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1 年 5 月 11 日:9:30—12:00】 乐山市十校高 2022 届第四学期半期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 1. 本试卷共 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 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 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 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 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 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 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 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 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 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 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 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 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 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 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 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B.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D.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C.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第二段,“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 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 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不存在必要条件关 系,如文中第三段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D.“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第四段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第二段“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 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 “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括。”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身上 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 1927 年 1 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 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 1937 年,安作璋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家庭转到乡下私 塾读书。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1944 年秋,安作璋流亡辗 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安作璋说:“这段艰苦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 神。” 1947 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张维华、栾调甫、 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 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 献,四易寒暑竟有七个假期没有回家。 1951 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54 年 2 月 20 日、5 月 27 日,他的 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 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1955 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 年再版。当时,他年仅 28 岁。1959 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 年再版。 “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安作璋说。在那是非颠倒的 年月,他的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1980 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 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 安作璋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分别命名为《学史集》《学史集续集》,他说:“历史是一座宝库, 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窥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本书题名曰《学史集》。” 《文摘报》原主编肖黎回忆说:“先生每次寄来稿件时都要附上一段话,说虽然已经认真地思考才下 笔,完稿后依然不太满意,如可用,希望能予以修改,文章长短由我确定,不必再商量。作为老先生,他 总是这样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 始人之一。 有人请他传授一些治史秘诀,他说:“我没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 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他从大学读书时到如今午夜之前都极少休息,有时躺下后仍在思考 问题,一旦有所发现,立即笔之于书,到了寝不安席的地步。 除了“三勤”,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博与专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 说:“所谓渊博,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但对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 方向来说,不但要精通,还要扩而大之,凡是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知识都应该通晓。同时,我们又可以把知 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即变无限为有限,然后再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这里所谓有限的 知识,就是‘专’的问题。” 曾有人问安先生:“一个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安先生把史德摆在突出位置,以历史学家的严谨眼光来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历史得失,丝毫不 去迎合某些人物传记中泛滥的媚俗倾向。 “道德学问”是安作璋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经常给学生讲:人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 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 下午的阳光柔和地映照着安作璋先生慈祥的面孔,先生家客厅悬挂着一副济南名士徐北文题赠的对联: “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正是先生“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 4. 下列对安作璋先生相关事例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安作璋十分勤奋,上大学时在午夜之前极少休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躺下,只要一有所得, 就会寝不安席。 B. 安作璋在进行史学研究时把史德摆在突出位置,总以公正眼光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体现了历史学家 “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素质。 C. 安作璋成就卓越,曾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的著名史学家,参 与创办了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D. 安作璋的成长既受到了良好家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感染,还与他的导师们的关怀与 悉心指导分不开。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博”指的是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专”指的是 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 B. 安作璋年轻时在史学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他毕业后不久就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发表论文,这在当 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独一无二的。 C. 安作璋对史学研究很执着,即使在遭到隔离和批斗的“文革”中也未停止,徐北文所题的“良史春秋 笔”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D. 安作璋把“道德学问”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其实就是说他在做人与做学问两个方面把做人作为根本, 不容半点马虎。 6. 文中为什么说安作璋“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他虽然著述达数千万字,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但他始终坚持勤奋学习。 ②他作为一位在学问上有建树的老先生,仍精益求精,对完稿后的作品总是不太满意,总是平等待人,替 别人着想。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的史学家”错误。原文第十段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的史学 家”,属于扩大范围。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博’指的是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错误。原文第十三段为“还要扩而大之”,不全面。 B.“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独一无二的”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非常罕见”,曲解文意。 C.“安作璋对史学研究很执着,……徐北文所题的‘良史春秋笔’是对此最好的说明”错误。“春秋笔” 是指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即史学家的史德。因此“良史春秋笔”指的是有史德,并不是指执着。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的意思是“成就很多但不骄傲,名声享誉天下却不骄傲”,因此可以围绕安 作璋的学问上取得的成就和他谦虚的为人态度两方面来回答。 首先,他学问上取得的成就。根据原文“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他的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改革开放 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1980 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 教授。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 可知,①他虽然著述达数千万字,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但他始终坚持勤奋 学习。 其次,他谦虚的为人态度。根据原文“《文摘报》原主编肖黎回忆说:‘先生每次寄来稿件时都要附上一 段话,说虽然已经认真地思考才下笔,完稿后依然不太满意,如可用,希望能予以修改,文章长短由我确 定,不必再商量。作为老先生,他总是这样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通过原 主编肖黎的回忆,可知②他作为一位在学问上有建树的老先生,仍精益求精,对完稿后的作品总是不太满 意,总是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 1938 还是 1939 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 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 日军守备队。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他 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 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瞎眼狼蔫巴 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有年正月,这条狼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 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 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父亲说他们最终受到了日军的前后夹击,他从爆炸的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很快父亲意识到后有一敌 手追击,他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 树杈将秋衣挑起来,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起身察看战果时, 父亲因手冻得麻木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 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 林的小礼花。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敌手趔趔趄趄靠近父亲时,却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 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 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 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 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 父亲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 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 牛皮。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 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几乎 是打个哈欠的工夫,牛皮就在寒风中凉透了,再打个哈欠的工夫,就冻硬了。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 进裤兜,然后取下篝火上的铁锅。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父亲说锅底下的雪被烫 得不轻,破了很大一片,流出汩汩雪水,但热锅烫伤的雪,很快结痂,寒风也让热锅成了冷锅。父亲抬头 望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望不见北斗星。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 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 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 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 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 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 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 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 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 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 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 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 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 讲炖马靴的故事 。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一开始就交代深山老林狼多,将父亲所处的环境与狼进行了关联,让情节更合理化。 B. 作者描写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而美好,“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由此突显战争的 残酷。 C. 在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父亲流泪了,这泪水是脱离困境后对母子狼的感激之泪,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 D. 父亲给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我又给我的儿子讲,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代代传承的精神。 8. 本文叙写父亲炖马靴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7. C 8. (1)在深山雪地,父亲靠炖马靴来充饥,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 (2)有利于刻画父亲在艰苦环境下的机智与战士不怕困难的形象特征。 (3)炖马靴,吃牛皮,恢复了父亲的体力,又投喂了狼,储备了食物,为后来狼带着父亲走出迷途做了铺 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4)通过炖马靴,赞颂了艰苦环境下战士坚韧顽强的精神,也歌颂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旨。 9. (1)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体现了诗意美,画面充满了温馨感。 (2)详细描写了敌手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美好,与残酷的战争比起,有一丝温馨;父亲在处理敌手后 事时,将蓝格子手帕蒙在他的脸上,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3)父亲同情瞎眼狼,以投食的方式表示仁慈和友善,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 (4)瞎眼狼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不让小狼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体现了 温馨。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错,原文写“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 水相逢”,此处是感激之泪,也是喜悦之泪,而不是软弱。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 内容上,“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 上好的牛皮”,父亲在在深山雪地,没有东西充饥,只能靠炖马靴,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 人物形象上,当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时,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说明父亲想到要靠炖 马靴来充饥,从人物形象角度,刻画出父亲在无食可充饥情况下的机智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形象特征。 情节上,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又“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 进裤兜”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为下文写“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 迷途”作铺垫。 主旨上,作者通过描写在艰苦环境下父亲炖马靴这一场景,赞颂了包括父亲在内的革命战士坚韧顽强、勇 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同时也通过记述瞎眼狼母子为父亲带路的情节,歌颂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旨,读 来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扣住“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中的“温馨”分析。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 的叫声”,环境恶劣,天气寒冷,生死之间,作者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温馨感。 “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此处详细描 写相片中的女子,画面温柔美好,与残酷的战争相比,有一丝温馨;“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 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父亲在处理敌手后事时,将蓝格子手帕蒙在他的脸上,这是对生命的 敬重,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父亲投食给瞎眼狼,在残酷的战争中 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 “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瞎眼狼和 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瞎眼狼因为父亲以前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不让小狼伤害父亲, 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将父亲领出迷途,体现了温馨。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①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 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 礼院。 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 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 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 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 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 修起居注,进知制诰。 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 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 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 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②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 九。 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 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ɡuàn];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偾[fèn],僵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 王言/重命令也/ B.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 王言/重命令也/ C.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 王言/重命令也/ D.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 王言/重命令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 “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 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D. “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 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 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 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C. 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 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D. 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 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 (2)当时参知政事职位有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往慰问。 (3)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群臣进秩”中,“群臣”作主语,“进”作谓语,“秩”句中作宾语,成分齐全,独立成句,“秩”后 面要断开;“事理”固定词语,偏正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信息排除 CD。 “简便”固定词语,同义复合词,之间不可断开;借助句式特点,“非……也”,是否定判断句的固定格 式,其前要断开,“畅王言/重命令”结构一致,并列关系,之间断开。据以上信息可排除 B。 这段话的意思是: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 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就是‘跽’,表示恭敬”错误。“跽”不都是表示恭敬,也可表示警戒。《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 跽”的句子,“跽”就表示警戒。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错误。根据原文“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 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可知,“应诏上疏”是在兼任同知谏院之前。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浚”:疏浚,挖通;“通”:使通行;“持”:坚持;“三”:虚数;“乞”:请求;“止”:停 止,废止。 (2)“阙”:通“缺”,空缺;“数”:屡次;“劳”:慰劳。 (3)“顾”: 只是;“之所以”:……的原因;“徒”:只是;“加兵于赵”:状语后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童年时就擅长写作文章,未满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 举荐他应试制科,孙洙进献策论五十篇,阐述为政要领,明明白白,切中事理。韩琦读了策论,叹息说: “恸哭流涕,透彻论述天下事,这是当今的贾谊呀!”两次提拔后任集贤校理,掌管太常礼院。 宋英宗治平年间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因为孙洙响应诏命上疏陈奏十七件当时弊病和紧要事务后大多得 以施行,(朝廷让他)兼任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他恳请增加谏员以便广开言路。但凡他上奏皇帝的文书, 就都焚毁底稿,即使是亲人子弟也不让他们知道。王安石主持推行新法,驱逐多位谏官御史,孙洙知道不 应该这样,但心中苦闷不能言说,只能极力请求补任地方官,得以外任海州知州。免役法施行,常平使者 想要多征收免役钱,把获取更多钱财当作政绩,孙洙竭力争辩。正逢春旱,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 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天旱蝗灾严重,孙洙到朐山进行祈祷,撤 去祭品后,突发大雨,蝗虫都飞到海中死了。不久主管三班院。三班人员超过万数,功劳罪行登记不明, 前后矛盾,三班吏们支配使臣出入,公然肆行欺诈奸猾之事。孙洙革除八件特别严重的事,确定下来作为 法令。任同修起居注,晋升知制诰。 在此之前,百官职务变动,用固定的考核文辞,孙洙建议:“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 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 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下诏从此封赠荫补,逢大礼改易文辞,其他的都随等次写定。 元丰初年,兼任直学士院。澶州黄河水患平息,修建灵津庙,下诏命孙洙撰写碑文,神宗称赞他写得好。 晋升为翰林学士,才月余,就染了病。当时参知政事职位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慰 问。入朝约定了时间,孙洙病稍好了些,就在家练习拜跽之礼,仆倒不能起来,病情渐重最终死去, 终年 四十九岁 。 皇帝在朝堂上嗟叹惋惜,除常例丧金额外赐钱五十万。孙洙博闻强识,通晓典章旧制,讲述起古今事 例都很有条理。随口说话都自成文章,即使对亲近狎昵的人,也未曾说一句粗鄙的话。他的文词典雅华丽, 有西汉之风。士大夫们都期许他成为丞相辅臣,他却不幸早逝,一时人们都为他怜悯伤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 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 中表现游子情怀。 B. “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 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C. “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 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 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 绪,语浅而情深。 15. 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一个 “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她“妆楼顒 望”,望穿秋水之际,对游子的迟迟不归生出怨恨。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更 显归思之切。 【解析】 【14 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 合考查题。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语言雄健绮丽”错,该词采用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 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 最后总括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首词下片在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上,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 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 的心思难以收拢,描写了游子登楼眺望,归思的画面,是实写;“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是指叹息 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描写了对方盼望自己之景,是词人的想想,虚写;“想 佳人,妆楼颙望”,是想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 家的船,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是虚写。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 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②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 。遥岑远目,____________,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 心亭》) ③柳永在《雨霖铃》中借“月”抒写别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而苏轼在《赤壁 怀古》中借“月”抒写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何妨吟啸且徐行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水随天去秋无际 (4). 献愁供恨 (5). 杨柳岸 (6). 晓风残月 (7). 人生如梦 (8). 一尊还酹江月 (9). 野芳发而幽香 (10). 佳 木秀而繁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啸、蓑、尊、酹、幽、阴。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 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 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 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 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 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 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 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 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 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清,就绝无幸福可言 B.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清,都绝无幸福可言 D.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C.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D.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冲 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从语境上,“在时代的战场上”,应填写战士作战的样子的词,应选用“冲锋 陷阵”。 第二空:“指点江山”,指纵论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从语境来 看,此处并无贬义,应选用“指点江山”。 第三空:“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结合语 境可知,此处说的是让人类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 第四空:“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语境为“精神”层 面的,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先根据选项将不同点找出来,明确此题具体考查哪些内容,根据题干内容可以发现,本题 考查了词语对应的内容和选用关联词。 本题选项中的“心神”“意识”错误,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故排除 AC 项。 “无论……还是”错误,关联词为条件关系,而根据前文“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的语境,应填入假设关系的复句。故排除 C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应先在选项中看到不同的点,根据选项可以发现本题考查的病句有两种类型:成分残缺和语 序不当。 A 项,“……的时代”,成分残缺,最前面缺少介词“在”。 B 项,“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语序不当,根据前文的“天空和土地”可知,“守卫土地”和“仰望天 空”应调换位置。 C 项,“……的时代”,成分残缺,应改为“在……的时代”。 故选 D。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①当今智能设备的使用日益普遍,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状况,③但据最新的研究 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 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 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 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答案】③删去“据”或删“表明”;⑦“可以”前加“他们”;⑨“因而”改为“从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据……表明”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删“表明”; ⑦成分残缺,本句缺少主语,应在“可以”前加上“他们”,指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 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段语境中,“制订个性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 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发布公告,称为丰富学生选择,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术和学生 交流,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2020 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有工业系统概论、人工智能技术、技术创 新方法与实践等 12 门优质本科课程向北京大学本科生开放。同样,北京大学也有社会博弈论、公共财政学、 发展心理学等 27 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向清华大学本科生开放。清华大学规定,学生所选的北大课程的学 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北京大学则规定,因清华大学的成绩是等级制,选课同学取得的等级制 成绩将按转学分的规则由系统自动计入成绩单。 【答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发布公告称,2020 年春季学期,两校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给对方本科 生,且互认学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提供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看文段是围绕什么讲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由此确定关键信息。 梳理文段可知,事件的主体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事件是两校发布公告,要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需 要注意的是,文段中对相关课程的学分计算的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概括到答案中。最后要注意 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在德国发生了一场有点特别的救援行动,大约 8 名专业消防队员出动,为了救出一只因太胖被卡 在下水道井盖上的小老鼠。 据媒体报道,在一个周日上午,德国本斯海姆一只小老鼠因吃得太胖被卡在了一个井盖的孔隙中动弹 不得。一对小女孩报警后,经过动物救援专家和 8 名消防员的两轮拯救行动,小胖鼠才成功脱身,被放回 了下水道。事后报警的姐妹俩为表示感谢,送给消防员们自己画的四周被爱心环绕的卡通鼠画像。而网民 对这次救援也赞不绝口,称消防员行动为暖心救援,大呼“太暖啦”! 此事发生后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及媒体报道,并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热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得 抄袭。 【答案】例文: 尊重生命 八名专业消防队员为了一只老鼠而进行救援,这看似与理不合,却让我们看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似水年华,多少个轮回,多少个延续,只罢在世界眼里,所谓生命,就是短暂而不失本义地去进 行一场又一场延续,它或大或小,或多伟大,或多渺小,但生命的法则有一点是不可违背的,务必尊重它。 为何会有生命?这是一个无解之谜,但我们至少知道,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但又却总是在不经意间遭 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一种鄙夷,仅仅是因为大小,仅仅是因为能力,仅仅是因为生命所拥有的一种尊严。 在两者之间,总是会有那么多生命在世上不复存在了,生命的本能是这么无力吗?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后都无法重生,直至一系列的永远变为虚幻,生命才会意识到一切是多么无奈,在自然界的眼下,环境之 下,生命显得那么无力反抗,或得以自相残杀,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应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活!生命又 何以如此,生命的本能是多么珍贵! 然后便想建立一个生命日,不管它多么伟大,多么渺小,至少我们能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 命,至少不让生命为了虚幻的事情而活。 那么在艰难中生长的生命,有人说,常常使他感动得潸然泪下,虽有人也知道珍爱生命,也只是嘴上 说说。要保护青蛙,还他们一个美好的家园,乡村的蛙鸣是美好的,能捉害虫,然而这又有什么用?不见 几日便在饭馆点上一盘牛蛙,吃得津津有味,不禁慨叹:“现在人们也没几个保护的,光我一个人有什么 用?生命的无常,它同样不需要有千百万人来尊重它,但至少有人啊,直到它们变少了,变得少之又少, 这才会意识到这种生命已接近灭亡,于是挣扎着去行动去保护,稀有动物,珍稀动物,生命本是平等的, 可就是一种小举动,生命哪以有这么一大截的差距呢?相对而言,石缝间生长的生命却不得以被重视。他 们为了生存拼尽了一切,却始终不得人们的敬畏。它们无名,甚至到生命的尽头也无人敬佩,他们所表现 出的坚强勇敢被视若无睹,生命难道仅仅因为外表不同而因此没有任何尊严与权利? 生命日,不仅仅因为生命的延续,为了尊严、权利、平等而活,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或许会去改变什么, 但绝对要尊重生命,这是生命日的意义所在。 愿一切生命都能平等而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此命题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从情与理进行多角度思考, 学会辩证地论证,揭示其生命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写作的思辨性。 从小女孩角度看:老鼠和人从生命角度说都是平等的。而孩子就是天使,孩子就是天堂;一切邪恶不再邪 恶,在这里,一切善举都值得表扬。小女孩报警,消防队员的救援老鼠行动,保护了孩子的童真,善良, 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的怜悯之心,体现一种温度,也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从消防队员角度看:他们的救援行动值得肯定。一是他们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小女孩的电话,及时出警救助 老鼠,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二是他们能至始至终站在孩子的角度,俯下身子用爱心去对待生命;最后, 又诚恳的接受孩子的表扬、感谢。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责任、爱心、关怀、平等、尊重的光辉,让人肃然 起敬,令人为之赞叹。 从社会角度看:老鼠为人类的大敌,自古以来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四害”之一,啃咬物品, 毁坏庄稼,传播疾病,危害社会。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去救助一个不值得救助的祸害,实在不可取。应 该记取人类历史上欧洲等地发生的三次鼠疫大流行造成死亡大约一亿三千五百万人的教训。救援一只老鼠, 这会重复东郭先生与狼,农夫和蛇的故事,成为笑料。 【立意】1.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 2.生命救援,是一种责任。 3.善待生命,要分清对象。 【素材】1.(精彩片段)生命之伟大,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呵护,尊重。尊重生命也等于在尊重自己。地球 上的生物千千万,万千千的生命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同一块陆地上,只有彼此的 呵护,尊重,无论卑微,无论高贵,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有其尊严。生命的尊严都是平等的。 但既然来到了这个大千世界,首先要自尊,自爱。尊重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尊重他人,生命中难免会 有险滩,高峰。但只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相信自己,用自尊,自信,微笑面对一切,世上没有过不了的险 滩。没有爬不过的山峰,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尊严,获得轰轰烈烈,才不枉一生。只有首先做到尊重自己才 能去尊重他人。 2.(精彩片段)生命平凡,生命美丽。即使是一株小小的草,也是其坚韧和努力,有其美丽和芬芳;即使 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亦有其智慧和力量,有其不屈和顽强。生命之美,若虹,七彩斑斓,气势丰沛;若水, 奔流不息,绵绵不断;若星,自守一方,璀璨夺目。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令我感动,令我惊奇。 3.(精彩片段)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是息息相关的,任何生物都拥有其珍贵的生命,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 纵然是适者生存,强者弱食,但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也是需要尊重的,需要呵护的。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