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甘蔗中的糖类来自
哪里?人食用之后,这
些糖类又去哪了呢?
来源:甘蔗的光合作用;去路:呼吸作用氧化分解。
教学目标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
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
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讨论:1.这里的物质是指?
3.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2.循环是在哪两者之间进行?
4.物质循环具有哪些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循环利用、全球
性。
CO2
含碳有
机物
CO2
CO2
CO2
CO2
化石燃
料燃烧
碳循环模式图二、碳循环
含碳有
机物
含碳有
机物
含碳有
机物
含碳有
机物
无机环境
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
碳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无机环境
中的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捕食
形成石
油、煤
炭等
分
解
作
用
遗
体粪
便
枯
枝
落
叶
燃
烧
作
用
碳主要存在形式
碳循环途径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2)生物群落中的碳主要是:
(1)进入生物群落:
(2)返回无机环境:
含碳有机物
CO2
主要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
沿食物链(网)传递
例1.看图回答问题
1)写出①~④所
示过程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_
④_______________
_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
2)图中A、B、C各是什么生物?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 分解者
CO2
BA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C 煤,石油
① ②
③
④
冰川 融化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温室效应的危害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以有机物为载体 无机物、有机物不断转化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全球性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联
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项目
物质
形式
特点
范围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
统一整体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
的化学元素
碳循环
对象
生物圈
范围
全球性
反复循环利用
特点 实例
过程
无机环境
(CO2形式)
生物群落
(有机物形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
1.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
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
式是 (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A
巩固练习
4.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
①单向的 ②全球性的 ③逐级递减
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
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C
D
5.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 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B
7.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
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
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