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1. 诗词赏析,完成问题。(4 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
(2)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 分)
落 花
杨万里
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①黄鹂告许春。
【注】①倩:央求,请某人做某事。
(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分)
(2)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抒了怎样的情怀?蕴含有什么哲
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
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五律的首联是叙事,颔联、颈联是 ,尾联是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评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从诗人的观察角度来看,前一句是 ,后一句
是 。
(4)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 分)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2 分)
6. 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 分)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B.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C.洲:水中的陆地。
D.友:亲密朋友。
(2)《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
(3)判断对这两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
对心中恋人的思恋之情。( )
B.《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 )
C.《关雎》中“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
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
D.在写作上,《采薇》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
7. 诗歌鉴赏。(5 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
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
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 分)
(2)《得乐天书》一诗并未叙写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着重写的什么?刘禹锡酬答诗的颈联现
在常被人引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新的含义?(2 分)
8.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
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 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做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0.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标题与全诗内容是什么关系?请简要说明。(2 分)
(2)本诗尾联中的“徒”字有哪几层意思?(4 分)
1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①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①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醉别江楼橘柚香”,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 。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1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
者 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赏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②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指剑阁以南,即蜀地的代称。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即当时“安史之乱”
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地方。 ②漫卷:胡乱地卷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妻子:
②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
(3)把这首诗中押韵的字摘写在下面。
(4)把这首诗中未用对偶的一联诗句摘写下面。
(5)用诗中的词语填空。(每空填两个字)
诗人当时在“ ”,他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之后,又“ ”又
“ ”,准备“ ”他和全家行程的目的地是“ ”。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旅夜书怀①
杜 甫
细草微风岸,桅樯②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③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草堂。四月,他在成都
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遂决计离蜀东下。此诗约作于舟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途
中。 ②桅樯(qiánɡ):高耸的桅杆。 ③应:想必。
(1)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联的含义?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本诗第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都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试比较二者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16.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
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李询的《南乡子》,回答问题。(4 分)
南乡子
[唐]李殉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1)词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环境的清幽。(1 分)
(2)请赏析“竞折团荷遮晚照”中“竞”的妙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诗歌赏析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这从
“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 分)
(2)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
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
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按_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诗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
作者不同时期的环境、生活、_____________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2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2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表现出苏轼的____________的态度和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下面对该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序交代了作词背景。全词情、景、理交融。
B.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前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写啼叫声突出了画面的
热闹。
C.下阕抒情,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映衬。
D.上阕写景为下阕议论抒情作铺垫。
24. 赏析诗歌。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片描写了_________(季节)的景色,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写词人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26.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27. 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________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
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
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2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如梦令
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
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2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寿阳曲·远浦归帆
[元]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①酒旆(pèi):酒旗,挂在酒店门前招徕顾客的幌子。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 是近景, 是远景,近景
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0. 阅读下面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2 分)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参考答案
1.
(1) 【答案】个人的事情是:他早年由科举入仕途,历尽辛苦;国家的事情是:在国家危急
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把握及赏析能力。要求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事
件要写明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必要时还要写出什么时间、地点、原因。
(2) 【答案】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
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及写法特点。要求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容分类,不同题
材的诗歌,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诗属于前
者。
2.
(1) 【答案】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景
物及特点。“辞”“无语”“别倩”“告”等都是人的行为,显然是把落花与黄鹂人格化,赋予它们
人的情感、思想和动作,拟人修辞明显。
(2) 【答案】通过描写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明年春天必繁花硕果、生机蓬勃之情,
赞美了落而无憾、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
写作内容,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诗句。根据诗中所叙之事或
所写之景,抓住关键的语句来分析理解。根据第一句“红紫成泥泥作尘”可联系到龚自珍的“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歌颂的精神进行思考,确定本诗表达的情感。
3.
(1) 【答案】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 【答案】景:菊、山、飞鸟、落日。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理:要感受自然的乐趣必
须心灵超脱世俗。
(3) 【答案】改为“望”不好。“见”表明山的形象是诗人无意中看到的,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
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状态。而“望”即是有意远看,失去“见”字所富有的特殊意蕴。
(4) 【答案】鸟儿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
怀。
4.
(1) 【答案】写景 抒情
(2) 【答案】这两句描摹逼真,境象阔大。尤其是“随”“入”二字用得好:“随”字,将地形地
势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3) 【答案】俯视 仰视
(4) 【答案】怀念故乡
5.
(1) 【答案】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的辨析能力。阅读备选项,回归原文,比较辨析,根据自
己的理解做出判断。④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说明诗人与友人都在漂泊之中,应该是一首
握别诗,而不是一首送别诗。
(2) 【答案】“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
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能力。“风笛”与“离亭”在古诗词中都是象征别离的
意象,诗人把它们写入诗中,再与漂泊途中遇到友人又不得不分别的情境相联系,足见诗人
与友人别离的愁情离绪。
6.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文言词义的能力。此类题,一方面平时需要加强积累,
了解本义另一方面要结合语境解释。D 项“友”是使动用法:“使……成为好朋友”。
(2) 【答案】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的好配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辨析能力。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语言要简明、连
贯,翻译时要将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出来。如:“窈窕”是“美丽善良”的意思,“逑”是“配偶”
的意思,做到翻译准确,语言通顺即可。
(3) 【答案】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阅读备选项,回归文本相关语段,比较辨析,
找出不同之处做出判断。A 项《采薇》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主要抒
写的不是“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C 项不是“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7.
(1) 【答案】乐天即白居易。元稹接信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妻惊女哭”料知是“江州司马
书”,足见元白情谊深厚;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顿“长精神”,直面生活,表现出坚韧
不拔的意志。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学知识的了解和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赏析能力。“乐天”是白
居易的字,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不难作答。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诗
歌的内容,②诗人的处境,③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
较为全面的。,元诗中见信“有泪”“妻惊女哭”都写出了收到白居易信之后的激动之情,足见
元稹与白居易间的深情厚谊;而刘诗中末句表情,写的更多的是听到白居易所吟之诗后所受
的鼓励。
(2) 【答案】《得乐天书》一诗着重描绘场面,写了收信后一家人的反应;人们引用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
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
景等等。元诗中写的是收到白居易的信后全家人的反应,将激动、高兴的场面展现无遗;刘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字面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正万木皆春”,新旧更替满是希望的道理尽含其中。
8.
(1)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
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空余黄鹤
楼”“不复返”“白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故乡的思
念,愁绪油然而生。
(2)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
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
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白云千载空悠悠”面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感情不言自明。
9.
(1) 【答案】依: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炼字的赏析能力。炼字题型的赏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看,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修辞;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答案】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
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答题思路: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
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准确地
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10.
(1) 【答案】这是一首投赠之作,题目中表明是送给张丞相的诗,诗中则通过面临烟波浩渺
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当时任丞相的张九龄
予以援引之意。(大体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分析诗题与诗作的关系,必须明确诗歌题目
的意思,弄懂诗歌的主题。本题理解的重点在于题目中的“赠张丞相”,通过诗作内容分析出
“赠给张丞相什么”“为什么要赠给张丞相”即可。
(2) 【答案】“徒”意思是“只能”,诗人用一个“徒”字,一是表达一种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不能
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愧疚与苦闷;二是委婉表达空有志向无人引荐的苦衷,想得到张丞相
的援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关键字的赏析能力。做此类题目既要理解关键字的意思,还
要充分考虑诗作的写作背景和主题,从而挖掘出关键字的多重意思。本诗中诗人用一“徒”字,
表达了无法为国效力的愧疚与苦闷,也表达了要出仕为官,想得到引荐的期望。
11.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难度中等。做这类题目时,要整体理解诗歌意思,把握作
者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错,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与朋友分
别时的悲伤心情,惜风雨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故 B 项错。
(2) 【答案】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12.
(1) 【答案】xiá
(2) 【答案】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 【答案】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的手法,以栀子花的
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13.
(1) 【答案】作者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 【答案】“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
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14.
(1) 【答案】①妻和子 ②春天
(2) 【答案】①眼泪 ②再
(3) 【答案】裳、狂、乡、阳
(4) 【答案】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5) 【答案】剑外 放歌 纵酒 还乡 洛阳
15.
(1) 【答案】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竟只因为诗文写得
好而出名。诗人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是因为这样的闲职不足以养家糊口了。
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慨。
(2) 【答案】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漂泊无依的感伤。
(3) 【答案】相同之处:两诗都描写了雄浑阔大之景,两诗都写出了平野的广阔和大江奔流
的气势,两诗都重炼字,“垂”“涌”“随”“入”,都十分精彩。不同之处:①“星垂平野阔”是静景,
而“山随平野尽”富有动感。②因境况不同,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就不同,李诗所表现的是初见
平野时的喜悦、开朗;而杜诗中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则反衬出诗人的孤苦、凄怆。
16.
(1) 【答案】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春天自然万
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概括,应抓住关键词如“初暖、芬芳、嫩
绿……”而抒发的情感抓住“好春光”,并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
(2) 【答案】“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或:“偎”字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花的娇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词语的赏析,即从“炼字”角度。这两个字都是动词,可联系上下文,
再联系词人表达的感情来赏析。
17.
(1) 【答案】棹歌惊起睡鸳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抓住题干中“环境的清幽”一语,可以发现“棹歌惊起
睡鸳鸯”采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2) 【答案】“竞”指竞相,既表现了女孩子们活泼的举止,害羞的神态,同时也表现出作者
对青春少女的欣赏(赞美)。
【解析】此题考查品味炼字,可从词性、色彩、修辞、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要结合
全词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回答。“竞”是修饰女孩子们的动作的,因此,主要写出表现了女孩
子们怎样的特点。
18.
(1) 【答案】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解析】题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结合题干部分提示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则需要把握关键词语“不识”,要理解其
含义。
(2) 【答案】《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
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先要概括诗歌内容,然后分析情感,如景
中情、物中情、典中情。还要抓住关键词语,如《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独”等透露了作
者的情感,而《山行》中的诗人情感,则是由主人公看到飞鸟对“我”“三两声”而感到惊喜体
现出来的。
19.
(1) 【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
鲜艳娇美。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思考能力。“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
染,鲜艳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
内在的含蕴配合相宜,和谐一致。
(2) 【答案】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
苦。流露出了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本词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
欲抑先扬。词人借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
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了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回答时要注意联系
注释的内容。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
废,仕路坎坷。
20.
(1) 【答案】时间 心情(或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词作写作思路的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少年”“壮年”“而今”三个
关键词,因此是使用时间顺序。抓住“环境”“生活”提示点,依据“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一句,可以看出是抒发“感情”。
(2) 【答案】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
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种题型,一般
是翻译,或在翻译的基础上,将语言生动形象化。第二问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理解。结合词
句内容来分析即可。如,从“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可以看出作者远离家乡,从“悲欢离合总无
情”一句可以看出“孤独凄凉”“愁苦之情”。
21.
(1) 【答案】物是人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学生只要抓住题干要求“愁苦的缘由”,
结合背景与内容即能回答。此外注意“四个字”的要求。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内容要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全文同绕“哀愁”而写,丝毫没
有欢乐之意;然后结合对全词的理解——作者只是听说好,并没有去,因此 C 项是错误的。
22.
(1) 【答案】(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句子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且合乎情理即可。
(2) 【答案】“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
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解析】赏析时首先应清楚“转”“低”“无眠”所描绘的对象。“转”“低”两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
了月光的变化过程,“无眠”表现的是离别之人在这月圆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
景。
23.
(1) 【答案】执着 旷达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抓住词的下阕议论抒情句回答。作者面对“溪水西流”
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
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2)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暮雨子规啼”以动衬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
出了环境的静谧,而不是热闹。
24.
(1) 【答案】春天(暮春) 幽静、凄凉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古诗词内容的能力。从“兰芽短、暮雨”可看出这是春季,“沙路净”点
出幽静的氛围,“子规”看出凄凉。
(2) 【答案】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古词句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就眼前之
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作者面对“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
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3) 【答案】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解析】人生之“再少”,表达出作者认为人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
25.
(1) 【答案】“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应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
(2) 【答案】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
刘备抗衡;连一世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能力,词中直接写到孙权的句子有“年少万兜鍪,坐断
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分点概括即可。
(3) 【答案】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
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
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
情达意,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组织答案。
26.
(1) 【答案】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
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一般从遣词造句与运用修辞的角度入手,本
题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分别为“流水”“山峦”,喻体分别为“美人流转的眼波”“美人蹙集的眉
峰”,比喻修辞的使用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 【答案】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情感的概括。“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
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点离别之情。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
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实指鲜花如锦的春季,也喻指他回家后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27.
(1) 【答案】无眠 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语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欢饮达旦”是因“无眠”。结合全词主
旨可知问天、问月其实是在问人生。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D 项中“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的说法不准确,词人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
28.
(1) 【答案】繁茂,生机盎然
【解析】“无限绿阴青子”是说“绿阴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无限”是没有穷尽、没有
限量的意思,自然写出了植物(桃李)生意盎然、繁茂葱茏的特点。
(2) 【答案】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这是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应结合词语的字面意思与作品的写作背景。“莫忘”是
“不要忘记”的意思,不要忘的是以前的事。“小桥流水”主要是指代相对于喧闹的另一种幽静
的环境。由此,反衬出作者对当年追求功名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灵空间的田园生活的
热切向往。
29.
(1) 【答案】酒旆 夕阳、两三航
(2) 【答案】渔人晚归;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0.
(1) 【答案】萧瑟(萧索)、(1 分)荒凉。(1 分)
(2) 【答案】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
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