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宁静以致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②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③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罗素)
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中,充满智慧和情怀的思想比比皆是。我们何其幸运,能与这些伟
大的人的灵魂亲密接触……
请以其中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三句名言。
首先理解每则名言的意思,找到立意的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作
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
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这里强调
“静”“淡泊”“宁静”与“修身”“致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
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
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
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
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思是“天下的事情,
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
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这里强调要珍惜时间,不负韶华。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是说青年时期对
性格养成的重要性,考生应该思考如何在青年时期养成豁达的性格,如宽以待人,遇到事
情不要钻牛角尖,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然后根据“以其中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这一要求从三
则名言中选择一则来立意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引用这句名言,同时要写作议论文。如选
择第一句,可以围绕“修身明志”来立意作文;如选择第二句,可以围绕“珍惜时间”来
立意作文;如选择第三句可以围绕“青年时期如何养成豁达的性格”思考立意。
【立意】1.选择第一则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摒弃浮躁,忍耐寂寞,保持心灵
的平和与宁静。
2.选择第二则名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惜时奋进,才可进步发展。
3.选择第三则名言:宽以待人,克己慎独。
【素材】1. 宁静致远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能宁
静高远,哪怕身处再偏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地方偏僻,孤寂。这一点对于现代人
尤其难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倘若把握不了自己,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别人见
了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
道家葛洪曾说过:“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
恼,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宁静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浅薄、粗俗等杂
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
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它不但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
所以,摒弃浮躁,忍耐寂寞,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乃至走向成功
的一个重要前提。
2.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
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众多的名
言警句的语意,都在提醒我们,人生苦短,惜时奋进,才可进步和发展。速度是时间,速
度就是效率。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
3. 醒后咀嚼梦中呓语,似乎若有所悟。因此,我开始以一颗炽热的心去看世界,去感
受每一缕阳光,心解冻了,我的世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我终于能自由遨游了,我发现了
世界的广阔与美丽。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承受,这时的我,不仅拥有了梦想,还知道了
为梦想而不懈地奋斗。这场大雪教会了青春的我:人生如水,温度决定状态。我要用 100℃
的炽热对待生活,把自己气化为云朵,飞向那广袤宇宙,让我的世界与宇宙同大。
例文
宁静以致远
游鱼因学会体验宁静,才有“海阔凭鱼跃”的安详;飞鸟因学会体验宁静,才有“天
高任鸟飞”的自由;浮云因学会体验宁静,才有“云卷云舒”的逍遥。
自然如此,人亦能如此。
诚如诸葛孔明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喧嚣的尘世中体验内心的
宁静,我们可以看到未曾被世俗沾染的桃园。
掀开历史的画卷,我看到陶潜那悠然的微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是的,生在红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在生活的烦琐中体验宁静,感受清
纯。纵使无鲜肥之享,只要能在静谧的小道上邂逅南山,岂不也是一件乐事?陶夫子以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生活在远离世俗喧嚣外的一片乐土上,没有柴米油盐的愁虑,亦
没有人世感情的羁绊,生活的清新与潇洒,使他有了身处人间而体验宁静所获得的超然。
欣赏古老的庙堂壁画,我看到了释迦牟尼脸上的从容与淡定:生、老、病、死,一切
随其自然,是什么让他对人生看得如此淡然,如此从容?其实秘密就是他学会了让心灵在
尘世中体验宁静,因为看透了世间的名利宠辱,便可从容地坐看云舒云卷,笑对生活起伏,
领悟“四大皆空”的真谛。
苏轼亦如此。官场上的连连失意也曾使他萌生惆怅与失落。然而,这些在别人眼里的
挫败与厄运却令他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的姿态。正是他怀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
穿梭在茫茫宦海,忍受着被贬的痛楚,让心灵在杂乱无序的尘世中体验宁静,最终练就了
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这喧嚣的红尘中,有许多人时常被生活揉搓得疲惫不堪,他们大多认为在当今物欲
横流的社会,心灵的宁静早已不复存在。其实不然,只要打开窗户,让微风细抚你的脸庞,
让心绪飞扬,你会发现喧嚣的汽车鸣笛,人们的话语声都离你耳畔远去,剩下的只有自己
的心跳声与呼吸声。
花儿绽放,飘溢芳香,不为观赏者赞美的只言片语,只为完成生命的轮回。生活在尘
世的我们更应以超俗的理念作为翅膀,体验内心的宁静,让宁静在内心沉淀,像淳厚的五
千年文化在我们心中沉淀、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