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冲刺:2021年高考语文典型题目题型汇编(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冲刺:2021年高考语文典型题目题型汇编(1)

ID:709862

大小:91.9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后再看—2021 年高考语文典型题目题型汇编(1),看看能更好! 第一编现代文Ⅰ 信息性阅读(以论述类为主) (一)信息性阅读客观题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答题的原则】①一切回归文本②从文本中找答案③切忌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文本 【解题方法】精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解题步骤】 一、做阅读标记,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1.抓关键句。 关键句子有: 中心句、总起句、抒情句、总结句、过渡句、段首句、含义深刻句、富有特色句等。 2.抓关键词。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 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关联词语有:“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 “……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 (观点)所在。 二、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三、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及选项号,例如 与 1 题 A 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文前加上“1A”(节省时间) 2.找差别。对照原文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 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即各种陷阱。 四、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于文无据,还是合理的分析与 判断。 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常见陷阱】 1.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语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仅仅、普遍、经常、时常、偶尔、有时、所有等。 [应用体验 1] (2017 课标全国Ⅱ,1,C)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 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应用体验 2](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冲刺卷一,1,D) 原文: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选项: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二者是一对辩证统一矛盾体。 2.混淆时态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 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注意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 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等。 [应用体验](2019 安徽卷) 原文: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 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 别。……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选项: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3.混淆是非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 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 非等。 [应用体验](2017 课标全国Ⅱ,1,B) 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 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 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选项: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比对分析]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世界 时尚” 这一句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 4.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 并不是一回事。 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 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应用体验 1](2018 课标全国Ⅱ,1,C) 原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选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比对分析]选项偷换概念。“被遗忘权”的提出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且 文章并没有提到“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应用体验 2](2021 名校联盟高三大联考,1,A) 原文:泰安地处古代齐、鲁之间,文化或鲁或齐,或齐鲁兼融,并无独立的鲜明特色。 选项:泰山地处齐、鲁之间,其文化没有独立鲜明的地域特色,故不能和齐文化、鲁文化并列。 5.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 变成了“因”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注意选项中 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因此”“之所以”等,注意 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应用体验 1]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 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 选项:(2017课标全国Ⅱ,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 多元转型。 [比对分析]选项因果混乱。“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 “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应用体验 2](2021 三轮联考一,2,C) 原文:云博物馆借助布展周期短、展览专题多、针对性强的特点,容易产生较大的参观流量,从而形成规模 效应。 选项:云博物馆的参观流量明显高于传统博物馆,规模效应也大,其主要原因是现在处于典型的流量时代。 6.张冠李戴 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 另一时间、地点。 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 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应用体验] 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选项:(2017 天津,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 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比对分析]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说成“指时 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7.武断绝对(程度把握不准) 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别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 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应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 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应用体验 1](2018 课标全国Ⅱ,3,B) 原文: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 选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比对分析]选项删除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语,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应用体验 2](2021 届模拟 02 语文新高考,1,D) 原文:当前,新个体经济已经出现多种形态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 选项:新个体经济的出现,为劳动者提供了低门槛、多元化创富机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应用体验 3](高三一轮复习检测 5,3,D) 原文: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 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 词的思想意蕴。 选项: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 蕴。 8.于文无据(2021 名校联盟高三大联考,1,B)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 来迷惑考生的。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 出来。 [应用体验] 原文:近年来,有人为促进泰山研究,提高泰山知名度,倡导建立“泰山学”,并把它作为与“泰山文化学” 相互替代的概念。这恐怕还要认真研讨。国内外确曾流行诸如“红学”“敦煌学”一类称呼,“泰山学”也属此 类表述。 选项:泰山文化研究已相当发达,但是研究对象比较模糊笼统,称其为“泰山学”不算很严格。 [比对分析]“泰山文化研究已相当发达”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二)信息性阅读(以论述类为主)主观题考查 考点一:论证 【必备知识】 论证特点答题角度总结 1.论证方式或立论方式:立论、驳论、驳立结合。 2.论证结构。 一篇议论文由引论(开头)、本论(主体)、结论(结尾)三部分组成。 结构类型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对照式、并列式、层进式、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后驳、先驳后 立)。 3.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②引用论证(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归纳论证(由个别到一 般)⑥演绎论证(由一般到个别)(道理论证)⑦类比论证⑧因果论证⑨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一般不回答这种论证方法,因为概念范围比较 大。与事实论证为一组相对的概念。)。 4.论证效果:条分缕析、清晰条理、严谨、说服力强、权威、全面客观 5.论点提出的角度:新颖、独到、深刻等。 6.论点提出的位置: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卒章显志等。 7.论据:典型、丰富、新颖、真实可靠、多用数据(准确)、引用名言(权威)、专业术语(严谨)、历史史实 (说服力强)、诗句(增强文化底蕴)等 8.论证语言:风格、修辞、用词、句式。 论证结构类型及其效果 1.总分式: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 层次井然。 2.对照式: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 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3.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平行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 样就是并列式。 4.层进式: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可以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以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 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体现作者思维的清晰性,更能反映作者思维的深刻性。 5.先立后驳/先驳后立。“破”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牢靠。“破”“立”得当,就可观点 清晰,旗帜鲜明。 批驳方式 ①驳论点。反驳错误的论点,是写驳论文的主要的一种反驳方法。 ②驳论据。错误的论点总是依靠站不住脚的或荒谬的理论、虚假的事例作为论据来支撑的。只要把这些论据推翻 驳倒,论点就失掉了它的支撑,也就会不攻自破了。 ③驳论证。错误的论点还常常利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错误论证、推理来作诡辩。驳论证就是要揭露错误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不合理联系,指出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混乱和荒谬。 驳论相关知识【定义】 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 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批 驳方式/角度】①驳论点。反驳错误的论点,是写驳论文的主要的一种反驳方法。②驳论据。错误的论点总是依 靠站不住脚的或荒谬的理论、虚假的事例作为论据来支撑的。只要把这些论据推翻驳倒,论点就失掉了它的支撑, 也就会不攻自破了。③驳论证。错误的论点还常常利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错误论证、推理来作诡辩。驳论证就是 要揭露错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不合理联系,指出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混乱和荒谬。【批驳方法】驳论的方法,最 基本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从广义上来说上面提到的“批驳方式”也 是批驳方法。常用的批驳方法有:①直接反驳,即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方法。②反证法, 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例如:鲁迅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 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③归 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例如:如果按那些政治"精英"们所述的理论来分析,只会产生这样一个现实:即凡是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国 家,全部或至少大部都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但可惜的是,这种现实还不存在,这种材料在现实的世界上还 没有。④破立结合。批驳他人错误观点的同时,也说明自己立论的依据。例如 2021 潍坊二模考试题,材料二, 作者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从而驳斥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错误 观点。⑤全面分析问题法。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在看到事物不利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例如 2021 潍坊二模考试题,材料二,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换一种角度看,其 实是“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 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论证方法辨析 1.引用部分是举例论证还是引用论证的辨析(引用的部分是用于举例就是举例论证,直接用于论证道理就是引用 论证。) 2.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辨析。(构成比喻且用于论证的就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往往是意象与意象的相似,类 比论证往往是道理与道理的相似。) 2020.5 济南模拟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更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 “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 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 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 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 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 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 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 声明、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 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 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③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 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 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止是一大群 “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 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 30 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刚刚诞生不 久。30 个书院,有 30 种风格,30 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 到一个个书院。④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①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 “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②引用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 的目的是传道济世。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④ 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王子复仇记》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考查方式】 (一)综合考查 1.考查论证特点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2019 山东海南模考)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 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淄博一模) (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2) 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 “还不能算是”等词句。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2020.04 淄博)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 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 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2.考查如何增强说服力/严密性(和论证特点的答题角度基本一样) RUC 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 分)(2020.4 济 南) 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论据可靠) 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论据可靠) ③界定重要概念。(论证严谨) ④注重数据分析。(论证严谨) ⑤表述客观。(语言客观、立场客观) 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论证条理) 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的。(4 分)(烟台期末) ①大量引用《孝经》《大学》《吕氏春秋》等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论据) ②从正反两方面切入进行辩证分析,使说理更加全面、透彻、深刻,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论证方法)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 分)(潍坊一模)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 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2020.6 济南) 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 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 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全面),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 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 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 2 分,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3.考查如何论证(和论证特点的答题角度基本一样)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2020.4 烟台市)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 析论证;(2 分) 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 分) (二)侧重某个角度的考查 1.考查论证手法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2020 八省联考卷)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 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 喷嚏那样自然”。 材料二主体部分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①举例论证。(1 分)②第三段以《流浪地球》为例论述在影视教育中要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审美视角。 第四段以过度放大人性之恶的题材为例,论述了影视教育应传播善念和善举。第五段以电影《影》为例,论述在 影视教育中应重视中国审美。(三个例子各 1 分) 2.考查论证思路(及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首先……,然后(接着、进而)……,最后…… 答题提示:①理解论证思路要有整体思维,从写作目的入手理解每一个段落的作用。②选文的标题可以帮助考生 从整体上理解选文的写作思路。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2020 年山东高考题)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题思路分析:材料一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这篇论文应当有中 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两部分写作内容。那么作者就先写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就 是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和沿革地理,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后面应该写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了,但实际上 这不是第二部分的内容而是第三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为什么写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区别呢?因为作为基础 的沿革地理并不是历史地理学,不区分一下,就会造成认识混乱,所以中间就加入了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因此就 形成了三个部分。) 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第一步是从对音频行业乱象进行专项整治行动的事件引入话题, 第二步是介绍音频行业乱象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 第三步是推出具体的做法, 第四步是总括上文,推出中心论点。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 分) 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 ②接着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 ③最后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简要概述材料四的论述层次。(6 分)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立论前提,围绕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第 2 段阐述文化自觉,论证了文化 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第 3 段通过列举事例,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最后一 段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及其效果。(6 分)(演练卷一/连考 1) 第一问:①先总写“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②再分写,依次从“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贯彻节 约型社会的原则”“要传承乡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解说。(4 分) 第二问:①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突出了好的人居环境的三要素。(2 分) 3.考查论证结构特点 材料二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握手礼的好处。②局 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4 分。每点 2 分) 概括分析材料一本论部分论证结构特点和主要论证方法。(4 分)(百师联盟冲刺卷一) ①本论部分采用并列格式,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层次清晰; ②本论部分,每层内部均有正反对比论证(均采用对照式结构),观点鲜明。 4.考查论证侧重点(观点)/论述角度 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地摊经济)(4 分) 材料一地摊经济有优势,侧重于支持地摊经济发展。 材料三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 分)(2020.4 威海市) 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2 分)材料三,立足人 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2 分) 5.考查论据 材料三在论据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①采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论证。概述和详细的数据结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②引用话语,增强了论述可信度引用国外人士对中国的评价,显得更客观;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原文,更具说 服力。(每点 2 分,共 4 分) 6.考查立论方式(论证方式) 材料二的一、二两段与第三段的批驳方式有什么不同,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 分) ①一、二两段的批驳直接针对材料一的论点,明确论证了东亚诸国新冠抗疫中的服从是现代性的服从,不是儒家 文化的服从。这属于驳论方式中的驳论点。 ②第三段中涉及的口罩问题在材料一中是论据,故该段的批驳属于驳论据。第三段明确指出,东亚各国与欧美国 家在口罩的功能上存在观念的差异,但这很难说是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影响。由此证明口罩问题的论据不能支 持材料一的论点。 7.考查论证语言  朱光潜先生的论述语言富有“情趣”,请分析材料二中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6 分) ①口语化,朴实亲切。“很显然的”“免不掉”非常朴实,让人感到亲切,没有书面语带给人的距离感。②运用 比喻,生动形象。将“敬贤向上”比作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形象表达出英雄崇拜的意义。③引 入俗语,鲜活有趣。“猴子称霸王”引入论证英雄的重要意义,文章就生出了趣味。④多用短句,活泼明快。长 句太多,文章就会乏味;材料二多用短句,似行云流水。⑤幽默犀利,亦庄亦谐。不同于中正平和的议论文,材 料二对不能崇拜英雄者的讽刺幽默犀利,而对民族文明的忧虑又庄重严肃,形成了激荡的文气。(每点 2 分,答 对任意三点即可。) 8.考查议论中的人称的作用 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4 分) ①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 ②从“我”的视角发表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考点二:评价文章的观点态度 【考查方式】 (一)开放题 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2019 山东海南模 考卷 观点一:不合理。 ①传統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 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 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2020 八省联考卷 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 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 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二)非开放题 “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4 月十一校联考) ① 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②能够引发人 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 文学,提高人文素养。③语文和文学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 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考点三:对内容的 筛选概括 【考查方式】 (一)下定义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2020 山东高考卷 示例一: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 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高考答案) 示例二:历史地理学是以时空结合为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以 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答题提示:①下定义的目的是将此概念与彼概念区分开来。②下定义不可用否定形式。③下定义不出现与其他概 念的比较。④定义中一般不包括概念分类。⑤定义中一般不包括背景原因。 (二)其他形式 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4 分)(济 南 3 月模拟) ①“泉标”造型源于隶书汉字,造型美观,能为文化传承留下建筑范本。②“泉标”是“泉城”济南文化形象的 直观表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③泉城广场地理位置优越,能和周围建筑以及环境融为 一体,自然和谐。④泉城广场设施完善,连通着济南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能展现时代风貌,有生命力。 考点四:实用文体相关考查 【考查方式】 时隔 8 年,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 分)(4 月十一校联 考)(文学评论) ①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②题材创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 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③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 角讲述故事。④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 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 分)(大教育联盟收心考试)(访谈) ①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②新闻和文学如何转化自如,③政治散文如何把握,④散文创作主张。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 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访谈和新闻评论) 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 的引导。 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6 分)(济 南 3 月模拟)(入选理由考查) ①契合栏目的创编规划。文章围绕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论述,有现实针对性。②符合《人民 日报》的栏目定位。文章“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的观点,指明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意义,有建设性。③文章既有专业性,也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受众广泛。(每点 2 分) 文章入选理由的答题角度一般包括:①符合栏目的内容要求,②符合栏目的社会价值定位,③符合栏目对文章质 量的要求。 第二编 现代文Ⅱ (一)小说 一、考点总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 环境是其要素,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其表达的主题,文体特征非常鲜明。简言之,小说的文体特征由人物、情节、 环境与主题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特征决定了高考在小说阅读上的考点。 思维导图(见本章最后) 二、八省联考和 2020 年全国高考Ⅱ卷解析 八省联考 金克木《国文教员》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 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 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 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 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详解】选 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项,从“那时小学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 是容易的事”,“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其本质是为刻画先生为教书育人的形象,文章并不重在塑 造所谓的“潇洒率性”。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 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 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C.司马迁的《鸿 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D. 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详解】选 D。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A.“既表达了‘五四’ 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当,由原文“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 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可知主要是为了引出文中的议论。B.“渲染王小玉说 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 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 “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故选 D。3.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 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 分)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4.如欲以“一 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 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2020 高考全国Ⅱ卷 葛亮《书匠(节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 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 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 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 之地。 【答案】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 项,小松鼠跳到地上, “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 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故选 C。 2.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 分)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 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抽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 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 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 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 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 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①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 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②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 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 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一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 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 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 终完成修复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 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①坚持行 业规矩。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 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 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他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 晚时也跑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三、小说阅读综合性选择题解题指导 小说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选文的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本题,首先 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 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手法,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 写又有什么作用等。答题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浏览选项标敏感点→回归原文找对应→排除判断定答案(先 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四、小说阅读问答题常见考点及技巧点拨 考点❶:人物形象 [命题角度] 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形象特点、性格特点) 2.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3.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技巧点拨] 1.注意审题。 ①形象和形象特点不一样,形象=身份地位+形象特点。②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不太一样,形象特点包括外在特点 (外貌特点、经历等)和内在特点(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③简要概括和简要分析不一样。 2.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描写,结合环境描写和特定的历史背景 (注意考题最后附的注),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甚至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3.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4.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创新设计》P49 ①对情节的作用②对主题的作用③对读者的作用 5.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创新设计》P49 ①人物角度——侧面衬托,凸显主角。凸显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 加鲜明。 ②情节角度——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次要人物(事物)还可能是全文线索,甚至起到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 真实性。 ③环境角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④主题角度——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事物)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深化)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 魅力。 [典型例题]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 分)(2011 年高考山东卷《审丑》) 【答案】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不孝”);④晚景凄凉。 (每项 1 分) 2.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2020 年 江苏卷《少男》)(6 分) 【答案】①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②从接受 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③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 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3.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2018 高考全国卷 1《赵一曼女士》) 【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 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 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每点 3 分) 4.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2020 高考全国Ⅰ卷海 明威《越野滑雪》) 【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 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上下文和主人公的形象、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我 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 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 可能没机会滑雪事,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5.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 分)(2019 年高考全国卷 1 鲁迅《理水》) 【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 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 国的脊梁”形象。6.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 分)(2019 年高考全国卷 2 莫泊桑《小步舞》) 【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 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 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7.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4 分)(2021 年济南二模 鲁 迅《非攻(节选)》) 【答案】从人物形象角度评点:①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2 分,1 点 1 分)从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角度评点:①正面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 ②侧面描写:可以从学生表现、环境烘托等方面分析。(2 分,1 点 1 分,手法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才可得分) 8.小说中的“我”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4 月连考一 赵文辉《崖上人家》) 【答案】①起到线索人物作用。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来贯穿全文,组织内容,起到了线索作用。②增强事件 真实性,有助于表达主题。从“我”的角度来了解崖上村卖假土鸡的事件和当地政府对其事件的态度,既增强了 事件的真实性,又揭露了当下某些风景区的不良现象和对地方保护行为的批判,发人深省。③衬托了根叔嫉恶如 仇的人物形象。根叔要“我”写揭露批判的文章,但“我”左右为难,从而突出了根叔的正义感。(其它言之有 理亦可酌情给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9.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书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2020 年 10 月周末练习《红岩》节选)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 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 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每点 2 分) 考点❷: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 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 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命题角度] 1.概括情节 2.分析线索 3.情节作用 [技巧点拨] 1.小说高潮的辨认 (1)弄清小说主人公,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思想的地方才是文章的高潮。(2)矛盾冲突 最紧张最激烈的地方。(3)层层设疑最后解释的地方。(4)最能体现出小说主旨的地方。(5)作者思想感情 最强烈的地方。(6)高潮一般居后不居前。 2.情节作用 ①分析对情节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为后面情节做铺垫等。②分析对人物的作用, 促使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人物性格,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③分析对表现主题 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④分析对读者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典型例题] 1.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2018 全国卷 3《微纪元》) 【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 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 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0 高考全国Ⅰ卷海明威《越野滑雪》) 【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安排了什 么情节?)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 活;(这个安排如何体现“冰山”理论?)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 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 1、2、9、10、11 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 12~35 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 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 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2015 全国卷 1《马兰花》) 【答案】第一问(2 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4 分)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 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4.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 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时遭遇搜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①从人物 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 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 余味悠长。(情节概括 2 分,人物、主旨、艺术效果每点 2 分) 5.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019 高考全国卷 3《到梨花屯去》) 【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 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 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考点❸:环境描写 [命题角度] 1. 环境特点的概括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环境描写的手法 [技巧点拨]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及表达主题的作 用。 2.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背景,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烘托人物形象(性格),反映人物心 理,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环境依据 ②对环境的作用:反映社会环境/反映时代特点、照应开头环境) ③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情节发展,使情节起伏;线索作用;照应、铺垫、埋下伏笔 ④对主旨的作用(深化、升华、揭示主旨) ⑤对题目的作用(照应题目,点题) ⑥对读者的作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⑦其他作用(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增强真实感) 3.环境描写的手法 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上下、俯仰、远近等) ②感官角度(多感官、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映衬、形声色渲染、有声有色)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④其他技巧(虚实、正侧、正衬反衬、动静、白描(粗笔)、工笔(细描)、点面、明暗、细节等等) [典型例题]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 分)【2018 年高考江苏卷】 【答案】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③人际关 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2.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2013 年高考山东卷《活着》)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 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3.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2019 年全国卷 3《到梨花屯去》) 【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对情节的作用)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 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表现氛围、人物心理)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 时代气息。(自然环境反映社会环境) 本题需要结合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来分析作用 4.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9 年高考全国卷 2 莫泊桑《小步舞》) 这个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但是不结合情节结构是回答不全的。 【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 自然而不做作。(故事情节的开始,为什么写到苗圃)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 人生的舞台。(故事情节的推进,在苗圃里发生了哪些故事)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 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故事情节的结束,苗圃怎么样了) 5.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 分)(2015 年湖南卷 木心《童心随之而去》)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 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 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写出水面的荡漾舒展)、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 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 有色,使人身临其境。(感官角度) 考点❹:主题思想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 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命题角度] ①探究小说主题的丰富意蕴; ②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技巧点拨]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 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 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把握主题,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 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避免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典型例题] 1.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2020 浙江卷《雪》) 【答案】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 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 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2.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 年全 国卷 3《玻璃》)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 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 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 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3.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 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 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 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这是故事本然。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 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 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 《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考点❺: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命题角度] ①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②品味语言艺术 [技巧点拨] 语言特点总结: ①用词的角度,命题多寻找文段中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用较多的叠 词(拟声词)可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②句式选用的角度,答题多着眼于文中长短句或整散句的使用情况。如短句常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 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使用整句容易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 结合,能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 ③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答题先要确定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结合修辞的作用回答。如比喻、夸张、排比、 化用、反复等。 ④语言整体风格的角度,如清新明快、朴素自然、含蓄蕴藉、典雅华丽、辛辣尖锐、幽默诙谐、文白夹杂等。 ⑤语言的象征、隐喻、暗示性。 [典型例题] 1.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2018 全国卷 2《有声电影》) 【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 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 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 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 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 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 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2.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019 年 浙江卷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 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 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修辞)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式)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词语)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语言风格)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020 年 浙江卷[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 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 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 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答案】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 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 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2020 年浙江卷《雪》) 【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 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 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 园、小屋。 考点❻: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 [技巧点拨]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3 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即根据题干提示明确要从哪些具体手法角度着手分析。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阐释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运用的效果。第三步:提精要, 组答案。第二步的分析已经显示了答案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炼其关键点,即可得出规范答案。 【叙事技巧答题角度】 一抓叙述人称(视角)——首先看作者是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再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 用。 二抓叙述方式——阅读作品,分析其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 三抓情节安排技巧——了解情节安排技巧类型(铺垫、悬念、伏笔、线索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抓叙述安排上的特色——分析叙述故事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 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以……话题导入等。 知识点识记《创新设计》P42、P43 [典型例题] 1.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2018 全国卷 1《赵 一曼女士》)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主 题角度)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人物形象角度)③灵活使用文献 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读者/阅读效果角度) 2. 分析本文叙述上特征。(2019 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叙述人称)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叙述视角)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叙述方式)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叙述语言) 3. 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2020 年 10 月周末练习《红 岩(节选)》) 【答案】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限知视 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 等。②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 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 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 于作品中人物所知。而“有限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 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是当事人本身叙述。全知视角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两个自然段, 兄妹俩为《挺进报》一事发生冲突,语段以全知视角,详细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刻画。比如:成 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 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 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全知视角的存在,使人物的呈现更有镜头感、立体感。而有限视角比如具体刻画 成瑶的心理活动,对二哥批评她的不解到后面的反思、领悟,充分地塑造了她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成长、成熟。 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既使得叙述方式灵活多样,又丰富了文中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4.小说通篇以第二人称“你”叙事谋篇,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周海亮《请求支援》)【答案】① 拉近了叙述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便于和主人公的感情交流。 ②好像在和读者交流,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提醒读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冷静思考。 ③便于营设一种特定的、让人容易感动的氛围,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④更有效调动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在感知故事的同时,更易于从中真实感受到网络游戏带给未成年人的莫大毒害 以及母亲的伟大。 5.除使用传统叙述视角外,小说还选取了“马”的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迟子建《一匹马 两 个人》) 【答案】①以马的视角补充交代了老夫妻儿子的去向和家庭的现状,使得文章叙事完整。 ②将第三人称和“马”的叙事视角的结合,将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 ③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 ④第三人称和“马”的视角的结合,互为补充印证,使得文本内容有层次感,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6.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2014 年全国 1 卷 叶紫《古渡头》)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考点❼:小说标题 [命题角度]①小说标题的内涵 ②小说标题的作用 [典型例题] 1.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2016 年全国卷 1《锄》)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 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2.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 分)(周末练习《留一饼》) 【答案】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 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 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2019 年江苏卷《表妹》) 【答案】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 时代。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冯歪嘴子”?为什么?(2019 年浙江卷萧红《呼兰河传(节 选)》) 【答案】 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 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 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考点❽: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 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 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 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1.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 分)(刘亮程《一个人的名字》) 【答案】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 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 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 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 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 分,每条 2 分,答对任意 3 条满分) 2.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汪曾祺《茶干》) 【答案】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 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 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 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 (二)散文 一、散文文体知识、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思维导图 二、典型题目及答题方法指导 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文章百变皆有路,理清文脉方悟情 典型题①:【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案: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 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 特别,也感到亲切。 典型题②:【2020 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 《建水记(之四)》于坚】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 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 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典型题③:【2018 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技巧点拨: 行文思路分析方法: 1、划分层次法: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 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 2、找线索法:分清了文章的线索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散文常见线索类型: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⑥以空间变化为线索;⑦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分析材料之间关系法:结合文本内容,解说出了文章前后的材料是以怎样的一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就 解说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根据“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整体结构上×××”思路答题。 ①相承关系,分为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具体特点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 的层层相递。 ②相并关系,分为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具体特点是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③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典型题④:【2016 天津卷《在母语的屋檐下》《创新设计》P85】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 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典型题⑤: 【2021 押题 01 语文新高考山东《猎户人家把你挽留》韩加君】 文中多次引用赫哲人的民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内容方面:通过民谣引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充实,更具有可读性,便于抒发情感,深化主题。 ②结构方面:以民谣的“欢迎-欢聚-欢送”来贯串并组织文章,与本文的叙事结构相契合。 ③主题情感表达方面:通过优美、深情而富有表现力的民谣,突出了赫哲人的美好生活和热情好客、豪放粗犷的 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赫哲人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④读者阅读效果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技巧点拨: 答题角度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情感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 1、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2、结构:照应(标题、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或抑扬),使文章有波澜;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总结上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等。 3、主题情感表达:主要看该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运用了什么技巧。在抒发情感和揭示主题方面有 何作用。 4、读者阅读效果: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这个作用不是必须要答的,无,则不必写。 考点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依照思路概括,紧扣主旨分析 典型题①:【2018 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创新设计》P74-75】 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典型题②:【2017 年天津卷《挺拔之姿》《创新设计》P95-96】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清、清简、争先向上等。 技法点拨: 此类题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段意、主旨、特定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等),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 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备考时考生要加强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思路;寻找关键语句;概括时注重条理性 和全面性。在概括内容的时候,尽量选取原文中的语句整合作答。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品味语言艺术——扣住语境赏词句,理解分析讲层次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其落脚点即为对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考查的主要题型有两种:一是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赏析文章精彩的句子和文章的 语言特色。复习本考点要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赏析文中语句和语言风格的技巧。 典型题①:【2019 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艾平】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 未来生活的春天。 典型题②:【2017 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 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技法点拨: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要 以基本义为基础,结合语境揣摩,分析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特殊义(贬 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临时义、深层义。 理解词语含义可以“三联一依”。 一联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 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 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 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典型题③:【2020 年天津卷《线条之美》】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原文: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 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 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典型题④:【2018 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典型题⑤:【2017 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创新设计》P99】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原文)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 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典型题⑥:【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蔡崇达】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画横线句“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的含意。 答案:①对于自然而言,浑浊的水里面有各种生物,更有生命力。②对于一个人而言,经历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 故事,不被秩序同化,他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浑厚。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不被一个标准给阉割,将建筑和 人群的生活自然地演变融合,层次多、东西杂的地方才有惊喜。 技法点拨: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如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 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文眼句(或揭示主 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 1、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如是总领句,句意就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是过渡句,要前 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内容归纳意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 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到什么作用。 2、抓住关键词。抓住句子中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结合语境,联系主旨,把形象的本意还原出来。 典型题⑦:【2017 年天津卷《挺拔之姿》《创新设计》P95-96】 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原文)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 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 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 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技巧点拨: 赏析画横线的句子或某个段落,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语言特点等方 面入手。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反复等常用修辞。 描写手法:(写景)远近、俯仰、动静、多重感官、白描等。 (写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描写等。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 表现手法(狭义):对比衬托、联想想象、虚实、象征、点面结合等。 语言特点:化用诗句、叠词、句式之美等。 注意赏析某个段落时,段落的位置比较特殊,可以赏析段落的结构美(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 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 典型题⑧:【2018 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P80】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原文: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 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 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 “你看”“你抬头” 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典型题⑨:【2017 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创新设计》P99】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 语言风格,率真而不做作。 技巧点拨: 1、赏析散文语言风格的角度有用词特点、句式选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风格特点等。 2、积累常见语言风格:豪放与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简洁与细腻。 3、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面充满生 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技巧点拨: 1、审清题干,明确是“赏析”还是“理解”。 2、找准找全答题角度,结合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与分析。 考点四:鉴赏表达技巧——技巧判断准而全,紧扣内容赏效果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行文技巧。广义的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 是指一些具体技巧。表达技巧是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且题目往往与其他考点交叉关联。其中,对体裁特征的考 查往往渗透于主题、形象、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中。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散文的各类表达技巧,充分领会散 文的艺术魅力,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和答题技巧,准确运用术语解答题目。 典型题①:【2015 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答案:(1)比喻、对比。把“猜想”比作“花”“锦”“灰”“烟”,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从 “如花似锦”到“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心情落差之大,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2)运 用比拟(拟人)的修辞,写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 雕版文化的追怀。 典型题②:【2016 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创新设计》P81】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答案: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濮存昕: 节目主持人出人意料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 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任选两例即可) 典型题③:【2016 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创新设计》P81】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 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 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 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技巧点拨: 1、判断表达技巧要准、全 (1)准确掌握四个层面的技巧术语。这一点要牢固掌握本讲所述的相关技巧,并能透彻理解其作用。 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抒情 议论 说明 )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直接抒 情 间接抒情等) ; ③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④行文结构:线索,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承上启下 (2)多向赏析判断要全面。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都是多向切入,考生在此出现的问题最多,通常只是简单列出 几个技巧名称,其他的技巧答不出来。在此,我们当然反对把所有的技巧都写上去的做法,但在“全面”上还是 有所讲究的:优先切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联系前后文,主要考虑表现手法;文字量过多,不忘表达方式角度。 2、分析表达效果要实在 (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着分析 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记住: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 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书面解答时,要从文中相关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 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 位置特点而定。 考点五:文本探究——由浅入深明主旨,立足文本深挖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其实是要求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发掘、探讨、 质疑和个性化理解。命题基于文本自身,探究点可归纳为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无论是对词语、句子、 意象、标题的探究,还是对主旨情感、选材组材、艺术手法的探究,都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 典型题①:【2018 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创新设计》P105】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 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 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解析:第一问,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①段中的“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⑤ 段中的“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第⑥段中的“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 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萌发了作者的文学梦”“水缸是作者童年精神世界的寄托”。又如第⑧段中的“我童年时 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从一只……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是 作者的创作源泉”等。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主旨等方面思考, “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 题。 技巧点拨: 1、标题内涵探究,分析标题“三义”:“表层义”指标题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主 要指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标题作用探究,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 标题的主要作用有:(1)贯穿全文线索(2)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情节 (3)象征或 比喻 (4)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 (5)表明文章主旨 (6)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注意:审题时一定看清是“内涵(意蕴)”还是“作用”。 典型题②:【2016 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创新设计》P81】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 长的土壤。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 了对老腔的敬意。 典型题③:【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 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 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技巧点拨: 构思特色是就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上的特色。 从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小见大、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将叙写主体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 背景下等。 从行文结构安排:文章的线索、先总后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卒章显志;顺叙、 倒叙、插叙;象征(托物言志)、由实到虚、梦境到现实、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 典型题④: 【2017 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典型题⑤:【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蔡崇达 】 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我”行文,视角却又富于变化,从 1998 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请结合文本赏析其 效果。 答案:①以第一人称“我”行文,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亲切自然,同时也便于直接自由表达思想感情。②前半 部分以 1998 年的“我”为视角,通过小孩子的眼睛来写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充满童趣,真实可感,同时为下 文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③后半部分以现在的“我”为视角,通过成人的视角对城市进行理性认知,升华了主旨。 ④从 1998 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视角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也丰富多变,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读者认 知。(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技巧点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 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 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关注新题型: 典型题①:【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冲刺卷(一)新高考卷Ⅰ《星空肖像》傅菲】 有人说,“《星空肖像》是一本散文集,并不是一部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从人物形象看,本文所写的人物,无论是祖父、祖母还是我,都是真实的人物,抒发的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并非小说虚构的人物,所以是散文;②从内容结构看,文中取材自由,有虚有实,跳跃性强,但全文并没有一个完整 的情节或矛盾冲突,而是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串联起来,形散神聚;③从主题表现方式看,本文是通过描摹祖父 祖母的衰老死亡,深入发掘内涵,表达对时间的深刻认知,所以是散文;④从文章意境看,本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 善于运用修辞,有散文的诗意美,所以是散文。(每条 2 分,答出 3 条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典型题②:【2021 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粮食要到肚子里》陈军】 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假如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 答案:①文章围绕“粮食要到肚子里”,叙写了割麦拾麦、蒸馍吃馍、借面还面等事件,真实感人,可读性强, 符合栏目选文要求。 ②文章叙写与粮食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朴素理念,具有倡导“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 ③文章从个体小视角展示了粮食生产由手工到机械化的历史,展现了人民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的历程,具有传播“粮 食安全”思想的时代价值。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