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氢氧化钠探究之旅
——《氢氧化钠》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最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便是如何上好化
学复习课,如何在复习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什么模式才能有效的复
习?大多老师上复习课时往往是先将要复习的概念、原理、知识点带领学生串讲
一遍,再用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战术,形式单调,引不起兴趣,结果教师费时费
力,却收效甚微。学生也不能将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本节课围绕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和中考试卷中的“专题化”题型,以氢氧化
钠的性质为知识点,采用“情景探究式”复习,有效地吸住学生的眼球。
学情分析: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而 NaOH 更是这部分知识的重中之重,因教学中涉
及的概念多、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多、实际应用的多、题型变化多,学生学
习氢氧化钠时感觉难度较大。如果教学策略不当,学生会感到手忙脚乱、难以应
付,畏难情绪、厌学之情顿生,许多学生因此掉队。因此如何突破教学难点,降
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学习中来,是这部分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的变质、制备、用途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
进行加工,构建出与氢氧化钠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科学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实验准备:
药品:NaOH 固体、NaOH 溶液、Na2CO3 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无色酚酞、
水,放置长时间的氢氧化钠试剂瓶等;
2
教学设计的过程及特点:
(一)、创设情景-----学生表演小品将氢氧化钠的性质特点表现出来。
(角色介绍:A、氢氧化钠 B、水 C、二氧化碳 )
A:我是氢氧化钠,大家都很讨厌我,嫌我太残暴。还给我起外号叫烧碱、火碱、
苛性钠。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瞧你用途多大,肥皂、纺织、印染、石油很多地方都离
不开你。
A:谢谢你的鼓励,和你在一起总让我感到温暖,一遇到你我就全身冒汗,热血沸
腾,放出大量的热量,浑身充满力量。
C: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加我一个!
A:(惊慌失措)快快……,让我藏起来,要是让它逮到我,我就完蛋啦!
B:为什么这么怕二氧化碳?
A:(伤感地说)我一遇到它就会变质啦。我还是回到密封的瓶里老实呆着吧。
通过学生精彩的演绎,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学习兴趣倍增。很自然地就踏
上氢氧化钠的探究之旅。
复习提纲:
①、氢氧化钠是一种 色 态, 溶于水,溶解是放出 ,有强烈的 ,
俗称 、 、 。
②、氢氧化钠久置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 ,可以用作干燥剂。
③、氢氧化钠能不能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应如何保存?
④、如何检验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⑤、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变质产生的碳酸钠呢?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二)、氢氧化钠的知识点的回顾
学生绘制知识网络,并比较哪一组归纳全面、脉络清晰。
学生绘制知识网络----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
-----完善知识脉络,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议一议,画一画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重点点拨
对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的变质重点点拨。
【实验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该实验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者能发生反应?
学生上台实验,借助无色酚酞成功完成实验。
【跟踪训练】:下列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的是( )
A.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B.锌粒与稀硫酸反应
C.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归纳总结】:当两种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时,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帮助判断。
3
【设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学生实验:请学生用较长的导气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观察能否反应。
(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都以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演示实验:向一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上塞子振荡瓶
子。
我们观察到瓶子变瘪,该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已经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学生: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可能溶解在了水中。
学生讨论后找到以下方案:
思路 1:对比实验
向盛等体积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瓶
子,比较变瘪的程度。
思路 2:检验反应后的生成物。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慢慢地滴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
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跟踪训练:
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
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由此加深认识,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4
【展示】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存放时间较久的一瓶氢氧化钠,如下图,探究瓶口白
色固态物质是什么,及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等等。
(图一) (图二)
中考链接
1.小东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了一瓶 NaOH 溶液(如图二)可能变质了,
于是小东开始了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①右图所示试剂瓶口为什么有一层白色固体?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②为了检验试剂瓶中的 NaOH 溶液是否变质, (“能” 或
“不能”)用酚酞试液,理由是 。
(2)探究 NaOH 溶液是否变质:
(3)为了证明变质的溶液中仍然存在 NaOH,探究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步骤 现 象 结论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除 尽 溶 液 中 的
CO3
2-
①取少量溶液于
试管中,滴加足量
的 CaCl2 溶液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证明溶液中仍然
存在 NaOH
②取实验①所得
溶液中滴加
溶液呈碱性、仍存在 NaOH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氢氧
化钠溶液应 保存。
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一系列问题。调动学生积极
的思维,进行知识的整合及综合运用。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品于试管中,加
入适量的稀盐酸
②或取样品于试管中,
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①
②
样品已变质。有关化学方程
式:
②样品已变质。
5
【课件展示】氢氧化钠的用途
氢氧化钠用途广泛,怎样制备氢氧化钠呢?
经典习题练习:用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如何制备烧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当堂训练:
1.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
性质 ①白色片状固体 ②具有腐蚀性 ③易吸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
水,溶解时放热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主
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⑤
2.在酸碱中和反应中,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随着稀盐酸的
滴加,溶液中的酸碱性发生了如下变化( )
3.如图一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后,U 形管支管的红墨水液面
端上升, 端的红墨水液面下降。
(图一) (图二)
4.如图二所示,向充满干燥的 CO2 气体的烧瓶中第一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小气
球发生的变化为 ,原因是 ,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第二次再向烧瓶内溶
液中滴加盐酸,小气球发生的变化为 ,其原因是(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 。
5.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 NaOH; 猜想Ⅱ:全部是 Na2CO3;
6
猜想Ⅲ:是 NaOH 和 Na2CO3 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 a 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 A 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
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 A 是 Ca(OH)2 溶液,现象 a 有白色沉淀,现象 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
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
明样品中有 NaOH。
(3)若 A 是 CaCl2 溶液,当实验现象 a 为 ,
现象 b 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 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当堂训练,从类比中寻找规律,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复习,形式新颖,问题层层递进,化学课题生活化,
问题引入情景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
的发挥,达到了面向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的。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目
标。
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知识点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征进行设计。首
先从小品表演中复习氢氧化钠的一些性质,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氢氧
化钠的知识树逐渐完善,从而使学生将知识点有效地梳理了一遍。本节课的难点
问题是:有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为突破难点,借助辅助实验
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从中获取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学生
通过认真观察就掌握了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及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本节课我还应用了边讲边练的模式,针对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针对训练,在
训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