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第九次模拟语文试题 答案+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第九次模拟语文试题 答案+范文

ID:697122

大小:11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校对人:高三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 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 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 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更有的 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材料二: 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 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 ? 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 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中国神话哪些精神与“中国梦”相通?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侯, 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今天我们 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 处置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 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中国神话对当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 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治水精神、精卫填海精神,都是 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辆,这些神话的 创造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精神,屠呦呦亲自服用青蒿素, 。古老的神 话与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是高度的精神一致。神话的精神不是低端的,而是崇高的,神农尝百草是一 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继承的精神。 (摘编自施晨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与发扬如何做得 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 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作,“潘多拉的盒子”和“特洛伊木马”,更成 为彼人的日常用语。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 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视。 譬如,西方神话中众神大抵不以道德的化身出现,相反都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宙斯的风流,赫拉 的嫉妒,神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这使得那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更像“人话”。但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具 有与生俱来的恒定神性,是人所敬畏的初祖,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 成星辰等,所带出的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其显得更像“神话”。 西方神话通常崇力,赞美“力拔山兮”的力者,他们血统高贵,通过力战取得王位。中国神话不同, 神大多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太在乎出身,《山海经》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身世可谓显赫,但神话 对此不多夸饰,神话专注于神的严以律己,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精 神。他们通常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而多是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受地域特质与海洋文明的影响,古希腊神话多写自然对人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神三番五次想毁掉 人类,而人偏能为大自然的伟力反激出不屈的斗志,在此过程中,一种“人神对立”的观念得以逐渐形成。 相比之下,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农耕文明使得顺天而行,和谐有序成为华夏初民的思想主宰。大自然幻化的 诸神在其眼里,首先不体现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更多成为可以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 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因此,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立。 凡此中西对比之于今人汲取神话资源创生重构无疑深具意义。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 既是它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它的终点。这或许正是传统种话之于今天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汪涌豪《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解释了炎帝被称为“医药之神”的原因。 B. 清明时对黄帝和炎帝的祭祀,体现了祖先神灵道德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C.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很多作家创作的宝库。 D. 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 2.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话昭示的精神既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文学的终点。 B. 诸神的恒定神性和“人神对立”的观念,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的神话则一般不具备这些特点。 C. 《山海经》中关于夸父的记载,说明中国的神也会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中国的神话不以此为关注点。 D. 只有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掘本民族神话的元素,才能清楚区别中国和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质。 3. 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 ) A. 女娲炼石补天,挽救苍生,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B. 后羿被父母抛弃,在山林中长大——太阳神的儿子法厄同一时冲动,使太阳陨落 C. 嫦娥成仙心切,偷吃不死药,飞上月宫——神母赫拉派阿尔戈斯看守情敌伊娥 D. 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的惩罚 4. 请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写两个横线处的空白。 5. 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C 4. (1)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2)是一次神农尝百草精神的践行。 5. ①突出炎帝神话中与“中国梦”相通的内容,如勇尝百草与“中国梦”中救世拯民的情怀和自我牺牲的 精神;②要突出炎帝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如教种五谷体现农耕文明顺天而行,和谐有序的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 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 月 1 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 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 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 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 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 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 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 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 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 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 10 万 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 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 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 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 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 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 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 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 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 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 1958 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 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 40 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 24 个年头,时在 1945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开过 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 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 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 71 个年头,1992 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 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 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 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 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 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 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 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 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 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 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 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 毛泽东 1958 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 40 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 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 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 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 开船。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 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 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 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 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 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 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9. 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C 7. B 8. ①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9. 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 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 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 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 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 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 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 越进超授,群议谓何?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慈。”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今顺民 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缙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赈灾为福。又应省 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适馈送当免免之;沉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元和 初,再迁尚书右丞。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变捕诘, 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遣使,皆不听。奏曰:“臣职司辇侧,当 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元和十年六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并伤议臣 装度。时淮夷逆命,凶威方炽。言事者继上章,疏请罢兵。是时盗贼窃发,人情甚慈,独孟容诣中书省雪 涕而言曰:“昔汉廷有一汲路,奸臣寝谋。今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然转祸为 福,此其时也。莫若上闻,起装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后敦日,装度果为相,而下诏行诛。 许孟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采。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号为宪。 【注】①好畸:地名。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 B.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 C.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 D.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 课最,古时朝廷对官史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课”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考核。 D. 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孟容能言善辩,勇敢无畏。李纳造反,三批使者都没有说服他。许孟容给李纳讲明逆顺的祸福关系。 李纳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 B. 许孟容刚正不阿,不惧权贵。皇帝越级破格提拔没有功劳的齐总,许孟容极力反对,并且和王武陵发生 争论,于是皇上下诏停办此事。 C. 许孟容体恤民意,以民为本。大旱之年,皇帝斋居损膳,许孟容还建议圣上应在关防、徭役、赋税、讼 狱等方面反躬自省,顺民奉天。 D. 许孟容坚守正义,忤逆圣意。许孟容逮捕借钱不还的李昱,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并两次派 使者督促,许孟容都没有听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2)臣职司辇侧,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14. 许孟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采”,在裴度为相这件事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扰乱了法治。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 (2)我是在皇上身边任职的,应当替皇上抑制豪强。钱还没有全部缴纳,李昱不可能得到。 14. ①深谙历史,援引古人例证,以“汲黯”为例,增加说服力。②廓清时局,分析当前大势,正确指出国 家所处境地。③有胆有谋,力荐裴度为相,讨伐叛党,稳定时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 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 回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写出夜一片寂静,表 现词人内心极度孤寂。 B. 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有花间遗风,骨子里 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 C. 词的下片写词人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虽酒未到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 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D. 词中综合运用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16. 本词下阕重在写“愁”,请简要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 【答案】15. A 16. 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 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 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 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 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 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 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 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做好路途遥远的准备。 (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飞虫和米粒寄寓自己对人生之短暂、人之渺小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书写酒可以遣愁,杜甫 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表达无酒悲愁,难以排遣。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唯有杜康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 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勒奋,创造了_____ 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 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 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_______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 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______地侵犯休息、健康权 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 障、更有尊严,让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 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______,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上掉馅饼”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B.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基点 B.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肆无忌惮 基调 C.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基调 D.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随心所欲 基点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B 20.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障、 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 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 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 80 字。 【答案】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 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 80 后以及 90 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2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答案】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认识:物质决定精神。人们只有物质富裕了,才会精 神上的追求。在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也有类似的主张。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却一直未被真正接受,曾绝粮陈蔡,陷于困境。对此, 子贡主张变通,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适度降低要求;颜回则主张坚守, 他认为即使学说不被接受,也应坚持正道,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学校举行辩题为“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反方观点是“面对困境不应变通”。假如你是一辩选手,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 篇立论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格式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的正方一辩,关于“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面对困 境应该变通。 所谓变通,是指依据不同情况,做非原则性的变动。子贡主张变通,是建立在孔子师生在推行“仁政” 思想时陷于困境的基础上,子贡的主张变通,“适度降低要求”,并没有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原则性的变动, 其目的还是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孔子的“仁政”思想。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孔子用实践行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事实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是一个面对困境能够做出变通的践行者。面对周游列国也无法实 现他的“仁政”思想的困境,孔子在发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感叹之后,做出了变通,回到家乡用整 理编订文献的方式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被后世尊为“至 圣”“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们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翻开我们党的发展史,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革命发展的困境,我党做出了变通,提出了“农村 包围城市”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下了基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面对国家 发展的困境,我党又做出了变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为我国的快 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真正使我们中国人由“站起来”到“富起来”。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当前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面对家乡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的发展困境,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 民做出了变通,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面对当前严峻的“抗 疫”形式,如果不进行变通,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还是坚持“各人自 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望就如同水中月、 镜中花。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们的学习生活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尽管学习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但如果只打疲劳战,不讲究科学安排,即使你一天 24 小时都用在学习上, 那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倒退。面对学习上的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习累了,要变通,要休息,要锻 炼,休息、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能更高效地学习。自己一个人钻研问题久了,没效果,要变通,要问老 师,要问同学,问老师、同学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