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质、溶剂、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
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知道吸热、放热
的机理。
3 列举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清楚其中原理。
4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 学习对比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溶液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 能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知道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 知道溶液的性质是:均一性、稳定性。
3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 理解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
铁溶液、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蒸馏水、
品红。
实验仪器:广口瓶、微小压强计、烧杯、药匙、玻璃棒、滴
管、橡皮塞、温度计等。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
没有发生反应,在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
2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二、新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溶液——相溶解的物质可能形成溶液
1 展示五颜六色的溶液:
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紫色
氯化铁溶液——黄褐色
氯化钠溶液——无色
(1) 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常见的溶液:
。
(2) 演示蔗糖(品红)溶解
(3) 观察现象: 。
2 讲解物质溶解的原理:
当把蔗糖或食盐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溶解,过一会儿,放进
水中的蔗糖或食盐不见了,这是因为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
糖或食盐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得到澄清的
溶液。
注意:蔗糖是分子化合物,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蔗糖溶液
中分散在水分子中的是蔗糖分子,氯化钠溶液中分散的是氯
离子和钠离子。
3 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注意:溶液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
物质”,前一部分是被分散,被溶解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
溶质,后一部分是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我们称之为溶剂。
4 溶液的性质:均一性和稳定性
(1)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成分、浓度、性质都相同。
(2)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
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5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一般把固体可溶物称为溶质,液体为溶剂;有水存在时,不
论水的量多少,都把水作为溶剂;没有水的溶液,量多的为
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6 溶液质量的计算: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知识点二: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1 实验一:用广口瓶溶解药品,联通微小压强计测试温度变
化;
实验二:用烧杯溶解药品,用温度计测试温度变化。
记录实验现象:
。
注意:实验一用于测试气压变化,实验二用于测试温度变化,
两个实验相互印证。
2 分析:Q 放>Q 吸 放热
Q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