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事 例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反应的特征:
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答:必需同时具备。
三、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四、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分
课堂思考:完全燃烧有什么优越性 ?
(1)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2)不完全燃烧会生出 CO 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3)完全燃烧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比较事项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燃烧条件 有充足的氧气 氧气不充足
燃烧速度 快 慢
释放热量 多 少
燃烧效率 高 低
生成物(以碳、
氢元素为例)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水和小
的炭黑颗粒
以碳的燃烧为
例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 ﹢O2 点燃 CO2
(充足)
碳+氧气点燃一氧化碳
C ﹢O2 点燃 CO
(不充足)
启示 从获取能量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
要性
2.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常情况下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②具有剧毒性:CO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4)CO 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主要来源:气体尾气、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
(5)防止 CO 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完全燃烧,及时通风
五.爆炸
在化学变化中,主要是由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剧烈程度增大引起的
1.实验:粉尘爆炸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如:爆竹、炸弹爆炸
(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
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
注意: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某些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
炸,炸药爆炸等)
(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3.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
【课堂练习】
1.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属于安全措施的是
( )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C.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2.“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下列物质与空
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
A.液化石油气 B.二氧化碳 C.汽油 D.氢气
燃烧与灭火(1)
【课前预习】
1.燃烧是一种 、 的剧烈的 反应。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
是 、 、 。
2.物质的燃烧可以分为 和 。当氧气 时,可燃物发
生 ,放出的热量 ,燃烧产物主要是 ;当氧气 时,可燃物发生 ,
放出的热量 ,燃烧产物主要是 。
点燃
【课堂练习】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磷燃烧 B.水凝结成冰
C.矿石粉碎 D.分离液化空气制氧气
4.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5.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木柴是易燃物 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C.散热的速率快 D.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
6.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7.下列操作中能产生燃烧现象的是( )
A.将红磷放入纯氧气中 B.细铁丝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C.白磷浸入 40℃时的水中 D.白磷露置在室温为 20℃时的空气中
8.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改进,请你从能源与环境问题两个方面分析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9.冬天在家中洗澡比较冷,因此在家里洗澡时,有人喜欢紧闭浴室的门窗,并在浴室中生一煤球炉取
暖。请你谈谈这种做法正确吗?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学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都是放热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
11.某固体可燃物的着火点为 70℃,下列给出的条件中能使该物质燃烧的是( )
A.在真空密闭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 70℃
B.在敞口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 70℃以下
C.在真空密闭容器中将固体加热至 70℃以上
D.在空气中将固体加热至 70℃
12.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应选用的方法是( )
A.点燃,观察气体是否可燃 B.用燃着的木条
C.用天平称量 D.用澄清石灰水
1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14.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二、简答题
15.请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镁粉常用于制造照明弹是什么原因?
(2)烟幕弹中往往都含有红磷是什么道理?
(3)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燃烧与灭火(2)
【课前预习】
1.爆炸( )
A.是物理变化 B.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
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提高着火点 D.降低温度并隔绝空气
【课堂练习】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爆炸也是一种剧烈燃烧的现象
B.厨房里放有液化石油气钢瓶,因此要严禁烟火
C.固体粉尘比块状固体易发生爆炸
D.凡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都有爆炸的可能
4.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一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一氧化碳和氧气 D.一氧化碳和氢气
5.在日常用品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①酒精 ②味精 ③液化石油气 ④食盐 ⑤面粉 ⑥食用油 ⑦食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⑦
6.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向锅里泼水 B.盖上锅盖,关闭煤气或将锅端离火源
C.用灭火器灭火 D.把油泼掉
7.发生火灾时,应当沉着冷静,火势未蔓延时,可根据起火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自己扑灭,火势较大且
有蔓延的可能时,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其号码为( )
A.120 B.119 C.315 D.114
8.熄灭酒精灯应该 ,依据的原理是 ;打翻燃着的酒精灯
应 , 依 据 的 原 理
是 。
9.在油库和面粉厂都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性的
或 ,它们接触明火,就有 的危险。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下列变化中,由化学变化而引起的爆炸是( )
A.火药爆炸 B.蒸气锅爆炸
C.气球爆炸 D.压力锅爆炸
11.能引起易燃、易爆物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是( )
A.厂房和仓库注意通风 B.未与其他物质混存
C.遇明火、高温或撞击 D.搬运时轻拿轻放
12.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
措施中,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1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14.下列标志中,与防火有关的是( )
二、简答题
15.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分析,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请举例说明。
16.白磷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请你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验室里,少量的
白磷为什么必须保存在冷水中?
17.在日常生活里,要根据不同的火情使用相应的灭火方法。发生下列情况时,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1)家用电器因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2)液化气、管道煤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