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九)(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九)(含答案)

ID:694939

大小:7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九)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 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 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 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时隔 8 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 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 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 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 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挺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 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 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 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 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 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 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 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 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 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 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 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 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 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 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 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跨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 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 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 年 02 月 22 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 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 下高考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 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 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 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 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20 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 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 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 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 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 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 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 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 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 2021 年 3 月 13 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 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 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 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 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 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 教育的不足。 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 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 文教学的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 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 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 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 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4.时隔 8 年,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 分) 5.“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 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 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 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 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 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 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 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 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 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 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 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 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 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 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 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 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 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 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 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 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 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 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 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 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 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 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 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 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 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 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④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 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 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 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 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 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 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 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 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青州衡王虽然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他创造的奇迹——巨大的“寿”字,却具有艺术价值,让作者 惊叹不已。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 年香火不绝。 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是借当时宋人之口来赞美范仲淹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一 样清澈如镜。 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 军事才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 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范仲淹当作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来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 的一面。 C.文章第④段写“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嫩绿的叶片”,既照应上文,也暗含时间流逝,而范仲 淹却永存之意。 D.文章整体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从“我”的视角,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结构 严谨,文脉清晰。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请赏析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意境之美”。(4 分) 9.文本一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而文中为什么又叙写到衡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 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 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太子既通,复私问《毂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 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 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 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穀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 宜兴《穀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数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 平陵令复求能为《毅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 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 《毂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 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梁》同异, 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 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 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 (《汉书·儒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 令/ B.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 令/ C.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 令/ D.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 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属文,连缀字句而成文,指撰写文章。如《汉书·贾谊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 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B.待诏,等待诏命。汉代征召士人时,对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 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C.宣帝,文中指汉宣帝,是刘询的庙号。《汉书宣帝纪》载其:“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具知 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D.五经,原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汉时被奉为五经,为儒家重要典籍,汉武 帝时曾设五经博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公学识广博,与董仲舒齐名。他师从鲁申公学习《穀梁》《诗》,得其真传,并曾经与其在朝廷 中辩论,但因口呐而落败。 B.江公学养丰厚,备受太子器重。太子在通晓《公羊》经义后,又私自请求学习《毂梁》且对其非 常喜欢,并四处传布经义。 C.江公研习《毂梁》,门生稀少。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得其传授,荣广才思敏捷,精研《诗》《春 秋》,多次与眭孟等辩驳。 D.江公治学传家,延至后代。汉宣帝征召其孙为博士,令刘向学习《毂梁》助其传布,后朝廷又召 集学者辩论《公羊》《毂梁》异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 (2)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 14.联系文本,简要回答《毂梁》之学大盛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恣行”一词写出了诗人游玩得尽兴。 B.诗的第二句由视觉人笔,写远处盎然的春景:春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C.“兴逐”“穿”“困临”“坐”四组词语描摹出诗人由兴奋到厌倦的感情变化。 D.诗的尾联诗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气虽宜尽情游乐,但不可乐而忘归。 16.请赏析诗的颈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接着用 “_______________”解释了“离骚”的内涵。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强烈的诘问,严厉谴责了 秦王朝巧取豪夺挥霍无度、自私无道的做派。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渴望效法诸葛亮至死不忘恢复中原,一展平生的抱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 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 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 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 ) 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 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 馋虫,直往你心里钻!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 )。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 苦苦( )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 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 )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 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叹为观止 如痴如醉 央求 浸润 B.叹为观止 魂牵梦紫 哀求 浸透 C.喷喷称奇 魂牵梦萦 央求 浸润 D.啧啧称奇 如痴如醉 哀求 浸透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 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面是有关“港珠澳大桥”的一副对联,请依据上联,重新编排材料二的顺序,并利用材料一, 补全缺失部分,使之完整。(材料二中所给短语在排序时只写序号即可)(6 分) 材料一:国内首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总长约 55 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 2018 年 10 月 24 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面对欧美公司的漫天要价,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攻 坚克难。历时 9 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 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美洲、 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材料二:①蜿蜒千寻 ②无分晴阴 ③审潮涌 ④顶超众岑 ⑤终年盐雾侵侵 ⑥潜龙入地 ⑦观台风 上联:桥接港珠澳横贯南雉彩凤凌波迤逦百里迎日出伴星斗尽日车流滚滚不舍彼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是主持人在校学生会举办的开学读书交流会上的开场讲稿,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当,请依次 指出并加以修改。(4 分) 同学们: ①欢迎大家拨冗参加今天的读书交流会。 ②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团委徐老师参加今天的活动,大家欢迎。 ③经过刚刚结束的寒假,给了我们一个集中时间广泛阅读的机会,同学们依据老师的指导,或 是个人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和时代精品。④书海拾贝,各有所得。⑤交流碰撞,砥砺切 磋,一定会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⑥一定会大大地充实我们收获的行囊。今天,我们聚在一起, 畅谈体会,交流心得,⑦同学们要务必做到:⑧不揣鄙陋,倾情奉献。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创“‘砖’为你读诗”工地朗诵,用“播音腔”朗诵诗歌的,是农民工李小刚;写出“忙个 小营生,写诗几小令。粗食小浊酒,平头小百姓”这首略微押韵的《四小歌》的,是豆花店老板邱 建厂……生活的物质水平可能各不相同,但生活都会遭遇艰难时刻,也都会发现诗意存在。 有人感慨,艰难生活让诗意显得珍贵;有人感叹,诗意让艰难生活变得美好…… 关于“艰难生活和诗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或感悟呢?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错误, 材料一原文表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 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C.“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 误,从文中来看,这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D.“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 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故 选 B。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余华小说……”错误, 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 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 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故选 C。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第二自然段开头“《文城》继续在人生、命 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 流中的选择。”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主题角度,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 索。第五自然段“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 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据此可以看出,在题材创新角 度,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第五自然段“余 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 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 之殇。”据此可以看出在叙述特色上,余华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 事。第六自然段“《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 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 一位耐心的跨听者。”据此可以看出在艺术效果角度,余华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 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4. 【参考答案】(1)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2)题材创 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3)叙述特色。 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4)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 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 文学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第二自然段开头“《文城》继续在人生、命 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 流中的选择。”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主题角度,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 索。第五自然段“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 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据此可以看出,在题材创新角 度,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第五自然段“余 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 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 之殇。”据此可以看出在叙述特色上,余华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 事。第六自然段“《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 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 一位耐心的跨听者。”据此可以看出在艺术效果角度,余华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 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5. 【参考答案】(1)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 玩弄技巧。(2)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 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3)语文和文学需要“出圈”“破界”, 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影响力的能力。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 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换句话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这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 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 素养。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记忆力很强,可能应 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 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 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 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使人们明白语文和文学 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 人才。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错误。原文 “皇祐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 年即病逝了”。可见,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并不是多年,只是很短时间。故选 B。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文中把范 仲淹当作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来写,运用的是类比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故选 B。 8. 【参考答案】①通过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 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高尚情怀,也领悟到作者对 范仲淹的认同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 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分析,文中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形象生 动地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根据“他 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 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作者采用排比句式,高度赞美并认同了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9. 【参考答案】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 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③选材上丰富了 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1)手法上;结合“路 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 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 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分析,文章最 后用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2)主题上;根据“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 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 风吹雨打去”“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 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 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分析,人不能靠 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3) 选材上;第二段说“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 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 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 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 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 风吹雨打去”,可见,在选材上,这段叙写衡王的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再联系文末“路边闪 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 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 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 动历史车轮的人”,可见,文中叙写衡王,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善《穀梁》说”的意思是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 “上”作主语,“善”作谓语,“《穀梁》说”作宾语,所以应在“上善《穀梁》说”的前后停顿, 这样排除 B、C 项。“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的意思是(皇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谏大 夫给事中”是官职,中间不用停顿,这样排除 A 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当时千秋是郎,被召见, 和《公羊》家一起讲论,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来千秋有过失, 被降为平陵令。故选 D。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是刘询的庙号”错,“宣帝” 应为刘询的“谥号”,其庙号是“中宗”。故选 C。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并曾经与其在朝廷中辩论”错。原文 是“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可见他是与董仲舒在朝廷中辩论,不是和鲁申公在 朝廷中辩论。B.“备受太子器重”“四处传布经义”错。由原文“太子既通,复私问《毂梁》而善 之”可知,太子只是在精研《公羊》之后,私下学习并非常喜欢《毂梁》,并无“四下传布”之举。 D.“令刘向学习《毂梁》助其传布”错。原文是“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毂梁》,欲令助之”, 可见,朝廷想让他帮助江博士,并不是想让他帮助江博士传布《毂梁》。故选 C。 13. 【参考答案】(1)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 董仲舒。 (2)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个郎官跟随他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为”,研究;“辑”, 编排;“卒”,最终。第(2)题得分点:“愍”,怜惜;“且”,将要;“从受”,跟随(他)学 习。 14. 【参考答案】①江公师从申公潜心学习,并传之后世,薪火不绝;②《毂梁》说在公开辩论与比较 中脱颖而出并得到认同;③汉宣帝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毂梁》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要求分析《毂梁》 之学大盛的原因。根据“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分析可 知,江公师从申公潜心学习,并传之后世,薪火不绝。根据“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鞔、 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 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 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分析可知,《毂梁》说在公开辩论与比较中脱颖而出并得到认同。根 据“宣帝即位……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复求能为《毅梁》者,莫及千秋。 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 诏,受《毂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 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梁》 同异,各以经处是非”分析可知,汉宣帝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毂梁》的地位。 【参考译文】 瑕丘江公跟鲁申公学习《穀梁春秋》和《诗》,(将所学)传给儿子到孙子,做了博士。武帝时, 江公和董仲舒齐名。董仲舒通晓《五经》,能提出主张,并且善于写文章。江公言语迟钝,皇上叫他 和董仲舒辩论,结果不如董仲舒。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 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于是皇上就尊崇《公羊》一家,并下诏令太子学习《公羊春秋》,从此《公 羊》就大为兴盛。太子通晓《公羊》后,又私自请求学习《穀梁》并且喜欢上它。以后《穀梁》就 逐渐衰微了,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学习。荣广能全部解释《诗》、《春秋》,才思敏捷,多次与《公 羊》大师眭孟等辩论,多次难住他,所以好学的人又多学《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 姓子孙,都跟荣广学习。千秋又事奉皓星公,治学最专心。宣帝即位,听说卫太子喜欢《穀梁春秋》, 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侍中乐陵侯史高,都是鲁人,说穀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是齐学, 应当兴学《穀梁》。当时千秋是郎,被召见,和《公羊》家一起讲论,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提 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来千秋有过失,被降为平陵令。又寻求能研究《穀梁》的人,没有人能 比得上千秋。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个郎官跟随他学习。汝 南尹更始翁君本来事奉千秋,学业已能解释《穀梁》,正赶上千秋病死,朝廷征召江公的孙子做博士。 刘向凭借原来的谏大夫的身份通晓经义被任命为待诏,学习《穀梁》,朝廷想让他帮助江博士。江博 士又死了,便征召周庆、丁姓待诏于保宫,让他们完成教授十个人的任务。从元康年中开始讲授, 一直到甘露元年,前后共十几年,十几个人都精通了《穀梁》。于是朝廷下令召集《五经》名儒太子 太傅萧望之等在殿中进行大辩论,评论《公羊》和《穀梁》的异同,并且让他们各自引用经书论处 是非曲直。当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 庆、丁姓等一起参与辩论。《公羊》一家多不被赞同,他们希望请侍郎许广参议,使者也同时让《穀 梁》家中郎王亥参议,各五个人,议论三十多件事。望之等十一人各自用经义核对,大多赞同《穀 梁》。从此《穀梁》学大为兴盛。 1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厌倦”错误,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 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应为身体疲倦但兴致尚高。故选 C。 16. 【参考答案】诗的颈联联想(虚写)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劝朋友莫要推辞,更不要辜负诚挚 劝酒的心意;又使用比喻的修辞,说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 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 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 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这是想象。他认为美 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好高骛远不如抓 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 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17. 【答案】(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幽”“锱铢”“堪”。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 到了极点。“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 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侧重强调奇妙,用“啧啧称奇”,排 除 AB。“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读文章、听音乐时忘我的精神状态。“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 念。从语境看,侧重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对的思念,用“魂牵梦萦”,排除 D。“央求”,恳求; “哀求”,苦苦请求。语境中已有“苦苦”一次,不宜用“哀求”,“央求”更符合语境。“浸润”, 滋润;“浸透”,饱含。“浸润”更符合“汤的味道”的语境。故选 C。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上班之前”与“下班回来”内容上形成对比, 是两个分句,所以逗号应改为分号。故选 B。 20. 【参考答案】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 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 “细长、柔韧”形容线, 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 句陈述主体“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 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 牵动着游子的心。“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① 两句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上,强调“浓香”像一根细长、 柔韧的线;原句重心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 辑,“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②语意轻重不同:原句用“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叠词形容线, 突出了线的形象特征并且强调了细长、柔韧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改后“细长、柔韧的线”显得 平淡。③语意连贯不同:原句陈述主体是“浓香”与上文“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 去( )孩子的成长岁月”一致,语意贯通,衔接紧密。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④适 应语境不同:作为文段的结尾,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是文 章主旨得到升华。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 21. 【参考答案】技惊亚美欧④⑥①③⑦⑤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拟写对联、选句排序的能力。答题前先审题,本题要求考生先概 括材料一主要内容,结合“港珠澳大桥于 2018 年 10 月 24 日正式通车”“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 攻坚克难”“历时 9 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 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 美洲、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提炼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一主要说港珠澳大桥 的技术已经追赶上了亚洲、美洲、欧洲,结合上联对应位置的“桥接港珠澳”,可知下联该位置的 句子结构,动词+三个名词,然后可概括为“技惊亚美欧”。然后结合材料二的短语组成下联,材料 已提供了上联。结合上联提供的短语,根据对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 相对,位置相同等特点。“无分晴阴”对应上联“不舍彼此”;“终年盐雾侵侵”对应上联“尽日 车流滚滚”;“顶超众岑”对“横贯南雉”;“潜龙入地”对“彩凤凌波”;“蜿蜒千寻”对“迤 逦百里”。根据平仄互对的原则,下联的“审潮涌”对上联的“迎日出”,“观台风”对“伴星斗”。 最后,技惊亚美欧④⑥①③⑦⑤②。 22. 【参考答案】①“拨冗”改为“抽出时间”;③删掉“经过”;⑦删掉“务必”;⑧“不揣鄙陋” 改为“畅所欲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①“拨冗”:敬辞,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 出一些时间。适用于领导或地位尊贵的人,此处用于同学们,不得体,改为“抽出时间”。③“经 过……给了我们”介词淹没主语,删掉“经过”。⑦“务必”:语气生硬,不适合读书交流会的语 境,可以删掉。⑧“不揣鄙陋”:自谦之词,不考虑或者不害怕自己才疏学浅。此处是表达对同学 的希望,可改为“畅所欲言”。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现象列举,然后用一句话“生活的物质水平可能各不相同, 但生活都会遭遇艰难时刻,也都会发现诗意存在”提升为普遍性,再明确两个关键词“艰难生活” 和“诗意”。 第二部分是对现象的讨论,一种是侧重于肯定艰难生活对于诗意的价值;一种是肯定诗意对于 艰难生活的意义。考生需要围绕两者关系,进一步明确观点,从艰难生活与诗意相结合的意义及途 径等方面具体深入地展开。 立意: 1.诗意是人生苦痛的调适剂; 2.志存高远是诗意地栖居; 3.不媚不折是诗意地栖居;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5.在困顿窘迫之时寻找诗意的栖息地;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