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704019

大小:9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 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 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 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 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 7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 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 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 150 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 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 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 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 2016 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 51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 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 年 7 月 27 日)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 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 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 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 年 7 月 26 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 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 37 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 路”沿线 64 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 2016 年的评估相比,2017 年, 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 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 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 材料二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 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C. 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 2016、2017 年 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 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 略的重视。 B. 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 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 化进程。 D. 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 带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3. 对于上述三则材料写法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 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B. “材料一”属于新闻时评,阐述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理念。字里行间既有热情的赞 颂,又有准确的数字说明。 C. “材料二”属于新闻访谈或人物专访,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概括了“一带一路”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 展机会,语言形象、生动。 D. “材料三”属于新闻报告,运用对比手法,评估了 2017 年“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表述严 谨、有条理。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两者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5.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C 4. ①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 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材料详实,分析充分,论证合理。②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 “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选材单一,略去 不必要的内容,简洁明快。 5. 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 来了商业的繁荣。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 共赢。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 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D 项,“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错 误,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家地区存在的投资风险。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 项,“促进了中自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错误,原文表述为“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 用”,并没有说“促进了中自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写法及结构的分析能力。从题干“写法特点分析”可知,考查的是三则新闻的写法 特点。先看体裁归类是否正确,再细看后面的分析是否准确。 C 项,“语言形象、生动”错误。材料二是新闻访谈,人物选择很典型,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说明“一带一 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平实、客观的。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从题干可知,只考查材料一和材料二,可见这两则材料区别明显,材料一写得详实,材料二略显简洁。“简 要概括”不用具体分析。“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要概括出选材的不同方法。阅读材料一和二可知:材 料一材料详实,分析充分,论证合理。先是回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 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的这段历史,然后联系现实“今天,沿着茶马古道、 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引出后两节文字对“一 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材料二选材比较单一, 略去不必要的内容,简洁明快。,只是选取了斯诺普科夫的看法:“‘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 了发展机会,也……。”“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 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表明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 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 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 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条作答。 本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 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 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由此可概括为:“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 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 已有 7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 年, 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的直接投 资额近 150 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 精神。”由此可概括为:“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材料三, “2017 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 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 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 应科学规划。综上所述,本题可以从历史、发展、现实这三个角度谈谈自己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 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 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 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 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 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①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 1942-1947》,作者郑敏是 40 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 的代表诗人之一。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 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 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 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 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 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 思的“稻束”。 8.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 9. 诗人是如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 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 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 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 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9. ①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 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②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 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 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 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③语言上,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 意味。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 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思 想情感。 A 项,正确。先给“稻束”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 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 “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可见时间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 B 项,正确。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 项,正确。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项,错误。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 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 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 空间。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主旨的能力。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 或故意拔高等。 A 项,正确。该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 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 B 项,正确。考查对诗歌的把握。 C 项,正确。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 “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 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 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 项,错误。“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 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其实 就是诗歌要表达的主旨及情感。读懂本诗可知“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金黄”,是成熟的 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收获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 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的“疲倦而静穆”一生是平凡的,但母亲的精神是崇高的,母 亲的人生价值是伟大的。它是母亲不知疲倦、辛劳坚韧的象征,是人类的一个思想。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 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生 命与价值的意义。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题目中“诗”指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思”是指对人类存在的思索, 两者如何融合就是诗歌的感性的美和理性的思考如何结合的。首先,“诗”指的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的 美,“思”指诗人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 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 映成辉。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 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这首诗的语言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 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结合以上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本题可以从 内容、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分析这首诗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点睛】诗歌鉴赏 选择题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 现代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 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 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 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 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 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 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 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 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 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 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明史·陈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 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 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 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 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 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 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 帅。 B. 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C. 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先后随冯胜、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D. 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陈德在江武三年,被封临江侯。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死后追封为杞 国公。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 14. 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 (2)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 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 14.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 谋。所以爵位被削除。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 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 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 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是指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败”是陈 德打败敌人,所以“败敌”不能分开,应在“败”前断开,排除 B、D 两项。“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 五十四人”中“同佥”是官职名,“忻都”是人名,二者是同意复指,是一个人,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 排除 C 项。原文标点为“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 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句子翻译: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 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人。这年秋天,再次出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人,俘虏同佥 忻都等五十四人。总共三战三捷。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B 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 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这是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丹书铁券”形制如瓦,其大 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 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也叫“免死券”。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 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 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C 项,错在“陈德先后随冯胜、傅友德征讨”,时间搞错了。原文,“洪武三年,封临江侯,……。明年, 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 所以正确的是:陈德洪武四年随傅友德讨伐蜀地,洪武五年随冯胜征漠北。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 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胶浅”:“搁浅”; “被”:“遭受,受”;“矢”:“箭”;“退”:“退却”。第二句关键点:“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 状语后置句,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恃”:“依仗”;“间”:“暗中”;“使”:“派使者”;“下”: “(被)攻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考生简要说明陈德最后被削除爵位的原因。阅读并对最后一段中重要词 语,如“追坐”、“被镌责”、“通谋”等几个词的透彻理解,就能明白“爵位”被削除的原因。“追坐 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的句意是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 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由此可知,陈德最后被削除爵位的原因:一因 他是胡惟庸朋党而获罪;二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三他与胡惟庸勾结合谋。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 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以万夫长随从作战都立有战功, 晋升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前往救援, 击败并赶走他。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 受九箭,毫不退却。又从大军平武昌。在旧馆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晋升为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平定吴地后, 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跟从大将军徐达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陈德为府事,讨 伐平定群盗。征讨山西,攻破泽州磨盘寨,俘虏参政喻仁,于是会同大军攻克平阳、太原、大同。渡黄河 攻取奉元、凤翔,抵达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逃跑了,被追赶擒拿。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 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又在古城打 败扩廓,敌兵八万投降。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第二年,跟从颍川侯傅友德讨 伐蜀地,分道进入绵州,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的部队,乘胜攻占了汉州。向大亨、戴寿等人逃到成都, 陈德率兵追击,与傅友德围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再回到汴梁。五年担任左副将军,和冯 胜征讨漠北,在别笃山打败敌兵,共杀敌、俘虏数以万计。攻克甘肃,占领亦集乃路,留下部队扼守关口 后回师。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人。这年秋天,再次出 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人,俘虏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总共三战三捷。洪武七年在北平练兵。洪武十年回 到凤阳。洪武十一年去世。追封为杞国公,谥号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 合谋。爵位被削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 中央部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 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 息。 C. 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 之情。 D. 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6. 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答案】15. C 16. 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②情 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 平静)。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 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 因为离别而悲伤。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 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 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黄 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首先要读懂全诗,颈联的意思是黄莺急急鸣叫着,好想春风将要吹尽; 骏马长声嘶鸣,好像是落日余晖在催促。这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黄莺的急切鸣叫声与斑马的长鸣声。采 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黄莺急啭”“斑马长嘶”是动态之景,“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此外, 还采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诗中用“急啭”、“长嘶”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难于平静。尤其是“落日催” 中的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悲凉的气氛, 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 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 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 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 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 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 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思故渊 (5). 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衿”“羁”“渊”“跬”“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①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 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 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 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 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 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 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 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 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引用 C. 比喻、借代、排比 D. 比喻、比拟、借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 分悠闲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① ② 【答案】18. B 19. 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写出了 白雨的细、密的特点;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 感和画面感。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达,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20. ①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②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补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 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B 项,“细得同粉似的雨”运用了比喻。“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比拟 手法。第二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等 多处运用了引用。选文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所以排除项 A、C、D 三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 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比对这两个句子,找出两 句话中有三处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 形象。首先,原句是“再洒上一层白雨”,修改后的句子是“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显然, 在“白雨”前增添的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细”“粉”两字形象写出了白雨的细、 密的特点。相比较原文中的“白雨”就没有写出细、密这样的特点。其次,原文是“加上一层背景”,修 改后的句子是“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其中在“背景”前增添的修饰语“淡得几不成墨的”, 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而原文句的表达缺少对背景特点的描绘,也没有给人 一种色彩感和画面感。最后,原文是“就十分悠闲了”采用的是一般陈述语气。修改成“你说还够不够悠 闲”这样一个反问句,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之前的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 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在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一处,承接前面的主语“冬霖景象”,后面应该是 评价性的语言,然后根据后文介绍了一幅悠闲的画面,所以此处应填“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第 二处,根据前后语句的分析,应该是对引用诗句的小结,而且尽量句式与一致,根据诗句意思,应填“是 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 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 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 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 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 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 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 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 的,②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③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 行为是影视剧创作。④以《西游记》为例,20 世纪以来曾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⑤动画片《大闹天宫》、戏 曲片《三打白骨精》、周星驰《大话西游》等电影、央视版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等电视剧,都改变着人们 对《西游记》的固有认知,⑥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和后现代情圣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⑦但是, 正如孙悟空固然有七十二变,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一样,名著 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风貌,⑧但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 风格则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①句式杂糅,删去“是概莫能外的”;②语序不当,将“传达”与“把握”互调;④成分残缺, 在“曾多次”前加“它(该书)”;⑧用词不当,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 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换言之就是以表达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病句的 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第①句,错在“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句 式杂糅,删去“是概莫能外的”。 ②错在“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语序不当,先“把握”,后“传达”,这是顺承关系。所以 要将“传达”与“把握”互调。 第④句,错在“20 世纪以来曾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成分残缺,“被推向影视屏幕”缺少主语,要在“曾 多次”前加“它(该书)”,或者删去“以”和“为例”,让《西游记》作句子的主语。 第⑧句,错在“一成不变”,用词不当。“一成不变”是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 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语境要表达的是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始终都不会改变。所以 最好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 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 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19 年 4 月 21~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 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 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 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 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案】2019 年 4 月 21-28 日,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 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 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本则新闻共 4 句话,首句是导语, 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2019 年 4 月 21-28 日(时间),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 对象+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由“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等 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结果);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马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 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故答案为 2019 年 4 月 21-28 日, 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 选手。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 10 月 1 日前夕,你已经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时值建国 70 周年,学校举办以“传承中国精神”为 主题的演讲比赛,你将代表你们班级参赛。请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选择你最希望传承的一种,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出你的个性见解。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奉献与传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奉献与传承》。再过几天就是 10 月 1 日国庆节,今年正值建国 70 周年,让我们一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 70 华诞祝福,祝祖国母亲繁荣昌盛,风华永存!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一个民族要独立, 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今天我要 歌颂的是众多伟大民族精神中的一朵芳华,那就是塞罕坝精神。 十载矢志不渝,铸就绿色长城。55 年的艰苦创业,三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 140 万 亩的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出面积 112 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 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塞罕坝人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认真 学习塞罕坝精神,大力宏扬塞罕坝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从思想上真正认识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 和历史意义;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学习“塞罕坝精神”,就必须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祖国建设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 有很多的障碍和阻力。我们要象塞罕坝人那样,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有咬定青山 不放松的坚强意志,有乘风破浪永向前的勇气,有铁棒磨成绣花针的耐力,有愚公挖山不止的恒心。有塞 罕坝人改天换地的精神,我们就没有翻不过的山、爬不过的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为塞罕坝的前辈,他们奉献了青春。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该怎么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呢?弘扬 塞罕坝精神就要努力学习,专心致志,开拓进取;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勤奋肯干,无私奉献。有人把人生 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 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从而形成一个能够长久 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我们要以塞罕坝人为榜样,用“塞罕坝精神”激励我们前行,忠于职守,勇于 担当,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的 70 华诞献礼!我的演 讲结束,谢谢大家! xxx 2019.9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则材料审题要注意:一、限制性。 1.情境限制。材料将演讲者的背景 设定为“2019 年 10 月 1 日前夕,你已经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在“建国 70 周年”之际,面对更多的青 年学生,围绕“传承中国精神”写出材料中你最希望传承的一种,表达“你的个性见解”。这就要求演讲 者既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感性的激情与力量,写出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与家国认同意识,以及对个人与 国家、历史与未来的认知和思考。 2.内容和立意限制。引导语“传承中国精神”暗示文章的大主题,“请 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选择你最希望传承的一 种”暗示写作范围和写作内容,选择不能超出范围,不能多选或少选。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的六种精神 都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角度不同,但精神实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 精神的融合,考生要能写出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与家国认同意识。不得质疑和否定此六种精神中的任何一种。 4.思维限制。论述的对象必须从材料所给的六种精神中选出一种,选择之后,要在文章中写出所选精神的内 涵和实质,以及传承的意义。要找出中国精神和青年人的联系,以及精神实质与精神传承,二者不可缺少。 5.体式与身份限制。材料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意味着文章应该有称呼,内容应该有感召力。“你已经进入自 己理想的大学” 暗示写作者的身份为大学生,“你将代表你们班级参赛” 暗示读者对象为学校全体大学 生。考生要有基本的交流意识。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六种精神为六个角度,考生可以任选 一个角度。 2.思考与写作的空间是开放的。此题给了六个关键词: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塞罕 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他们有的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建设时期,有的产生于改 革开放后,所涉领域有工业建设、平常生活、体育发展、生态文明、航天事业、赈灾与重建等。这些材料 所展现的时间纵深,空间广阔,人物与事件众多,为我们立足现在、回望过去与展望未来提供了广阔的思 考与写作空间。 3.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六种精神各有侧重,每种精神都是丰富的,既有民族精神的承继, 又有时代精神的发展。 4.语言的表达是充满个性的。擅长说理者,可以以缜密的逻辑服人;善于抒情者, 可以凭充沛的感情动人。 参考立意: 1、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2、“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3、雷锋精 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抗震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博,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5、女排精神: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6、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可用素材: 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大女排教练黄建滨说:“科学与体育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向着 一个高峰攀登,一个团队面对困难,需要拼搏。”清华学生超算团队成员、计算机系学生王邈跟女排姑娘 们分享了他们在美国遭遇机器死机、最终凭借团队协同努力捧回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的经历。 对此,女排队员徐云丽深有同感:“我们在场上打到最关键的时候,反而感觉不到压力,而是感受到整个 团队都在彼此鼓劲、加油!” 2、有一个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有一种精神,永远传颂在神州大地。在这个充满朝气、孕育希望的季 节里,你可曾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 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们不必追求学习雷 锋的光辉形象,在普通人的身上也能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存在。 3、一星两弹宇宙锋,横绝太空象无穷。太行火炮摧鬼秀,中原定鼎起雄风。欣豫帐前将军令,震慑美苏 悍马功。燮理阴阳操环宇,博弈运筹帷幄中。 4、通过学习铁人精神,我深深地感到,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铁人这样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的人。清洁工是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不论寒冬炎夏,不论风欺雪压,总是为我们无私奉献,让我们走 在那干净而又平坦的道路上,自己没有一点怨言。老师们是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像蜡烛,为了每个学 生,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把他们的知识和青春年华都无私奉献给我们。我想,我们都应该学习无私奉献 的精神,学习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可用结构:演讲稿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开头先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和非凡历程,引出“民族精 神”的重要性。接着从众多精神中选取“铁人精神”作为演讲的重点。概述铁人的故事,阐发铁人精神的 内涵。然后列举各行各业众多的具有铁人精神的人物事例,歌颂他们的精神品质,歌颂他们为祖国做出的 杰出贡献。再讲述身边的铁人故事,阐发铁人并不遥远,人人可做铁人的道理。最后发出号召,学习铁人 精神,从我做起。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 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 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 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 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 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 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 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