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ID:703957

大小:73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案并规定了界 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 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 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 “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 C.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D. 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可以看出,周代的土地出 现了自由买卖的现象,或者当成偿还物进行交易,说明土地不能买卖的现状已经被打破,B 项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土地兼并 ,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官府的态度,排除 D。 2. 春秋以来,“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君举必书”的天子之礼在诸侯、大夫间推行开来。晋 国史官董狐因记“赵盾弑其君”而与执政大夫赵盾发生争论,且占据了上风;齐太史因记载“崔杼弑其君” 而被大夫崔杼所杀,其弟仍照样记录。可以反映出 ①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 ②部分士人仍坚守礼制要求 ③史书有惩劝当权者的功能 ④史官不畏权势的角色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①错误,ABC 排除;材料中史学家对“赵盾弑其君”的批判,说明的是 部分士人仍坚守礼制要求,②符合题意;材料“君举必书”体现的是史书有惩劝当权者的功能,③符合题意; 董狐同执政大夫争执的行为体现的是史官不畏权势的角色意识,④符合题意,因此 D 正确。故选 D。 3. 西汉之初,私授儒学者即已常见,汉武帝之后,逐渐出现一些经学世家,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 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大族。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①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②儒学成为进身入仕的阶梯 ③中央集权促进了思想繁荣 ④豪强世家垄断了学术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逐渐出现一些经学世家,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 大族。“可得出此时儒学的地位提升,成为进身入仕的阶梯。故②正确;根据“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 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大族”可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了当时的学术文化,故④正确。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文化水平,且普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①。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与思想 的关系,排除③。故排除 ABD。 4. 在古人的观念中,忠孝是一体的,往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但宋代以前,为王朝尽忠死节的官员并 不多,在五代时甚至有连仕五朝的大臣。到宋朝灭亡时,“忠节相望,斑斑可书”。与前代相比,《宋书忠 义传》的入选标准严苛,但人数大大增加。“显示出宋代中国的道德结构发生了一次名副其实的革命”。 与这一革命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可能有 ①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臣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理学思想的影响 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和理学的影响有关,强化思想的控制, ①③符合题意,B 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②④错误,ACD 排除。故选 B。 5. 1823—1829 年华亭—娄县地区经济结构表,阅读下表,对这一时期华亭—娄县地区的社会发展理解正确 的是 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 GDP 结构 第一类行业(农业、渔业) 27% 31% 第二类行业(纺织等手工业) 56% 33% 第三类行业(商业、服务业等) 17% 36% 注:华亭—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 ①江南经济多种经营兴盛 ②体现新的经济发展趋向 ③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④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和 GDP 结构可以看出,材料中涉及了多种经营模式。而商业、 服务业等的发展,体现新的经济发展趋向。农业、渔业、纺织等手工业占比最高,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优 势地位。①②④B 正确;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在鸦片战争后,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排除 ACD。 6.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 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 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 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 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 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 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 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 界以何等人为最苦”可以看出,其寓意是说思想不开放,再勤劳是也徒劳,任人压迫,因此反映出开启民智 救亡图存的重要性,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秩序,排除 A;此时没有白话文运动,排除 B;D 项 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 7. 如图为 1938 年 7 月 7 日出版的《号角》第三期刊登的抗战漫画。漫画取名为《军民合作之胜券》,画的 一侧写着:“军民齐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画面描绘了一位军人站在两位百姓的 肩膀上去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旁边 3 位小孩举着双手在期盼。此画表达的寓意为 A. 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全国抗战 B. 借助民众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C. 顺应民意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D. 揭露战乱加深民众生活困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出版于 1938 年 7 月 7 日,当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漫画取名为《军民 合作之胜券》,画的一侧写着:“军民齐合作,大家站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吾侪”,画面描绘了一位军人 站在两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旁边 3 位小孩举着双手在期盼,这体现了漫画的寓意是团 结民众、借助民众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故 B 项正确;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故 A 项错误;“顺应民意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揭露战 乱加深民众生活困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进行了多次转移。如图所示的转移地点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共诞生于上海,位于②。国民革命失败后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③。之后 红军长征转移到陕北,位于④。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中共中央位于北京,位于①。故 ②③④①C 正确,排除 ABD。 9.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反映新中国和新气象的年画。如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年画《劳动模范》, 该年画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 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生产场景 D. 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所带来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年画《劳动模范》”可得出该年画主要是反映 50 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的场景,倡导投身国家建设的新风尚,B 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是年画,而不是文人画,文人画强调写 意,排除 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也不符合《劳动模范》这一主旨,排除 C; D 项是 1978 年,排除 D。 10. 1978 年至 1992 年历次重要经济会议中,我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如下变化,下列表述 正确的是 1978 年 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 1981 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 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年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0 年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1992 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改革的初衷是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80 年代对改革路径已形成清晰认识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 D.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 1978 年”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到 1992 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经历可以看出,其间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不 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故 D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初衷是什么, 排除 A;”已形成清晰认识“不符合史实,排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 排除 C。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 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 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是因为罗马法 A. 符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 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体现了君主的绝对意志 D. 强化了自由民的特权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 新取得威信’”可以看出,其反映出罗马法对于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注重调节因商业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 题,故体现了其符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A 正确;迅速的说法错误,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的意志,排 除 C;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的权力,排除 D。 12. 古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王子的子孙,中世纪时英国人自认为是特洛伊王子布鲁图的后代、“不列颠”即 源自布鲁图之名。到了 16 世纪,波利多尔等英国史学家却对此持怀疑态度,撰写史著重新探讨不列颠的起 源。这一变化表明 A. 英国与罗马帝国系同宗同源 B. 英国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 C. 古罗马文化在英国遭到否定 D. 史学研究受宗教神学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进入 16 世纪英国人不在认为是特洛伊王子布鲁图的后代,开始重新探讨不列颠的起 源,这说明的是英国的民族意识觉醒,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并非是英国与罗马帝 国系同宗同源,A 排除;英国并未否定古罗马文化,C 排除;材料与宗教神学无关,D 排除。故选 B。 13.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能体现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率先展开 ②美国制宪会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④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可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展开提供 了制度保障。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这些都属于反作用,D 项正确;②美国制宪会议——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这属于政治方面,没有涉及经济。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这属 于弊端。故排除 ABC。 14. 罗斯福在 1944 年说道:“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 会之责任。”杜鲁门(1945-1953 年任美国总统)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 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下列选项体现了罗斯福和杜鲁门主张的是 ①战后单独占领了日本 ②控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④拉拢西欧国家建立“北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等信 息可得出罗斯福和杜鲁门主张美国要称霸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中民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而③成立欧洲 经济共同体是西欧国家试图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与主旨无关。①战后单独占领了日本、②控制“布雷顿森 林体系”、 ④拉拢西欧国家建立“北约”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排除 ACD。 15. 下表为 1500-1985 年部分区域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情况。下列各项对表格所反映的经济情况及其变 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亚洲 西欧 美国和澳洲 俄国—苏联—俄罗斯 1500 年 72.4% 9.2% 0.6% 2.4% 1870 年 40.2% 34.6% 10.5% 7.9% 1950 年 19.2% 27.1% 31.8% 9.9% 1985 年 29.9% 23.5% 25.5% 8.4% A. 1500:早期殖民扩张造成了亚洲经济的优势地位下降 B. 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 1950:二战的破坏造成西欧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下降 D. 1985:勃列日涅夫改革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 1950 年后西欧的经济在世界占比显著下降,美国增加较快,这主要是因为二战对欧 洲经济产生巨大破坏,美国大发战争横财,C 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亚洲的经济比重仍然较大,A 排除;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在二战后,B 排除;勃列日涅夫于 1982 年去世,D 排除。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16. 三星堆文化 材料一 1929 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了大量玉石器,1986 年对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 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等文物一千余件。三星 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是一个拥有青铜器、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文明; 其城址规模很大,表明三星堆已步入国家门槛。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了桂圆桥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 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后相承、延续不断。 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 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也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判然有别。青铜器显现出以尊为首, 与罍、瓿、盘形成组合的礼器系列。其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 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青铜神像、神树等带有神异色彩的器物,表明这个古蜀王国 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神权、政权一体化的系统。 ——摘编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七十年》等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也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虽然受到中 原文明较多的影响,学习和吸纳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 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古代长江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 从材料二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运用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对其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一:观点: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 论证:从时间上看,三星堆遗址的时间和夏商时代接近;从出土文物来看,文物形制体现夏商文化的影响; 青铜器的铸造和青铜礼器的组合体现了青铜文明与礼制文明,与夏商文化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青铜、金面 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 示例二:观点: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是古代长江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 论证:三星堆文化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序列,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前后相承、延续不断。从三星堆出土的 青铜器、文字符号、礼仪文明和城址规模来看,三星堆已进入早期的国家形态。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 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三星堆文化应该 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它和成都平原发掘的其他时期的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示例三:观点: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论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其 宗教信仰和神权、政权等都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三星堆文 化中又蕴含着青铜文明和礼制文明等华夏文明的因素,它和成都平原的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成华夏文明 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解析】 【详解】根据”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是一个拥有青铜器、文字符号和大 型礼仪建筑的文明;其城址规模很大,表明三星堆已步入国家门槛。”可得出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 或分支。论述时可从时间上看,三星堆遗址的时间和夏商时代接近;从出土文物来看,文物形制体现夏商 文化的影响;青铜器的铸造和青铜礼器的组合体现了青铜文明与礼制文明,与夏商文化具有一定相似性, 但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其他角度论述,言之 有理亦可。 17. 陈独秀的认识转变 材料一 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他的话很多, 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们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 平等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我所以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 年 12 月 22 日) 材料二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 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陈独秀《每周评论》随感录(1919 年 5 月 4 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陈独秀对威尔逊看法的变化。 【答案】示例:陈独秀在 1919 年 5 月 4 日前高度认可威尔逊,认为他的演说体现了自由和平等。1919 年 5 月 4 日陈独秀认为威尔逊的宣言只是空话,没有公理和平等。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是战胜国之一。陈独秀听到威尔逊的演讲,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充满 期望,认为巴黎和会会体现威尔逊所说的“公理战胜强权”,将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归还中 国。然而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这使陈独秀认识到威尔逊的公理与和平 都是空话。 陈独秀对威尔逊看法的变化,体现了他思想观念的转变,巴黎和会后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和中国先进的 知识分子投身到运动中,开始转向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新文化运动也发展到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可得出陈独 秀在 1919 年 5 月 4 日前高度认可威尔逊,认为他的演说体现了自由和平等。根据“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 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得出 1919 年 5 月 4 日陈独秀认为威尔逊的宣言只是空话,没有公理和平等。说明时主要结合巴黎和会前后的形势进 行分析,可得出会前,陈独秀对召开的巴黎和会充满期望,认为巴黎和会会体现威尔逊所说的“公理战胜强 权”,将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归还中国。但之后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 外交失败,因此对此失望。最后再总结其认识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18. 海洋权利 时间 史实 1609 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 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 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2 年 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 1613 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 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 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 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1635 年 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 (1)依据材料概括 17 世纪各国关于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对各国的海洋权利争论进行评析。 【答案】(1)荷兰:力主海洋自由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 西班牙:反对荷兰人海洋自由论,主张各国应该占有海上主权。 英国:承认各国都有海洋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各国都有自己的领海主权。 (2)示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控制海上航行与贸易,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海上优势 地位逐渐丧失,西班牙势力逐渐衰落,因此西班牙反对荷兰人提出的海洋自由论,主张各国应该占有海上 主权。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积极拓展海外殖民与贸易,为荷兰赚取了丰厚利 润,因此荷兰力主海洋自由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英国由于海上势力逐渐崛起,因此也 倡导海洋自由,但是由于此时的荷兰海上势力冲击了英国的海上利益,因此英国强调各国的领海主权。英 国与荷兰关于海上自由的争论使得 17 世纪英国和荷兰展开殖民争夺,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 三个国家关于海洋航行自由的争论,都是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为争夺世界市场和海外贸易寻找的理论依 据。 【解析】 【详解】(1)荷兰: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 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 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得出力主海洋自由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西班牙: 根据“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得出反对荷兰人海洋自由论,主张各国应该占有海上主权。 英国:根据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 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得出承认各国都有海洋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各国都有自己的领 海主权。 (2)示例:本问题,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各自对外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最 后再总结得出,三个国家关于海洋航行自由的争论,都是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为争夺世界市场和海外贸 易寻找的理论依据。 19. 甘薯传入中国 材料一 据清朝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著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间人陈振 龙贸易其地”,发现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西班牙人“珍其种,不 与中国人”,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值闽中早饥,振龙子经纶 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跷确之地遍栽播。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偕往。比至,首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食土产 日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 ——《凤岗陈氏族谱》 材料三 据宣统《东莞县志·物产》记载,万历八年(1580 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越南), 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这种土产味道甘美。陈益“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由于来 自番邦,故名之为番薯。 材料四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 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 (1)辨析上述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甘薯传入中国的史实有哪些? (2)结合所学,分析甘薯传入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甘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甘薯产量高,容易种植,味道甘美,传入中国的过程艰难。 (2)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解决了明清时期的饥荒,促进了清朝的人口增长。 【解析】 【详解】(1)确认史实:根据材料“明万历间,间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发现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陈 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辄食土产日薯者,味甘美”和所学知识可知, 甘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甘薯产量高,容易种植,味道甘美,传入中国的过程艰难。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中国的人地矛盾、新航路开辟、有识之士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即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口增加及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0. 路易十四与康熙时代的科学 材料 康熙本人对科学充满兴趣,史书记载:“康熙初年,因历法争讼,互为讦告,至于死者,不知 其几。”于是,他“心中痛恨,凡万几余暇,即专注于天文历法一十余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 贯通中、西历算之学……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路易十四(1643—1715 年在位)热衷于跳芭 蕾舞,没有兴趣参与科学活动,但他却以国王的意志支持了科学,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科学院致力于数 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科学院的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刊物,科学家可以自行决定研究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欧洲的知名学 者霍布斯、卡西尼、惠更斯等相继加入法兰西科学院。 康熙也在 1713 年发布圣谕,设立“算学馆”,翻译西方历算著作,编写《律历渊源》等书籍,“算学 馆”被西方人称为“皇家科学院”。但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于《易经》”,“西洋算法亦善,原系 中国算法”。《律历渊源》编纂完成后,算学馆完成了使命而终结。法兰西科学院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康熙晚年时,由于历法之争已不存在,公开地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都被禁止——这些内容已和清 王朝的合法性有关。1715 年,他在科举考试中禁止了有关历法、天文、乐律或计算方法的策问考试内容。 ——摘编自江菲《康熙与路易十四时期的科学交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康熙和路易十四对科学的态度? 【答案】示例:康熙对西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专注天文历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翻译西方历算, 有利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但他认为西方科学来源于中国,并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广 泛传播。他对科学的重视主要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路易十四对科学没有兴趣,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17-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发展 迅速,各国推行重商主义,关注技术的革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路易十四为了在争霸战争和海外贸易中取 得优势地位,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科技,对科学的发展采取扶植政策,科学院享有学术自由,从而吸引了 更多科学家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法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康熙和路易十四是同时代东西方的两位杰出君主,两人对科学的不同态度折射的是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的 不同差异,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康熙本人对科学充满兴趣”“圣祖天纵神明,多 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算法之理,皆出于《易经》”和所学知 识可知,康熙对西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专注天文历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翻译西方历算,有利 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但他认为西方科学来源于中国,并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广泛传 播。他对科学的重视主要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阻碍 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路易十四(1643—1715 年在位)热衷于跳芭蕾 舞,没有兴趣参与科学活动”“但他却以国王的意志支持了科学,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和所学知识可知,路 易十四对科学没有兴趣,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17-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发展迅 速,各国推行重商主义,关注技术的革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路易十四为了在争霸战争和海外贸易中取得 优势地位,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科技,对科学的发展采取扶植政策,科学院享有学术自由,从而吸引了更 多科学家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法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康熙和路易十四是同时代东西方的两位杰出君主,两人对科学的不同态度折射的是不 同的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差异,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