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 宋代文学 课件(600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 宋代文学 课件(600张PPT)

ID:695131

大小:14.74 MB

页数:600页

时间:2021-05-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宋代文学 概说一 · 宋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一、宋诗文的繁荣局面 q宋文:(唐五代作家 3千多 文章 1万8千多) l宋作家近 1万 宋文章 10万多 l“古文八大家” 宋代有六家 。 q宋诗:(唐代诗人 3600余 诗篇 5万 5千多) l宋诗人 约9000 宋诗篇约20万首 Ü至于唐、宋诗的优劣,历来有争议: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Ü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争议不休: l 严羽《沧浪诗话》扬唐而抑宋。 l 明代李梦阳等,贬低宋诗,主张“诗必盛唐”。 l 清初吴之振,辑《宋诗钞》,宋诗又盛行。 l 现当代鲁迅说过“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毛 主席也曾说“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其诗味同嚼 蜡。”故一度又对宋诗贬得很低。 v 应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Ü从审美角度看,各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 趣与风尚,各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 l “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相互补充。它 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袁行霈《中 国文学史》第三卷17页) Ü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宋诗能在唐诗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发展、形成独特风貌,实属难能可 贵。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宋 诗有“幸与不幸”。客观公允。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二、宋诗文繁荣的社会背景 1、相对稳定的社会,日益繁荣的经济。 Ü北宋:960 —1127,经历九个皇帝(太祖、 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 宗),历时有167年。 Ü南宋:1127 — 1279,经历九个皇帝(高宗、 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 昺),历时有152年。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Ü国内基本稳定,社会相对安定。 Ü立国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使农业经济、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v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 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 与保障,它是宋代诗文繁荣的前提条件。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2、崇文抑武的国策。 Ü一方面为抑制武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2]使握兵之权与调兵之权分离。 [3]强禁军而弱厢军,守内而虚外。 [4]文臣充武将,将帅时变换,部队常流动。 Ü另一方面优待、重用文臣: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Ü赵匡胤曾立碑为誓,定下三条戒律,第二条是 “不杀士大夫”,并“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 即位,入而跪读。”(王夫之《宋论》卷一) Ü宋代的文官有优厚的俸禄,离职退休时还可领 取一半的俸禄。 Ü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甚至枢密使,几乎 都是文人担任。崇文抑武,文人掌权,是宋代 政治的一大特色。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3、全面高涨的文化。 (1)大开科举,广选士子。 Ü实行弥封制。 Ü录取人数多。 Ü皇帝奖赏。对新进士,用赐诗、赐袍笏、 赐宴、赐驺从游街等方式予以嘉奖。 v有效地吸引了士子们走闭门苦读、科举入 仕的道路。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2)学校增多,教育兴盛。 Ü官办:京城有国子学、太学;设有律学、算 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地方上各州、县 都建有学校。 Ü民办:如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衡州石鼓、 南京应天府、潭州岳麓。 概说一 · 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 (3)印刷业发达,藏书量大增。 Ü平民出身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书 又多又快。 Ü书籍大量流行,官府与民间的藏书大大增加。 Ü文人们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文学创作的兴趣 大大提高。不少文人同时也是学者,如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等,都是学者型的作家 诗人。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一、宋词的繁荣局面 椐《全宋词》、《全宋词补辑》: l 词家:1440多人 词篇:20300多首 l 宋代文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 们的真实感情生活、最有发展、最为成功 的是宋词。 l 为一代文学之胜,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二、宋词为何兴盛? 1、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娱乐需求。 l 宋朝放宽了轻商抑商政策,注意发展手工 业和商业。 l 当时出现了许多商业贸易的大都市 。 l 北宋京城汴梁,逐渐取消了住宅坊巷与市 区的界限,取消了宵禁。 Ü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为了适应其文化娱乐 的需要,曲子词就日益兴盛繁荣起来。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l 《东京梦华录·序》: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 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 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l 曲子词,成为了都市娱乐消费的一个热点。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2、享乐之风盛行,填词听曲成为风气。 l 君臣上下以听曲为乐、能词为荣。 l 官僚贵族蓄养歌伎,推动了词曲创作。 l 民众百姓的喜爱。《宣和遗事》载: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观鹤降笙箫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脸生春。 归家切恐公婆责,乞赐金杯作照凭。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3、词体的发展空间大;少受正统观念的约束。 l 经唐代后,诗歌的开拓创新的空间有限。 l 词作为新的文学样式,在诸多方面为宋人留下 了广阔的天地。 l 词较少受正统文学观的约束。“诗庄词艳”, “词为艳科”,诗词文体分工的观念,使词能 真实自由地抒情,比较贴近人们的情感生活, 正可以弥补宋诗文的不足。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4、词体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l 影响力日益增大,日益受到重视,使越来越 多的文人加入其中,由此推动了词的兴旺。 l 尤其经苏轼对词的开拓创新、对词文学性的 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词的传统看法, 使词的社会地位得以大大提升,由此也吸引 了更多的人作词。 概说二 · 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 概 说二 · 宋词的发展进步 ž唐五代词的不足: 题材狭窄 风格单一 体制短小 个性不鲜明 未受普遍重视 F宋人的发展贡献: 1、题材内容大大拓展。 2、形式体制定型成熟。 3、创作方式多样,艺术技巧高超。 4、词作风格多样化。 概说二 · 宋代词人的分布状况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三、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⒈现实精神和爱国主题突出。 Ü与宋社会特点、士大夫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l 内忧外患不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l 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l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和强烈的使命 感、责任感。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l 宋代文人缺乏唐人那样的性格。 l 他们严谨、平实、细密、深沉;重理智而轻 感情;注重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比较抑 制个性的自由发展、性情的自由表露。 Ü宋诗文充满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 Ü而爱国主义主题,更是宋代文学的主调。 ⒉崇尚理性,好发议论。 l 宋人好议论,作文有议论癖: Ø 宋文带有“头巾气”、“学究气”、 “书卷气”。说教意味很浓。 Ø 作诗亦不例外。在诗中发议论也成为了 普遍风气 。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Ü宋诗与唐诗风貌不同: l 明代杨慎说,唐诗“主情”,宋诗“主 理”。 l 清王士禛:“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 主气,故多径露。”(《师友诗传续录》) l 钱钟书:“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l 缪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 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 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 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 · 论宋诗》)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Ü即:唐诗注重情感意兴的抒发,追求意境的 浑厚蕴藉空灵,韵味的悠长;而宋诗注重摅 思说理,讲究思理的细密深刻透辟,气骨的 劲健。唐诗之美表现在情感文辞,所以显得 丰美;宋诗之美表现在意气骨力,所以显得 瘦劲。 Ü唐诗,有如浪漫奋发的青壮年;宋诗,就像 沉稳理智的中老年。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q宋诗为何走上“主理”之路?为何崇尚理性、 好发议论? Ü应该从社会、时代的背景中去寻找原因: [1]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有关。 [2]与宋人的“文道观”有关。 [3]与佛教再兴、理学流行有关。 [4]与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改变有关。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3.风格:平淡为美。 l “宋代诗坛一个整体性的追求,那就是以平 淡为美。”“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 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6页) l 为何宋诗文表现出“平淡”之风?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Ü与士大夫的文化性格、生活态度直接相关: l 宋人将出与处、仕与隐的处世方式进行了兼 容整合。一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有很 高的参政热情;一方面,又有很强的集体观 念、注重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强调自我个性 的节制和人格修养的完善。这使得他们仕途 通达时,不会得意忘形、张扬狂放;命运坎 坷时,也不会戚戚于个人的忧患穷困。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4.题材:以俗为雅。 l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 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 诗料。”(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5页) l 宋诗的题材内容,表现出了平易近人的世俗 化的特点。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l 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宋人 的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发生了改变。 l “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 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 外表”。“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 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 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 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 物。”(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0页)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l 审美观念的这一转变,使宋代文学从严于雅 俗之分,转向“以俗为雅”。 l 这种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使得宋诗的 题材范围有了新的拓展,使得诗歌的取材也 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5、体式:渗透融合。 诗、词、文出现渗透交融的趋势。表现为: ⑴题材内容的拓展交融。 l 诗,写文之题材;词,写诗之内容。 ⑵表现手法的迁移挪用。 l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诗如文,词如诗、如文。 l 因而产生出一些新的诗风、词风与流派。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6、通俗文学兴起。 l 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俗文学形式—话本、鼓子词、诸宫调、戏 剧等得到迅速发展。 l 当时各大都市有商品交易市场,称为“瓦 子”、“瓦舍”或“瓦市”。瓦舍中设有 文艺演出场所,称为“勾栏”或“游棚”。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q民间的通俗讲唱文学有长足发展: Œ说话伎艺盛行,话本数目众多。 Ü说话四类:①小说 ②讲史 ③说经 ④合生 或说诨话。 Ü随着印刷业和书市的发展,话本由写本变 为刊印本而广为流传,即白话小说。 Ü据《醉翁谈录》所记,达100种以上。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戏剧发展,且戏目众多。 Ü宋杂剧,脚色增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Ü据《武林旧事》载,有杂剧戏目280种。 Ü金朝有院本戏,更接近于成型。据陶宗仪 《辍耕录》载,院本戏有戏目近700种。 所涉及的生活范围相当广泛 。 Ü金院本戏,是元杂剧的直接来源。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Ž诸宫调流行。 l 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成套曲,再用若干宫 调的套曲组成长篇,杂以简短的叙述,用来说唱 长篇故事,故称为“诸宫调”。 l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宋金 诸宫调中唯一完整的唱本。其题材来源于 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l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成就最高。 l 这些市井通俗文学形式,深深根植于民 间,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l 两宋以后,戏曲、小说崛起,蓬勃发展。 l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可以说宋代是一 个古代文化烂熟时期,又是一个向近世 文化转型的时期,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 都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城市与商业的发达就 是这一变化中的突出现象,它开始直接地 影响了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的 嬗变与演进。” l 宋文学也正处于一个转折阶段、转型时期。 概说三 ·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第一章 北宋诗文 “白 体” “西昆体” “晚唐体” • 文:以骈文为主,少有散体古文。虽有人 倡导复古,但影响甚微。 第一章 北宋诗文 第一节 宋初“三体” 宋初 “三体” · 白体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人。 l 原南唐重臣,后随李煜降宋。虽官至散骑常 侍,但心情抑郁。常在山水、佛道、交游宴 饮中求得排解,维持心理的平静。 l 其诗大多带有一种落寞怅惘的情怀;但表现 得很平淡,语言也清淡自然。故其诗平易浅 近、真切自然,有白居易之风。 l 《四库提要》:“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宋初 “三体” · 白体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人。 l 官右仆射,两度拜相。曾主编《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曾与李至 往来唱和,有《二李唱和集》。 l 其诗也崇尚“浅切”。 l 他们主要是仿效元白、刘白的唱和诗,抒 发闲适情调。 宋初 “三体” · 白体 宋初 “三体” · 白体 l 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 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多遭贬,久 任地方官,了解民生疾苦。 l 今存诗580余首。有三类诗值得重视: ⒈ 疾苦感喟诗。 如《感流亡》 如《对雪》: 宋初“三体”· 白体 ·王禹偁 l 先写自己冬雪无事、饮食无忧的闲暇安逸生活。 l 接写联想到河溯民、边塞兵寒冬的劳苦。 l 最后反躬自责,深感惭愧。 Ü 有学者对此诗颇有微词。 Ü 我们认为既有不足处,也有可贵处。 v是宋代第一个将诗歌创作转向现实人生的 诗人;是宋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宋初“三体”· 白体 ·王禹偁 ⒉长篇抒怀诗。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⒊写景抒情诗。笔调清丽,语言晓畅,抒情自然。 村 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宋初“三体”· 白体 ·王禹偁 Ø 王禹偁诗歌表现出三种倾向(特色): ⑴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⑵散文化、议论化的表现手法。 ⑶平易畅达的风格。 l 清吴之振评曰:“独开有宋风气。” 宋初“三体” · 晚唐体 ⒉ 晚唐体:在太宗、真宗朝代,追踪贾岛、 姚合诗风的诗作。诗人多为隐士、僧人。 代表:潘阆 魏野 林逋 “九僧” 寇准 九僧:希昼 保暹 文兆 行肇 简长 惟凤 惠崇 宇昭 怀古 l 题材内容:僧房幽境、烹茶吟诗、扫花听 松、驯鹤弈棋之类。多表现清幽枯寂、隐 逸欲仙的情趣。 宋初 “三体” · 晚唐体 l 诗歌风格:清瘦淡雅。 l 写作特点: ⑴意象单调,境界狭小。 《六一诗话》载:“ 有进士许洞者,善为 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僧分题,出一 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 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 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 ⑵偏爱律体,刻意锤炼写景之句,以警策佳 句自负。 宋初 “三体” · 晚唐体 l 元代方回:“晚唐诗多先锻颈联颔联,乃成 首尾以足之。”“每首必求一联工,又多在 景联,晚唐之定例也。”九僧诗“清苦工密, 所谓景联人人着意。”(《瀛奎律髓》) l 工巧有余而浑成不足;甚者流于纤细琐碎。 l 他们也反对堆垛典故,“谓之‘点鬼簿’; 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 宋初“三体”· 晚唐体 · 林逋 宋初“三体”· 晚唐体 · 林逋 • 林逋诗,今存300首。除应酬赠答外, 多写西湖景色,表现隐居情趣。 • 其诗清幽淡雅、闲适悠远。“不主讥 剌”,“咏之令人忘百事”(梅尧臣语)。 • 酷爱梅花,以咏梅诗著称,有一些咏梅 名句。如《山园小梅》: 宋初“三体”· 晚唐体 · 林逋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v “疏影”两句,很为欧阳修所称赏。而黄庭 坚更欣赏《梅花》诗中的两句: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宋初 “三体” · 西昆体 宋初 “三体” · 西昆体 q影响巨大:“《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 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 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欧阳修《六一 诗话》) q“西昆体”弊病: ①题材狭窄,内容单薄,少真情实感。 或歌历代帝王故事;或吟宫廷日常生活; 或写男女爱情纠葛;更多的是咏物诗。 宋初“三体”· 西昆体 · 弊病 ②艺术表现上,堆砌词藻典故,讲究声律 对仗,追求形式美。 l 《宋诗纪事》引《丹阳集》:“咸平景 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 公与之鼎立……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 富藻丽,不作枯瘠语。” l 但只学得“义山体”之皮毛形式。 宋初“三体” · 西昆体 · 评价 q如何评价“西昆体”? l 不宜一概抹煞。某些诗作清丽可诵。再者, 西昆体雍容典雅、富丽精工的诗风,对于 矫正当时平弱浅露之习、轻率滥熟之体有 一定作用。 l 也不能予以高的评价。元代方回:“西昆 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 之病”,有“首变国初诗格”之功。未免 失当。 第二节 宋初复古思潮 l 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流行浮华骈文。 l 四六骈文号为“时文”。 l 真宗下诏,斥其“侈靡滋甚,浮艳相高; 忘祖述之大猷,竞雕刻之小巧。” Ø 有人出来抵制时俗文风,以复兴古道古文 为己任。如: 第二节 宋初复古思潮 l 先有 柳 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元)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人) l 后有 姚 铉(968—1020,字宝臣,庐州人) 穆 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人) 他们尖锐批评了流行时文: 第二节 宋初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复古思潮 Ü复古者中,王禹偁有所不同: ⒈理论上,不把文章只看作是传道的工具。 l 《答张扶书》:“夫文,传道而明心也。” 明心,即表达内心情感、个人性情。 l 既如此,就应“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 第二节 宋初复古思潮 ⒉写作上,不一概反对、摒弃骈语。而是骈 散结合,避免生涩词句,注意音节和谐文, 运笔清雅流畅,有“简雅古淡”之风。 l 《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是 其名篇。 l 从创作实际看,北宋文主要就是沿着王禹 偁的方向发展而形成自身风格的。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24岁进士,次年在西京留守钱惟演幕中任 推官。与尹洙、谢绛、梅尧臣共事。他们 诗歌唱和并大力倡导,逐渐形成诗文革新 运动。 l 27岁入京充任馆阁校勘。因支持范仲淹, 指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得 罪权贵,被贬为夷陵(今宜昌)县令。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一年后转乾德县令;三年后回到京城仍为 馆阁校勘。 l 36岁任谏官。这时范仲淹回京升参知政事, 在仁宗支持下实行“庆历新政”。遭保守 派强烈反对而失败。范被迫离京外任。欧 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遭弹劾,贬滁州 刺史。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经几次挫折后,其政治热情有所低落。 自号“醉翁”。 l 41岁离开滁州。先后在扬州、颖州、应 天府作地方官。 l 47岁召回京城,与宋祁修撰史书。经七 年撰成《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又独著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50岁时知贡举。当时浮靡艰涩的骈俪文 很流行。欧阳修借考试选拔之机,有意改 变作文风气。 l 据记载,“公之举进士,学者方为时文, 号‘四六’。公就而视之曰:‘此不足 为。’ ”将文章平实朴素的考生取为前 几名,而对所谓“知名人士”不予取录。 由此还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这次考试对于文风改变影响巨大。《宋 史·欧阳修传》:“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l 53岁任枢密副使,次年升参知政事,以后 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l 欧阳修晚年,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思想 渐趋保守。 第三节 欧阳修 · 生平 l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62岁的欧阳 修不满,请求出任蔡州。改号“六一居 士”。他解释说: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 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 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故号六一居士。 l 65岁时退休,第二年去世。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l 经欧阳修等众多人的共同努力,彻底改变 了北宋诗文风气。 《宋史·文苑传序》: “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 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 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 南丰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⒈“道”胜于“文”。 他认为,道对于文有决定作用: l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 书》) l “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 光。”(《答祖择之书》) 但他不把儒道作为抽象的信条。认为古圣贤 之道存在于各种具体事物之中。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⒉不以道代文。 虽重道,但也注重文的价值: l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代上人王枢 密求先集序》) l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 (《论尹师鲁墓志》)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表现出对“文”的肯定: l 对西昆体有不少好评。 l 对骈体文持论较公允。 ⒊不尚奇险怪僻。 l 他极力推重韩愈,但并不取其奇崛险怪,而 强调“文从字顺”。提倡“简而有法”、流 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怪诞晦涩。 如: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l 当时有“太学体”,喜用怪诞新奇之语, “学者歙然效之。”(《梦溪笔谈》)欧 阳修主持科举时,将其代表人物刘几的文 章,“判大纰谬字榜之”,“凡为新文者, 一切弃黜。”(同上)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l 总之,欧阳修的文学理论,既重视儒家道统, 又维护文学的艺术价值;既发扬唐代古文运 动的基本精神,又抵制古文创作中的不良倾 向。所以,它既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要 求,又尊重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因而具 有兼容性、调和性,能成为文学革新的理论 指导。 第三节 欧阳修 · 散文 第三节 欧阳修 · 散文 第三节 欧阳修 · 散文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①以古文章法写诗; ②多用散文句式句法; ③多用语气、结构助词、介词等字词: l “旁斫石篆何奇哉” “苏梅二子今亡矣” l “君曰吾老矣” “谁云已老矣” l “得闲何鲜焉” l “昔也人事乖” “信哉奇且秀” l “矧夫人之灵,岂不醒视听!” l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l 有的如同押韵之文,如《洛阳牡丹图》写 得如同《洛阳牡丹记》; l 又如《鬼车》诗: “嘉佑六年秋,二十有八日……不见其形, 但闻其声;其初切切凄凄,或高或低……”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对欧诗的评价,或褒或贬,历来分歧较大: l 苏轼以为其诗近于李白; l 王安石称其工妙超过韩愈; l 后世尊唐黜宋者,认为不“当行”,甚至斥 为“诗中一厄”。 l 今之学者多对其今体、古体分别对待。 l 也有人从新的角度评价其古体诗。如: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l 马积高 黄钧《中国文学史》: “若无欧阳修等人立意求变,开辟新 途径,则无有宋诗这一独标异彩的奇 葩。欧阳修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正开拓了诗歌艺术美的新领域。在中 国诗史上,唐诗以均衡对称、和谐圆 第三节 欧阳修 · 诗歌 润之美见称,宋诗则以平易古朴、参 差错落之美取胜,使诗坛更呈现出丰 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给人 以美不胜收之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欧诗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 的。”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在矫正西昆体模拟雕琢之弊,开辟宋 诗独特境界、引领宋诗的发展方向上,梅 尧臣、苏舜钦功不可没;且在诗坛上有很 大影响。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梅尧臣一生嗜诗如命,所作极富,存诗 1400多首。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 ㈠ 诗歌见解主张: ⒈强调《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认为 诗歌应干预社会针砭现实;反对诗歌中的 娱乐游戏倾向。他说: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l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 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 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答韩三 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l “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 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答 裴送序意》)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⒉ 注重创新。 “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 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六一诗话》) ⒊ 注重形象的鲜明、意境的含蓄。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⒋ 提倡“平淡”风格。 l “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 疑学士诗卷》) ㈡ 梅尧臣诗歌创作 ⒈反映现实政治和民生疾苦之作。 l 如《襄城对雪》 l 如《小村》《田家》《织妇》《逢牧》 l 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l 还有一些诗直接批评朝廷的政令措施。如: 《田家语》《汝坟贫女》 Ü这类诗作对于恢复诗歌的严肃性,使创作转 向重大题材、面向现实人生,起了重大作用。 ⒉描写日常生活、琐细事物的诗作。开拓了宋 诗的题材,表现出宋诗朝琐碎日常生活题材 拓展的倾向。但未免过头。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⒊ 写景抒情之作。往往意境清新,语言 朴素自然,能体现其“平淡”风格。 l 所谓“平淡”,即避免激情的表现,不 施浓墨重彩,不刻意雕琢字句,而求得 自然素淡悠远的意趣。如《鲁山山行》: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l 除“平淡”风格外,也有“古硬”怪异之 作。 用生涩怪僻的字词、幽暗阴郁的色彩、带 有恐怖、荒蛮感的意象,构造幻觉性的诗 境。如《余居御居桥南夜闻祆鸟鸣,效昌 黎体》;又如《观杨之美画》。 l 艺术表现上,有散文化倾向。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l 总之,梅尧臣在诗歌的现实性、题材的 拓展、诗风的平淡平易、诗歌的散文化 等方面,为宋诗的发展开启了道路。故 刘克庄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 师。”(《后村诗话》)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出生在河南开封。 l 《宋史·苏舜钦传》:“少慷慨,有大志。” 但27岁进士后,仅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 殿校理等小官职。后被人借故诬陷罢职。 l 后“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 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l 庆历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赴任而病卒。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ò两人不同点有三: 1、性格气质不同。 梅尧臣:沉稳深细,内向收敛型; 苏舜钦:豪放耿直,外向张扬型。 2、抨击力度不同。 梅诗:揭露批评较为平和含蓄,多哀苦之情、 悲叹之音。 苏诗:指陈时弊尖锐直截,痛快淋漓,毫无 遮掩,多愤慨激昂之情,控诉怒斥之言。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3、诗歌风格不同。 梅诗闲淡深远;苏诗豪健奔放。《宋史·苏舜钦传》:“ 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如《对酒》 :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 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 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 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 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 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 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第四节 梅尧臣 苏舜钦 v 即使写景小诗,也往往是气象开阔,境界宏大。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欧阳修:“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 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 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v 苏梅诗歌成就在欧阳修之上;深受其推崇赞赏。 第五节 王安石 一、生平(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江西临川 人。宋真宗天禧五年冬出生于临江军治所清 江。著名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l 少时跟随作州县官吏的父亲到过许多地方。 l 从小喜爱读书、会写文章。善于独立思考。 l 年青时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远大的理想抱 负。以天下为己任,以太平宰相自许。 第五节 王安石 · 生平 l 19岁时父病故于江宁府。从此在江宁定居。 l 22岁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出任签 书淮南判官,在扬州韩琦幕下。这以后十六、 七年一直为地方官。 l 39岁时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调升知制 诰。三年后仁宗死,英宗即位;同年秋王安 石母亲逝,辞职回江宁守丧。期满后在家收 徒讲学。 第五节 王安石 · 生平 l 英宗在位四年死,神宗继位。意欲变革。 l 神宗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任王 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熙宁三年升 为宰相,进一步推动变法。 l 在王安石主持下,朝廷设置了“三司条例 司” 作为变法的总机构,推行青苗、免役、 均输、市易、方田均税、农田水利、保甲、 保马等多项法令。 第五节 王安石 · 生平 l 变法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保守派极力 反对阻挠。并中伤、污蔑变法派成员。 l 后致使神宗决心动摇;变法派内部分裂。 王安石屡次上章请求辞职。熙宁七年六 月,出知江宁府。 第五节 王安石 · 生平 l 第二年二月,神宗召还王安石再度入相。 但参知政事吕惠卿的意见常常与之不合。 王安石难以开展工作,再度请辞。熙宁九 月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 l 55岁再度罢相后,在江宁城东门与钟山之 间的白塘,筑“半山园” ,自号“半山老 人” 过着退隐闲居生活。 第五节 王安石 · 生平 l 退居后过着简朴的生活。喜出游江宁附近…。 l 罢相10年后(元丰八年)神宗死,高太后临朝 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保守派官员纷纷回 朝,新法接二连三被废除。 l 第二年春,在病中听说免役法被废除,愕然失 声道:“亦罢至此乎!”四月初,66岁的老人 在忧愤、病痛中去逝。 l 人称“王荆公” “王文公” “王临川” “王 半山” 。 第五节 王安石 · 文学观 二、文学观 l 作为政治家,他特别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 他说: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 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 l 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其实际功 用。要求“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 第五节 王安石 · 散文 三、散文创作 ㈠ 内容 1、政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本 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 2、杂文:《原过》《使医》《兴贤》《委任》《闵 习》《知文》 3、史论:《子贡》《伯夷》《书刺客传后》《读孟 尝君传》《读柳宗元传》 4、记叙文:《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 共同点:与社会政治或人生实际问题切合紧密。 第五节 王安石 · 散文 ㈡ 艺术特色 l 其文师法孟子、韩愈;兼取韩非子之峭厉、 荀子之严谨、扬雄之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 简劲雄健或简洁峻切 的风格。 l 不以物象的描摹见长,而以论说的精辟胜 人;不是以情动人,而是以理服人。 l 特别是其政论、史论,立意高超脱俗,见 识新颖独特;结构严谨周密,逻辑性强; 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 第五节 王安石 · 散文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l 写作背景([解题]部分) 第一段:说明写回信的缘起。 第二段:批驳司马光所加的“罪名” 。 1层:提出分清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 2层:逐条批驳其论点: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天下怨谤。 3层:对其来信作总的回答。 第三段:书信套语。 l 写作特点: ⑴以论点驳论点,针锋相对,批驳有力。 对司马光所加“罪名” ,作者不在具体 问题上纠缠,不作具体的论说申辩;而是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从大的原则出发,分 清是非界限,一一驳翻敌论。 第五节 王安石 · 散文赏析 ⑵措辞委婉而态度明朗坚决,柔中有刚。 与司马光既是“游处相好之日久”的朋 友,又是意见有原则分歧的政敌,故而 既要委婉礼貌,又要分清是非、坚持原 则。这就使本文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 第五节 王安石 · 散文赏析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四、诗歌创作(今存1500多首) 以 55岁退居江宁为界,前后有较大变化。 l 前期:与其古文创作情况相似: ⒈ 内容上现实性强,与社会政治或人生问题 紧密结合。 l 有许多政治诗。《感事》《兼并》《收盐》《省 兵》《发廪》《读诏书》《河北民》等。 l 有大量咏史诗。《孟子》《商鞅》《韩信》《范 增》《乌江亭》《汉武帝》《明妃曲》。 l 有不少赠答唱和诗。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后期:从内容到艺术风格上都有明显转变: l 内容上,大量的写景诗,取代了政治诗。 l 艺术上,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 精;学王维诗取境之长,追求意境美;情 调大率在陶、谢、王、孟之间。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江 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南 浦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出 郊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Ü思考: ㈠ 本诗主旨是什么? ㈡ 改用“绿”字,妙 在何处? 讨论:泊船瓜洲 ·主题 l有人认为,此诗“表达自己想回朝执政的热 切心情” 。我认为主题是怀念故居、希望引 退。 u从诗意看,怀念故居的主题是明显的。 l头两句叙事,点明返家路线、眺望家园所在地,思 家之情显而易见。此亦为古诗中惯用手法。 l后两句借景抒情,用自然界时序变迁与自己宦游在 外、久而不归相对照,以突出思乡心切。“还”字 与前面所提“钟山”相呼应。 讨论:泊船瓜洲 ·主题 l见绿草思归、望明月思家,也是古人传统文化心 理,在诗中早为惯例(如崔颢、李白诗) v从诗人生平经历、思想变化考察,说此诗为 思念家园也符合情理与实际。 l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主动请求辞职的。其心情 可想而知。在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之时,一般士 大夫都会产生退隐的念头;王安石此时此刻思念 家园、希望引退,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 l事实上,王安石也是退居半山园度过余生的。 讨论:泊船瓜洲 · “绿”字 讨论:泊船瓜洲 · “绿”字 “绿”字之妙: l 表明了春风的到来,包含了以上各字意思。 l 表现了初春时节江南最为典型的色彩,使画面 更为直观形象。 l 绿,形容词用为动词,“吹绿”之意。它揭示 了江南初春景色与春风的关系。作者有意将 “春风”和“绿”作为因果联系起来,表现出 春风的神奇,非常生动,富有神韵,情味十足。 第五节 王安石 · 诗歌影响 Ü对宋诗发展的积极作用: l扫荡了西昆体残余影响,巩固了诗文革新成果。 l推动了宋人学杜、宗杜之风的兴盛。 l前期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 字句锤炼的讲究,对宋诗风貌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Ü缺陷:喜用典故以才学为诗的倾向、有时造硬语押 险韵的作法、长篇古诗喜发议论的习气,对后来诗 歌产生不良影响。 附 : 北宋其他古文家 q北宋古文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古文大家: 欧阳修 曾 巩 王安石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l “唐宋八大家”得名: l 元末明初,朱右选编《八先生文集》 l 明代中叶,唐顺之编纂《文编》 l 明嘉靖年间,茅坤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 名称由此确立并流行。 北宋其他古文家 · 曾巩 北宋其他古文家 · 苏洵 北宋其他古文家 · 苏辙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Ø 从太祖立国(960)经太宗、真宗,到仁宗 时期(1063),约100年 。 Ü特点:承袭与演进 l 一方面仍沿袭晚唐五代遗风······ l 一方面又在演化进步······ l 从萧条沉寂,逐步走向兴盛繁荣。 Ü具体说: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一、生平(991—1055)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l 仕途一帆风顺。七岁举神童,真宗赐 “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 l 多次被提拔。仁宗时官至宰相。 l 政治上无所建树。但善于发现人才。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l 秉性节俭,而豪俊好客。据说,“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宾必留”, “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相与 赋诗,率以为常。”(叶梦得《避暑录话》) l 仁宗至和二年(1055)去世,享年65岁。 谥“元献”。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l 现存诗6首,文6篇;有《珠玉词》传世, 存词120多首。 l 词内容:或记宾朋宴游、或叹光阴易逝、 或说离别闲愁;多是“娱宾遣兴”之作。 l刘邠《中山诗话》:“尤喜江南冯延巳歌 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词风受南唐 冯延巳影响;常流露出落寞惆怅、淡淡哀 愁。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Ü 晏殊作词虽然仍是五代词的路数,但也表 现出自身的特点: Œ 变“艳”为“雅”。  “情中有思”。 Ž 温和婉曲。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Ü晏殊词的抒情,从不径直激切,而是温文尔 雅、从容平和、婉转曲折。读其词,仿佛听 到作者在体味人生、静默沉思后,发出轻声 的叹息。 Ü叶嘉莹说:“晏殊的词一般都写得凄婉而且 温润,不为激言烈响的劲切之辞,而却极其 富于深微幽隐的感发之作用。”(《唐宋词 鉴赏词典》268页)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Ü叶嘉莹说:“晏殊作为一个理性词人,有 了痛苦也不肯把血淋淋的伤口毫无遮掩地 呈现给别人看,而是深藏起来,只是借某 一件情事曲折地表达。”(同上272页)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浣 溪 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 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l 写作者在花园小路上孤独徘徊,回忆过去 的赏心乐事,引起时光流逝、好景不常的 感慨、人生缺憾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时 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而抒情则是温和婉曲、 从容舒缓。在晏殊词中很具有代表性。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浣 溪 沙 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 罗裳。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 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为 谁消瘦减容光。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踏 莎 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 阴阴现。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 殊 l 晏殊词,继承了五代词人以小令为主的词调 体式、以柔情为主的情感取向、以婉约为美 的审美规范,奠定了清丽柔婉的风格在宋词 中的地位,使词作的语言也进一步典雅化。 l 当然,也就与民间词曲的俚俗风趣、活泼率 真的特点越来越远了。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一、生平(1030?—1106)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八子。 (实际生活在北宋中期)与其父合称 为 “二晏”或“大小晏”。 l 出身于宰辅之家。 l 早年生活浪漫,放纵不拘。善作词。常出 入歌楼酒馆,结交歌妓舞女。时人称其 “才有余而德不足。”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l 晏几道孤高自傲、天真狂放。不愿与达官贵 人交结,不乐仕进。 l 一生只做过颖昌许田镇监官等小职。又曾因 事下狱。后来钱财丧尽,后半生穷困潦倒。 l 其好友黄庭坚言其有“四痴”: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l 黄庭坚《小山词序》: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 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 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 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 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l 其集《小山词》,存词250多首。其题材内 容狭窄,多写离别相思之情。 l 与“花间词”相似;却有几点不同: ⒈描写的对象不同: l 小山词中的女性多为特指。有许多词是为朋友家中 的歌妓而作。他说:“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 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 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 (《小山词序》)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⒉寄寓的情感品质不同。 l 小山词多流露出对女性美的诗意的、友善的 欣赏。表现出真挚深切的感情。 ⒊语言风格不同。 l 花间词多艳词丽句,色彩浓艳;小山词则是 清丽自然,情真意切。 Ü其内容特点:凄楚感伤。 l 词中常抒发思前忆旧、物是人非的悲哀,带 有浓厚的感伤情绪。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l 与晏殊词比较:虽缺少雍容温雅的情调, 但是所抒发的情思,真挚深切、缠绵哀 怨,因而也更为凄惋动人。 l 在抒情的深度和手法上,较晏、欧更胜 一筹。清陈廷焯:“工于言情,出元献、 文忠之右。”(《白雨斋词话》) l 小山词风格:凄丽哀婉。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临 江 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 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 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 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 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 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 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Ü上片写分别后的孤寂痛苦: l 先写眼前实景,环境空寂人孤独。接一句过渡。再两 句写别后思念。(名句) Ü下片转入回忆: l 前三句写初见时的印象与感情。末两句伤感。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l 不直说思念之苦,而是描绘一幅画面,创造 一种情境含蓄表现。 l 清谭献:“名句,千古不能有二。” l 五代诗人翁宏《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 双飞。寓目魂双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 萧飒暮蝉辉。 l 用诗句入词已成惯例,不算剽窃;若是用得 好,还备受称赞。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晏几道 l 在抒情手法上,晏几道以“深婉”见长。他 特别擅长化浅为深,变直为曲。常用“透过 句”(“透过一层”的写法):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l 小山词的最大特色: 凄楚伤感之情,婉转曲折之法。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范仲淹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范仲淹 l 以后十年在今安徽、江苏一带做地方官。 l 51岁时与韩琦镇守西北,在边疆生活将近 4年。 l 回朝廷后升参知政事。在仁宗支持下实行 “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失败。被罢免。 l 以后在几个州府为官。仁宗皇佑四年去世, 享年63岁。谥“文正”。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范仲淹 l 范仲淹是有为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 l 作为文学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文。所作 《岳阳楼记》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l 其词,今存仅5首。但在文学史上有其特殊 的地位: Ü他是宋代第一个以边塞题材入词的作家。其 边塞词,大笔挥洒,写得沉郁苍凉之至。上 承唐代边塞诗,下启宋词豪放派。 范仲淹 ·《渔家傲》 渔 家 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 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l 张先为人恢谐风趣,喜戏谑。虽到晚年仍 精力旺盛。 l 据说,85岁时还聘妾。苏轼写诗打趣曰: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l 王安石:“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 觉衰。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 诗。”直到去世那年,仍有创作。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l 张先能诗、能词。《宋史·艺文志》: “张先诗二十卷。”苏轼:“子野诗笔老 妙,歌词乃其余技耳。”但今存诗不到 10首。 l 其词更为人称赏。词集名《安陆词》又名 《张子野词》。存词165首。 l 其词内容,多写听歌赏舞、相思恨别和士 大夫的闲情闲愁,范围较为狭小,无非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天 仙 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 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 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 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 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 红应满径。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Ü张先填词,有几点新变值得注意: 1、常常用词赠别酬唱。 l 打破惯例,率先用词酬唱赠别,有20多首。 2、率先为词标题写序。 l 有70多首用了题或序。使词更贴近作者的 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记实性和现实感。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3、写景状物致力于工巧,尤擅长写“影”。 l 有不少写“影”的名句,并以此而自负。 l 《古今词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 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 中人’也。”子野曰:“何不目之为‘张 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 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所 得意也。”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l 《高斋诗话》另有一说: “子野尝有 ‘浮萍断处见山影’,又长 短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又云: ‘隔墙送过秋千影’,并脍炙人口,世谓 ‘张三影’。” l 查张先所存诗词,用“影”字者有许多句, 常为人称道的如: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l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华州西溪》 l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l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l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归朝欢] l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剪牡丹]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l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张 先 l 张先写“影”句为时人所称,并留下佳话: l 宋祁拜访张先,曰:“尚书欲见‘云破月 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在屋内应声问: “是那‘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吧?” 4、较早创作长调慢词。(存有17首) l “多用小令笔法”写长调。成就不及柳永。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欧阳修 v欧阳修也是著名词人。存词242多首,超 过以往所有词人。 Ü欧词内容,3/4写男女恋情: 或是幽会的羞怯欢乐 或是少妇的娇憨痴情 或是别后的寂寞相思 或是被弃的痛苦无奈 l 写得大胆炽热,风情旖旎,缠绵悱恻。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欧阳修 Ü欧阳修的部分词作,有所开拓创新: 1、在题材上有拓展:如感叹仕宦风波,吟 咏自然风景,叙写时令节俗,咏史咏物。 2、在形式上有创新: 用联章体写景叙事。 如《采桑子·西湖》十三首;《渔家傲·十 二月鼓子词》两组,每组十二首;《渔家 傲·七夕》三首;《渔家傲》十首。 3、在长调慢词上有尝试:今存13首。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欧阳修 l 欧词受五代词影响,风格近似南唐冯延巳。 但艺术风格、手法上,也有一些新变化: ⒈恋情相思词,写得清丽柔婉、深情绵邈; 写景咏物词,写得清丽疏淡。 ⒉恋情词中多用俚俗的口语、活泼的对话, 保留了民间词的一些特点。 ⒊雅词中喜用前人成句入词,开启融诗文语 句入词的先例。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欧阳修 南 歌 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 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 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 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 鸯字怎生书?”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欧阳修 l 总之,欧阳修处于北宋词风欲变未变之际。 其词基本上是承袭五代词风,未有很大的 突破;但在题材、形式、手法、风格上又 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对北宋词的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 l 冯煦评价说:欧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 少游。”(《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欧阳修 ·《踏莎行》 踏 莎 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 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 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l 此词写离愁。上、下片均从行人角度下笔。 l 上片写实:由行人旅途所见来衬托离愁。 l 下片写虚:行人设想家人,并殷勤劝慰。 欧阳修 ·《蝶恋花》 蝶 恋 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 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 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 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一、生平(987?—1053?) 柳永,字耆卿,原名柳三变,字景庄。福州 崇安(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人。生卒年不确。 l 其父柳宜曾任职南唐,后入宋为官。 l 有兄弟三人(长兄三复、次兄三接)都有文 名,时号“柳氏三绝”。柳永,人称“柳 七”。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l 少时到真州读书;后在汴京过着风流浪漫 的生活。善于填词作曲,与歌姬舞女打得 火热。 l 他也很想在科举场中出人头地,但很不顺 利。 l 某年应考落榜。写《鹤冲天》词发泄心中 愤懑: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 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 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 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 — 后来又参加考试,最终被仁宗除名。说:“且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 另说,有人推荐柳永,仁宗批:“且去填词” 。 — 柳永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l 柳永沉沦在妓女乐工之中,尽情施展写作 歌曲的才华。他填词名气很大。“教坊乐 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 (叶梦得《避暑录话》) l 后改名柳永,才考取进士。已年近半百。 l 任卑官小职;最大官职:工部屯田员外郎。 l 在朝做官也很不顺利。还曾得罪仁宗。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醉 蓬 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飞云,素秋新霁。华 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 ,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 如水。 正值升平,万畿多暇,夜色澄鲜 ,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 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 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 后流落到了润州,贫病交加,死于僧舍。由 乐工歌妓集资送葬。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二、创 作 l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其《乐章集》 存词194首;《全宋词》收其词212首。 l 其它作品,只发现一首七言长诗《煮海歌》。 内容则是描写海滨盐民的疾苦。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㈠ 柳词内容: ⒈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 l 数量多,占半数以上。 l 也写得很好,表现了宦游飘零在外文人的 典型心态。 l 南宋陈振孙 :“尤工于羁旅行役。” (《直斋书录解题》)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⒉写都市的繁华面貌。 l 有20多首。对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 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游乐情景进行 了生动描绘。 写成都:《一寸金》 写苏杭:《望海潮》《瑞鹧鸪》 《木兰花慢》 写汴京:《破阵乐》《透碧霄》《倾杯乐》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⒊写歌妓舞女。 l 有50多首。 l 用俚俗文辞写世俗情爱。多受到前人批评, 认为“格调卑下”。曾受到晏殊讥讽责难。 l 大多格调不高雅;甚至有低级庸俗的描写。 l 但有些词作还是很可取。如: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1]表现世俗女性追求爱情的主动大胆泼辣; [2]表现女子失恋、被遗弃的痛苦忧怨; [3]表现妓女的不幸命运和不甘沦落、希望 “从良”、过正常人生活的愿望与心声。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定 风 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 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暧酥消,腻云 亸,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 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 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 光阴虚过。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迷 仙 引 才过笄年,初绾云环,便学歌舞。席上 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 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舜华偷换,光阴虚 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 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蝶 恋 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 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 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4、怀古伤今、歌功颂德、抒愤泄恨。 反映了柳永思想上的矛盾。 ㈡ 柳词的新变与发展贡献: ⒈大量采用新声曲调、制作长调慢词,发展 了词体。 l 当时文人填词多沿用旧调;而柳永所用的 133个词调,除10余调外,都是采用当时 新声曲调。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l 这些新曲调,又多是长调慢词。 l “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占其总数的 59%)长调占大多数,小令反而居少数。 l 或是改造增衍而成;或是自创新调。还创制 了一些三迭词(如《戚氏》长212字)。 l 为人们喜闻乐见;为词体内容的开拓、容量 的扩大、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Ü他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慢词的词人。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l 李清照:“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 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l 胡云翼:“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宋词选·前言》) l 唐圭璋:(柳永)“为宋代慢词起着奠基 作用。”(《再论柳永词》)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⒉扩大了题材内容,且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与 审美情趣。 l 如都市的繁华,羁旅之愁思,山川的壮丽, 怀古的喟叹,对官场的厌弃等,都是前人未 写或少写的题材内容。 l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变“雅”为“俗”,改变 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 l 用俚俗的语言、直截的方式、写世俗的情感 情事。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⒊丰富了填词技巧。 ①长于铺叙。 l 多采用小赋的铺陈手法,把叙事、写景, 抒情、议论熔为一体,层层铺展,反复渲 染,淋漓尽致,将情与景表现得异常充分。 l 李之仪:“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姑溪词跋》)周济:“柳词总以平叙见 长。”(《宋四家词选》)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②惯用白描。 l 往往不作多的烘托渲染,而是三言两语, 以简练之笔勾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③语言通俗浅近。如《定风波》 : l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l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l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 贡献 l 《昼夜乐》: 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 l 《忆帝京》: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恹恹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Ü刘熙载:柳词“明白而家常。”(《艺概》) Ü王国维:“耆卿似乐天。”(《清真先生遗 事》)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l 柳词风格:真率直露 抒情直率大胆,发露无余,毫不掩饰。 含蓄不是柳永之长;坦露才是其特点。 l 柳词缺点: j某些词作格调不高。 k有时下笔率易随意,有粗制滥造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耆卿乐府多, 故恶滥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笔,则北宋 高手也。”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 · 柳永 ㈢ 柳词的影响 l 他是将文学与音乐结合、文人雅词与民 间俗词打通的大众化的市井词人。 l 其词迎合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市民阶层 的审美趣味,因而在当时被广为传唱, “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 录话》) l 对后来众多词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柳永词赏析 · 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岩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词赏析 · 望海潮 l上片写城市之美。 l 起三句大处落笔,从地理、历史上总写。 l 接下来,从城市面貌、地理形势、市面繁 荣几方面,层层铺写。 l下片写西湖、人物之美,并称颂祝愿孙何。 柳永词赏析 ·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 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第三章 苏 轼 l 仁宗嘉佑元年(1056)与弟苏辙,随父往 汴京赴考。次年春兄弟一同进士。深受主 考官欧阳修赏识。名满京师。 l 不久母丧服孝,期满回京。 l 26岁时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入三 等。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英宗即位,苏轼转任大理寺丞,次年转殿 中丞、差判登闻院;经学士院考试,授官 直史馆。英宗又打算提拔他为翰林学士、 知制诰,为韩琦所止。 l 29岁时妻子王弗去世;不久父亲病故,离 职回家守丧。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㈡ 神宗时期,反对新法而遭贬 l 熙宁二年,守父丧期满回京,正值王安石推 行新法。与王政见不合。面谏皇上不可“求 治太急” 、不可“听言太广” 、不可“进 人太锐” ,应该“镇之以安静” 。 l 不久又写《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再论时政 书》奏章,指责新法是“急功好利” ,劝 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苏轼意见遭拒绝后,请求外调。34岁出任 杭州通判;37岁改任密州知州;39岁改 任徐州知州;42岁又改任湖州知州。 l 苏轼任湖州知州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 引苏轼一些诗句,说是“讥讽文字” ,以 讪谤新政、“愚弄朝廷”的罪名弹劾苏轼。 将其逮捕入狱。受牵连者三十余人。 (“乌台诗案”)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苏轼系狱中130天;受严刑逼问。料难活 命,曾写下两首绝命诗转交其弟。 l 这时众人纷纷营救。最后还是由已离职的 王安石“一言而决” 、一锤定音:“岂有 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这才从轻发落。 l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生活拮据。后来在 州府拨给的荒地上筑屋、耕种。因其地在黄 州府治东边的山坡上,故取名“东坡” ,自 己也就以“东坡”为号。 l 平时很少与人交往,常独自一人扁舟草履, 放浪于山水间,与樵夫渔父相处。… …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谪居黄州五年,写下不少名篇。诗如《东坡》 八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如前、 后《赤壁赋》。 l 元丰七年(47岁)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l 赴汝州途中,游庐山,游湖口,后抵金陵,会 见了已罢相八年的王安石。 l 第二年北上到泗州。因一路风涛惊恐,全家重 病,且资用罄尽,便上表请求往常州居住。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㈢哲宗时期,既起又落,连连遭贬 l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即位,宣仁太后高 氏临朝。任司马光掌权,。苏轼入京任礼部 郎中,又转任起居舍人;第二年升为中书舍 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 l 后来,因反对司马光将新法一概废除;司马 光死,又与程颐发生矛盾,便请求外任。52 岁出任杭州知州。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在杭州救灾、筑堤,颇有政绩。 l 两年后回京任吏部尚书;不久改任颖州, 次年改任扬州;同年又召回京城任兵部尚 书兼侍读,命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守礼部尚书。 l 第二年(元佑八年)又出任定州。同年宣 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法派人物执政。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旧派30多人贬谪远地。御史台状告苏轼词 中有“讥刺先朝”之句,于是免一官降两 职,贬英州知州;途中又降为宁远军节度 副使,惠州安置。 l 苏轼能坦然处之。《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l 三年后,60岁的苏轼又贬为琼州通判。 第三章 苏 轼 · 生平 l 过四年,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临朝听政, 旧派人物一度上台。十一月大赦。 l 苏轼第二年回常州。从此辞官退休;不久 病逝。年66岁。临终前曾写《自题金山画 像》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思想性格 l 政治态度:保守;但不同与顽固保守派。 l 思想性格:以儒家为主,又对佛、道有 所吸收,是矛盾的统一体。能博采三家 之长而不痴迷一端:他奉儒而不迂执; 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具体说 : 第三章 苏 轼 · 思想性格 第三章 苏 轼 · 思想性格 l 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作指导,欲经邦济 世、兼善天下。 l 生活上,善于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 寻求精神的超越解脱;表现出佛道二家 超然物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旷达 洒脱态度: 第三章 苏 轼 · 思想性格 l 他常常从无限时间与空间的立场,来观照 人世间的是非、苦难与欢乐,以“平常心” 对待身外的一切变故。 l 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将其视为万物流转 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不愿以此自苦;而是 顺其自然,并寻求美好的东西以自慰,保 持一种超然旷达的心态。 第三章 苏 轼 · 思想性格 l 所以,尽管一生遭遇了许多政治风波与苦 难,但其作品很少表现出悲伤凄苦、消极 颓废的情调。 l 正是这种乐观超然的生活态度,铸成了他 作品特有的旷达风格。 第三章 苏 轼 · 思想性格 l 总之,苏轼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的人生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超越 世俗、追求艺术化人生境界的人格理想; 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化人生的转变; 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 社会与个人这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纠结缠 绕的矛盾。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⒈ 主张文道统一,但不拘泥于儒道。 l 一般不提“明道” ,而是强调“有为而 作” 。 l 所言之“道”也不局限于儒道;而理解为一 般道理。对文学功能的理解比较宽泛。 ⒉ 重视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 l 引用欧阳修语:“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 价,非人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⒊ 主张自由活泼地表达,“随物赋形” 。 l 《答谢民师书》中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 辞,以文浅易之说” 。《上欧阳内翰书》 中反对“怪僻不可读”之文。 l 《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 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如是而巳。”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l 《答谢民师书》又说:“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从而做到“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 l 甚至在史料的运用上,他也有摆脱典籍束 缚的倾向。如应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⒋ 强调文章有感而发、作家有生活积累。 l 《江行唱和集序》:文章是“有所不能已 而作者” ,“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 叹。” l 作文如同“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花实, 充满勃郁而现于外。”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5. 强调有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表现力。 l 写作必须“辞达” 。 l 所谓“辞达” ,即“求物之妙” ,也就 是要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微妙 之处,使之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并运用 恰当的语言形式技巧明白地表现出来。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思想 l 《答谢民师书》:“求物之妙,如系风 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 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 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达,则文 不可胜用矣。” 第三章 苏 轼 · 文学创作 四、文学创作 苏轼多才多艺,且成就很高: l 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其绘画,善画水墨竹石枯木图;又精通金石 古董的鉴赏,还懂得园林艺术。 l 文学成就更是辉煌卓著: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㈠ 诗歌 用力最勤,创作丰富,今存2700多首。题材 内容广阔,风格富于变化,各种体裁兼备, 尤擅长七古、律、绝。 ⒈ 政治讽刺诗 l 创作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问题、 关心国家命运的诗篇。 l 其中有些诗歌将针砭时弊、关心民瘼与不满 新法的情绪掺和交织在一起。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⒉ 写景咏物、抒情寓理之作 数量最多,写得最好,对后世影响最大。 l 其特色: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但观察细致、 体验深刻、感悟独到、想象丰富,构思表 现也新颖奇特、不落俗套。 l 其写景诗,很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变化特点, 用精细生动的描写、新奇贴切的比喻,构成新 颖独特的意象、意境。如: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l 先写 雨前景象。接写 雨时景象。 l 再写 雨景变化。末写 雨过景象。 Ü特色:1、准确捕捉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 2、比喻新颖贴切,状物生动传神。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v 前两句:直言西湖山水之美。 l 前句写晴天“水光” ,后句写雨中“山色” 。 v 后两句:以美女比喻,突出西湖的自然美。 l 不仅新颖奇特,而且贴切自然。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l 有些诗因景因物生发出某种哲理,启人心智,耐人 寻味。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l 用生动的形象揭示出哲理,诗家称为“理趣” 。 琴 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⒊ 品书论诗题画诗 既表现敏锐的感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也寄寓了自己的 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虽然是品题他人之作,但其本身 就是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艺术创作。例如: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l思考:可推知画中有哪些景物?哪些是诗人的感受与 联想?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l 画有: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既有 水边草木之景:近处翠竹茂密,竹外桃花稀疏,水边 蒌蒿青青;又有江中鸭嬉之态:群鸭游戏其中,活泼 欢快,富有动感。 l 诗人的感受、联想: 一是春日融融江水“暖” 。 二是“正是河豚欲上时” 。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Ü其题画诗的妙处: l 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原画的内容;另一 方面又突破了画幅的局限,进行了艺术 的再创造,展现出更为灵动鲜活、更为 悠远广阔的意境。既不游离于画,又不 粘着于画,此其高妙之处。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l 苏轼诗歌风格:自然奔放,挥洒自如。 l 写作特点:体察敏锐精细,运笔爽利开阔, 结构变幻莫测,联想丰富,比喻新奇。 l 赵翼《瓯北诗话》:“爽如哀梨,快如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l 沈德潜《说诗晬语》:“其笔之超旷, 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 l 施补华《岘佣说诗》:“人所不能比喻 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 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 后再加形容。”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诗歌 Ü苏轼诗歌也有某些不足与失误: 有的应酬唱和诗近似文字游戏;有的诗 驰才骋学,用典过滥;有的诗过于散文 化议论化;有的诗不免粗率冗长之弊。 q但总体说来成就很高,堪称一流诗人, 被认为是宋代成就最高者。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散文 ㈡ 苏轼文 用力勤,成就高。其内容广博,大致可分三类: ⒈ 议论文(奏议、策论、史论) l 奏议策论:《进策》二十五篇、《上神宗皇帝 书》、《再上皇帝书》等。 l 史论:《平王论》《留侯论》《武王论》《商鞅 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等。 l 特色:辩析周密,议论风发,雄辩滔滔,气 势恢宏,汪洋恣肆。有纵横家之风。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散文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散文 ⒊ 杂文杂论(书信、题跋、序言) l 书札尺牍:《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 《答秦太虚书》《答毛滂书》等。 l 题记序跋:《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 《书蒲永升画后》《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文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 l 苏轼之文,有其鲜明的风格: l 元刘壎:“老泉之文豪健,东坡文字奇纵,而 颖滨之文深沉。”(《隐居通议》卷十五)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散文 l 清沈德潜:“老泉之才,横矫如龙蛇;东坡之 才大,一泻千里,纯以气胜;颖滨停蓄渊涵。” (《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序》) l 李涂:“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文章精义》) l 韩如海:浩瀚雄壮阔大 l 柳如泉:清丽幽峭隽永 l 欧如澜:平易舒缓流畅 l 苏如潮:恣肆洒脱,舒卷自如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l 写作背景: l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 45岁),贬黄州 已近三年。 l 内心矛盾痛苦。常用庄子齐生死、等荣辱的相 对主义哲学思想告慰自己,消解苦闷。 l 内容提示: 本文很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仕途受挫时,思想 感情的波折、挣扎、解脱的全过程。它对于我 们认识苏轼旷达超脱的性格极有帮助,其艺术 性也值得研磨学习。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一段:月夜泛舟游赏之乐。 二段:由饮酒放歌之乐转写客人箫声之悲。 三段:客悲之缘由。 四段:主人的劝慰。 五段:客人转悲为喜,相与畅饮陶醉。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内容上: l 通过叙写主客赤壁泛舟活动,真切地表现 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挣扎和解脱的全 过程。 l 文中“主”与“客”的对话及不同观点, 均为其内心的独白,代表了作者思想矛盾 的两方面。“主人”的劝说开导,实际上 是作者的自我安慰宽解。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写作上: ⒈继承赋的形式特点而有变化发展。 l “赋”由“楚辞”发展而来。“赋”之名最早见 于战国后期的荀况《礼赋》《知赋》等五篇。 l 赋在汉代形成特定体制:多用对答形式,行文用 韵语而杂以散句,铺张排比,讲究辞采。 l 汉以后,赋向着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向骈 偶方向的有骈赋、律赋;向散文方向的叫文赋。 《赤壁赋》即是典型的文赋。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其继承表现在: ①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组织文章。 ②运用了铺张排比手法。 ③运用一些骈偶句、押韵句。 但又有变化发展,如结构仍是散文体结构, 语言也仍以散体语为主。故“文理自然” , 文气流畅。 第三章 苏 轼 ·《前赤壁赋》 ⒉ 行文波澜起伏,曲折多变。 ⒊ 议论说理形象生动。 ⒋ 语言精练准确,文辞清新优美。 l 作业:1、前后《赤壁赋》比读 2、杨万里范成大其人其诗比较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l 苏词几乎无所不写,内容广泛:登临宴赏、 咏史怀古、送别悼亡、山川景物、田园风 光、咏物抒怀,甚至谈禅说理、喜笑怒骂。 l 刘熙载:“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 言。”(《艺概》) l 最能反映苏词题材内容开拓的:一是抒写 理想抱负、表现出慷慨豪迈精神的词作; 一是面对自然与古迹,抒发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感受,表现出高逸旷达情怀的词作。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⒉开创了豪放词派, 改变了婉约词一统 天下的局面。 l 人们填词以婉约为正宗,相沿成为传统。虽 有范仲淹、王安石气象阔大、意境雄浑之作, 但寥寥无几。 l 苏轼作词,作风大变,一扫柔靡纤弱习气, 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形成豪迈奔放的词 风。呈现出与婉约词迥然不同的风貌。 l 当时人们就深切感到了这一点。如: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Ü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 之绝倒。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l 苏轼豪放词,给当时词坛以极大的振动, 对后世作词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尔后遂有 “婉约”、“豪放”词派之说。 l 有人对苏词颇有微词;但更多人持肯定、 赞赏态度。如: Ü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词 “如教坊雷 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Ü王灼《碧鸡漫志》: “东坡先生非心醉 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 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Ü胡寅《酒边词序》:苏词 “一洗绮罗香泽 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⒊突破音律形式束缚,注重词的文学艺 术性。 l 李清照《论词》: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l 其词不讲究协律,而注重所表现的情感、意 境。晁无咎: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 不住者。”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l 苏轼作词不十分讲究其音乐性,不专为歌唱 填词;而注重词的文学色彩,为文学创作写 词,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也促进了词由音 乐文学向案头文学的转化。 Ü《四库总目》评苏轼词的地位影响很中肯: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ò《四库总目》: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 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 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 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尚与花 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第三章 苏 轼 · 创作 · 词 苏轼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²此词是苏轼最早、最典型的豪放词。 ²苏轼在给鲜于子俊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 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 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苏轼词 · 其它风格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 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 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词 · 其它风格词作 浣 溪 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 · 其它风格词作 定 风 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 · 其它风格词作 卜算子 · 黄州定惠院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词 · 其它风格词作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纵教坠。抛家傍 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 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 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 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 第三章 苏 轼 · 苏门弟子 五、苏门弟子 苏轼元丰二年(42岁)出任徐州知州时,便 有文人学士纷纷求教,愿为弟子。如: l 黄庭坚写信寄诗求教,愿列门下。 l 秦观入京应举时,专程往徐州求见。 l 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也求列门下。 (“苏门六君子”;前四人又称“苏门四学士”) l 还有“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以及 “眉山先生”唐庚、李之仪、贺铸等人。 第三章 苏 轼 · 苏门弟子 l 苏轼之所以领袖文坛,原因之一在于善于处 理与文学之士的关系: ⑴待人热情而谦虚。 ⑵尊重他人的艺术风格。 ⑶虚怀若谷,可容不同意见。 l 苏门群体,并非宗旨鲜明的简单划一的流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生平(1045—1105) l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宋仁宗庆历五年 生,宋徽宗崇宁四年卒,享年61岁。 l 出身于诗书之家。自幼聪颖,且记忆力惊人。 “一日千里之才”。 l 他学识广博,六经之外,百家杂书乃至小说、 佛经无所不读。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22岁进士。初任汝州叶县尉。27岁参加四 京学官考试,名列优等,任北京国子监教授 8年。这期间与苏轼结谊,尊之为师辈。 l 其政治观点、态度与苏轼基本相同,其宦海 生涯遭遇几起几落,与苏轼也大致相同: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王安石变法时期,任太和知县。(路过舒州 时,往三祖山的山谷寺游览,喜其风景,自 号“山谷道人” 。)后又调德平县任职。 l 元丰八年神宗死,守旧派上台,黄庭坚被召 回京,官至国史编修官,编撰《神宗实录》。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哲宗亲政后任用新派,旧派遭打击。有人指 责《神宗实录》多诬,贬黄庭坚为涪州别驾, 黔州(四川彭水市)安置。因此又号“涪 翁” 。不两年又贬至戎州(四川宜宾市)。 l 哲宗死,皇太后向氏听政,起用旧派。召黄 庭坚回京升迁,但种种职务他均予推辞。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徽宗亲政,新派上台,蔡京专权。黄庭坚 请求出任太平州知州,到任九天被罢免。 次年有人控告他以前所写《江陵府承天禅 院塔记》中有“幸灾谤国”之句,因而被 革官除名,送宜州(广西宜山)管制。居 小南门戍楼上。 l 两年后改调永州,朝廷命令未到,病死在 宜州。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二、黄庭坚的才艺与创作 l 书法: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l 鉴赏:对古书古画的鉴赏水平很高。 l 散文辞赋:学西汉,法度严谨。 l 词:也颇有名气。 l 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影响巨 大。严羽《沧浪诗话》:“ 宋诗至东坡、 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称苏黄诗为“元佑体” 。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三、黄庭坚的诗论与诗作: ㈠内容上,主张写个人“情性” ,不主讥剌, 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 l 他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诤 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批评那些因“发为讪谤侵陵” ,而招致 “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的人,是 “失诗之旨”的。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教导外甥洪驹父说:“东坡文章妙天下, 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Ü其所以如此,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原因:北 宋时期思想统治渐趋严厉。士大夫因文字 而招祸的事件时有发生。…… Ü他主张“温柔敦厚”,很大程度上带有为 了避祸而自我抑制的因素。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因而其诗歌内容,以抒写个人性情为主, 多是写景、遣怀、赠答、题画之作;较少 反映国事民瘼,讥剌时政者更少。 l 即使对自己蒙受的不幸,也很少发出直接 的抗争;在抒写内心苦痛时,常常只就自 身这一面来写,而不涉及对立面。换言之, 他即使对现实有所愤慨不满,也多是以间 接曲折的含蓄手法来表现。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㈡艺术上,尚奇求异求新,以自成一家。 黄庭坚强调艺术创新。他说: l “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 l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题乐毅论后》)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⒈ 以书本、学问为作诗基础。 l 《论作诗文》: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l 《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 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 此语耳。 l 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是积累古人的“佳句 善字” ,以备检用。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⒉ 运用“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之 法。 l 《答洪驹父书》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l 为何要“点铁成金”而不去发掘新诗意呢? 因为“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 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见惠洪《冷斋夜话》)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Ü“点铁成金”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l 他说: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 法;规模(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 胎法。” (见《冷斋夜话》卷一引) l 即:不改变原意而重新用一种语言形式表 达出来,叫换骨法;将原来的大意或某一 点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叫夺胎法。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⒊ 语言避免陈辞滥调,力求新奇精警。 l 常常到佛经、语录、小说、杂说等冷僻书籍 中,寻找别人未用或少用的词语典故入诗。 l 万不得已要用陈言熟典时,也要尽量翻新出 奇,出人意料。 l 黄庭坚诗云:“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即“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 。 l 他认为:“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 门之键。” (《跋高子勉诗》) l 有时甚至“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宁用字不 工,不使语俗。” l 有些诗句在当时就被称“奇语” :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有些诗句在当时就被称“奇语”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林。 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⒋ 句法结构不落常套;造拗句、变节奏、 语意跳脱。 l “拗句” ,即拗口之句,也就是在律诗的一句或一 联中把约定俗成的平仄格式、节奏形式加以改变, 使音节、文气不顺畅,造成不和谐不平衡、突兀奇 特生硬的效果。如: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公如大楚国,吞 五湖三江。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在全诗结构上,也多是起结无端,跳脱变 化,线索隐藏;很少意脉连贯流畅、连绵 衔接而成。 Ü由于黄庭坚喜从书本中翻新出奇,喜欢用 僻典、下奇字、造拗句、作硬语,因而形 成了独特的风格:生新廉悍 或 生新瘦 劲、生新峭拔。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诗法”? 黄庭坚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是可贵的,强 调多读书、博学多识也并没有错。但将其 “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过分强调,奉为 “法宝” ,作为创作的基本纲领,则是十 分有害的。有人之斥为“诗人中一害” (张戒《岁寒堂诗话》)。具体说: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1)主张以学问为诗、从书本中讨生活, 这就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有脱离 现实、疏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北宋末魏泰 《临汉隐居诗话》讥其为“拾羽失鹏” 。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2)过分强调作诗的语言形式技巧,这就 不免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夺 胎换骨”“点铁成金”推陈出新,作为作 诗的一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奉为“金科 玉律”,作为创作的基本手段,这便是以 模拟取代了创造。这实际上是创作中的投 机取巧。金代王若虚就视之为“特剽窃之 黠者耳” 。(《滹南诗话》)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3)在句法音律上的变化出奇,往往新人耳 目,也未尝不可;但过分标新立异,以追 奇求险为能事,则不免艰涩生硬,破坏诗 的美感。所以苏轼既称赞他的诗“格韵高 绝”,又说这种诗读多了会令人“发风动 气” 。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总之,黄诗以尚奇求异、法度严谨、注意 文字技巧而著称。如《登快阁》《寄黄几 复》《题竹石牧牛》等较能体现其特点。 l 在屡遭贬谪后,也写下一些抒发真情实感、 流畅自然的诗篇。如: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四、江西诗派的形成、得名及倾向 1、追随“山谷体”者甚众 原因何在? ①因尊奉“温柔敦厚”诗学观,故深得理学家推重, 也迎合了士大夫全身避祸的心态。 ②提供了一套“诗法” ,便于仿效学习。苏诗以才 气为胜,难以模仿;黄诗法度严谨,所示门径便于 揣摩,易见成效。 ③所倡“点铁成金”作诗法,对文人学士而言,既切 合其能力,又迎合其趣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2、当时其追随者 l 有的是外甥:洪朋、洪刍、徐俯等。 l 有的是学生或朋友:陈师道、韩驹、潘大临。 l 有的是间接受影响者:谢逸、谢过、饶节等。 Ü其中陈师道最为著名。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陈师道 · 苦 吟 l “每登临得句,即急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 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 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叶梦得《石林诗话》) l 宋人又记载,他常将诗稿贴于墙,“坐卧哦吟, 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 去之。” l 黄庭坚:“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 即事》)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l 冠以“江西”之名,主要因黄庭坚是江西人。 l 之所以成为一“宗派” ,正如杨万里《江西 宗派诗序》所说:“以味不以形也。”是因 为这些诗人在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诗歌风 格上大体一致;且衣钵相传,花粉不绝。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4、江西诗派的倾向 l 黄庭坚及其弟子莫不推崇杜甫,但崇尚 的却是杜甫晚年内省的精神,特别是其 丰富多变的艺术技巧、精光内敛的老成 意境。 l 其创作的倾向性: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⑴内容上,由梅苏欧的干预现实、指陈 时弊,转向抒写性情、表现自我。 l 其诗多写亲朋师友的交往情谊、个人道德 的自我完善、对山野林泉的讴歌向往。粪 土功名、鄙弃庸俗、追求高洁,乃是最常 见的主题。表现出退避社会、自我保护的 倾向。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⑵艺术上,以清淡瘦劲为审美标准。 l “清淡” ,指诗歌不涉及男女艳情,不为 浮华轻艳之辞,也很少色彩渲染、词藻堆砌; 诗中多清香、清寒、清贫、清高、清闲的意 象意境。 l “瘦劲” ,主要表现为用生硬之语,造拗 口之句;用僻典,押险韵;点化前人陈言, 力求翻新出奇。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6、江西诗派影响巨大而深远 l 当时已声势浩大;追随者甚众。 l 南宋时保持极大势力;一些著名诗人如 “尤杨范陆”等最初都师承江西派。 l 直到宋末元初,又有刘辰翁、方回等人继 其余响。作为一个流派,直到元初才告结 束,延续了200多年。 l 且后世学江西诗风者,代不乏人。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一、生平(1049—1100)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为少游,号淮海居士。 江苏高邮人。生于仁宗皇佑元年。 l 少年丧父,侍母家居,平日唯读书习文而 已,养成柔弱性格。 l 其一生命运与苏轼相联系: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l 25岁在扬州结识苏轼。后十年“徜徉吴楚”。 l 35岁时由苏轼荐,次年举进士,入仕途。 l 初授定海主簿,旋调蔡州教授。39岁应制举 考试后,先后任宣教郎、太学博士,秘书省 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l 哲宗亲政任用新派。秦观因与苏轼兄弟关系 密切,被罗织罪名连连遭贬: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l 先外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处州酒税;后 又贬郴州,又贬横州管制,又贬雷州。6年 内五遭贬斥。情绪低沉哀伤。 l 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听政,用旧党。秦观 被赦迁内地,八月行至藤州,醉酒,卧华光 亭,索取饮水;水至,笑视而死。年52岁。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二、秦观词 词集《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 ㈠题材内容 前期: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 后期:多写贬谪生活、不幸身世。 ㈡艺术特色 虽与苏轼交往甚密,但填词作风迥然不同。 其词以婉约著称,被视为婉约派一流、正宗 词人。词作特色鲜明: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⒈写景清丽,画面优美。 l 所取多是杨柳春风、流水落红、斜月残雨、 衰草碧云、画楼芳榭、杜鹃黄鹂、轻烟飞 絮、扁舟横笛……构成色调丰富、五彩缤 纷的优美画境。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 色泽之美。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⒉抒情柔婉,情景交融,细腻生动。 l 秦观敏感细腻,多愁善感。 l 所抒之情,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哀怨、感 伤、缠绵的之情。 l 善于熔人事入风景,化景物为情思。将柔 婉之情与清丽之境交融一体。如: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l 其词抒情深细,尤长于愁苦伤感之情,故后 人称为“古之伤心人”。冯煦《宋六十一家 词选例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 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⒊讲究音律和谐、篇章结构、遣词造句。 l 秦观精通音律,作词讲究音韵节奏的和谐、 声调旋律的优美。南宋初叶梦得:“秦少游 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 歌。元丰间盛行淮楚。” (《避暑录话》)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l 又注意篇章安排。除铺叙展衍外,结构安排 与时空变化丰富多变。 l 又讲究遣词造句。很少使用典故、僻字。即 使以诗句入词,也能灵活点化,如同己出。 l 李清照评其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 如“贫家美女” 。即清丽自然本色。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三、与其他词人比较 l “秦柳” :秦词雅,而柳词俗。 l “淮海小山” :秦词,境阔色淡;晏词,境 窄色浓。 l “周秦” :秦词,清新流丽;周词,典雅富 丽。 l “秦七黄九” :秦词成就影响,远胜于山谷 词。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四、前人推崇: l 陈师道:“当代词手” 。(《后山诗话》) l 张炎:“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 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 源》) l 《古今词话》引蔡伯世语:“子瞻辞胜乎 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 一人而已。”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秦观 l 李调元:“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 冠。” (《雨村词话》) l 《四库全书提要》:“观诗格不及苏黄, 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l 缺陷也明显: ①题材内容狭窄。 ②气格不高,纤弱无力。 秦观词赏析 ·《满庭芳》 满 庭 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 征棹,聊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 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 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 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词赏析 ·《满庭芳》 l 秦观早年客游汴京、扬州等地,出入官僚 幕府,与歌妓交往。 l 《艺苑雌黄》:“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 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席上有所悦,自 尔眷眷不能忘情,因赋长短句。所谓‘多 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也。” 秦观词赏析 ·《满庭芳》 l 此词写情人离别的伤感。 l 上片叙事写景,以凄迷之景渲染惆怅之情; 下片通过分别时的举动、心理表现离别的 伤痛。 l 全词满纸凄凉色,一派伤心情,低回缠绵, 凄恻动人。不愧为婉约词的代表作。 秦观词赏析 ·《满庭芳》 l 此词当时已广为传唱。东坡对秦观说: “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并戏 称之为“山抹微云君” 。又说:“山抹 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l 秦观女婿范温,也曾以此自矜自负。 秦观词赏析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Ü 上片写景,写客居环境及感受。 起三句:登楼眺望所见。接两句:谪居的孤寂凄苦。 Ü 下片抒情,写孤独无告的苦闷。 前三句:言愁苦之多。末两句:抒哀怨之情。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一、生平(1052—1125) 贺铸字方回,卫州(河南汲县)人。宋太祖 孝惠皇后的族孙。自称贺知章后裔,故自号 庆湖遗老。虽出身外戚之家,所娶亦宗室之 女,但因性格倔犟,一生仕途并不得意。 l 七岁学诗。贺家五世从武,铸又任侠喜武, 希冀建“奇功” 。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l 23岁任小职闲差;后任武官,位卑职冷。 l 39岁时由苏轼等人推荐,改任文职。先后任 泗州通判、奉议郎、朝奉郎。 l 晚年定居苏州,专心整理校勘所收藏的书籍, 直至徽宗宣和七年去世,享年74岁。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l 贺铸长相奇异,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 称“贺鬼头” 。但他谈吐渊雅,文采斐然, 且精通音律,长于度曲。 l 贺铸能诗能文,而以词著称于世。有《贺 方回词》,又名《东山词》《东山寓声乐 府》,现存286首。 二、词作介绍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㈠题材与风格 l 取材广泛,风格多样,婉约豪放之作兼有: ⒈豪侠词。慷慨悲壮。《六州歌头》 ⒉怀古词。沉郁悲凉。《水调歌头·台城游》 ⒊思妇词。愁苦哀怨。《捣练子》五首 ⒋悼亡词。凄恻伤感。《鹧鸪天》 ⒌咏物词。清丽幽怨。《踏莎行》 ⒍相思词。悱恻缠绵。《石州慢》《青玉案》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㈡ 艺术特点 张炎《词源》:“善于练字面。” 表现在: ⒈ 善用前人诗文句入词,形成辞面的典雅华丽。 夏敬观《东山词》手批:“小令喜用前人成句, 其造句亦恒类晚唐人诗;慢词命辞遣意,多自 唐贤诗篇得来,不施破碎藻采,可谓无假脂粉, 自然浓丽。”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l 有的词篇用前人语句过半数。却能与词意 结合,融会贯通。 l 尤喜用温李华美辞句,他说:“吾笔端驱 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⒉善于炼意炼字,追求意新语工的词句。 l 王灼《碧鸡漫志》:“语意精新,用心甚 苦。”如写愁: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l 江上暮潮,隐隐山横南岸。奈离愁,分不断。 (《河传》) l 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怨三三》) l 万斛闲愁量有剩。 (《减字木兰花》) l 采舟载得离愁。 (《菩萨蛮》) l 小小兰舟,荡桨东风快,和愁载。 (《点绛 唇》) l 小华笺,付与西飞去,印一双愁黛、再三归字。 (《九回肠》) 贺 铸词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 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 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 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l 写与美女邂逅,一见钟情的相思闲愁。 l 上片:偶见美女而无由相识的惆怅。 l 下片:由邂逅带来的莫名闲愁。 l 后三个比喻新奇真切,人称“贺梅子” 。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l 有的写豪侠报国、壮志不酬的悲愤,风格慷慨悲壮 。如《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 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推翘勇,矜豪纵。轻盖 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 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 匆匆。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鶡弁如云众 ,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 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 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 其悼亡词凄楚伤感、情真意切。如: 鹧 鸪 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 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 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 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 夜补衣!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 其咏物词比兴寄托、借物寓意。如: 踏 莎 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 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 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词 · 贺铸 — 其缠绵的恋情相思词写得最多。如: 石 州 慢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 蓓才黄,倚马何人先折?烟横水漫,映带几点 归鸿,平沙销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 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便成 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 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憔悴一天涯 ,两厌厌风月。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大晟词人 一、社会风气 l 都市享乐生活盛行。 l 士大夫政治热情减退… … ,其真正的情 趣和企望,已转向享乐主义和艺术化的私 生活中。 l 宋徽宗精通艺术、耽于享乐,更助长了此 风。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大晟词人 二、大晟词人 l 崇宁四年(1105)设宫廷音乐官署—大晟府。 供职者先后有: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 徐伸、田为、晁冲之、江汉、姚公立等。被 称为“大晟词人”。 l “大晟新声”成为当时主流,左右了词坛风 气。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大晟词人 l 大晟词作,题材内容没有新的突破,甚至 较为狭窄贫乏;风格也比较单一,承继婉 约一路。但在音律形式、艺术技巧上有较 大发展。有形式主义倾向。 l 大晟词人代表:周邦彦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一、生平(1056—1121) l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生于仁宗嘉佑元年。年少颇负才名,风流 倜傥,落拓不羁。 l 22岁入京求学为太学生。27岁时献《汴都 赋》,受到神宗称赏。“由诸生擢为学官, 声名一日震耀海内。” (南宋楼钥《玫瑰 集·清真先生文集序》)任太学正五年。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l 由于“壮年气锐” ,“不能俯仰取容” , 以后三十年多在州县官职上浮沉。 l 徽宗政和六年(60岁)时,召回朝廷任秘 书少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l 两年后,惹恼徽宗,又贬为地方官。三年 后病死南京(今商丘),年66岁。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二、词作内容 l 今存200多首。不外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 歌酒花月、春愁秋思、离愁别绪、羁旅之 情以及写景咏物之类。几乎是清一色的流 连光景之作,从不涉及社会问题,反映的 生活面狭窄。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三、成就贡献 l 在词的音律形式、艺术技巧上,融合诸家 之长,集前人之大成,使词更加严整精美。 具体表现在: ㈠音律形式方面,有突出成绩: ⒈审定整理旧调。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l 提举大晟府期间,与制撰官万俟咏、田为、 晁端礼等人,受命“讨论古音,审定古 调。”将词调的细微差别一一分辨清楚、 固定下来。而自己“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沈义父《乐府指迷》) l 王国维:“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 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 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 人而已。” (《人间词话》附录第十七)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⒉创制新曲调。 l 《片玉集》中的许多词调,如[拜新月慢] [荔枝香近][华胥引][六丑][花犯] [倒犯][玲珑四犯][无闷][绕佛阁] [夜飞鹊]等,都是他制作的新曲。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l 张炎《词源》:“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 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 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而美成 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 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l 周邦彦因而被后代格律词派奉为宗主。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㈡艺术技巧方面,有许多突破。 ⒈结构布局,曲折多变,回环宛转。 l 以往填长调词者,有种种不足…。 l 周词结构布局,往往突破时空限制…。 l 其词中,时空错综,叙议结合,层层相生, 前呼后应;造成欲吞又吐、欲吐又吞,纡徐 往复、曲折回环的格局。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⒉观察体物细腻,描绘精细工巧。 l 观物很细致,故简笔勾勒亦能生动传神。 苏 幕 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 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 芙蓉浦。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苏 幕 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 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 芙蓉浦。 v 写夜雨晓晴时鸟雀的活泼神情,尤其是描写荷 叶沐浴晨光、在清亮水面迎风而立的动态,非 常工细传神。 v 王国维认为“得荷花之神理。” (《人间词话 》)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⒊语言典雅精丽。 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 l 张炎《词源》:“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 诗句” ,“采唐诗,融化如自己出,乃 其所长。” 如《西河·金陵怀古》: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西河 ·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 江、髻环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 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 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嫱来, 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 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⑵善于炼字,避俗求雅。 ①是在关键字眼上下功夫。如: [望江南]:“密云衔雨暗城西。” [庆春宫]:“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 人一片秋声。” [氐州第一]:“乱叶翻鸦,惊风破雁, 天角孤云缥缈。”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②是锤炼对偶句。如: § 褪粉梅梢,试华桃树。 § 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暗竹敲凉,疏萤照晚。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③是用富有形象性、清新感的名词指代事物。 l “凉蟾”、 “清蟾” ——月 l “凉吹” ——风 l “翠葆” ——竹 l [过秦楼]:“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 陌马声初断。”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ó前人高度评价: l 刘肃:“周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 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 “真足冠 冕词林。” (《片玉集·序》) l 南宋陈郁:“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 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 (《藏一话腴》)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l 沈义父:“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 知音……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乐府指 迷》) l 邵瑞彭:“诗律莫细乎杜,词律亦莫细乎 周。” (《周词订律序》) l 清陈廷卓:“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 始。” (《白雨斋词话》)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词 · 周邦彦 l 周济:“词之集大成者。” (《宋四家词选序》) l 王国维:“词中之老杜。” (《清真先生遗事》) Ü王国维《人间词话》:“美成深远之致,不及 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 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此评全面而客观。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南宋前期概况 l 南宋前期:指高宗(1127)、孝宗、光宗、 至宁宗开禧三年(1207),约80年。 l 南宋前期 :文学再度繁荣发展时期 l 社会时代特点:欲恢复中原 振兴国运 一、诗歌概况:从转变到兴旺。具体说: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Ü前期诗歌总体特点: ①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由“尊杜宗黄” 转向师法自然,表现出独创意识的觉醒。 ②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突出主题。 ③面向现实生活,题材有所扩大。赵翼《瓯 北诗话》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 无不裁剪入诗。”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㈡ 可划分为三类作家群: ⒈词风转为悲凉的南渡词人。 李清照 朱敦儒 叶梦得 向子諲 陈与义 ⒉词风慷慨悲愤的爱国大臣。 李纲 赵鼎 胡铨 岳飞 张元干 张孝祥 ⒊词风雄放悲壮的辛派词人。 辛弃疾 陈亮 刘过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南渡诗人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一、生平(1084—1155?)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 七年。山东济南人。 l 其父李格非,致力于经学,并以散文见称 于时,官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等 职。母亲王氏知书能文,很有文学修养。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能诗能词善书画。 l 王灼《碧鸡漫志》: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 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Ü李清照一生,以北宋灭亡为界线。 ㈠前期:43岁前的生活安定美满。 l 18岁与赵明诚结婚。赵博学,喜金石研究, 爱收藏书籍书画。她热情支持丈夫的事业。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两年后赵明诚出仕任职。夫妻时有离别。 l 婚后第五年,赵因父丧去官。夫妻隐居到青州 故里。甚感轻松愉快。取陶渊明《归去来辞》 中“归去来兮”、“审容膝之易安”句意,将 书房名“归来堂”,内室名“易安室”。 l 居青州约十年。专心致力于研究和创作。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李清照《金石录后叙》: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 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 烛为率。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 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 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 老此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又说:“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 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 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 复向时之坦夷也。” l 在文学创作上也互相砥砺。某年重阳节,李 清照写《醉花阴》词寄丈夫。词曰: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醉 花 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据(伊世珍《琅缳记》)说: 明诚 “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 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 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 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l 居青州十年后,赵明诚出守蔡州,三年任满 后又出任淄州,清照均随同前往。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㈡后期:43岁后开始颠沛流离。 l 靖康二年二月金兵南下,陷开封,掳二帝。 l 三月明诚奔母丧到江宁。不久李清照避难, 载书十五车南下。其余十余屋书册什物,后 全部毁于兵火。 l 第二年(高宗建炎二年1128),明诚知江宁府。 清照往南京住了一年。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次年罢官。夫妇逃难。后明诚被命为湖州知 州,独赴建康(南京)行在,正值三伏,中 途中暑患疟疾,一病不起。 l 李清照闻讯,昼夜舟行赶到时,明诚已在弥 留之际,仅握手告别而卒。 l 金兵继续南下。李清照身无子女,欲依靠在 朝作官的弟弟。携家中古铜器等物往越州行 在。其余书籍器物送洪州。后来尽失。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l 李清照一路历尽艰辛追赶朝廷。 l 最后到了杭州。晚年在江浙一带漂泊生活, 凄凉死去。年约73岁。 l 据南宋多种记载,她晚年曾改嫁张汝舟,但 很不幸。张乃势利之徒,实为贪图其财产。 仅三个多月,清照不堪凌辱虐待,申诉判离。 第六章 南宋前期 · 李清照 二、文学创作 Ü文存几篇。如《金石录后叙》。 Ü诗存10几首。多忧国伤时之作;写得慷慨悲 凉。笔力雄俊,气势豪迈。陈衍评其诗:“ 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 如 :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Ü词的成就最高。存约60首。 ó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写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与情感。 u有的写游乐游玩,表现少女的天真烂漫、青春 活力。如: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 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怨 王 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 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 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点 绛 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重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 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v有的词写婚后的离愁别绪、相思闺怨,表现 对爱情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细腻感受。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 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六章 李清照 · 前期词 w有的感伤年华易逝,红颜易老,表现对青春 的珍惜。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六章 李清照 · 后期词 后期词:主要抒写孤寂悲苦之情、故国乡关 之思。 v风格(由清丽爽朗)转为 沉郁凄凉。 Ü虽然仍保留了早期词婉约纤丽缠绵的特点, 但是: 婉约 中含带有 凝重的色彩; 纤丽 中体现出 瘦劲的骨力, 缠绵 中交织着 深沉的悲思。 李清照《声声慢· 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秋情》 Ü起三句用七组叠字,乃大胆新奇的独创。 §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 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 十四字者。”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 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 清徐轨《词苑丛谈》:“真乃大珠小珠落玉 盘!” 李清照《声声慢· 秋情》 元代乔吉: 天 净 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 韵韵,娇娇嫩嫩,亭亭当当人人。 李清照词赏析 · 声声慢 v写作特色: Œ结构安排上:起首总说心情之悲伤;中间 层层分说种种事情之可伤;结尾总结以上 可伤之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李清照词赏析 · 声声慢 抒情方式上:开头直言心境,摄人心魄;中间 借景抒情,层层深入;末尾又直抒胸臆,语意 强烈,令人回味不尽。 Ž语言运用上:一是明白如话。二是讲究用字声 韵。故听来就懂,读来上口,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词赏析 ·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 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环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 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词赏析 · 永遇乐 Ü主题: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形的 对比,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大变故,抒发 今昔盛衰之感。 Ü社会意义:以个人生活的变化,反映出社 会的巨变。 南宋末刘辰翁:“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 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 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 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清照词· 永遇乐 · 特色 Œ章法上,今——昔——今的结构安排,层层 深入,而首尾圆合。 手法上,多用对比: l 往昔欢愉——今日凄苦 l 往昔精美装饰——今日憔悴形象 l 往昔“争济楚”——今日“懒得出去” l 他人街上笑语——自己帘内独坐 Ž语言上清丽自然。写景句,工致鲜丽而不 雕琢;叙事句用寻常口语,亲切自然。 李清照词 · “易安体”特色 ㈠情感真挚深婉。 ①感情深细真切。 她善于表达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情感的微 妙变化,在曲折回环中,层层展露深细的情 感、复杂的心境。且抒情真率自然。 ② 抒情婉曲蕴藉。 往往不明言直说,而是婉转道出、含蓄表达, 耐人咀嚼寻味。 李清照词 · “易安体”特色 ㈡语言通俗优美。 l 其特长:善于将浅近通俗的口语和工丽华 美的词句,自然地融合、有机的统一。 l 通俗又不庸俗,工丽又不艰涩,有富贵气 而无脂粉气。既有文人典雅趣味,又有浓 郁生活气息。故雅俗共赏。 李清照词 · “易安体”特色 ㈢音律严谨和谐。 l 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以 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l 特别是以家常口语度入音律,成功运用叠字、 叠句和排句形式,达到了声韵和谐、以声传 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Ü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细体悟: 趣雅 情真 意深 境清 语浅 声美 李清照词学主张 ·《论词》 《论词》介绍 l 盖早期所作。是宋代第一篇完整系统的词学 论文,也是我国女性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l 《论词》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了以往 词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 作的标准。 l 着重评述了北宋词人的词作。 李清照词学主张 ·《论词》 l 从中可见其对填词的主张和要求: ⑴ 高雅。 l 柳屯田“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 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⑵ 浑成。 l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 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 家!” 李清照词学主张 ·《论词》 ⑶ 协律。 l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 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 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⑷ 典重。 l “贺苦少典重。” ⑸ 铺叙。 l “又晏苦无铺叙。” 李清照词学主张 ·《论词》 ⑹ 故实。 l “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 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 ž中心观点:词不同于诗文而“别是一家” 。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协音律” “可歌” 。 l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 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南宋前期词 · 爱国词人 南宋前期词 · 岳 飞 岳 飞 ·《满江红》 满 江 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 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l 词境以登高远望为基点构成,抒写所见所感。 l 上片写渴望及时建功的伟大抱负。 l 下片写壮志抱负的具体内容。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l 生活时代: 孝宗即位后,起用抗金名将张浚,报仇雪 耻、收复失地的呼声高涨,南宋王朝呈现 出“中兴”迹象。 l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引人注目。 l 元代方回说:“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 尤杨范陆。” (《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尤袤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尤袤 l 当时诗名很大,可惜诗文集早佚不传。直 到清代,其后裔尤侗才从各选本、方志、 类书上搜其诗文编为《梁溪遗稿》二卷。 其中诗47首,文26篇。 l 就现存诗作看,无论数量、内容、艺术造 诣,均远不如其他三家。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l 孝宗时期,先在州县任职,后入朝为官, 并向朝廷推荐了朱熹、袁枢等60人。后因 上疏议事触怒孝宗,贬筠州知州。 l 光宗时召入朝任秘书监。当时外戚韩侂胄 专权,杨与之抗争,被贬赣州知州,不去 赴任,请求归乡。这以后十五年闲居乡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l 宁宗即位后,曾多次召其入朝,他知道是韩 侂胄意欲笼络,便坚辞不就。 l 开禧二年,闻韩侂胄冒进兵败,失声痛哭, 索笔写下“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 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 有孤愤”等遗言,落笔而逝,年80岁。 l 杨万里为人刚直敢言,不畏权贵。…且忧时 爱国,至老犹烈。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⒊“诚斋体”的形成: l 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杨诚斋体” 。 其形成经历了从模仿到独造的过程。 Ü受时风影响,杨年轻时学江西体;中年以 后醒悟,将以前所作一千多首诗烧掉,改 弦更张,无复依傍,而自成一家。他在 《诚斋荆溪集》序言中说: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 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 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 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 欣如也。……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 前日之轧轧矣。”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l 钱钟书《宋诗选》:“根据他的实践以及 ‘万象毕来’ ‘生擒活捉’等话来看,可以 说他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 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感观的天 真状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 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 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 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怕 落在他眼睛里,给他无微不至的刻画在诗 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⑵艺术特色体现在: ①善于捕捉、表现稍纵即逝、转瞬即变的 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态。…例如: l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l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l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 l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l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l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l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Ü钱钟书《谈艺录》:“诚斋则如摄影之快 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眼明手快, 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②诙谐幽默风趣。…例如: l 袈裟未着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l 秋月春风担阁了,白头始嫁不羞人。 l 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 l 拜杀芦花未肯休。 l 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 l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l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③语言浅近通俗活泼自然,多用俗谚口语。 l 他说:“不听陈言只听天” ,“君看醉中语, 不琢自成文。” l 清代赵翼:“其争新也在意而不在词,当其 意有所得,虽村夫牧竖之俚言稚语一切阑入, 初不以为嫌,及其既成,则俚者转觉其雅, 稚者转觉其老。” (《杨诚斋诗集序》)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l 其不同凡响处在于,能取前人某一特色加以 发扬,并熔铸种种为一炉,形成了独具面貌 的“诚斋体” 。 Ü杨诗也有缺陷: ⑴较少反映所处时代和社会现实。他亲近了大 自然,却疏离了社会现实。 ⑵取材过于细小琐屑,有时流于庸俗无聊。 ⑶滥用口语,信手走笔,不免草率粗糙。后人 有“佻巧” “油滑”之讥。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 ⒌“诚斋体”的意义 l 既不在于他反映现实的广度——对题材内容 的拓展,也不在于他反映现实的深度——思 想情感的深刻性,甚至也不在于他对诗歌形 式技巧、艺术手法的创新贡献;而在于他, 敢于大胆突破江西诗派的陈规陋习与藩篱束 缚,以其活泼自然的风格而独树一帜,给江 西体笼罩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启示人们 追求创作的自由与个性。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一、生平(1126—1193)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 (江苏吴县)人,一说平江昆山人。生于 宋钦宗靖康元年。 l 少年时,父母相继去世。抚养两个妹妹成 人后,闭门读书,十年不出。曾取唐人诗 句“只在此山中” ,号为山中居士。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l 29岁时与杨万里同榜进士,任徽州司户参军。 l 35岁征召入朝任职,后出任处州知府。 l 43岁召回朝为官,不久升为起居舍人。 l 次年奉命出使金朝。面见金主,“词气慷慨” , 全节而归,为朝野所称。并且趁出使机会,对 金朝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又写成《揽辔录》一 书,纪行绝句72首。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l 出使归来,升迁中书舍人。第二年孝宗欲重用 奸佞外戚签书枢密院,范拒不草制。事后被迫 引退归苏州。 l 46岁任静江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桂林) l 48岁任成都知府、四川制置使。(成都)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不同处: ①范所历官职较多,官位也较高,是南宋诗人 中最为显达者。 ②范退隐早8年;杨80岁逝,比范命长12岁。 Ü范成大与杨万里思想性格比较: v相同处: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关心国运民 生,具有爱国赤诚之心,属主战派人物。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v不同处: 杨万里性情耿直,快人快语,无所顾及,锋 芒毕露,且洒脱风趣;范成大则沉稳平和, 刚柔相济,外柔内刚,性情偏于温和内向。 l 陆游在《梦范参政》诗中称赞范成大说: “速死从公尚何憾,眼中宁复见此杰!” l 楼钥在批准其病退的文告中说,范“胸中之 有甲兵,世称小范之才高。”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秋日二绝 · 其一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 但由于受唐诗浸染较深,性情偏于温和,故 仍有雍容之度、温润之态。所以纪昀评曰“ 婉峭”。如七绝纪行诗: 州 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㈡范成大的田园诗 ⑴对古代田园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以往的田园诗大致可分两类: l 一类以陶渊明、王维等为代表。主要描写乡村自 然风光、田园劳动生活,着力表现山水风光的秀 美淡雅和农家生活的朴素安宁,以显其平和淡泊 的志趣。 l 一类以张籍、王建、白居易、聂夷中等为代表。 主要描写农民受盘剥压迫的痛苦,表现士大夫的 社会责任感、同情心。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l 这两类田园诗,分别是佛道情趣与儒家道德 情怀的诗化表现。在士人心中这两种趋向本 是同时并存的,但诗中却常常分离开来表现。 Ü范成大田园诗的不同处:将两者打成一片, 突破田园诗在题材内容上的疆域分野局限,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乡村田园生活的全貌。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⑵范成大田园诗内容的广阔性 景物诗:秀丽风景 农事诗:乡民农事劳作 风俗诗:民习风俗 闲适诗:村居的悠闲 悯农诗:农民苦难 讽刺诗:官吏盘剥敲诈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l 总之,每首诗象一幅画,表现一个侧面; 六十首诗则组成了一幅乡村生活的长卷。 其内容全面而深刻,可谓集前人之大成。 l 艺术写作上看:亲切自然,有浓厚的乡土 气息、生活气息;淡墨简笔,意境清新明 快。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三、范成大与杨万里创作比较: ⑴都曾学江西诗法、学唐人诗格,也都能突 破其束缚而自成面貌。但杨万里诗风特色 更鲜明,更具独创性。(“诚斋体”)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⑵写有爱国诗、悯农诗、景物诗。但杨诗 多选取日常琐碎题材表现其生活情趣和 审美体验。其广阔性和深刻性,较范诗 稍逊一筹。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 ⑶艺术表现上,杨诗多洒脱自由、浅近通 俗、活泼风趣幽默;范诗多精心严谨、 精练典雅、深沉蕴藉含蓄。 第七章 陆 游 一、生平(1125—1210)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 ㈠ 少壮时期(45岁前): “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l 出身于诗书仕宦之家。陆家本务农;至其高祖 陆轸,科举入仕;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官至 尚书右丞;父陆宰字元钧,官至直秘阁、淮南 路计度转运副使,南渡后未官,喜收藏书籍。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陆游于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当金兵 南下攻宋时,出生在淮水舟中。次年金兵攻 陷开封,掳二帝,北宋灭亡。 l 陆家避乱逃难。寿春—山阴—东阳—山阴。 l “儿时万死避胡兵”的逃难生活在其幼小心 灵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其父正直爱国,所交多爱国志士;陆游18岁 (一说25岁)时的老师曾几,也是主战派人 物,时有“忧国之言” 。 l 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家庭熏陶,使之立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 l 29岁时往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礼部复 试,被秦桧除名。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两年后(33岁)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 回朝廷任敕令所删定官。 l 孝宗即位后欲北伐。召见陆游,赐进士出身。 陆游提建议、助张浚,十分活跃。可惜北伐失 利。罢张浚,用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签 订“隆兴和议” 。 l 次年调陆游为镇江府通判,又调隆兴府通判。 后被弹劾“力说张浚用兵” ,罢归。闲居四年。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㈡ 中年时期(45—54岁) 剑南又渭南,“铁衣卧枕戈” l 孝宗乾道六年(1170)出任夔州通判。常有 天涯沦落之感。三年任满后,恰好王炎任四 川宣抚使,聘其为干办公事,襄理军务。 l 陆游随王炎驻扎南郑前线(汉中;邻近大散 关),对王炎寄予很大希望。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陆游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外,常戎装骑马往 各地考察,如西县、定军山、孤云、西角 等地。还曾与敌军发生过遭遇战。 l 王炎、陆游积极筹措准备北伐。但统治者 已无心北伐,将王炎调回朝廷;陆游被调 回四川,先后在蜀川、嘉州、荣州代理地 方官,不能有所作为。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后来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召陆游为参议官。 l 范、陆旧谊甚厚。公余,常诗酒唱和。陆游 嗜酒豪饮,借酒浇愁,放浪形骸。有人弹劾 他“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陆游索性自号 “放翁”以示对抗;因此免官,出任主管台 州桐柏崇道观的闲职。 l 两年后,范东归;次年陆游东归,年54岁。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㈢ 晚年时期(54—85岁)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l 淳熙五年东归,孝宗召见,任建安通判。以 后十年,三起三落: l 任建安通判半年后,往江西“提举常平茶盐 公事” ,因赈灾,以“擅权”免职。闲居六 年。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62岁时起用为严州知州,后因“不自检饬,所 为多越于规矩”罢免。 l 不久任军器少监,次年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 检讨官,以“吟咏专嘲风月”免官。时65岁。 l 这以后的二十年,基本在乡村度过。他和老百 姓很接近:“身还民服,口诵农书” ,“身杂 老农间” 。也参加劳动:“种菜三四畦,畜豚 七八个。”甚至“夜半起饭牛” 。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l 他那爱国赤心、抗金豪气依然如故:常与农 民聚会,慷慨激昂倾吐忠愤;与抗战派人士 辛弃疾交往;去世前几年曾积极支持韩侂胄 北伐。 l 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病势沉重,这年除 夕,写下《示儿》诗抱恨而逝,年85岁。 v 陆游的爱情生活也是一个悲剧。…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钗 头 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 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 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 托。莫、莫、莫! 第七章 陆 游 · 生平 钗 头 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 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恨秋千 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Ü一是生活积累。《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 后》:“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 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Ü二是品格修养。他说:“文章最忌百家衣, 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 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l 批评江西派的作法:“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 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 ‘……’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 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且今人作诗,亦未 尝无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老学庵笔 记》) l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骨气多。” (《读近人诗》)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l 可见已从模拟仿效、注重形式,走向了自 主创造。“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l 川陕阶段是其创作的飞跃。九年中现存诗 篇2430首。内容广博,感情浓烈,风格宏 丽,是其诗歌精华。他特命名为《剑南诗 稿》以示纪念。(陆子虡ju为之编集时仍 用此名) 第七章 陆 游 · 创作道路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⒈爱国诗 l 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 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未平。” l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 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陆放 翁集》) l 赵翼:“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l 古代诗人中不多见。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l 其爱国诗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几方面: ①杀敌报国的理想抱负、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②对妥协求和、苟安误国行为的愤怒谴责抨击; ③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 ④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有些诗篇的容量很大,同时包含几方面。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l 又有近100首以“记梦”诗的形式出现。将 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托之于梦 幻…… l 这些梦思幻想是其爱国情感的另一表现方式。 l 总之,抗敌复国是陆游诗歌的中心主题,也 是其诗歌内容的首要特征。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Ü与南渡诗人爱国诗作比较: l 南渡诗人,诗中多叹息、忧愤、感伤之情, 而缺乏以身许国、为国牺牲的气概。 l 陆游诗歌,不但有忧愤爱国之情,更有慷慨 救国的胆识、舍身卫国的决心。他始终将自 己作为一名效死沙场的战士,以抗金复国为 己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他高于许 多爱国诗人的地方。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⒉民生疾苦诗 l 有一些诗篇,反映了严重的阶级矛盾,揭 露了农民被剥削压迫的惨状。如:《农家 叹》《太息》《秋获歌》《书叹》《岁暮 感怀》《秋赛》等。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l 甚至对铤而走险的“盗贼”也给予了同情, 认为是官逼民反。他说: l “彼盗皆吾民” l “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孰能抚以德, 坐还三代淳!” (《两獐》) 第七章 陆 游 · 诗歌内容 ⒊乡村风光诗 l 有许多民情风俗诗、写景咏物诗。且题材广 泛。赵翼:“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 裁剪入诗。” (《瓯北诗话》) l 数量多,名篇佳作也不少:《游山西村》 《牧牛儿》《梅花绝句》等。 ⒋爱情诗 l 主要写他对前妻唐婉的怀念难舍之情。 l 数量不多,但值得珍视。 第七章 陆 游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v 前四句: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后果。 v 中四句: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v 末四句:对统治者的遣责,对中原人民的同情。 第七章 陆 游 ·《关山月》 ㈠《关山月》的内容相当丰富: l 既有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行为的谴责愤恨,又有对戍 边战士的关爱痛惜,还有对中原遗民的关怀同情。 其爱国诗几方面的内容,得到了集中表现。 ㈡《关山月》的艺术也很成功: ⑴选材典型。 “空临边” “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 断弦” ⑵组材巧妙。 “同一时间下的空间转换法” : l 后方(关山内)—前线(关山)—沦陷区(关山外) l 几个画面又都统一于“月”光下。 第七章 陆 游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l 前四句:回顾过去抗金的豪气与战斗经历。 首两句:写年青时的雄心壮志、英雄豪气。 接两句:隐括自己当年战斗经历。(句式很有特点) l 后四句:自伤迟暮,感叹壮志不酬。 第七章 陆 游 ·《沈园》 沈园 ·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l 前两句:重游时所见所闻所感。 l 后两句:睹物怀旧,伤心不已。 l 全诗景生情、情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第七章 陆 游 ·《沈园》 沈园 ·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v 首句:言唐婉去世之久。 v 次句:写园中柳树已枯。 v 三句:说自己年迈将死。 v 四句:写情怀依旧。 Ü妙在蓄势反衬:以诸多之“变”反衬爱之“不 变”。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五、陆游诗歌艺术特色 ㈠ 执着现实的精神与浪漫表现手法相结合, 风格豪迈悲壮。 l 陆游评价杜甫说: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l 陆游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始终将诗 笔指向抗金复国这一时代重大主题。或呐喊、 或抨击、或悲愤,从不回避,永不放弃。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l 在艺术表现上,却有李白式的浪漫,常借助 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梦境幻想来表 现。尤其是那些抒发理想抱负、豪迈之情的 诗歌,在题材、构思、意境、手法和气势上, 都明显带有太白之风。故陆游在朝中有“小 太白”之称。例如: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 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 酌之万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 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 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却驾白凤骖班虬,下与麻姑戏玄洲。 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Ü陆、李诗写幻境的不同处: ①李白借幻想仙境以逃离现实,飘然出世;陆 游只是借幻想之境抒豪迈之气、愤慨之情, 而终究不能忘怀于现实。 ②李白幻想之境,迷离惝恍;陆游虚幻之境, 多是现实的翻版,真切清晰。“幻境实写” 。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l 总之,陆游诗既有执着现实的精神,又有浪 漫的艺术表现。换言之,虽用浪漫手法,而 表现的仍是现实社会与人生。 l 因此其主导风格,既不象杜诗之沉郁凝重, 也不似李诗之神奇飘逸,而是豪迈悲壮,即 在慷慨悲歌中显示出豪情壮思。 l 风格或云“奔放雄壮” ,或云“宏丽雄 健” ,或云“悲壮奔放” 。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㈡ 概括性强,抒情味浓,而不重叙事。 l 陆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爱国忧民上, 而不在艺术创作手法。 l 与以往现实主义诗人不同:不注重叙事性。 l即使是可写叙事诗的绝好题材,也不展开, 而是将其凝练压缩,写成七律七绝。 l诗中即使叙事,也是一句一事;一两句一 转换。如: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㈢ 语言平易晓畅,精练而又自然。 l 陆游爱好白诗。他说: “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 l 其语言风格也近似乐天,写得“清空一气, 明白如话。” (赵翼《瓯北诗话》) l 晚年之作更是如此。如: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秋 怀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小 园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l 刘熙载《艺概》:“诗能于易处见工,便 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长在此。” l 这种平易自然非率易下笔,而是锤炼得来。 l 他更注重“炼意” 。清赵翼称之为“真 炼” :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或者以其平易近人,疑其少炼。抑知所谓 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 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放翁工夫 精到,出语自然整洁;他人数言不了者,只在 一二语了之。此其炼在句前,不在句下,观者 并不见炼之迹,乃真炼之至矣。”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㈣众体皆备,各体皆工,尤擅长七律。 l 七古:豪放遒劲,宏丽雄健。赵翼:“才气 豪迈,议论开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华 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 l 七绝:或刚劲沉雄、悲愤苍凉,或清丽淡雅、 情味盎然。清潘德舆称为“诗之正声” 。 (《养一斋诗话》)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l 七律:数量多且精工圆美,尤为人推崇: ?清沈德潜:“放翁七言律,队仗工整,使事 熨贴,当时无与比埒。” (《说诗晬语》) ?清舒位:“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 变;李义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为一变; 至宋陆放翁专工此体而集其大成,为一变。” (《瓶水斋诗话》) 第七章 陆 游 · 艺术特色 ?清洪亮吉甚至认为,诗至陆游,则“诗家之 能事毕,而七律之能事亦毕。”(《北江诗 话》) l 陆诗缺陷: ①粗犷有余,含蓄不足。 ②自袭窠臼,雷同互见。 第八章 辛弃疾 一、生平(1140—1207) 辛弃疾,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 城(济南)人。生于高宗绍兴十年。 一生历高孝光宁四朝,可分三个时期: ㈠ 年青时:金戈铁马 l 出身于官僚家庭。父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 对辛弃疾有很大影响。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年少师从刘瞻,聪敏,与党怀英称为“辛 党”。 l 辛体格魁梧,臂力过人,健壮如虎。红颊 青眼,目光有棱,人称“青兕”(犀牛)。 l 时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l 18岁、21岁两次往燕京赴考,未取。但借 机了解了许多情况。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公元1163年金迁都开封,攻宋。辛弃疾组织 2000多人在济南山区起义。后率部加入耿京 义军,任掌书记职。曾追斩叛徒义端和尚。 l 作战数月后,辛建议“决策南向” 。耿京次 年正月派贾瑞、辛弃疾等人与宋朝廷联系。辛 等面见皇帝,完成使命。 l 返回山东途中,闻报耿京被张安国出卖遇害。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辛弃疾奔敌营,捉拿叛徒,交南宋朝廷处决。 l 此举震惊朝野,“壮声英概,懦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 ㈡ 南归后:为官从政(23—42岁) l 不予重用,仅授江阴签判职。以后的二十年, 先后在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作官。 l 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南归当年夏,写《美芹十论》,七年后又写 《九议》,未被采纳。 l 35岁时调任江西提点刑狱, “节制诸军, 讨捕茶寇。” l 40岁时排除阻力,在湖南训练“飞虎军” 。 三十多年“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第二年江西饥荒。调辛任隆兴知府、江西安 抚使。举办荒政,措施得力,成绩卓著。但 同年冬天遭弹劾,被诬免职。 ㈢ 江西:乡村闲居(42—67岁) l 罢免后,在江西上饶城北的带湖、江西铅山 县东北的瓢泉隐居。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常与朋友往“鹅湖寺”游憩。48岁那年与 好友陈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 ,纵谈 十日,留恋不舍。即有名的“鹅湖之会”。 l 十年后曾被起用,几年后又被弹劾免职; 几起几落,又过了十年。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64岁时任为浙江东路安抚使,次年改任镇江 知府。辛弃疾不满韩侂胄的好大喜功、轻敌 冒进,一年后即被罢免。 l 第二年春,朝廷又命其为浙东安抚使,辛上 疏推辞了。五月宋兵北伐,大败。 l 次年秋,为支撑危局,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 都承旨。诏书到达时,病已沉重,请辞。九 月十日去世,享年68岁。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纵观其一生可见: l 辛弃疾并非传统意义的文人,而是中原起义 的豪杰、力主抗金的名臣、才略过人的地方 官。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民族英雄、一位爱国 且才能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八章 辛弃疾 · 生平 l 其经邦济国的将相之才,为其他文人骚客如李、 杜、白等人所不及。 l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原因并非“生不逢 时”,应是“生不逢人”。 l 所幸者,这悲剧性命运造就了一位伟大词家。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二、辛词对题材内容的拓展 其集《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今 存词629首。(另有诗133首,文17篇。) (一)展示了抗敌爱国的英雄形象。 l 范开:“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 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 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稼轩词序》)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l 辛弃疾自己说:“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 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鹧鸪 天》) l 辛词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钟情崇拜,对英雄 伟业的向往渴望;又抒发了收复失地的强烈 执着的使命感,杀敌报国的豪迈气势、昂扬 激情、英雄气概;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 壮志不酬的悲愤抑郁之情。使词中抒情主人 公作为英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l 辛词还真实地展现了英雄形象的阶段性变 化:年轻将帅 ;失路英雄 ;衰翁老将 。 l 展现了一个抗敌英雄由火热战斗到备受冷 落的悲剧性一生。 Ü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先后出现过红粉佳人、 失意文人、苦闷志士,而作为杀敌报国的 英雄形象,则还是首次出现。这正是辛词 对题材内容的一大拓展,也是引人注目的 一大亮点。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二)抨击黑暗,抒愤慨之情。 l 辛词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予以了有力抨 击批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愤慨。如: l 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 l 抨击统治者对英雄豪杰的猜忌压制; l 辛辣嘲讽奸臣小人的妒贤嫉能等等; l 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抑郁 悲愤之情。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l 其词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有如 抗争呐喊的武器。 l 不仅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也提高和强化 了词的批判功能。 l 辛词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南渡词人或 其他词人。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三)描绘了乡村风光。 或描写田园风光;或描绘农民的淳朴形象;或 抒写农家生活的情趣。写得清新明丽。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鹧 鸪 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 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 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清 平 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 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 头卧剥莲蓬。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l 辛词的题材内容已十分广阔,涉及到了生活 的方方面面,如抗金报国、政治感慨、哲理 感悟、友谊恋情、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日 常生活、读书感受、戏谑玩笑……凡能用诗 用文表达的内容,都能用词来表现。 l 真可谓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完全打破了“诗 庄词艳”的旧框框。 l 较之苏轼词,辛词的题材内容更为广阔。 第八章 辛弃疾 · 词作内容 l 辛词中也有某些词作不可取:如某些游戏、 应酬的无聊之作,消极颓废之作。但瑕不 掩瑜。 l 特别是其爱国词章,高扬着爱国主义精神, 焕发出英雄主义光彩,表现了时代的重大 主题,反映了民族的呼声、愿望,唱出了 时代的最强音。与陆游爱国诗篇交相辉映。 辛弃疾词赏析 ·《水龙吟》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仅西风,季 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赏析 ·《水龙吟》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l 此词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l 上片:写登楼所见和内心的激愤。 l 头两句:江天秋色。 l 接三句:山峦情状。 l 后数句:请缨无路、无人理解的悲愤。 ……休说鲈鱼堪脍,仅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l 下片:写登楼所思和壮志不酬的痛苦。 l 前两句:所愁并非恋家的乡愁。 l 接三句:宦游在外也并非为个人打算。 l 再三句:国事飘摇而时光流逝、年岁老大。 l 末两句:为此伤心落泪,却无人理解同情。 辛弃疾词赏析 ·《水龙吟》 辛弃疾词赏析 ·《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赏析 ·《永遇乐》 永 遇 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l 此词借古人古事,抒发怀抱,慨叹现实。 l 上片:借古抒怀。 l 头几句:缅怀孙权。 l 后数句:仰慕刘裕。 辛弃疾词赏析 ·《永遇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l 下片:借古伤今。 l 前三句:借元嘉历史警告草率冒进者。 l 接三句:追忆战斗往事。 l 再三句:忧虑目前形势和国家前途。 l 末三句:借廉颇故事,伤叹不被重用。 l 写作特色:1、用典贴切。2、对比手法。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三、辛词的艺术(特色)成就 ㈠ 战争军事意象,雄奇阔大意境。 l 笔下很少燕柳花草、红粉佳人,而多是刀 枪弓箭、铁马旌旗、号角军营、沙场烽火 的景象与场面,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 景观。 l 即使写日常事、日常景,也往往幻化成军 事意象,与豪壮的军旅生活联系起来: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l “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 l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 l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l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l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休貔虎。” 沁 园 春(上阕)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 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 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 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l 与他要表现的英雄之气、雄壮之情相应,词中 多以奔腾飞动的军事意象,构成雄奇阔大的意 境,抒发激荡感情与豪迈气概。这是辛词艺术 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㈡ 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能娴熟自如、举重若轻地运用各种手法。而 尤擅长以下几种: 1.以文为词。 l 即以古文辞赋的章法结构、议论、对话等手 法以及古文的句法、字法来作词。 l 明代毛晋说:“宋人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 词论,善评也。”(《稼轩词跋》) 沁园春 ·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 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 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 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后 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 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 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 之即去,招则须来。”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西 江 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 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 推松曰:“去!” — 上片以议论入词,抒发愤懑之情;下片采用散 文的叙事问答体,写其醉态,有如押韵之文。 — 至于散文化的词句,比比皆是。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2.比兴寄托。 l 往往借助于美人香草、山水风景来曲折表 达抑郁悲愤之情。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 番风雨》、《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祝英台近 ·晚春》、《蝶恋花 ·戊申元日 立春席间作》等。 l 或整篇象征,或部分比托。言在此而意在 彼,言近旨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3.“即事叙景”(就事点景)。 清周济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 情, ……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 景。”(《介存斋论词杂著》) l “即事叙景”: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勾勒点 染景物,以作为叙事的烘染、映衬。而重 点仍在于叙事。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l 如记叙与陈亮鹅湖之会的欢乐: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 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 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鸣瑟。” 4.使事用典。 l 自“以诗为词”后,词中渐多书卷典故。 l 辛词大量用典;甚而一首连用数典。曾被 讥为“掉书袋”。但大多用得自然贴切。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㈢ 挥洒自如的语言表达。 ①以经史庄骚语入词,风雅、俊健、峭拔。 l 喜用前人书中成句入词。除了用诗赋语句外, 还敢于越雷池闯禁区,大量使用经史语句入 词,而且“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 (《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 l 如《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 饯席上作》: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水调歌头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 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 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 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 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 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l 类似的例子在辛词中随处可见。清吴衡 照说:辛词将“《论》《孟》《诗小序》 《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 《汉》《世说》《选》学、李、杜诗, 拉杂运用,弥见笔力之峭。” (《莲子居 词话》卷一)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②以口语入词,通俗、生动、活泼。 l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 l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l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l 骤雨一霎儿价。 武陵春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来已 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 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 丑奴儿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l 辛弃疾较之苏东坡等人更进一步,既大量运 用历史语汇,又大量运用民间语汇,将口头 语与经史语熔为一炉,将诗文句法融为一体, 在语言的运用上毫无顾忌,达到了无语不可 用的程度,且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是辛 词又一突出特色。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㈣ 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l 历来“苏辛”并称,同视为豪放派的代表。 虽同为豪迈奔放一路,但细较之,又各具面 貌: l 苏词,豪中显旷;辛词,豪中带悲; l 苏词,旷放超逸;辛词,雄壮悲愤; Ü苏词,飘然洒脱的旷达之歌;辛词,激情飞 扬的慷慨之歌。 Ü游国恩:“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Ü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最能体现他个 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l 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写豪气,而以深婉 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 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 l 将愤激化为哀怨,豪气折入柔情,悲愤出以丽 语。貌似缠绵悱恻,实则慷慨激越;绵里藏针, 柔中带刚——“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l 所谓“亦庄亦谐”,即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 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 l 北宋词坛曾流行过滑稽戏谑之词,但都是插 科打诨、调笑调侃、游戏玩笑之作。 l 辛弃疾常常借助于戏谑之词,来讥讽社会的 丑恶、宣泄不被任用的苦闷。 l 辛词中有四十多首,除少数游戏玩笑应酬之 作外,大都有严肃的主题、深厚的内涵。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 “寓庄于谐”是其特点。如: 西江月· 以家事付儿曹,示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 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 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 管山、管水。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卜算子 · 齿落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 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 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 窦从君过。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艺术成就 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十二弟赴都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 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 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 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 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 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 记余戏语。 第八章 辛弃疾词 · 地位影响 l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词作数量最多,成就、 地位也最高。他在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方法、 语言运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的开拓性、创 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l他独创的“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 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 《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 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 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 废。” 第八章 辛派词人 第八章 辛派词人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陈 亮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陈 亮 l 有《龙川文集》30卷,《龙川词》2卷74 首。 l 其词喜纵论国事,发挥政见,而“不作一妖 语、媚语。” (毛晋《龙川词跋》) l 词风沉雄悲壮,与辛词相似。 l 写作手法上,也喜欢以经史诸子、典故传说 以及俚俗口语入词。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陈 亮 l 但风貌单一,艺术成就远不及辛词: l 其词正面议论多,层次变化少,较为直露; 语言运用粗犷有余,蕴藉不足,且较为生硬; 不如辛词老练流转、挥洒自如。 l 其代表作是《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 虏》。 辛派词人· 陈亮《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 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汉水, 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蒿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 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 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刘 过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刘 过 l 陆游:“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 看。” (《赠刘改之秀才》) l 宋子虚:“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 世。” (《龙洲词跋》) l 有《龙洲词》存词80首。 l 他仰慕辛弃疾,作词亦仿效辛词。如《沁园 春》: 辛派词人 ·刘 过《沁园春》 沁园春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 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 “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 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 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 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 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 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刘 过 l 总之,刘过刻意学辛词,得其豪放者多,得 其沉郁者少,有些词作不免粗糙。 l 南宋后期,先有刘克庄、吴潜,后有刘辰翁、 汪元量、文天祥等,都是辛派后继者。其词 爱国情感与慷慨之气可取,但艺术成就不高。 l 更有不善学者,已走上粗野狂怪一路: 第八章 辛派词人 · 刘 过 l 仇远:“腐儒村叟,酒边豪兴,引纸挥笔, 动以东坡稼轩龙洲自况。……拊几击缶,同 声附和。如梵呗,如步虚,不知宫调为何物。 令老伶俊倡面称好而背窃笑。是岂足与言词 哉!” (《词源疏证原跋》)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l 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张鎡的私人牡丹宴会: 一卷帘,异香满座,由歌姬十人上酒,首饰 衣领皆牡丹。“如是十杯,衣与花凡十易。 所讴者皆前辈牡丹名词。酒竟,歌者乐者无 虑数百人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吹杂作, 客皆恍然如仙游也。”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⒉文坛风气变化:前期杀敌雪耻、北伐复国 的慷慨悲歌,逐渐被清赏山水、吟弄风月 的潮流所替代。文学创作脱离现实的倾向 又重新抬头,表现出怀旧复归倾向: Ü诗学姚、贾,以恬淡锤炼为工,出现了 “四灵诗人” 、“江湖诗派” 。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l 对这种 “复雅”的潮流,如何评价? l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这不是 简单的归复” ,而是对词艺的总结与纠偏。 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这一文学体裁的艺 术特性,扭转过分率意乃至粗糙的偏向。 ” l 马积高、黄钧《中国文学史》:这是宋词 “更严谨、更圆熟的发展阶段” ,也“是宋 词趋于老化的象征。”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l 四灵的处世态度和创作倾向: ⒈对时代形势、社会问题,淡然处之或消极 回避。诗歌题材多为羁旅情思、山水景物、 田园风光以及应酬唱和。鲜有关心时事、 同情民瘼之作,缺乏社会内容和时代风云 之气。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⒉以晚唐体相标榜,专意学贾岛姚合诗风。 l 内容上多写山水自然小景,清苦幽寂之境,表 现雅趣闲情。方回批评说:“所用料不过‘花、 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数物一 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赢奎律髓》) l 体裁上专攻近体,多用五律。 l 表现手法上,注重白描,忌用典故,不发议论; 追求声律字句之工、描摹刻画之巧。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l 元代方回指出:其诗“大抵中四句锻炼磨 莹为工,以题考之,首尾略如题意。” “中四句工,俱咏景物而已。” (《瀛奎 律髓》) l 四灵诗风:清瘦野逸,闲淡自然。 l 四人中赵师秀成就最高,翁卷次之。 l 由于过分炼字琢句,其诗往往有句无篇, 缺乏浑融完整之境。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赵师秀: 绝 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绝 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约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翁 卷: 野 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l “四灵”追踪“晚唐体” ,当时为何流行? ⑴由于社会的相对安定,苟且偷安的时风。 ⑵为矫正诗歌时弊。 ①不满“以道学为诗” 。 ②“以矫江西之失” 。 ⑶由于叶适(水心先生)的揄扬褒奖。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永嘉四灵 l 如何评价“四灵” ? l 一方面应看到,四灵诗具有轻灵秀巧、清新隽逸、 平淡自然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江西诗 弊也确有矫正之功。 l 另一方面也看到,四灵才力不足,路数狭窄,内 容贫乏,格局狭小。其诗精雕细琢,专务工巧; 巧则巧矣,却不免琐碎窘迫。 l 《四库提要》:“四灵之诗,虽镂心鉥shu肾, 刻意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 可谓切中要害。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江湖诗人 ㈠ 得名由来: 因南宋中叶以后临安书商陈起所刊刻的《江 湖集》而得名。 l 陈起,字宗之,别号陈道人。主要生活在宁 宗、理宗二朝。曾在杭州睦亲坊开书店。先 后出版《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 《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㈡ 构成成分: 《四库全书》重辑为《江湖小集》《江湖后 集》。 l 有姓名者110人。数量庞大,成分复杂: l 有的曾涉足官场,甚至显达;但多数是科举 落第、流落江湖的文人或布衣隐士。 l 他们往往以江湖相标榜,借以表现其不满朝 政、不与合作的态度。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㈢诗歌创作状况(倾向) ⒈内容比较贴近现实。 有不满朝政的讥剌之作;有爱国忧民关心时 事之作;也有厌恶仕途、歌唱隐逸之作。 ⒉艺术上尚真率,力求平直流畅自然。 大多不满江西派“以才学为诗”的作风;崇 尚晚唐体,但不像“四灵”专工近体重五律、 锤炼景句求工巧;既喜作古体,又长于绝句; 风格也多种多样。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戴复古生前即以诗歌负盛名达半个世纪。 初学晚唐体、江西体,后拜陆游为师,推 崇陈子昂、杜甫,继承了忧国伤时的写实 传统。 Ü有一些爱国诗:斥责朝廷苟安昏庸,眷念 中原,渴望恢复。如《频酌淮河水》《盱 眙北望》《闻时事》《闻边事》《题徐京 北通判北征诗卷》等。又如: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Ü又写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庚子荐饥》: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Ü还有一些风景诗,清丽闲淡,饶有韵味。 如: 江 村 晚 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舠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戴复古作诗,既学四灵追贾岛,又参江西宗 杜甫,意欲沟通调停两派,将晚唐体的轻灵 秀逸与老杜诗的拗峭浑厚交融汇合,使之互 补。 l 其艺术长处正在于:以白描法叙事写景而得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骨神韵。 l 缺点:①喜议论说教。 ②有的粗俗近乎打油诗。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刘克庄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存诗 4500首,数量仅次于陆游。 l 其创作历程与戴复古近似: l 最初受“四灵”影响学晚唐体,雕刻精丽。 他说:“苦吟不脱晚唐诗”(《自勉》)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后来认识到四灵诗格局狭小:“永嘉诗人极 力驰骋,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虽 穷搜索之功,而不能掩其寒俭刻削之态。” 转而推崇杨万里、陆游。 l 对江西体、晚唐体都有所批评:“资书以为 诗,失之腐”,“捐书以为诗,失之野”。 他也有融合两派的倾向,使之达到既轻快灵 动又深沉有力的境地。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刘克庄诗的内容多可取,有不少感事忧时的 爱国诗,不少揭露问题、关怀民瘼的诗。他 自己说过:“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 慨多。”(《八十吟十绝》) l 艺术特色:笔力较雄健,气势较开阔,很少 衰飒之气。 第九章 南宋后期 · 江湖诗人 l 刘克庄诗缺点亦明显: ①好用典使事,常有冗塞板滞之病。 ②喜发议论,以文为诗,作生硬拗捩句。 ③贪多务得,下笔率易,粗制滥造者不少。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l 31岁时游湖南,遇萧德藻受赏识。经其介 绍结识杨万里;经杨介绍又结识范成大。 均受到称赞推重。 l 42岁时呈献大乐(庙乐),并对音乐发表 意见。宁宗令太常寺讨论。太常寺却未予 认真对待。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l 44岁又献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赐予考进 士的机会,但未考取。 l 中年以后生活贫困。幸得张俊之孙张鉴的 帮助,在杭州住了十年。张鉴死后,靠其 他朋友接济;晚年穷困潦倒,在杭州水磨 方氏馆去世,享年约66岁。 l 死后靠友人资助治丧,葬于钱塘门外。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l 可见姜夔一生过着清客式的生活,是典型 的江湖名士。 l 他喜爱风雅,怡情山水,常沉迷于声色享 乐的闲适生活,远离现实,孤芳自赏。 l 姜夔多才多艺,能诗能词,善书法,精通 音乐,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白石道人歌曲》词84首,铙歌琴曲25首。 1、题材内容:大多是记游、咏物之作。其中 咏梅、咏柳篇什占1/3。 2、艺术贡献: 改造和创制了一些新曲调。词集中有17首自 度曲,旁注工尺谱。这些乐谱是研究宋代词 曲音乐、记谱法的仅存资料,有很高的史料 价值、研究价值。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3、词艺特色: l 善于摄取清丽之境寄托落寞之情,构成清幽 深邃的意境。也善于通过联想、暗喻,赋予 所咏事物以种种动人情态。 4、词作风格: l 张炎《词源》:“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 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 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 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清 空、质实之说。”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词 · 姜 夔 第九章 姜 夔 · 《扬州慢》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 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 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第九章 姜 夔 ·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九章 姜 夔 · 《扬州慢》 l 背景介绍: 1、扬州城 2、序言内容 l 交代了时间、地点、写作缘由,提示了主旨。 l 对赏读起到介绍、提示、导入作用。 l 姜夔词序在宋词中颇具特色:一是喜作词序;二是 大多繁富;三是与正文有珠联璧合之妙。 l 本词抒发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l 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借史抒情。 第九章 南宋末爱国诗人 一、社会形势的变化 l 1234年蒙古军灭金,与南宋仅隔淮河。 l 1273年伯颜率水陆两军大举南下。 l 1276年3月攻陷临安。 l 1279攻占广东新会县大海中的厓山,陆 秀夫背负帝昺投海而死。 第九章 南宋末爱国诗人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一、生平(1236—1282)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 人。南宋末民族英雄、政治家、爱国诗人。 生于理宗端平三年。 l 年青时有志向抱负。某次游乡校,见欧阳修、 胡铨等人肖像,说:“没(殁)不俎豆其间, 非夫也。”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20岁往临安应试,不先打草稿,一口气写了 近万字,且非常出色。考官称奇并恭贺皇帝得 了人才。理宗将其列为第一。 l 中状元后不久父病故。服丧三年后入京做官。 l 当时蒙古军已南下,国家形势岌岌可危。文天 祥呈《己未上皇帝书》,不被采纳。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因请斩董宋臣一事遭拒,便愤然弃官回乡。 此举轰动朝野。后来再度为官,又因指责权 相贾似道而被罢官。 l 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下诏勤王。文天 祥时(39岁)任赣州知州,便变卖全部家财 充当军费,在当地招兵,并联合苗族抗元武 装,得将士一万多人。几月内增至两万人。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同年八月抵临安,驻兵西湖。明知寡不敌众, 却义无反顾,“以身赴难” 。第二年正月朝 廷命其为右丞相。 l 这时元军已包围临安。文天祥挺身而出,往 城北皋亭山会见元军统帅伯颜。但次日左丞 相吴坚等却奉表投降了。 l 天祥在敌营慷慨陈辞,痛骂元军统帅和卖国 贼。被拘留、押送北方。后在镇江逃脱。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五月,打听到赵昰shi已立(端宗),他从浙 江永嘉奔赴福州三山行都。 l 七月,又招兵力。第二年收复江西一些城市, 形势大为好转。后来不幸两次大败,损失惨 重,文天祥只身逃脱。 l 端宗转徙途中病死。卫王赵昺(8岁)被拥立 为帝,往厓山。文天祥率义军驻潮州。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不久元军水陆并进。天祥退至海丰。12月21 日遭元军突袭被浮,即服药自尽,昏迷未死。 l 大骂元军头领、汉奸张弘范,只求速死。旋即 押送至厓山,令其劝降。天祥严辞拒绝;并写 下《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l 第二年(1279)二月,厓山被攻破,陆秀夫 背负皇帝投海而死。元军大摆庆功宴,张弘范 诱降,天祥坚贞不屈。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被押途中绝食八日,未死。至大都后,忽必 烈软硬兼施,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l 被关押在兵马司一间土房。囚居四年。写下 许多诗歌,《正气歌》是其代表。 l 1282年12月在英勇就义,年仅47岁。 l 临刑前,作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二、诗歌创作 l 40岁以前,所作囿于一般文人诗的圈子, 咏物应酬诗较多,佳篇较少。 l 40岁以后,因时代形势的剧变、个人特 殊的战斗经历,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忠 义凛然而感人至深的诗篇。 第九章 南宋末 · 文天祥 l 其诗歌特点: 1、内容上,时代性强,充满民族气节。 其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 方誓不休。” 2、艺术上,自然流畅,气势豪放。 第九章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l 首联:概述其入仕及战斗时间。 l 颔联:慨叹国家命运、个人身世。 l 颈联:叙说典型的悲剧性遭遇。 l 尾联:表明尽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态度。 第九章 文天祥 · 《金陵驿》 金 陵 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l 首联:写故都荒芜,孤身无依。 l 中四句:抒亡国之痛: 颔联:言物是人非。 颈联:言无力回天。 l 尾联:表明忠贞不二之心、眷恋故国之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