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
2.能说出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3.初步学会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推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一、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核电
荷数
原子结构
示意图
最外层
电子数
电子
层数
原子半
径/nm
碱
金
属
元
素
锂 Li 3 1 2 0.152
钠 Na 11 1 3 0.186
钾 K 19 1 4 0.227
铷 Rb 37 1 5 0.248
铯 Cs 55 1 6 0.265
通过分析上表可知,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1,不同点是电子层
数和原子半径不同,其变化规律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
渐增大。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物质名称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锂 银白色,柔软 0.534 180.5 1 347
钠 银白色,柔软 0.97 97.81 882.9
钾 银白色,柔软 0.86 63.65 774
铷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88
铯 略带金色光泽, 1.879 28.40 678.4
柔软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碱金属单质具有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沸点低的特点。在碱金属内,
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单质也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也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 O2 反应
已知锂在空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Li+O2=====
△
2Li2O
【实验】取相同大小的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两边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性:碱金属都可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从上向下,碱金属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实验】在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相同量的装有酚酞水,然后取相同大小的钾、钠各一粒分别
放入培养皿中,观察实验现象。
碱金属 钾 钠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
有轻微爆炸声,反应后的溶液变红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
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
变红
结论 钾比钠的活动性强
实验
原理
2K+2H2O===2KOH+H2↑ 2Na+2H2O===2NaOH+H2↑
【思考】根据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强弱,你来预测下 Rb、Cs 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Rb、Cs 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Li Na K Rb Cs
与水反应的
现象
剧烈,生成
H2
更剧烈,生成
H2
轻微的爆炸,
生成 H2
遇水立即燃
烧,爆炸
遇水立即燃
烧,爆炸
结论 从上到下,反应越来越剧烈
从该反应中,试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具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相似性:碱金属都可与水反应
递变性: 从上向下,碱金属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思考】不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还是与水的反应:为什么从上到下,反应越来越剧烈呢?
碱金属从锂到铯,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
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越来越易,与氧气、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习题:
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1,次外层电子数都是 8
B.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易失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除锂外均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D.化合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 价
答案 D
解析 锂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2,且锂在自然界中也不能以游离态存在,A、C 项不正确;失
去电子发生的是氧化反应,B 选项错误。
2.锂(Li)是世界上最轻的金属,它属于碱金属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 Li 同一主族的都是金属元素
B.Na+比 Li 多一个电子层
C.Li、Na、K+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D.Li 是碱金属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答案 D
解析 锂在第ⅠA 族,该族中还有非金属元素氢,A 选项错误;Li、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别为 、 ,B 选项错误;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最外层有 8 个电子,
C 选项错误。
3.下列各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 K 可以从 NaCl 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熔、沸点:Li>Na>K
D.碱性:LiOH<NaOH<KOH
答案 B
解析 A 中锂的活泼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B 中还原性,K>Na>Li,但 K 不能
置换出 NaCl 溶液中的 Na,而是先与 H2O 反应;C 中碱金属元素从 Li 到 Cs,熔、沸点逐渐
降低,即 Li>Na>K>Rb>Cs;D 中从 Li 到 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最高
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