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3642

大小:16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师大附中 2021 届高三三模语文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史”与“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 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 之已久,至少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书籍史研究方兴未艾,可以结合传统文献学、中国书史和西方 书籍史研究的思路,建构中国的书籍史研究体系。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各种专题史的角度展开。将书籍研究与各种史学、文化学相结合,开展书籍社 会史、书籍经济史、书籍史料学、书籍阅读史、书籍艺术史、比较书籍史的研究。所谓比较书籍史既可以 是中外书籍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各种汉籍之间的比较研究。域内汉籍与域外汉籍之间,东亚汉籍的和 刻本(也称日本本)、朝鲜本和越南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比较书籍史的内容。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断代史、分类史、区域史等角度展开。断代的书籍史,关注宋代以后者居多, 这自然是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之故。除了目录学的分类,书籍还有其他分类,例如从刊刻角度区分, 有官刻、坊刻、家刻等类别;从用途角度区分,则有考试用书(制义刻本)、蒙学读物、礼品书、历书、日 用类书、畅销书等类别。以区域划分的藏书史、刻书史,已有不少成果。需要说明的是,上一段所言各种 专题史以及此段所言各种“区块史”,固然是整个书籍史研究框架中的“区块”,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 视角,可据以展开各种深入具体的研究。实际上,在具体研究中,不同的角度往往融合为用,例如,何朝 晖《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就是断代史与专题史视角的结合。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注意从周边看中心。这里所谓“周边”,指的是往常不太为人看重的边缘人物和 边缘史料。所谓边缘人物,包括代笔、代刻、代校、代书、赞助等各种人物,也包括书籍生产进程各阶段 的各类“隐身人”“捉刀人”,如没有大声宣扬的赞助人、默默无闻的校阅者、少见经传的销售者、秘不 作声的合作者等。所谓边缘史料,是指以往不太受到重视的书的各种副文本,以及零星散在各处而有待发 掘的序跋、日记、书信、档案等史料。书籍史应该重视各种与书相关的史料,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尤 其重要。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重视书与人的个案研究。书的个案研究,多集中在经典、名著、大书,也可以集 中于某些有个性的小书。人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家的阅读,书籍阅读对名家成长的影响,是“进” 与“出”的关系,特别值得关注。宋代以后的书史,能够提供名家在阅读中成长的足够史料。此外,对于 书籍的各种形式的消费与利用,也有必要展开个案研究。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有超越书籍史的胸襟和视野。研究中国书籍史和古典文献学的学者,对于简帛石 刻等究竟是否属于书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简帛石刻以及其他各种写本文献等都属于文献,大家是没有 异议的。超越书籍史,就是打破书籍与简帛、石刻以及各种写本文献的界限,将其作为文献的一种,不仅 立足于书文化史的角度,更立足于史的高度,获得更高远的视野。 换句话说,书籍史可以作为文献文化史的一部分,从书籍史角度,对传统文献学史中的各种史料作新 的梳理,对各种论述作新的阐释,尝试理论提升,那么,中国传统的“治书之学”必将与时俱进,“其命 维新”。 (摘编自程章灿《书籍史研究的回望与前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籍史”与“书史”名称相近实则相差很远,中国的书籍史研究正在发展,体系还尚未建立。 B. 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所以研究宋代及以后朝代的书籍史在书籍史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 C.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重视与书相关的边缘人物和边缘史料,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最为重要。 D. 虽然学者认为简帛石刻不属于书籍,但是在书籍史研究过程中依然将其涵盖在内,它们也都属于文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阐明观点时使用“至少”“主要”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用语的严谨性。 B. 文章第三段例举何朝晖的著作,意在说明视角选择在书籍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C. 文章讨论书籍史研究时条分缕析,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结构严整。 D. 文章既指出书籍史研究方向,又提出应有的胸襟,对书籍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较书籍史是书籍研究的分支,如国内发现的多达几十种的《红楼梦》刊印版本的相互参证。 B. 区域刻书史研究视角综合深入具体,如研究北京刻书业与《红楼梦》关系的《北京坊刻与〈红楼梦〉》。 C. 书籍史研究可以从边缘人物指向书籍,如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曹学”就可以归属为边缘人物研究。 D. 人的个案研究可以呈现“进”与“出”的关系,如《红楼梦》的仿作《镜花缘》可体现作者对原著的阅 读消费。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所以研究宋代及以后朝代的书籍史在书籍史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说法有误,原文为“断代的书籍史, 关注宋代以后者居多,这自然是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之故”,应该是在断代的书籍史研究中居多, 而不是“书籍史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 C.“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最为重要”判断有误,原文为“书籍史应该重视各种与书相关的史料,明清 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尤其重要”。 D.“虽然学者认为简帛石刻不属于书籍”说法错误,原文为“研究中国书籍史和古典文献学的学者,对于 简帛石刻等究竟是否属于书籍,有不同的看法”。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说明视角选择在书籍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说法错误,原文为“实际上,在具体研究中,不同的角 度往往融合为用,例如,何朝晖《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就是断代史与专题史视角的结合”,说明的是在 具体研究中,不同的角度往往融合为用。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如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曹学’就可以归属为边缘人物研究”说法错误。由原文“所谓边缘人物,包括 代笔、代刻、代校、代书、赞助等各种人物,也包括书籍生产进程各阶段的各类‘隐身人’‘捉刀人’, 如没有大声宣扬的赞助人、默默无闻的校阅者、少见经传的销售者、秘不作声的合作者等”可知曹雪芹并 不是边缘人物。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 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 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 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 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 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 2019 年 11 月 28 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他从医 80 年,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他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建 言献策,并通过带徒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 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 邓铁涛的过人医术源于多年潜心研习,更离不开其辩证论治的思想。他常说,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 学的灵魂。年逾百岁的邓铁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每遇到有人请教长寿秘诀,邓铁涛都会强调:“养生 必先养德。”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 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 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邓铁涛从 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生 27 人,博士生 15 人,博士后 1 人。自身的从业经历 更告诉他,中医带徒是中医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书本知识毕竟是死的,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 难以书传,需要老师在身边心传口授,方能领悟。” (摘编自刘小斌《国医大师邓铁涛》) 材料三: 中草药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文化。从最初的师承口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中国医药学已经有数千年的 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两千 多年来,中药不断总结、进步、升级,到如今,市场上的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 图 1:2014—2018 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数据来源: 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 2:2014—2018 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 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 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 法。 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 生存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长江“治未病” 要早预测、早干预,从防范性被动参与,到主动找准潜在风险积极应对。 “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习近平 总书记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是从哲学高度揭示 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理长江亦当“追根溯源、诊断病固、找准病根”,明其所源,治其所由,体现辩证 论治的根本法则。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铁涛教授重视德行,精通医术,通过口授心传的教育方式致力中医教育事业,推动了中医事业的传承 和发展。 B. 2014 至 2018 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额逐年递增,这表明我国中成药产业蕴藏着巨大 的商机。 C. 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都呈现波动趋势,且两 者同步变化。 D. 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强调治病一定要明其所源,治其所由,这种辨证论治的法则为长江治理提供了 启发和借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西风东渐以及人们忽视了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养生理念。 B. 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C. “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是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风险的重要原因。 D.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理长江“治未病”的理念,就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怪圈。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大事”的论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答案】4. C 5. A 6. ①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 宝,传承它可以造福 人类。②中医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医者仁心”,这样的医 德要求能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建设。③我国中成药销售额的持续增加和中药饮片的贸易顺差说明发展中医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④中 医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 了思想方法。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都呈现波动趋势,且两 者同步变化”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图 2 可知,我国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势,但两者并没有同步 增长或减少。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 “其主要原因是”错误, “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不能归结为“西风东渐以及人们忽视了继 承传统中医药学的养生理念”,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有中医本 身的西化,有人们的观念问题,等等。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题题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大事’的论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依据,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结合材料一“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几 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我们应该把散在 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分 析可知,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它可以 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二“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 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 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分析可知,中医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医者仁 心”,这样的医德要求能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分析可知:中医药已经得到国内外患者的广泛认同。发展中医药有利于经济发展。我国 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合材料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 领导人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是从哲学高度揭示 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分析可知,中医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 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城的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 8 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 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替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 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 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 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 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 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 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 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 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 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 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 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 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 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 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 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 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 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 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 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 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 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 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 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 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 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 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 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了一个上等兵与一头驴子的初识、磨合与相知的全过程,即人与动物的交流与结缘,充满了生活 情趣。 B. 上等兵给驴起名“黑家伙”,一是因为它全身黑色,二是因为它并非战士,只是运输的工具,就该叫“黑 家伙”。 C. 小说在内容处理上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融洽相处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 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D. 小说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有情有义、积极向 上的精神风貌。 8. 有人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用得好,小说为之增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9. 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驴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明确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驮水”,小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军人与驴之间的 故事,军人的积极向,上和人性之美得以完美地体现。②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 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9. ①上等兵刚接替驮水工作时,驴极不情愿,除了摔挑子,就是故意磨蹭,和上等兵较劲。②慢慢地,在 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真心实意地接纳了 他。③上等兵考取了军校,离开军营时,驴以它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对主人难舍难分。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二是因为它并非战士,只是运输的工具”错误,上等兵给驴起名“黑家伙”,并非认为它不是战士。 恰恰相反,上等兵认为“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 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黑家伙”一名体现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驮水的日子”,中心词是“日子”,修饰语是“驮水”,显而易见,这“日子” 的主要活动是“驮水”,“驮水的日子”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上等兵教驴子驮水,和驴子产 生温馨友情的军旅生活,故而标题提示了文章内容。 然后分析标题的深层内涵。“日子”是一种生活状态,上等兵与驴的相处,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当上等兵 终于获得驴的信任,让驴“真心实意接纳了他”后,他们之间的友情就如同战友情一般,令人感到温馨、 舒适,这段“日子”寄托了上等兵对军旅生涯的美好回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形象及梳理情感发展脉络的能力。 从“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可见, 驴一开始对上等兵充满敌意,不肯接受这份驮水的工作,故意和上等兵较劲。 从“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上等兵也 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 没有抽过驴一鞭子”“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 像河边的水草”可见,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 水草,真心实意地接纳了他。 “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 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 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可 见,驴已经与上等兵建立起深厚的友情,难舍难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 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 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 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 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 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 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 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 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卒,年八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 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 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 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B.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 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C.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 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D.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 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1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是“张衡治 理河间三年后,就上书请求辞职”。 B. 县子,爵位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中的一等,后文中的“县公”指虞世南的爵位从“子”晋升为 “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 C. 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的山东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鸿门宴》“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崤山以东。 D. 礼部,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典礼与外国往来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自隋之后历代 相沿不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世南勤奋学习,受人赏识。他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在他父亲去 世后,被召任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B. 虞世南儒雅谨慎,公道诚恳。从外表看,他似乎是一个儒雅谨慎、弱不禁风的人,但是他在议论政事时 却能持守公道,太宗称赞他议事诚恳。 C. 虞世南为民着想,心怀天下。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采取检查在押 囚犯、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消除灾祸。 D. 虞世南直言进谏,深得皇帝赞许。皇上多次外出打猎,虞世南为此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他的建议并劝虞 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2)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隋炀帝虽然爱惜他的才能,但是憎恶(他的)严正刚直,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 也得不到升迁。 (2)过了几年,皇上梦见虞世南像平时(活着时)那样给他进谏正直的言论,第二天,皇上下命令从厚抚 恤他的家人。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文言断句题,应从语意、语感、文言习惯、语法等方面着手。 “由是有名”中,“由是”表示“有名”的原因,语意完整,此处应断开,排除 AB;“父荔卒”主谓句, 句子结构完整,此处应断开;“高荔行”主语为文帝,“高”是意动用法,做谓语,“荔行”做宾语,语 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错,应该是“‘晋侯’的爵位 高于‘秦伯’”。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并劝虞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错,由原文“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可知,是皇帝称赞虞世南拥有这“五绝”。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疾:憎恶,怨恨;峭正:严正刚直;徙:升迁”。 (2)言若平生:状语后置,像平时(活着时)那样向他进谏;谠言:正直的言论;平生:平时;翌日:第 二天。 【点睛】参考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 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 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很像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 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高尚品德,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 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 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升迁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爱惜他的才能,但是憎恶(他的)严正刚直,所以 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 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 授予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 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 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能持守公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 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恰逢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 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 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 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 灾,恐怕有无罪而被关押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 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 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退休,像原来一样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皇帝亲自给魏王李泰写诏书说:“虞世南和我如同一个整体,他补录缺漏补救 过失,没有一天忘记过,他真是当代的名臣,人伦的标准啊!”过了几年后,皇上梦见虞世南像平时(活 着的)时那样给他进谏正直的言论,第二天,皇上下命令给他的家人以优厚的安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唐)杨巨源 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 817 年(元和十 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 来时的唱和之作。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 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 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 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15. 后世诗家评论此诗,认为颔联描写非常传神,从多个角度刻画出了征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 与昂扬的气概。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③以点带 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手法的能力。 D.“悲凉”错误,这一情感在诗中没有体现。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 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 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以点带面。通过对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 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表面上是描述军队打仗结束的情形以及军旗等与战争相关的物品, 实际表达了战争年代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 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廊腰缦回 (2). 檐牙高啄 (3). 报君黄金台上意 (4). 提携玉龙为君死 (5). 故 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缦”“啄”“携”“跬”“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卓尔不群,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 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 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 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 边是初出茅庐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剑拔弩张,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 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 ):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 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 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 自身就已形单影只。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怀王骑 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B.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C. 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D.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 B.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但他未必不是一个昏君。 C.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他压根就不是一个昏君。 D.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是一个昏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时也与老臣有关 B. 同时也与个性相关 C. 老臣的反对也关键 D. 个性的弱点也有关 【答案】17. A 18. A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破折号表示语意的递进。 A.表示语意的递进; B.表示转折; C.表示插说。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D.表示补充说明。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调整语序为“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第 二处,否定不当,“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有误,根据前后文表达语意看,其语意是说文帝不是一个 昏君,而句中用了“未必就不是”双重否定,肯定文帝是一个昏君。综合上述,A 项修改正确。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一句子的主语是“贾谊的失败”,根据同一个句子中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 C、D 两项,因为它 们把主语分别更换成了“反对”和“弱点”;根据下文看,主要谈的是“贾谊的性格”,而非老臣们的反 对,而且括号处后面是冒号,表示提示和总括的作用,因此排除 A 项。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一个好思想,一个好作品,在成形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如 同柳絮一样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飘荡。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沃土, 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有希望发育成一棵好的植物。精神的创造当然离不开外部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满天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 会绿柳成荫。一颗种子只有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答案】 (1). 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2). 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3). 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 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牢记“瞻前顾后”四字,必须考虑每一处横线前后文内在的逻辑关系。 ①处,根据①后“这种子”可知,①处必包含“种子”这一关键词,即填与“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类似 的内容; ②处,其前后都处于一种比喻的语境,②处前写种子和沃土,②处后写发育成好的植物,那么中间部分就 应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 ③处,由后文用“可是……绿柳成荫”强调内心的重要性,且从前文提到离不开外部的环境可知,③处要 强调内部的环境。 21.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相关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 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首先明确图的性质,这是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然后明确要求,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 考生需要先找到图的起点,从图上来看,起点在“分享阅读”;然后分析流程图分为几个部分,从图上来 看,分为两个部分,即“小组”和“班级”,接着分析这两个部分的关系,应为并列关系,“小组”要完 成的任务是“确定主题和书目”“完成作业”,“班级”要完成的任务是“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投 票评比”,可以使用分号表示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播出了《经典咏流传》节目,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关注经典的年轻人找来很多相关作品欣 赏阅读;《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也引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此类活动热潮;《百家讲坛》《朗读者》《读 书》等节目的播出,也很快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请你就上述这一类社会现象,或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谈谈你的思考、感慨或体验,并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不得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传统与影视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传统与影视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 从《经典咏流传》到《中国诗词大会》,从《百家讲坛》到《朗读者》,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 电视节目,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妙与厚重,更让我们意识到,继承传统,方式千千万万种。 是暮鼓,还是晨钟?传承文化应在推陈出新中乘风破浪。 莎士比亚曾说:“推陈出新,是我无上诀窍。”继承传统文化,应让国人看到些新东西。受神话故事 启发的《哪吒》剧组,一改往日业界的旧俗套路。主角哪吒的成长历程,更是让荧幕前的观众找到了自我 的影子。一句响彻云霄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呈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不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契合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为文化 新拭一盏灯,荡起国人情怀千千层。创新,使传统文化愈行愈远。 搭时代顺风车,抓住机遇,传承经典应在时代潮流中逆流而上。 人间才子,昭昭未央……王国维便是被时代泥石流裹挟的一股清流。生长于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学问 接触和碰撞的时代,他既没有做老旧派,也没有做激进派。他以自己的方式把东西、古今学问共冶于一炉, 不固守前人之路,顺应潮流,专心治学,发扬传统文化于润物无声中。择一事,终一生,正如其所谓:“一 事能狂便少年。”在时代潮流中发扬文化,大师王国维做到了。 当下优质影视作品,也做到了。如同《长安十二时辰》,顺应潮流,选择口碑好、演技赞的演员,真实 还原鼎盛大唐,迎合观众口味,才烹了一道传统文化大餐,好评如潮,如同饕餮盛宴。抓住机遇,迎接挑 战,传统文化才可“任尔东西南北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坚守初心,在闹市中修篱种菊,传统文化才可惊艳四座。 一片诗心,沧海遗音。《掬水月在手》记录下了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吟诗、写诗、讲诗,叶先生爱 了诗歌一辈子。历经漂泊,甚至是迫害,她仍不忘记当时为何出发,只为一片丹心,耀文化之田。于坚守 之中,不惧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为守护传统,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无数个“叶嘉莹”身上继往开来,一脉相承。唯有坚守初心,匠心独运,传 统文化才可发扬光大。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千般风雨,万般霓虹,传承传统文化,就在你我,就在当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材料列举了传统经典借助现代传媒而引发热潮的现象,如《经典咏流传》让许多不关注经典的年轻人欣赏 阅读相关作品,如《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各地大中小学此类活动热潮,如《百家讲坛》等成为街头巷尾人 们的谈资。 此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 (1)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 自己非常遥远,但通过流行歌曲、电视节目等拉近了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 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歌曲、 电视节目等的播出而去关注它,那么,也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是不利的。 2.审任务。 请你就上述这一类社会现象,或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谈谈你的思考、感慨或体验,并写一篇发言稿。 文体是“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情境意识;内容指向“就上述这一类社会现象,或你参加过 类似的活动,谈谈你的思考、感慨或体验”,可以由自己曾经参加过的类似活动谈开,谈自己的思考感慨 或体验,也可以针对材料的社会现象来谈自己的思考或感慨。 【立意】1.感受经典魅力也需“借式”; 2.在创新中诠释传统文化魅力; 3.诠释文化魅力,传播中国声音; 4.传播传统文化,做文化的守护者; 5.探寻文化内涵,积极追寻诗意的远方; 6.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素材】1.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看得观众流泪、网友自发探讨,看得年轻人化身“自来水”为其推广、中 学语文老师在开学第一课推荐。牛年新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才更新 了一期,影响力已足够可观。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3.2 亿次;在抖音平台,正片剪辑的播放量已超 1.1 亿次。 2.常被形容为“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古籍凭什么在年轻的互联网上掀起巨大声浪,又凭什么在线下渐成 学习风尚?在学者看来,节目在内容上既实现了围绕典籍的多时空讲述,让观众感受弦歌不辍的传承;也 有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让人更确信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在传播上,节目有“化零为整”的过 程,即通过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艳了舞台;也为二次传播提供“化整 为零”的多个切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得到更广泛人群各有机杼的心口相传,真正实现“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 3.随着年轻观众为中华文化传承中“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生机与力量而热泪盈眶,典籍里蕴藏的精神内 涵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存于书斋和学术研究视野之外的独到观照。随着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与新技 术的生产力相得益彰,秉持守护中华文明生生长流的初心,《典籍里的中国》正在树起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顾名思义,《典籍里的中国》依托典籍来讲中国故事,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 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节目选择哪些典 籍,又如何呈现典籍?仔细拆解围绕《尚书》的 90 分钟内容,节目创作的题中之义渐渐明晰。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