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知道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实验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4、通过归纳对比,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通过归纳对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的产生及其预防视频学习,培养学生知道如何预防一氧化
碳中毒和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通过学习 CO 中毒原理,锻炼学生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用途及其危害和预防。
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对比、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CAI 多媒体课件、澄清石灰水、带胶塞的试管、烧杯、酒精
灯、火柴、CO、带铜丝的单孔橡皮塞、大试管。
教学过程
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 思考、练习 巩固知识,为本节课下基
础
【创设情景】播放新闻视频
【提出问题】①CO 和 CO2 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它们的
性质上有相同吗?②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
一个氧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
上给一氧化碳的性质带来什么影响呢?
【出示学习目标】
认真观看视频;
比较;
阅读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
趣,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
1、人为什么不易察觉到 CO 的存在而发生中毒?
2、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侦探
认真阅读课本
【归纳小结】
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略小;
③难溶于水。
CO的化学性质:具有毒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
纳知识的能力
【提出问题】CO 的来源?
【播放视频】CO 的产生
认真观看
【归纳小结】
CO 的毒性、危害、预防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
知识的兴趣
【生活应用】
1、有人用煤炉取暖,他说不会中毒,一闻到气味就把火
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有人说在煤炉上放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师:CO 无色无味有毒气体,如何防止中毒呢?
【播放视频】CO 报警器
讨论、思考、回答、观看 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知
识,视频直观形象感受科
学技术的进步。
师: CO 和 CO2 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物质,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 CO 呢?
【演示实验 1】将 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分析
【小结】CO 不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培养学生对现象描述,从
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师:CO 和 CO2 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CO2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那 CO 呢?
【演示实验 2】点燃纯净的 CO,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
分析:CO 具有可燃性,常用作气体燃料。
注意:点燃 CO 之前,必须检验纯度
观察、分析现象
【归纳小结】CO 具有可燃性
培养学生对现象描述,从
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生活应用】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一氧化碳)
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
该怎么办?
思考、回答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知
识
师:CO 还有其他化学性质吗?
【演示实验 2】CO 与黑色氧化铜反应实验
分析:CuO 中的氧被夺走,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铜;是那种物质能夺走氧化铜中的氧呢?是 CO。CO
具有还原性。在前面学习当中,木炭也能夺走氧化铜中
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铜。木炭和 CO 都具有还原性;
观察、分析、回答:
黑色固体又变红色,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分析现象、判断生成物
小结:CO 具有还原性
小结:CO 用途冶炼金属
培养学生对现象描述,从
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归纳小结】CO 化学性质 记录、记忆 归纳知识,加深巩固知识
【归纳对比】不能用来鉴别 CO 和 CO2 两种气体的是
( )
A、澄清石灰水 B、闻气味
C、灼热的氧化铜 D、点燃
【归纳对比】CO 和 CO2 的性质(表格)
回忆、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讨论】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在燃
烧。这一氧化碳是如何产生呢?
讨论、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克服
困难能力、分析能力;巩
3
固碳、二氧化碳、一氧化
碳的转化关系。
【中考链接】(略) 思考、练习
【课堂反馈】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
惯,使知识形成网络加深
巩固知识。
【课后评价】(略)
本课题总结
本课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学习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
法,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探究的精神,懂得物质都存在正、反两面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