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
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
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
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写和计
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
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设计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
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
潜能。为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进行了以下
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
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
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
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
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
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
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
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六、课时安排
45 分钟
七、教学方法
同步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
化为灰烬。满江的人船怎么就
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
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
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
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
什么秘密吗?
积极思考,产生了强
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
趣和探索知
识的欲望
(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
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
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
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
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
量的方面来
进行研究
和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
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
2、制定方案
方案一(第一组)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第二组)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
量的测定
3、指导实验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
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之和=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之和>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