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倒叙
表明原委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学习以
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情境引入
同学们,这篇课文从文体上属于
什么文?那么我们对这样的文章应
如何去阅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讲授新课
记叙文阅读步骤:
1.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2.把握文章的中心
3.把握记叙的人称和线索
4.要理清记叙的顺序
5.注意文章标题、开头与结尾的关系
6.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立意、选材、
结构)
文章的人称与线索?
文章是以第一人“ 我”来写作的,
以“我”与老余的见闻为线索。
文章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特点?这样记叙有
什么好处?
1.文章在叙述顺序上运用了顺叙、插叙、倒
叙的方法记事。
2. 三种顺序综合运用,使文章形成了回环递进
的结构,使读者形成了一个回环反复的认识过
程,读者沿着文章的思路,从凡人小事的叙述
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中心:中华大地,各族人
民学雷锋造福他人的崇高精神,犹如梨花处处
开。
驿路是荒凉,在今天驿路上是什
么样的景象?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
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
的主人是哪个,好不
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
那里知道个大概,原
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
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
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
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
相传的雷锋精神。
那么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
义?
标题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实际的梨花
,二指梨花姑娘,三指雷锋精神。以梨花
的洁白美丽来衬托人物纯洁美丽的心灵。
同学们,文章的中心我们已经分析
了,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个中心的?选取
了哪些材料?(写了几件事?)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讲授新课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1 2
3
4
5
插叙
插叙
插叙
讲授新课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
讲授新课
文章以“我”与老余为线索,把发生
十几年的事浓缩在一夜一晨,综合运用三
种叙述顺序,设置悬念,让情节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结构紧凑。体现作者构思新
颖,结构巧妙。
如果按茅屋的建造,使用,维修
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时间长,人物多
,篇幅长,而且平铺直叙,情节平淡
,内容松散,不能吸引读者。
从我们的分析中,作者选择的是一
些凡人小事,但表现的中心是一种助人
为乐的雷锋精神,是民族的美德,这是
什么的写法?
以小见大。作者以荒凉的驿路为背景,给人一
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怪不得我们有点着急。
本文以驿路暗示社会主义祖国,到处都充满雷
锋精神。
助人为乐的精神是通过小茅屋将这些人物
穿在一起,使我们强烈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威
力,延续、发扬光大,是作者突出中心的地
方,也是作者精心选材的结果。
驿
路
梨
花
处
处
开
雷
锋
精
神
代
代
传
课堂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
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
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
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
感染力。
构
思
新
颖
结
构
巧
妙
顺叙、插叙、倒叙综合运用
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标题巧妙 一语双关
选材典型 以小见大
出淤
泥而
不染
濯清
涟而
不妖
梅花香自苦寒来
1,语言运用——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
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
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
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墨的田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它如梅花,
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作业与练习
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
一种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最
少用两种顺序,字数不少于500字
。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