判断动词,是 ②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动词,召见, ③类:不可谓知类 动词,事理, 为与此同类 名词,种类, ④子:子墨子闻之 子(第一个)夫子,先生;子(第二个)尊称。 愿借子杀之 子,您 ⑤说: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 说,陈述,解释 ⑥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但是 ⑦之:为楚造云梯之械 指示代词 这 子墨子闻之 代词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起:起于鲁 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 起身 ⑨以:将以攻宋 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 以牒为械 用 ⑩于:胡不见我于王 向 今有人于此 在 起于鲁 从 ⑾争(四声):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谏诤 ⑿已:然胡不已乎 停止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已经 ⒀文:舍其文轩 彩饰,形容词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纹理,名词 ⒁虽: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 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高兴,愉快。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 ;理屈。 已持守圉之器 “圉"通“御”;抵挡。 知而不争 “争”通“诤”;直言劝告。 舍其文轩 "舍" 通"舍";放弃,抛弃。 古今异义 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所以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领土,土壤 虽然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的连词 金 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文 古义:刺花纹,彩饰 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义不杀少而杀众 众: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6.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将以攻宋 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译文: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 (2)省略主语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省略主语楚王(墨子) 译文: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 例句: 胡不见我于王? 省略主语“子(公输盘 )” 译文:为什么你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之”,宾语前置的标 志。 正常语序:宋有何罪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2 介宾结构后置 例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介宾结构“于鲁”放在动词“起”后作补语“于”相当于“从”。) 译文: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动身。 例句: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介宾结构“于地”、“于民”分别放在谓语“有余”、“不 足”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在......方面”。)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但在人民方面有不足。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介宾结构“于王”放在谓语“见我”后作补语“于”相当于“给,向”。) 译文: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例句:今有人于此(介宾结构“于此”放在谓语“有人”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译文:现在这里有个人。 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为”表判断。 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 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 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 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 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 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 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2、去国怀乡 (国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顽固)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塘)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 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 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 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 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 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孟子(前 372 年- 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本在历山(今山西永济)耕田,三十岁时被 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发,起,指被起用。畎亩,田间。畎,田间水沟。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本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为人筑墙,殷王武丁 访寻他,举用为相。举,被任用,举用。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 捣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受到西伯(周文王姬昌)的举 荐,做了纣的大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姬发。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桓公) 争夺君位,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齐国,由鲍叔牙举荐,齐桓公用他为相。士,狱 官。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并且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用 他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他被俘虏,被作为奴仆 带到秦国,后又逃到楚国。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买回来,任用为大夫。市,市场。 (8)任:担子,责任。 (9)是:这样的。 (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11)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 (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使他忍饥挨饿。 (14)空乏:穷困缺乏。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 苦。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 反,阻挠。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动,惊动,震撼。忍,坚忍。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 所不具备的能力。 (19)恒过:意思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21)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 (23)征于色:(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 (24)发于声: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 发,产生。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而后才能明白。喻,明白,知晓。 (26)入则无法家拂(同“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入:里面,此指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拂(bì),通“弼”,辅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外面, 此指在国外。敌国,能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 使人灭亡。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 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 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 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 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 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 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 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 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考试要求版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 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 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 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 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文言常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 塞,不顺)。(3)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铺佐)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1)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 进入。(3)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篇章结构 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拂,通“弼”,辅佐。 4、忍,通“韧”,坚韧。(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eg、困于心【于心困】 一词多义 1.拂(fu)违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被选拔,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中心 逆境造就人才。 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类比论证 4.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2008 年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 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 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 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在此基础上顾理成 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0、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 1 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 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古代: 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2、仲尼厄而作《春秋》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国外) 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欢乐颂》等广为流传的曲子 海伦凯勒:双目是明,双耳失聪,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现代: 张海迪高位截瘫,编著《生命的追问》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孟子。该文出自《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 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 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 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东 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事情,所以有的 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什 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 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照此做就可以 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 死亡更严重的事情。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过路的人也 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 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 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 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不 也是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注释 1.欲:想要,喜欢 。所欲:想要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严重、重要;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 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5.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6.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 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 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 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7.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 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20.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1.奉:侍奉。 2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 从前。 24. 已;停止,放弃。 25. 本心:天性,天良。 26.是故:因此。 27.能:能够。 28.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一词多义 1. 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做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 之 人之所欲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 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 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2(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 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仁者无敌。 (9)人皆可以为尧舜。 (1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 的译文 1 没有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 因忧愁患害而得以生存,因安逸快乐而灭亡。 8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9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0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 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 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 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 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 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 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 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 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夫鹓雏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比喻意义 鹓雏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 义,没主见的人。 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 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 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 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注释译文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 16 厘米,又 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 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 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 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 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 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相:①动词,做(宰相)【惠子相梁】②名词,宰相【欲代子相】 于是:①转折关系,然后【于是惠子恐】②在这时【于是鸱得腐鼠】 问题探究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 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 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 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 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峰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 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 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 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 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 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 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 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 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 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秋水》)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 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 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 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 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 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 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 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 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 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 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 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 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 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 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 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 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 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 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子·齐 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 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 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 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 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 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选自《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作品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

资料: 120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