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一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
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一、实验步骤(方案一、方案二的实验步骤相同)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含仪器)。注意称量后,砝码不动,天平不归零
2.反应:把物质从天平上取下 , 在桌子上进行化学反应(即物质混合)。观察实验现
象,写实验报告。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含仪器)。把反应后的物质(含仪器)放在天平上,注意
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二、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
方案一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
量的测定
方案二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
前后质量的测定
反应表达式 Fe+CuSO4 →FeSO4+Cu
H2O2 H2O + O2
实验现象及
质量
反应前:硫酸铜为 色的
液体,铁钉为 色的固体。
反应前质量是 克
反应前质量是 克
实验后:铁钉表面有 色的
物质,反应后指针 。
(填“向右”,“向左”,“居中”)
实验后:溶液中冒
反应后指针 。
(填“向右”,“向左”,“居中”)
反应前后物
质质量 质量 (填“相等”或
“不相等”)
质量 (填“相等”或“不
相等”)
三、实验改进:质量守恒系列实验时,要注意
四、实验结论: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
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过程
一、实验探究
二、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P95 第二段和投影课件 完成下列各空
1、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 、 均保持不变
(原子的“三不变”)。
四、课堂小结
1.内容: 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公式:m 反 1+m 反 2+m 反 3+…=m 生 1+m 生 2+m 生 3+…
原子的 不变
3.原因: 原子的 不变
原子的 不变
适合 反应 (填“化学”或“物理”)
4.注意事项: 是 质量守恒 (填“总”或“部分”)
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
五、课堂小测
1、化学反应 A+B=C 中,10 g A 物质恰好与 8 g B 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 C 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2、将 31.6g 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28.4 g,则生成氧气的质
量为( )
A、9.6 g B、12.6 g C、3.2 g D、14.9 g
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
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4、煤气中加入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 X 表示)燃烧时的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9O2==== 4CO2+2SO2+6H2O,则 X 是( )
A、C4H12S2 B、C2H6S C、C2H6O2S D、C2H6
5、“10 克的白糖溶解到 90 克的水中,得到 100 克的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6、铁钉生锈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钉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作业P98 第 3、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