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697121

大小:12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 2018 级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 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 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早期儒家的“四民”论中贯穿着对“士志于道”之价值命题的认同。 在此种意义上,对“道”的拥有被阐释为士人的身份特质,并成为其居于“四民”之首的内在根据。士人 由此被视为承担道德责任,特别是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其责任内涵即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至于其内在根源,则被儒家归结为职业的分化。士人因其职业——“学”而能够体悟并获得 “道”,农、工、商则因职业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自然无法与“道”发生连结。由此,早期儒家 基于身份等级建构了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并在思想史中得到了持续的响应。 至明代,士人身份开始突破“学”与“职”的限制,“四民”论由此出现了第一个转向,其标志即王 阳明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一观念的提出,意味着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获得了看似平等 的地位。虽然王阳明无法完全突破职业的等级层分,要求普通民众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但使以士人为社 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开始松动。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进一步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之间接责任,从而使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结构发生了根本 性松动。 “四民论”的第二个转向是晚清时期“四民皆士”观念的出现。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下, 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四民皆士”观念由此得以推出。 在相关论述中,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议论最具典型性。通过对士人身份特质的解构,他基于身份 平等建构了一个社会责任主体的多维结构。首先,他在身份观念上彻底突破了“学”与“职”的限制。他 说:“士者学子之称”,即士为知识与技能拥有者的通称,而非特指“学习道艺”者。如果变革教育体制, 使农、工、商、兵等皆如士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 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由此遭到了外在解构。梁启超还通过对“学”之内容的重构实现了对士人身份的内在 解构。他认为,士人应以“行新政、抵外侮”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完全突破了儒家之“道”的框架,所有 职业群体皆可因“学”而与“道”发生连结。但梁启超并没有完全否定“士志于道”的传统,而是将之转 换为责任的层次之分。因此,完全平等的社会责任主体并没有完全得以建构。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四民皆工”的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建构。如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 中说:“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等地被 视为劳工中的一分子。至此,社会责任主体完全突破了职业差异而实现了平等,所谓责任大小之分亦不复 存在。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并经过革命的实践,人民平等地成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历 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继红《“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所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明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只能由士人来担当。 B. 王阳明指出“四民”虽有职业差异,但都可与“道”连接,并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 C. 梁启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都可称士,由此从外在解构了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 D. 在“四民皆工”的观念里,劳动者既没有职业的差异,也无社会地位和责任的区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四民”论转向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历史上人们对社会责任主体认知变化的过程。 B. 第二段引用王阳明和顾炎武的观点,是为了说明突破士人身份限制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 C. 第三段以梁启超的议论为例,指出了“四民皆士”观念的进步意义和局限,具有辩证性。 D. 文章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四民”观的社会责任内涵,肯定了“四民皆工”的进步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早期儒家看来,农、工、商因为职业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所以无法承担天下国家的社会责 任。 B. 虽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只是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的间接责任,但这还是动摇了传统社会责任结 构。 C. 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中,传统“四民”结构的解体,导致儒家价值体系受到空前质疑与挑 战。 D. 梁启超从“士”和“学”两个方面,通过由外而内的内容建构实现了对传统单一社会责任主体观念的解 构。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孟子所说……表明……”错误,原文第一段信息为“早期儒家的‘四民’论中贯穿着对‘士志于道’ 之价值命题的认同……在此种意义上对‘道’的拥有被阐释为士人的身份特质……士人由此被视为承担道 德责任,特别是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其责任内涵即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可知士人由此(士志于道)被视为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选项张冠李戴偷换信息,文中只是说 士人“其责任内涵”与孟子所言表达意思相同而已,这是客观上相同,或者只是巧合而已,故不能说孟子 的话表明(主观想要)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只能由士人来担当。选项曲解文意。 B.“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错误。原文第三段结尾说“完全平等的社会责任主体并没有完全得以建构”, 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平等”表达绝对。 D.“没有职业的差异”错误,原文结尾段信息是“社会责任主体完全突破了职业差异而实现了平等”,可 见不是没有职业差异。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突破士人身份限制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错误。是为了说明士人身份开始突破“学”与 “职”的限制。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C.“传统‘四民’结构的解体,导致儒家价值体系受到空前质疑与挑战”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为“在列 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下,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都是“列强入侵、西学东渐 的晚清变局”的结果,可以理解成并列或者承接关系,不能主观臆断为因果关系 。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 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发展阶段,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 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材料二: 曾经“教育下乡”为农村脱贫开出良方;如今要让贫困断“根”,还需要用上“教育”这个“实招”, 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普遍性问题,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 骨”。 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充分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才 能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含金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些乡村学校曾经面临空心化:师资薄弱、 生源流失。2019 年退出贫困县序列的琼中县,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师资、做好控辍保学……随着教学 质量的提升,琼中县吸引了超过 3000 名中小学生回流。事实上,琼中县校园里学生的琅琅书声,已经成为 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摘编自李群《在“朗朗书声”中托举乡村未来》) 材料三 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 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 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 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 秀才”。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尽快满足需要。 (摘编自向秋《人才振兴,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材料四: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佛山与凉山密切配合,力推产业协作,激发内生动力,为帮扶地区乡村振兴注入 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佛山先后投入 4.64 亿元财政帮扶资金,引导 96 家企业落地凉山,创建 400 多个产业项 目,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佛山还扎实推进“领头雁计划”,培训援建新村第一书记 139 名、发展带头人 1238 名。既要“一人就 业、全家脱贫”,更要“一人带头、全村致富”。同时,佛山选派骨干教师,建立凉山普通高中“佛山班” 教学示范点,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希望种子”。 进入新的阶段,佛山与凉山两地协同创新与日俱增。依托凉山资源禀赋,佛山用建设工业园区思维, 帮助凉山启动 31 个农林业园区,并通过电商平台、数字营销等新途径,让凉山名优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粤 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市场。目前,“佛山企业+凉山资源”“沿海总部+西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初具雏形。 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表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新路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佛山凉山结对子——摘掉贫困帽协作不歇脚》) 4. 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基础和关键。 B. 乡村振兴要和脱贫攻坚做好衔接过渡,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 生态、组织振兴。 C. 乡村振兴要继续发挥好教育的关键作用,只有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乡村振兴 才更有“含金量”。 D.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培养,在重点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发现和发掘“农创客”“田 秀才”等特殊人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当前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背景、内容和意义,据此可知乡村振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 现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B. 材料二中,通过改善当地教育走出贫困的海南琼中县,继续走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的道路, 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从教育和人才的角度来谈乡村振兴的路径,两则材料都指出了现实的问题,并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 D. 材料四中,佛山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经验,依托凉山当地资源帮助建设农林业园区,探索出“企业+资 源”“沿海+西部”等合作模式。 6. 海南琼中和四川凉山的乡村振兴实践可以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有效衔接,既巩固脱贫成果,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②要坚 持走人才振兴和教育振兴的道路,强化师资建设,培养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接班人;③创新乡村 振兴的合作模式,走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新路。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在重点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发现和发掘‘农创客’‘田秀才’等特殊人才”与原 文有出入。原文为“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 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与“培养科 技人才、管理人才”相对应的应该是“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继续走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的道路”表述不准确,原文为“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 壮骨’”,应是“优质教育”。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四第一段“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佛山与凉山密切配合,力推产业协作,激发内生动力,为帮扶地区 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可知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有效衔接,既巩固脱贫成果,又为乡村振 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由材料三第二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 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 秀才’”材料二第二段“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充分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提 高农村教育质量,才能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含金量””材料四第二段“佛山还扎实推进‘领头雁计划’, 培训援建新村第一书记 139 名、发展带头人 1238 名。……同时,佛山选派骨干教师,建立凉山普通高中‘佛 山班’教学示范点,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希望种子’”可知,要坚持走人才振兴和教育振兴的道路,强 化师资建设,培养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接班人; 由材料四最后一段“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优势 互补、互惠共赢的新路子”可知要创新乡村振兴的合作模式,走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惠 共赢的新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 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地 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 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 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安详的把捎马子放下,而后趴下恭恭敬 敬的给佛像磕头。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 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 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 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来到一个小院。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后面。 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 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 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 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 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 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 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 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 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 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事!” 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我的事很多,可也很简单。 我不必告诉你一件一件的,我都做过什么。我倒真高兴能告诉你,我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变化是生长的阶 段。我并没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是像个小孩,或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危险困苦也就 都不可怕了,因为我的眼是看着远处,我不必再老咬着牙,拧着眉了,而可以既不着急,又不妥协的往前 干去;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心思,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能自信了。是的,今天我没有, 将来也不会,皈依佛法;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 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 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 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 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钱老人。 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可是,他鼓不起勇气来说了。事实,假若没有个以思想作线索的 纲领,不过是一些零散的砖头瓦块,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老三伸了伸腿。“钱伯伯,用不着说了吧?我也正在变!” “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 有的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 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诗人很快就认出走进佛堂的是瑞全,但出于警惕并没有立刻上前相认,这也是为了考验现在的瑞全是 否具备应有的谨慎。 B. 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人“点了点头”“唇动了动”“瘪着嘴一笑”,外在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 现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 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 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 D. 小说以瑞全和钱老人的重逢为主要内容,写的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但由于苦难深重的故事背景而 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8. 请简要分析瑞全见到钱诗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对同一个人使用了“诗人”“伯伯”“老人”三种称谓,这三种称谓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 析。 【答案】7. C 8. 惊喜而激动:从咳嗽声听出是钱诗人时,“钱伯伯”三字立刻冲到嘴边;小屋里见到 钱诗人时,不顾行李,手马上握到了一起,叫了声“钱伯伯”后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语言。 震惊又愤怒:看到钱伯伯的狼狈样子,感到惊讶;知道是日本人造成的后,他“猛地立起来”,“眼盯着 老人的脑门”,深感震惊又愤怒。 痛快与兴奋:受到钱伯伯启发和鼓舞,在倾诉中感受到痛快和兴奋,他无须顾忌什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与批评。 9. “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的清高的诗人,却要遭受日寇的毒刑并因此反抗,“诗人”这 一称谓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伯伯”显示叙述视角转为瑞全,这样安排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也可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老人”的称谓再次回到全知视角,有助于“钱老人”的个体形象上升为战争中坚强和觉醒起来的众多老 人的群体形象。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错。原文说“他想把入狱受刑的 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 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可见,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是因为他认为瑞全知道流血和死亡的事, 并且他认为自己和家人的事不值得说。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1)根据“老人……,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 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 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 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分析,瑞全从咳嗽声听出是钱诗人时,“钱伯伯”三字立刻冲到嘴边,但是他没有 叫出声。等到他在小屋里见到钱诗人时,他不顾行李,手马上握到了一起,叫了声“钱伯伯”后就想不起 任何别的语言,这表明瑞全见到钱诗人后惊喜而激动的心情。 (2)根据“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 伯”分析,瑞全看到钱伯伯的狼狈样子,感到十分惊讶;再根据“‘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 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 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 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分析,当瑞全知道老人的变化是日本人造成之后,他“猛地 立起来”,“眼盯着老人的脑门”的动作和神态,表明瑞全此时既震惊又愤怒的内心活动。 (3)根据“‘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 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分析, 瑞全受到钱伯伯启发和鼓舞,在倾诉中感受到痛快和兴奋,他无须顾忌什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使用不同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1)分析“诗人”这一称谓的作用 由“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 与陈古的图书”“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 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分析,“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的清高的诗人,却要遭受日寇 的毒刑并因此反抗,“诗人”这一称谓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2)分析“伯伯”这一称谓的作用 由“‘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 起任何别的话来”“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 认出街道与方向”“‘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 事”“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 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 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分析,从“诗人”到“伯伯”的成为,显示叙述视角转为瑞 全,这样安排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也可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分析“老人”这一称谓的作用 由“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 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 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 钱老人”“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分析,“老人”的称谓再次回到全知视角,有助于“钱老 人”的个体形象上升为战争中坚强和觉醒起来的众多老人的群体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孝宗皇帝,讳祐堂,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 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二 十三年八月,宪宗崩。九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弘治二年春,收已故内臣赐田,给百姓,免 陕西被灾秋粮三分之二。三年,户部请免南畿、湖广税粮。上曰:“凶岁义当损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 何。”悉从之。命天下预备仓积粟,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停工役,罢 内官烧造瓷器,罢明年上元..灯火。四年春二月,敕法司曰:“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 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务存心仁恕持法公平详审其情罪所当,庶不背于古圣人钦恤之 训。”十七年八月,命天下抚、按、三司官奏军民利病,士民建言可采者,所司以闻。召马文升、戴珊于 暖阁,谕以明年考察,务访实迹,以求至当。谕讲官..进讲直言毋讳。十八年二月,谕户、兵、工三部曰: “方今生齿渐繁,而户口、军伍日就耗损,此皆官司抚恤无方、因仍苟且所致。其悉议弊政以闻。”甲申, 帝不豫。五月庚寅,大渐,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辛卯,崩于乾清宫。六月,上尊谥,庙 号孝宗。赞曰: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 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节选自《明史·孝宗朱祐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务存心仁 恕/持法公平/ B. 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务存心仁 恕/持法公平/ C. 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务存心仁 恕/持法公平/ D. 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务存心仁 恕/持法公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储意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 上元,正月十五,又称元夕或元宵,这一天我国民间有赏花灯、祭祀祖先的习俗。 C. 讲官是为皇帝经筵进讲之官,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 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顾命大臣被帝王托以辅政重任,甚至可以决定新帝的废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孝宗幼年不幸,不为宪宗所知。当时万贵妃独占宠爱,宫中没人敢提及他的出生,直至太子去世后, 宪宗才知道这件事。 B. 明孝宗爱惜百姓,多次减免税赋。他收回已故内臣的赐田,交付给百姓,还于灾荒之年减免陕西、南畿、 湖广等地的税粮。 C. 明孝宗注重积贮,积极倡导节俭。他禁止内府加派供皇上所用物料,停止工役,不准再为宫内烧造瓷器, 还取消次年上元灯火。 D. 明孝宗勤于政务,主动了解民情。他要求地方官员报告军民疾苦,百姓若有好的建言也可上报,又安排 大臣对建议实地考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凶岁义当损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何。”悉从之。 (2)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皇上说:“灾荒之年按道 理应当损上益下。如果一定要收满所定之额,那困苦的老百姓怎么办?” 全部依从其请求。 (2)到了成化以来,(天下)号称为太平无事,但清平安定则容易沉溺于怠惰玩乐,富庶强盛则渐渐招致骄 傲奢侈。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重囚”是“审录”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 除 AC。“宽之于终”“谨之于始”是对称结构,“与其……孰若”表选择的连词,在“孰若”前面断开, 排除 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过去因天气显示奇特,命天下各部门审查重大囚犯,发配派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 其到最后宽免,不如一开始就谨慎。此后两京三法律部门及天下问刑官,务必诚心仁慈宽恕,执法公平。”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祭祀祖先的习俗”说法错误,元宵节活动有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并不包括祭祀祖先。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又安排大臣对建议实地考察”错误,原文是说士民建议可以采纳的,所在部门要上报。并没有说对百 姓的建议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的是官员的政绩。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凶岁”,灾荒之年;“义”,公正合宜的道理;“病民”,困苦的老百姓; (2)“号”,号称;“晏”,同“宴”,安定,安乐,这里指政治清平;“耽”,沉溺。 参考译文 孝宗皇帝,名叫朱祐樘,宪宗第三子。其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1470)七月生朱祐樘于西宫。当时, 万贵妃得宠于宪宗,宫中敢怒不敢说。悼恭太子死后,宪宗才知道祐樘一事,在周太后宫中抚养朱祐樘。 成化十一年(1475),命令礼部取名,大学士商辂等因此请求设立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宪宗死。 九月,朱祐樘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弘治二年(1489)春,收回已死内臣赐田给百姓,免陕西遭 灾秋粮三分之二。弘治三年,户部请求减免南畿、湖广税粮。孝宗说:“凶年应当损上益下。假若一定要 收取盈余,如同百姓生病一样。”全部同意减免。命天下预备仓库积蓄粮食,以居民组织多少规定数额, 不满额的判罪。禁止内府加派皇上御用物料,停工役,停止内官烧造瓷器,免明年上元节灯火。弘治四年 春二月,命令法官说:“过去因天气显示奇特,命天下各部门审查重大囚犯,发配派遣数十百人。朕以为 与其到最后宽免,不如一开始就谨慎。此后两京三法律部门及天下问刑官,务必诚心仁慈宽恕,执法公平, 详细适当审查其罪行,使百姓不违背古圣人宽恤之训。”弘治十七年八月,命天下抚、按、三司官陈奏军 民利弊,士民建议可以采纳的,所在部门要上报。在暖阁召见马文升、戴珊,告谕他们明年考察一定要查 访实绩,以求准确妥当。告谕讲官进讲可以直言不讳。十八年二月,告诉户、兵、工三部说:“如今人口 逐渐增多,而户口、军士日趋损耗,这都是官吏抚恤无方、苟且不负责所造成。你们应全部讨论弊政上报。” 四月二十九日,孝宗身体不舒服。五月六日,病危,召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接受照管皇室的命令。 七日,死于乾清宫。六月,上尊谥,庙号孝宗。评论:至成化以来,号称太平无事,然而安乐则容易沉溺 于怠慢贪玩,富强则会逐渐滋生骄奢。孝宗独能谦逊,节俭有度,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于保国泰持民盈之 道,使朝政太平、安定有序,民物康富。《易》经说:“没有平地就没有山坡,没有往来就没有复回,只有 艰贞是不会错的。”知此道理者,只有孝宗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子 李璟 菡萏①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②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注】①菡萏:出自《尔雅》,荷花别称。②鸡塞,即鸡鹿塞,古塞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残”字统摄全篇,起笔既暗含荷花之美好,又突出香消叶残之惨状。 B. 秋风在绿波间回旋,似乎无情之物也因为零落景象而愁苦徘徊。 C. 韶光已逝,容颜老去,词人不仅写出自然季候之残,还写出人生消逝的哀感。 D. 下片描写思妇形象,无限悲情却以“倚栏干”三字收尾,戛然而止留有余韵。 15. 王安石与黄庭坚论词时,认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是南唐词中最好的两句,请 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1)征夫远在塞北,久不归来,深闺少妇只能同他在梦中相见。梦醒后听到楼外细 雨之声,更增添她的愁闷之情。(2)这两句由室外而及室内,从外面的细雨写到梦醒后的楼中人,表达了 思妇孤寂、愁苦之情。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以‘残’字统摄全篇”错。统领全文的不是“残”字,应该是“愁”。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1)赏析诗句的内容。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着重抒情。下片的首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托梦境诉哀 情。 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渺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之中。 这两句全是思妇之情,也全是思妇之词。 前句中的“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代指边塞荒凉远戍之地。客子征夫,远游塞北,久不归来,深闺少妇 只能同他在梦中相见。“梦回”后发现楼外细雨之声,更增添了几分愁闷。前句并非实写,而是写思妇一 梦醒来,室外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 绵,思亦绵绵”。 “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 映衬了思妇内心的寂寞、孤清。 (2)赏析诗句的手法。 这两句由室外写到室内,从外面下绵绵细雨雨写到楼中人梦醒。这正是从恍惚梦境中乍回到现实环境时的 具体感受,把深闺中孤寂、愁苦的思妇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鸟为喻表达志向,表明自古以来君子小人不可同群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把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晋文学家张季鹰以“使我身后有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道出无意功名的心声,诸葛亮《出师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无意功名的初衷。 【答案】 (1). 鸷鸟之不群兮 (2). 自前世而固然 (3). 管弦呕哑 (4). 多于市人之言语 (5). 苟全性命与乱世 (6).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鸷、呕哑、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三星堆遗址二次考古发掘成果公布。一时间,不但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各类自媒体更是热情高 涨。三星堆此次成为热搜,________与当下媒体传播环境的变革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公众对古文明 兴趣的提升。 网络平台是当下文化话题的__________。有关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的短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很快就 达到了几十万,网友纷纷转发并关注。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而冲上了热搜前沿的,还有所谓三星堆来源于 外星文明。平时不太为公众熟知的文物保护,确实需要與论热度,但热度不能代替真实度。_______三星堆 的传播变成了一场哗众取宠的狂欢,就会走入过度娱乐化的死胡同。当然,考古并不排斥想象力。出土的 文物不会说话,古人留下的信息也总是________。我们需要用想象力来弥合认知缝隙,获得一幅完整的图 景,读懂先民留下的文明“密码”,从已知向未知不断进发。然而,想象力可以没有边界,却必须有根基。 一切真正的瑰丽想象都是科学精神伸向天空的臂膀,绝不是故弄玄虚或装神弄鬼的乖张。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 集散地 只要 支离破碎 B. 固然 聚集地 只要 七零八落 C. 固然 集散地 如果 支离破碎 D. 虽然 聚集地 如果 七零八落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谓外星文明来源的说法,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也随着三星堆冲上了热搜前沿。 B. 所谓三星堆来源于外星文明的说法,也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而冲上了热搜前沿。 C. 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冲上热搜前沿的,还有三星堆来源于所谓外星文明的说法。 D. 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随着所谓三星堆而冲上热搜前沿的还有来源于外星文明。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B. 从马里到南苏丹,从利比亚到黎巴嫩……肩负维和重任的中国“蓝盔”砥砺前行。 C. 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虽然: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 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肯定乙事实。语境中“三星堆成为热搜”与“当下媒体传播环境的变 革”“公众对古文明兴趣的提升”都有关联,故应选择“固然”。 第二空,集散地:大宗物产集中运销的地方。聚集地:集合的地方。语境指网络平台是当下文化话题集中 的地方,用的是比喻性的说法,故应选择“集散地”。 第三空,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常用“就”或“便”呼应)。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语境中“三 星堆的传播变成了一场哗众取宠的狂欢”表假设,故应选择“如果”。 第四空,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七零八落:是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 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语境中修饰的是信息,故应选择“支离破碎”。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因符合网络流量法则而冲上了热搜前沿的,还有所谓三星堆来源于外星文明”有以下几处 语病: ①成分残缺。“所谓三星堆来源于外星文明”缺少宾语,改为“所谓三星堆来源于外星文明的说法”。 ②语序不当。“冲上了热搜前沿”的是“三星堆来源于外星文明的说法”,故前后语序调换。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是喻体; A.表示特殊含义,是喻体;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引用; D.表示反语,有讽刺意味。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潮汐发电是一种水力发电的形式,利用潮汐海面的升降,自其中取得能量。潮汐发电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①______,至少要有几米;二是海岸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并可进行土建工程。潮汐发电是在海 湾筑一条大坝,以形成天然水库,水轮发电机组就装在拦海大坝里。②______,水库开始蓄水;当海水的 水位下落时,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③______,堤坝出水口处的水轮发电机组受到流动海水的驱动而发 电。 【答案】 (1). 一是潮汐的升降幅度必须大 (2). 当海水的水位上涨时 (3). 形成一定的落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具备两个条件”“二是海岸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可知句式上应是“一是……必 须……”;内容上结合前文“利用潮汐海面的升降,自其中取得能量”可知这里可以填:一是潮汐的升降 幅度必须大。 第二空由结合下文“当海水的水位下落时”可知这里是指海水的水位上涨,水库开始蓄水,所以填:当海 水的水位上涨时。 第三空结合“当海水的水位下落时”可知“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会形成落差,也符合后文“堤坝出 水口处的水轮发电机组受到流动海水的驱动而发电”,所以这里填:形成一定的落差。 注意表达简洁,不超过字数。 21. 日前,四川天府新区“以公园城市之名——天府新区 LOGO 全民设计大赛”正式启动。经过近两个月的征 集与评审,下图从投稿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终选方案。请结合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和整体图案,解读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图案由水滴、银杏、音符、花蕾四个元素构成,整体既似一水滴,又似一绽放的花蕾,又似一个 音符。整个标识将“水润天府”和银杏的意象相结合,辅以音符和花蕾的形象,象征着天府新区生机与活 力相结合的公园城市特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从题目要求上来看,要 求结合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和整体图案,解读其寓意。结合实际分析,天府新区是一个新城,城市 LOGO 设 计是城市形象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天府新区的城市面貌和理念,是城市形象提升的基础。“四川” 本身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号,而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又有其新的特质。因此设计此标识要结合天府 新区城市自身的优势特点。从图案本身来看,标识以“水润天府”为设计理念,图案融水滴、银杏、音符、 花蕾四元素为一体,整体既像一水滴,又似一朵绽放的花蕾,负形部分则构成一个音符。流动的水、跳动 的音符代表了活力,银杏和花蕾则代表了生机,整个标识将“水润天府”和市树银杏的意象结合在了一起, 辅以音符和花蕾的形象,因此可知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到的是美丽的城市景观,象征着天府新 区生机与活力相结合的公园城市特质。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棵树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松树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于天地间。柳树 婀娜多姿,随手一插,都能生根抽枝,生机勃勃。银杏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子孙收获,耐得住光阴一 寸一寸的雕刻打磨。还有其他许多树,它们个体也许并不起眼,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也就有了“千顷 澄碧”的磅礴。 有人说:“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青年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努 力活成一棵树。 高考毕业前夕,学校计划举行一次“新时代青年姿态”的座谈会,邀请你参加。请围绕上述材料,以“努 力活成一棵树”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大家都知道,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因为树的存在,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 美景因树而生动,遐思因树而美妙,时光因树而温馨……树不仅提供着日用之便,而且给人以情感慰 藉、精神滋养。从古至今,许多人爱树、植树、护树,留下一段段佳话。 “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 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杨 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 22 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一位位勤于并乐于 栽树的党员干部,用心血汗水播下绿荫,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展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 胸襟。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也活成一棵有价值的树。 活成一棵松树。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 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做人就应该学习松树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 么样的考验,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无所畏 惧、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像挺拔的松树那样,巍然屹立天地间。 活成一棵银杏树。银杏树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收果却要等到孙子辈。将根深深扎进大地,枝干在 风雨雷电中砥砺生长,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笑对飒飒金风,结出累累果实,这就是银杏树的 风格。我们要像银杏树那样,不急不躁,学会安静地扎根;不计名利,做最好的自己。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活成一棵普通的树。树同人一样,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 可贵的品格和精神。做一棵松树、一棵柳树、一棵银杏树,做一棵平凡的树、普通的树,许许多多平凡的 树、普通的树汇聚在一起,就有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磅礴。事实上,生于平凡而不甘于平凡, 也能超越平凡、成就伟大。 有人说:“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同学们,让我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 为师,从树那里领悟美丽、坚毅、勇气、高尚、力量,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总结“每棵树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并通过介 绍松树、柳树、银杏、其他的树的特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段转换情境,推树及人,发出号召:“‘一 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青年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努力活成一棵树。” 由此可知,一棵树,不仅是一种生命形态,更是一种生命象征。材料意在提醒我们:人,真应该活成一棵 树,我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从树那里领悟美丽、坚毅、勇气、高尚、力量,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 树。本次作文情境鲜明,为考生完整准确审读材料提供了具体环境,又能紧扣重要的社会生活,角度丰富, 启发性强,有较好的“立德树人”的考查功能。 2.任务 “围绕上述材料,以‘努力活成一棵树’为主题”,范围及主题清晰;“高考毕业前夕,学校计划举行一 次‘新时代青年姿态’的座谈会,邀请你参加”,角色明确,你是“受邀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写一篇发言稿”,告诉我们写成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1. 活成一棵树,打造生命的硬度 2. 活成一棵树,经受岁月的吹拂炙烤 3. 活成一棵树,做栋梁之才 【素材】1.很多时候,看到一棵树,我就禁不住想到人。人,除了少数的“大智者”外,有几个随遇而安呢? 人,太懂得追求安乐,追求享受。好多人因了自己生活环境的艰难,而怨天尤人,在困难挫折面前,经不 起风吹雨打,懦弱了,退缩了,倒下了。他们不知道在生命遭受锤打中,锻炼自己生命的硬度,让生命变 成一棵参天大树。 2.端详一棵树,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你看,一棵树,春芽,夏发,秋衰,冬枯,完全的顺应自然,从不 逆势行事,从不过分张扬。即使是花开满枝,果挂枝头,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一种生命过程的自然 呈现。一棵树,沐于阳光下,裸于天地间,每一个细节都坦然的表现着,不遮,不盖,不巧于打扮,向人 世间捧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3.一棵树的生长,需要什么呢?水、空气、阳光而已,而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赐予。也许,一棵树的生长,还 需要一些肥料,但它不可求于人,更多的时候,这些肥料来自那些一年年沉积腐朽的树叶。一棵树的生长, 要求于人的,实在是太少了。可一棵树又做了些什么呢?从它成为一棵树的那天始,它就成为一道风景, 纤弱的枝条,随风摇曳,是一种生命的舞蹈,向人们彰显着一种生命的生机和欢愉。一棵树在成长,绿叶 满枝,枝叶婆娑,它会洒下一片绿荫,让过路的人得以休憩、乘凉。有些树,还会开出灿然的花儿,让这 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会结出丰硕的果子,为人类提供甜美的果实。树叶凋零了,华丽的退场,生发出一 种缤纷的美丽;树干长成了,就做了栋梁之材,撑起参天大厦;劳逸斜出的树枝,也会成为燃料,释放出 自己地光明和温暖。一棵树,总是腐朽了,生命大而化去,汇集成的是肥料,肥沃了广阔大地。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