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走近博物馆,探寻不同时代的审美内涵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走近博物馆,探寻不同时代的审美内涵

ID:696415

大小:3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走近博物馆,探寻不同时代的审美内涵 目录: 01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02 博物馆的今天和未来 03 书写于简牍之上的历史 04 我们需要拥有自己身边的博物馆 05 浅谈儿童博物馆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及发展对策 正文: 01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翁彦俊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依托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和高超的制瓷工 艺,明清两代在景德镇珠山设立了御用窑场。500 多年间,御窑烧造了大量供宫廷和国事 使用的瓷器,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瓷业的最高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民窑的技术进步和 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从上世纪的零星抢救性发掘,到本世纪持续开展的正式考古工作,在御窑遗址出土了 众多的窑炉、作坊、掩埋坑、厂墙等古代遗迹,尤其是上百吨、数以千万计的不同年代窑 业堆积所蕴藏的瓷片,为我们全面复原御窑的历史面貌和文化与技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同时也为御窑博物馆的设立提供了极为丰厚而独特的展品。 无边界、全天候、重美感、会说事,成为今天的御窑博物馆的独特追求。 “无边界”是指对周边环境的融入与延展。御窑博物馆地属御窑大遗址保护范围,与 周边的历史建筑、遗址、民居等联系紧密,与古镇的千年历史不可分割。双曲面拱形结构 建筑,一方面采用了接近于周边传统柴窑——蛋形窑的造型和尺度,以便在大体量厂房和 传统民居之间形成良好的过渡;另一方面,长短不一的拱体巧妙地与周边参差不齐的地界 进行了有机的缝合。 文物工作者们通过 30 多年来的考古和修复工作,使得沉睡于地下数百年的珍贵瓷片重 获新生,它们成为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纽带。御窑博物馆策划了以“寻找我的亲兄 弟”为主题的数字化展览,与世界近 30 家相关博物馆合作,一方面使流散在全球各地的御 窑瓷器实现数字化回归;另一方面也让御窑博物馆的展陈边界更广地延展。譬如,台北故 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永乐青花海水龙纹爵杯与托盘,就在首批寻找到的“亲兄弟”之列, 其与御窑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在造型、纹饰、尺寸上如出一辙。 “全天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御窑博物馆将终年开放,不舍昼夜,每个开放日的夜 晚都成为“博物馆奇妙夜”。多套灯光照明系统被设计以适应昼夜的光照变化。与周边的 大遗址公园和历史街区联动可以进行多种夜间主题活动,以再现御窑“瓷国明珠”和景德 镇“窑火映夜”的胜景。 此外,建设中的御窑标本数据库也为“全天候博物馆”提供了崭新的诠释。在海量出 土文物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采集胎料、釉料、颜料、器型、纹样、款识、工艺等 7 个方 面的标本信息,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库建设。这既为相关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 了生动而翔实的资料,也为打造国内一流的陶瓷传统工艺产业转化中心等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活态博物馆。 御窑博物馆试图通过建筑、艺术和展品共同呈现出融合之美。进入馆内,观众漫步于 一系列大小起伏、忽内忽外的穹体空间,在隐于其间的古代遗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间徘 徊,深刻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的虚实相涵、内外相生之美,开启一段窑、瓷、人同源的博物 馆体验之旅。 要让收藏在御窑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就必须讲好故事。学术打底,创新表达方式, 将故事讲清楚,让观众看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部御窑史,同时也是一部奇妙的城市史、陶瓷史乃至文化交流史。在御窑博物馆现 有的常设展陈中,已经提炼出“御瓷精华”“匠心冶陶”“天下瓷都”3 个章节共 52 个故 事。 让我们走近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遗存吧。它展现的不仅是古代中国制瓷技术由成 熟期到鼎盛期的脉络,还有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不同时代的审美内涵。 (作者单位: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版式设计:赵偲汝 02 博物馆的今天和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21 日 第 20 版) 图片自上至下分别为考古发掘中的铜车马、修复后的二号铜 车马(安车)、御窑博物馆的展陈和外景。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的博物馆已发展至 5000 多家,展品过亿件 (套),只要我们愿意,每天都可以古今穿越。一方面是在新技术支撑下的“云博物 馆”,实现着跨区域的广泛合作,一方面是博物馆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深入学校、社 区、街道,与时代、大众发生更直接的联系,这都是博物馆恢复与重塑的路径。我们特与 读者分享三家与众不同的博物馆。 ——编 者 有“青铜之冠”之誉的秦始皇陵铜车马回到了为它专门新建的家——秦始皇帝陵铜车 马博物馆。今年 5 月 18 日,该馆对公众开放。 铜车马博物馆北距出土铜车马的车马陪葬坑大约 250 米,建筑面积 8000 平方米。在铜 车马陪葬坑附近选址建博物馆,将铜车马迁回原来的出土地点,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分 流观众,解决秦陵博物院观众流量不均衡问题。二是扩大铜车马的陈列面积,深化并拓展 陈列内容。观众有了更为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更大的空间对铜车 马及所涉及的科技、文化内涵和修复技术进行详细剖析和展示。 1978 年夏,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西侧 20 米处勘探发现一座大型车马坑,由一条东 西向门道和 5 条南北并列的“耳室”组成。1980 年 11 月初至 12 月底,考古队对其中的 1 号耳室进行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前车为立车,后车为安车,按照前后顺序 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严重,为保证资料采集与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遂将破碎的铜车马连同部分土遗迹一起从坑中切离,装入木箱,搬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专门的修复室。 铜车马的修复也是世界难题。铜车马重量大,连接件众多,修复时必须切实加强构件 的抗压抗折能力,保障修复后的铜车马能够经得起长期陈列的考验。各个部件的薄厚也不 同,曲折勾连。针对不同形状、不同结构的断裂件,需要提前制定出合理的加固方式、粘 接技术或者焊接工艺,这是对修复人员智慧和技术的双重考验。铜车马碎片出土时大多受 压变形,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现象。在对变形的青铜碎片矫形时,如何既达到矫正的效 果,又不致造成新的断裂,是修复中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还有铜车马的彩绘纹饰,如何 避免焊接温度对彩绘的伤害,是修复中面临的两难问题。 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技术精湛,集中展现了秦代冶金铸造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超 凡成就。车、马、御手及大多数零部件用青铜铸造,车器和马饰用金银制作,两乘车的总 重量为 2392 千克。为了展现马车的细部结构和鞁具的装配关系及灵活性,每乘马车被分解 成上百个大小不同的组件,其中多数组件又由众多的小构件连接组装而成,两车的零部件 总数达 6000 多件。铸接手法也不同。车轮的辐条与轮毂之间的铸接,采用的是嵌铸法工 艺;车辕与车衡交接处呈包裹状态的缠扎带纹,采用的是包铸法工艺;车厢围栏铜板与舆 底之间的铸接,采用的是铸焊法工艺。经过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两乘铜车马分别于 1983 年 5 月和 1988 年 4 月完成修复。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荣获 199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铜车马还在车马器具与文献记载之间架起了相互连通的桥梁,通过铜车马的清晰呈 现,学者们理解了《诗经》提到的“阴靷鋈续”“五楘梁辀”“游环胁驱”等描述的具体 所指;通过观看实物,观众对“发轫”“管辖”“鞭策”“分道扬镳”等熟悉的词语也有 了形象的认知。 秦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 的古代青铜马车,它承载着丰富的科技和文化信息,集制作技艺和工匠精神于一体。现在 用它命名一座博物馆,既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推进考古与文博事业建设的水到渠成之 举,更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03 书写于简牍之上的历史 朱建军 甘肃是我国汉简出土大省,自 1907 年以来相继出土汉简总量就达 7 万多枚,占我国出 土汉简总数的 80%以上,其中近 4 万枚就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之上书写、保留、 蕴含着 2000 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和聪明智慧,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 完整册书,都记载了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前进道路上生生不息的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以 “简”立馆意味着我们要找到用简牍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方式。 简牍是丝绸之路你来我往东西交通的实录见证。1992 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发掘的悬泉置 遗址,出土汉简 2.3 万余枚。悬泉汉简与出自边塞烽燧的敦煌和居延汉简不同的是,悬泉 置是当时一座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坐落在丝绸之路中西大道必经之地,遗留下来的简牍文 书主要是对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记录,这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边地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意义重大。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枚简,记载了龟兹王和夫人途经敦煌悬泉置时 的住宿情况。木简文字残缺不全,但是基本内容清楚,主要讲述了龟兹王和夫人路过悬泉 置时的接待规格、居室摆设及相关仪式。简文记载,龟兹王夫妇在悬泉置得到了汉朝政府 的高规格接待,悬泉置为龟兹王夫妇专门准备了相应的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一八尺卧 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 4 张卧床皆张帷。这些生动的内容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以小见大,弥足珍贵。 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里程简,详实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敦煌与居延地区的通行驿置名 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通过这些珍贵汉简文字所记载的驿路通道,我们能够复原出 汉代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2014 年夏,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悬泉里程简对丝路往来驿路走向的明确 记载为申遗成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佐证。可以说,简牍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 和兴盛,是丝路往来与中西交通的实录及见证。 简牍忠实记录了汉塞边关的百态生活。将汉简中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日常起 居、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人际交往的内容拼接起来就是鲜活的世态百图。通过简牍文 字,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普通人的信息,个人出身、样貌衣着、籍贯与爵位、文化水平、工 作情况、经济交流活动,甚至是法律裁决书等等,这些细节全面地呈现了在这片土地上生 活过的人们的悠悠岁月。 竹简木牍不同于青铜重器或者精美玉器,其重要价值的呈现更需要动脑筋,如果想让 观众流连忘返,博物馆人就必须在展陈形式上下功夫。我们一方面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 说等传统展陈方式讲知识讲故事,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对考古现场进行情境营 造,模拟河西走廊沿线几次重要的简牍出土的遗址场景。同时通过影像互动复原汉塞边 关、驿站遗址空间,以情景再现方式拉开故事线,演绎汉简上的文书故事,带领观众深入 了解汉代的文史典籍,更直观地体验简牍中的社会百态。 作为一家新建的以简牍为专题的博物馆,未来还有很多的挑战,但作为人类文明的保 护者、传承者,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甘肃简牍博物馆) 04 我们需要拥有自己身边的博物馆 徐 坚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21 日 第 20 版)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这个主题与全球博物 馆正在发生的始料不及而又不可逆转的变化息息相关。国外不少博物馆一再推迟重新开放 的步调,还有的博物馆悄悄关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意识到,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更具 仿真感和现场感的技术使观众拥有了不受时空局限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博物馆已经无法通 过重开大门就回到原先的轨道上。 如果我们不局限在“恢复”特定的博物馆,而是着眼于博物馆行业对社会的贡献的 话,就可以发现“重塑”的各种可能性。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社区千差万别, 但是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独特传统和适用的治理之道。社区博物馆正是社区遗产和治理智 慧的载体。这恰恰是中国博物馆以往发展不足的方面。相比于种种借助科技的“恢复”工 程,扎根社区,建设社区博物馆则可以“重塑”中国博物馆的未来。 社区博物馆是扎根大地的博物馆。目前与社区博物馆相关的实践已经有很多。 1997 年,首家生态博物馆落地于贵州六枝梭戛。随后 20 年间,生态博物馆实践从梭 戛扩展到镇山、隆里、堂安,从西南边陲到北方草原,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到东部传统 农业社会。生态不是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的代名词,生态也不是旅游休闲市场的新类别。 生态并不仅指自然生态,而首先是社会生态。本质上,生态博物馆就是社区博物馆,这是 中国博物馆行业第一次在最基础的社会层面,以基层视角建设博物馆。 上海老城厢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虽然早在元代至元年间设县,明代嘉靖年间筑城,上 海老城厢一直处在相对尴尬的位置上。由于上海被视为近现代都市典范,开埠之前的上海 以及开埠之后与租界相对的上海老城厢一直得不到正视。尽管这是被人视为有待改造甚至 可以夷平的空间,但是,无论是百年前拆墙修造的人民路和中华路,还是城内十字街和巷 道格局,至今都清晰可见,城市肌理保存完好。伴随着露香园的消失,顾绣、谈笺之类本 地名物渐渐淡出大众记忆。但是,上海最基本的邻里和社区关系正来源于此。老城厢仍然 是上海社区治理最具有示范价值的样本。很多城市也正在通过“一村一品”“一街一品” 等重整遗产的策略,建立作为遗产和经验枢纽的社区博物馆,通过在历史中发现活力的方 式“重塑”老旧社区。 社区博物馆里不仅陈列社区的群体记忆和遗产,也保存了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良性 发展的历史智慧。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某些老旧社区可能被夷为平 地或者旧貌换新颜,这不仅抹掉了社区记忆和遗产,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和治理智慧甚 至可能随着文化所有者的迁移随风而逝。 当然社区博物馆并不是历史久远的传统社区的专利。即使是晚近甚至当代形成的社 区,同样需要社区博物馆。在 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的三线建设中,来自各地的 400 万人投 入西南和西北 13 个省份的 1100 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中,形成了数千个现代工业社区。这 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工业建设活动,也是人口迁移和社区制造过程。无论在空间 肌理,还是社区文化上,三线社区都显著有别于毗邻而居的本土社区。20 世纪 90 年代之 后,三线社区也成为特定历史遗迹,成为工业遗产研究的范例,这些研究成果可转化成为 社区博物馆。 在去博物馆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拥有自己身边的博物馆,这 也是重要的“最后一公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展示 的是面向基层的生命力,也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好的“博物馆的未来”。 (作者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05 浅谈儿童博物馆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及发展对策 摘 要: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各国高度关注的领域,就我国的教育发展而言,除了传统 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之外,一直对教育的形式方法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不断探 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博物馆从原来的仅具有收藏、展示、研究社会文化的功能,发展到 如今以教育功能为主要职能之一,并建立了为特定教育对象——儿童服务的儿童博物馆, 成了致力于儿童教育的一股社会力量。儿童博物馆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不仅能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教育;学习;对策 1 儿童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1 儿童博物馆概念 儿童博物馆是为了创造一个让孩子享受学习过程的环境,它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方法。儿童博物馆的概念诞 生于美国,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儿童博物馆定义为以满足儿童需求和兴趣为使命的机构,其 在机构空间内展览和活动旨在鼓励儿童学习和激发儿童好奇心。儿童博物馆协会认为儿童 博物馆是通过各种展览、节目和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索和学习的中心。 1.2 国内外儿童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博物馆是 19 世纪末在美国建立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它是以自 然科学为主题,以儿童为中心,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第一座儿童博物馆。 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有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陆续成立。1908 年,纽约诞生了第 一家儿童博物馆,可是没多久就倒闭了。1913 年建立的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是美国第二家历 史最久的博物馆,旨在推进科学教学思想。1917 年建立的儿童博物馆——底特律公立学校 协会儿童博物馆,是第一家与学校合作的博物馆,开创了学校和博物馆合作的新篇章。在 该时期,各家博物馆纷纷以“做中学”为教学理念,即在操作实践中学习,其中比较出名 的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20 世纪 60 年代,在儿童博物馆中动手操作已经变得衰 弱,而互动式教学盛行起来,人们认识到互动式的教学比单向的操作更具有教学效果。到 20 世纪末,儿童博物馆不仅出现在了西方的国家,也进入了亚洲这个大市场,日本、韩国 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开始重视并建立了儿童博物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