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十)(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十)(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

ID:697123

大小:105.3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十)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20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提出:“生物质能供暖绿色低碳、经济环保,是重要的清洁供暖方式。我国 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等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可以为具备条件 的县城、人口集中的建制镇,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非重点地区的农村提供清洁供暖,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 综合效益。” 然而,具体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 生物质供热整体分为两种技术路线,即收储打包后直接燃烧的直燃路线和将生物质材料加工处理后再 进行燃烧的成型燃料路线。其中,成型燃料路线由于碳排放水平更低,一直是政策推动的主要方向。 “原先推生物质压块燃料,发现有的老百姓环保检查时烧生物质,检查人员一走又用这个炉子接着烧 煤。”黑龙江某生物质锅炉企业负责人透露,“后来又研发了颗粒燃料,小型的颗粒配套专用的炉具,散煤 块放不进去,地方上对这种不能烧散煤的锅炉十分鼓励。但由于很多农户反映这种炉子不好用、不愿用, 地方政府就认为这种技术路线还不成熟。” “颗粒燃料在农村地区推广难,主要的问题在于使用成本。”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用秸秆制作颗 粒燃料,需要将秸秆粉碎,能耗高的同时大量增加成本,经济性较差。目前制作颗粒燃料的原料以木质素 为主,一旦本地原料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从外地采购,成本同样会增加。”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直言:“无论是颗粒燃料、压块燃料还是打捆直燃,都有其最适宜的应用场 景,技术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关键是要把好的技术用在对的地方。因地制宜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另外,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生物质燃料的利用不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但却不可避免地生成氮氧 化物和烟尘。排放问题也成为发展生物质供热锅炉的争议点。 专家指出:“田间地头的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污染物排放必然比成型燃料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农村供热应该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满足温暖过冬两个问题之间找到平衡点。”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相关测算显示,虽然与“煤改电” “煤改气”相比,污染物排 放还偏高,但从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试点情况来看,“煤改生物质”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优于《锅炉大 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使用燃煤相比,可减排颗粒物 5%、二氧化硫 86%、氮氧化物 50%,污染物排放明显 降低。 郝芳洲建议,农村分散采暖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应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级、制定 相应的标准,精准施策,切忌脱离实际、搞“一刀切”。 2 业内专家指出,“过去五年为了空气污染治理,鼓励煤改气、煤改电。‘十四五’期间要面向低碳,希 望国家能够针对农村清洁取暖出台更多生物质供暖的实施细则,毕竟分散的农村取暖问题才是北方清洁取 暖真正的难点和痛点。” (《标准过高拖累生物质供热 》2021 年 05 月 03 日) 材料二:_210064 生物质供热改造与“煤改电”“煤改气”等一样,都面临着如何保证清洁、安全、可持续、可承受的 问题。对于农村取暖用户,生物质供热就地取材、使用灵活的特性,是其占领市场的优势,但必须精准匹 配用户需求和解决方案。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将生物质能应用于农村供热领域。经过十余年发展,技术不 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污染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但生物质供热市场规模却迟迟没能发展壮大。部分地 方政府认为,生物质燃料的使用会造成严重污染,不综合考量本地资源、环境的特性,一味追求过高的排 放标准,压制生物质供热项目。另外,不同作物种类产生的生物质原料成分各异,需要不同的加工方式和 燃烧技术,但地方在招标生物质锅炉时,往往缺乏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指望简单粗暴地依靠一套方案解决 所有问题,引发“用不起”“不好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供需不匹配,但最终却往往 被理解为生物质供热技术不成熟。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生则生。一个地方到底“宜”什么,需要实地考察供需情况,综 合考量用户承受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供热品质要求、配套投资规模等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判断。同样是 使用生物质,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直接燃烧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既环保又省钱;对于成本承受能力更强的 城镇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更低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就是更好的选择。虽燃料成本增加,但更好地满足了其 达到排放标准、保证供热稳定的需求。 “因地制宜”绝不是一句空话,在生物质供热领域就更是如此,好的技术要放在对的地方才能得到令 人满意的结果。地方政府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实施细则能否精准到位,决定着生物质供热推广应用的成 败。 (《 供热改造要真因地制宜 》2021 年 05 月 03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能源局建议具备条件的县城和农村采取生物质能供暖的方式,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认为不能烧散 煤的锅炉的技术路线还不成熟,很多农户也反映这种炉子不好用,不愿意用。 B.生物质燃料的利用不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但却会生成氮氧化物和烟尘,农村供热应该在控制生物 质燃料直接燃烧的污染物排放和满足温暖过冬之间找到平衡点。 C.过去五年为了空气污染治理,国家鼓励煤改气煤改电,忽略了对于煤改生物质燃料,因此,“十四 五”期间要面向低碳,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生物质供暖的实施细则。 D.某地适不适合推广生物质能供暖,在做出判断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综合考量:用户承受水平, 环境承载能力,供热品质要求,配套投资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3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过去烧煤的习惯在一些地区仍然存有,一些老百姓对于政府推广的生物质能供暖还没有完全认识到 位,检查过程中老百姓烧生物质,可检查人员走后接着烧煤。 B.在生物质供热领域,“因地制宜”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在锅炉使用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实施细则 能否精准到位而言,这关系到生物质供热推广应用的成败。 C.煤改电与煤改气的污染物排放低于煤改生物质的排放,但是从试点情况看,煤改生物质的污染物排 放还是明显低于燃煤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明显降低。 D.生物质锅炉因生物质原料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加工方式、不同的燃烧技术都会对生物质锅炉提出 不同的要求,只有把握这些细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在供暖方面“因地制宜”的一项(3 分) A.东北冬天天气酷寒,政府从每年十月份至次年四月份为城乡居民集中提供暖气。 B.大兴安岭地广人稀,偏远地方居民采用煤炭取暖,该地煤炭市场行情稳定。 C.苏北某县水土肥沃,大面积栽种杨树,板材业发展迅猛,成型颗粒燃料需求猛增。 D.江浙经济发达,工业众多,政府严格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电供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4 分) 5.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述政府部门如何才能落实好生物质能供暖问题。(6 分) 【参考答案】 1.D(A.原文“但由于很多农户反映这种炉子不好用不愿用,地方政府就认为这种技术路线还不成熟”, 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选项中二者是并列关系。B.原文“但农村供热应该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 满足温暖过冬两个问题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单单是说“在控制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的污染物排放”方面, 属于缩小范围。C.“忽略了对于煤改生物质燃料”错误,原文无据,且不存在因果关系。) 2.B(“因地制宜”在文中指向众多,包括:生物质燃料的技术路线,地方的生态环境差异,地方采暖 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没有主次之分。)_210064 3.C(C 项的因地制宜并非指向供暖方面) 4.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1 分)。开篇以国家能源局的提议切入,引出生物质供暖并非易事,接着采 用并列式从成本与排放两方面展开论证,结构清晰严谨(1 分)。 ②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1 分)细致具体地论述了如何推广生物质能供暖,严 谨细实又明白晓畅(1 分)。 ③以专家分析及具体数据作为论据,增强论证说服力(1 分)。 ④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运用具体数据,如“必然是”“是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等。(1 分) 评分建议:任意答满 4 个小点即得 4 分。论证方法答到两个即可,任意分析一个论证方法即可。 5.①提高认识。认识到生物质能供暖对于环保的价值,广泛宣传; 4 ②顶层设计。国家针对农村清洁供暖出台更多生物质供暖的实施细则,并在环保和生物质能供暖之间 寻求平衡。 ③因地制宜。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要考虑实地具体情况 和用户使用实际情况。 评分建议:一点两分,答满三点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大歌星 严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号,住着三兄弟,最小的叫郑小三儿。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他来发牢骚:“当今什么 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 “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 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5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 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 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 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 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 “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 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 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 6 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 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啕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 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 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 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 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7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 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 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 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街坊邻居都拿郑小三儿发财来发牢骚,借此影射社会上有许多人像郑小三儿一样,有着追求金钱的强 烈欲望。 B.文中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 孩对音乐的热爱。 C.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 牵人心神。 D.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 复杂,回味无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 的心理。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 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幕前曲轰想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 的心灵突围。 8 8.文章结尾郑小三儿“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 分) 9.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要让“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小说《大歌星》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3 分)C(透露出的是郑小三儿对票能卖高价的志得意满,与向往成为明星无关。) 7.(3 分)C(“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 8.(4 分)①客观上,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②主观上,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 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①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如郑小三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等情节,调动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②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③ 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可以高价卖票却又选择听自己不懂的音乐,呈 现了真实的人性,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薛向,字师正。以祖颜任太庙斋郎,为永寿主簿,权京兆..户曹。向知鄜州。大水冒城郭,沉室庐,死 者相枕。郡卒戍延安,诣主将求归视。弗得,皆亡奔。至,则家人无存者,聚谋为盗,民大恐。向遣吏晓 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 乃安又论河北籴法之弊,以为:“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今当有以权之,遇 谷贵,则官籴于澶、魏,载以给边;新陈未交,则散籴价以救民乏;军食有余,则坐仓..收之。此策一行, 谷将不可胜食矣。”朝廷是向计,始置便籴司于大名,以向为提点刑狱兼其事。 武强有盗杀人而逸,尉捕平民抑使承,向覆其冤,脱六囚于死。入为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 9 制置解盐。盐足支十年,而岁调畦夫数千,向奏损其数。兼提举买马,监牧沙苑养马,岁得驹三百,而费 钱四千万,占田千顷。向请斥闲田予民,收租入以市之。乃置场于原、渭,以羡盐之直市马,于是马一岁 至万匹。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 北使久留都亭,数出不逊语,而云、应点兵,涿、易治道,佥谓必渝盟。向曰:“彼欲疆议速成,故 多张虚势以撼我。使者惧不如其请,故肆嫚言以侥倖取成。兵来不除道,其亦无能为也已。”后皆如向言。 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计算无遗策,用心至到,然甚者不能无病民,所上课间失实。时方尚功利,王安 石从中主之,御史数有言,不听也。向以是益得展奋其材业,至于论兵帝所,通畅明决,遂由文俗吏得大 用。及在政地,同列..质以西北事,则养威持重,未尝启其端,非常所以属望意。会诏民畜马,向既奉命, 旋知民不便,议欲改为。于是舒亶论向反覆无大臣体,斥知颍州。又改随州,卒,年六十六。元祐..中,录 其言,谥曰恭敏。 ①度支:官署名。魏晋始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节选自《宋史•薛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 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B.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 /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C.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 /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D.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 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北宋时仍指长安及周围地区。 B.坐仓,宋代诸军有余粮愿意卖给官府,计价付钱,入其米于官仓,称之为坐仓。 10 C.同列,本指同一班列和地位;也指同僚,与“序八州而朝同列”中“同列”义同。 D.元祐,宋哲宗年号,因元祐年间旧党当政,后又指宋党争中的旧党,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薛向大胆改革,获得朝廷认可。他指出河北买进粮食之法的弊端,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朝廷认可他的 计策,在大名设置便籴司,让他监管事务。 B. 薛向明察是非,秉公处理案件。武强有盗匪杀了人之后逃跑,县尉逮捕平民并强迫他们认罪,担任提 点刑狱的薛向为平民审察冤屈。 C. 薛向施政有方,为老百姓着想。他任开封度支判官时,上奏减少征调畦夫的数量;兼任提举买马时, 请求将空闲的田地租给农民耕种。 D. 薛向明察秋毫,洞察他国用心。北国的使者长期停留在都亭,出言不逊,并召集士兵,撕毁盟约,薛 向认为他们是虚张声势,想通过威胁动摇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4 分) (2)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4 分) 14.文章末尾说到薛向“遂由文俗吏得大用”,简要说明其“得大用”的原因。(3 分) 10.D 解答此题采用排除法,选项存在两处不同的断点。一处为“而不听若辈归”,其中“听”是“听让, 听凭”的意思,“若辈”是“听”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B 两项;另一处为“此武将不知变之 过也”,“不知变之过”的意-wqppyr思是“不知道变通的过错”,中间不能停顿,故排除 C 项。 11.C,“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同列应是前一个义项。 12.D“撕毁盟约”错,“佥谓必渝盟”是众人认为他们一定会违背盟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4 分) 度支每年要花费五百万缗的钱财(买粮),买得的粮食只值一半的价钱,其中的利润都进了商贩家里。 11 评分要点:“费钱:花费钱财”,“缗五百万”定语后置,“半直:值一半的价钱”,“赢:利润”,每点 1 分。 (2)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4 分) 张靖出使陕西回来,陈述薛向处理盐、马事务的失误。皇帝下诏让薛向到朝堂和他论辩,张靖无言以对, (朝廷)就治了他的罪。 评分要点:“制置:处理”,“诣阙:到朝堂/到朝廷/到京城”,“辞穷:无言以对”,“即罪之:(朝廷)就治 了他的罪”,每点 1 分。 14.文章末尾说到薛向“遂由文俗吏得大用”,简要说明其“得大用”的原因。(3 分) 【参考答案】才干器局超出常人;善于管理商业财政;王安石从中支持;朝廷论兵通达明断。 评分要点:一点一分,满三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薛向,字师正。因为祖父薛颜(荫恩)被授任太庙斋郎,又任为永寿主簿,代理京兆户曹。薛 向为鄜州知州。洪水淹没城邑,淹没房屋,死去的人很多。郡中士卒守延安,(他们)到主将那里请求回 家探视,没得到批准,(这些士兵)都逃跑了。回到家里,家人却没有存活的,他们聚集起来合谋做盗匪, 百姓大为恐慌。薛向派官员开导那些士兵说:“违反法令来奔赴急难,这是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但不让 你们回家,这是将领不知道变通的过错。赶快回去收溺死者的尸首,赦免你们擅自返回的罪过。”众人在 院子里哭泣感谢,全境才安定下来。薛向又陈述了河北买进粮食之法的弊端,认为:“度支每年要花费五 百万缗的钱财(买粮),买得的粮食只值一半的价钱,其中的利润都进了商贩家里。现在应当权衡情况, 遇到谷物贵的时候,则官府从澶、魏两地买进粮食,运载去供给边境;青黄不接时,则按当时买入的价格 卖出,来解救百姓的困乏;军粮有剩余的,就计价入官仓。这个政策一推行,粮食就会吃不完。”朝廷肯 定薛向的计策,开始在大名设置便籴司,任命薛向为提点刑狱同时掌管便籴司的事。_64 武强有盗匪杀了人之后逃跑,县尉逮捕平民并强迫他们认罪, 薛向审察了他们的冤屈,免了六个人 的死罪。入朝担任开封度支判官,代理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盐足够食用十年,但(朝廷)每年征调 数千个畦夫服役,薛向上奏朝廷减少畦夫的人数。兼任提举负责买马,监管沙苑养马,每年新增马驹三百 匹,但花费钱财四千万,占用田地千顷。薛向请求拨出闲置的田地租给百姓,(以便)收取租金来买马。 于是在原、渭两地设置马场,用盐税的剩余钱财买马,于是,一年马增至一万匹。张靖出使陕西回来,陈 述薛向处理盐、马事务的失误。皇帝下诏让薛向到朝堂和他论辩,张靖无言以对,(朝廷)就治了他的罪。 北使长时间停留在都邑中,多次说无礼的话,并在云州、应州招集士兵,在涿州、易州修筑道路,众 12 人认为他们一定会违背盟约。薛向说:“他们想使疆域的协议尽快达成,所以多方虚张声势来动摇我们的 军心。使者害怕我们不按照他们的请求办,所以恣意说轻侮的话来侥幸取得成功。军队来了(我们)不清 除道路,他们也无能为力。”后来都和薛向说的一样。薛向(办事的)才干器局超过常人,尤其擅长治理 商业和财政,谋划没有遗漏的地方,用心到了极点,然而有些过分的事不能不使百姓受害,所上交的赋税 有时与事实不符。当时正崇尚功效利益,王安石在朝中支持他,御史多次上言,朝廷也没有采纳。薛向因 此更能施展发挥自己的才干,以至于在皇上面前议论兵事,通晓事理,明达有决断,于是他凭借一般文官 的身份受到重用。等到他在朝廷时,同僚拿西北的事物来询问他,他就保持威严,谨慎持重,不曾说出那 具体的做法,不是众人所期望得到的意思。恰逢皇帝下诏让百姓养马,薛向奉命后,随即又认为这项政策 给百姓带来不便,于是进言要改变该政策,舒亶上疏说薛向做事反复无常没有大臣的样子,薛向被贬为颍 州知州。又改任随州知州,死时 66 岁。元祐年中,根据记录的他的言语,谥号恭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 白居易 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 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 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 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 13 16.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的“率尔而对”相比,本诗题中的“率尔”蕴含了哪些情感?(6 分) 【参考答案】 15.(3 分)B(没有缓解之意) 16.(6 分)①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2 分)。②白居易的“率尔”有 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 的情怀。(2 分);“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表现他自嘲背后隐 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2 分)。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儒家一贯注重内省法,《荀子·劝学》中“ , ”两句就劝告读书人 要在内心不断省察自己以提升自身道德和学识方面的修养。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描写月光清澈无 边,又暗含鱼雁不能传递音讯之意。 (3)苏轼的《石钟山记》中,“ , ”两句话强调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表现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事 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古人用器制器,目的其实并非是仅限于器物本身,而是为了重在以器载道。如鼎有方圆之别,圆鼎象 天,方鼎象地。古礼祭天以犊,故圆鼎盛肉;地载万物,遂方鼎盛谷,是谓粢盛而名“齍”。或铭写“大 禾”,为后稷农官。簋也有圆器方座的形制,上圆下方,同样是在借器物再现天圆地方。宇宙间以天地为 14 大, , , ,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必然影响到相应 的器用制度。一年四季寒暑更替,阴阳消长,这意味着器用只有合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变化, 人们才可能通过器用之顺调,谋诸天地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大备之盛德。 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器非止为器,而是知识与思想的载体。这些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 先民的超凡智慧。显然,如果人们仅满足于对器物形制特点的描述,不能通过器见人睹事,那么我们就会 与己身文明的精蕴失之交臂。目见以器,心怀以道,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时所必须抱有的态度。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作者说“目见以器,心怀以道”,下列各项中对“器”与“道”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借这种方廉之器称赞 子贡方正不阿的个性。 B.“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昼夜更迭,春秋代序,时间从来不欺不背,“圭”作为度量影长的尺子, 被古人赋予诚信之意。 C.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宥器”是国君置于座位右边的器皿,借以 警诫保持中正平和之态。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举起的环形有缺口的玉玦,也可以用于送给想要重 新召回并任用的被贬官员。 19.请为文中空白处的语句进行排序,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写序号)(3 分) ①天覆地载 ②表现天地便成为他们最普遍的追求 ③以生万物 ④故古人制器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参考答案】 18.(3 分)D(“玦”喻指“决绝”,与起用被贬官员意思相反。起用被贬官员多送玉环。) 19.(3 分)①③④② 评分建议:①③连贯 1 分,④②连贯 1 分,①③与④②连贯 1 分。 15 20.(3 分)古人制器用器,目的其实并非仅限于器物本身,而是重在以器载道。 评分建议: 每个分句 1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研学”和“旅行”是研学旅行的两大基本要素, ① ,更不可失衡。如果忽视“研学”, 就会成为游而不学;如果舍弃“旅行”,就会与常规课堂教育无异。而仅仅从时间上平等分配,也不能处理 好二者的关系,必须要在课程设置时,切实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寓学于游”。 研学旅行要在研学内容设置方面加入自主、开放、动态元素,研学活动的设置不宜严苛刻板, ② 。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多样化体验,自主获得游学经验,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动态获取知识经验留 下必要的空间。 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 ③ 。像观赏自然景观、考察历史文化古迹、 品鉴语言文化、体验职业生活等,都是学生在真实、复杂、多元的情境中展开的。将研学旅行情景记忆与 课堂知识运用结合,必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研学旅行功效。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22.学校打算组织高二学生开展“绍兴兰亭文化研学旅行”,请结合上述材料,为该活动写一段推介词。要 求:句式整齐,不超过 45 个字。(5 分) 【参考答案】 21.(6 分)①两者不可或缺;②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有自主安排的空间”得 1 分);③都离不开实地考察。 评分建议: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5 分)示例一:茂林修竹中,赏读诗歌碑文;右军鹅池边,挥毫入木三分;曲水流觞处,领略名士精神。 示例二:茂林修竹,欣赏自然之美;右军碑文,感受书法之美;曲水流觞,领略魏晋风流。 评分建议: 答案要体现研学旅行特点、兰亭文化,符合推介词写作要求,句式整齐,符合字数要求。 答两句得 3 分,答三句得 5 分。 16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 1921 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 1950 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的英雄精神; 2020 年: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 “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21 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囯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 接力。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团委准备举行“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学校团委给全校学 生写一篇倡议书。 (2)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座谈会,请你以高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 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解读材料:本题围绕“时代与精神”铺设材料,从 1921 年的“红船精神”到 2021 年的“三牛精神”, 17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精神的代表,一百年间,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囯精神”,这些精神各有其时代的特 色,代表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也有其共性的特征,考生既要看到这些精神的不同点,更要挖掘它 们内在的相同点,而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即“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 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提示我们,这种“中国精神”永不过时,长存常新,需要我们一代代传 承和发扬下去。 解读任务: 任务一:写作形式是“倡议书”,身份是“代表学校团委”,倡议对象是“复兴中学学生”,主题是“传 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 任务二:写作形式是“发言稿”,身份是“高中学生”,情境是“共青团某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主题 是“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 任务部分明确指出“联系现实”进行写作,这就要求考生不管选择哪一个写作任务,文中都要有“我”, 要有情境感,要展现时代机遇与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立意】 1.弘扬中国精神,踏上新征程 2.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3.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4.中国精神长存常新 【素材】 1. 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要传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气魄与胸襟。儒家“仁”“和”的思想胸怀人 民,和则“大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胸怀自然,尊重自然;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大爱无疆, 热爱和平,他们启示我们要想进步与发展,就要胸怀世界、自然。 2.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要传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屈原“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执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谭嗣同“有 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无畏。 正是这种种精神,挺起了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我们 18 要像范仲俺“先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像岳飞“精忠报国”,要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我们传承中国精神,更要传承“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创精神。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人间天堂的苏州园林;有巍峨的青藏高原,广袤的塞 北高原;更有如玉带般翩飞的长江,锋芒般倚天的珠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翻天 巨变,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一日千里。由于您的强大,长江三峡工程得以建成;由于您的强大,08 年奥 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您的强大,2010 年世博得以成功举办;由于您强大,“神舟号”和“嫦娥号” 得以成功发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您开拓 创新的羽翼,相信您你的未来将与日同辉! 4. 坚韧不拔、永不服输是内蕴的品格。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与山海相争相斗频频现于我们的神话故 事中,日复一日地渗透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坚韧坚忍,咬牙坚持,决不低头,体现的是气节,是品格。 或许这股蕴于内心的刚强气魄难以看见,但正因为有它,方有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有近代风云 百年战乱屹立不倒,有新时代不甘落后迎头赶上。坚韧不拔是内蕴的风骨,有它方可有铮铮的铁骨。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9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