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
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 80 多
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学生激
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与探究】实验 9-1 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
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
解)
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
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
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分析讨论试验 1 中溶
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
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 1 和实验 2 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
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
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
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
存在形式。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
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组成和溶质都相同;
稳定性: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讨论】生产生活中溶液的应用:
1、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快.
2、 农业上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溶液用于无土栽培。
3、 医疗上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注射,治病救人。
【情景创设】展示一瓶可乐、碘酒、消毒酒精。提出问题:怎样确定溶液
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
【活动与探究】实验 9-2 碘和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和汽油中。学生观察、
记录、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规定原则及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结论】1、溶质与溶剂的关系:①有水时水是溶剂;②无水,状态相同
时量多的是溶剂;③气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时,均以液体为溶剂。
2、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影响着物质溶解能力,水不能溶解所
有物质,汽油和乙醇也是常用的溶剂。
【提出问题】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加入洗洁精后洗得很干净?
【活动与探究】实验 9-3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实验 9-4 水和油的实验
展示去污原理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原理,总结出乳浊液和乳化
作用的概念。并能举出生活中乳化现象的应用实列。
【结论】1、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互溶。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它不稳定,
静置后会分层。加入乳化剂后小液滴会分散成无数细小液
滴和液体稳定共存。因此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鼓励和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的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
对比,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和学生们一
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结论】: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水合 放热:扩散 吸热。
若两个变化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等,则表现为溶液的温度
升高或降低。溶解吸热的:NH4NO3 固体、溶解放热的:NaOH
固体
【阅读小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三、 课堂小结
1、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做用下均
一的扩散到溶剂的分子之间去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在溶液
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3、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使乳浊液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
四、课堂反馈:试卷:近三年各省市相关内容中考试题。
五、课后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