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秦汉文学 课件(276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秦汉文学 课件(276张PPT)

ID:692543

大小:5.51 MB

页数:276页

时间:2021-05-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 本章共分四节: ¡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及分期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 作家群体的生成: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 学活动的文人群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如 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 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 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 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 常态。 ¡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①汉代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 ②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 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 用; ¡ ④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 ⑤游宦风气的兴盛。 ¡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点。西汉初,战国时代 养士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那些诸 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 收罗人士;那些士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 靠在诸侯、王公的门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 ¡ 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 侯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 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因此,他 们宫廷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 样,以外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霸权。 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 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 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 ¡ 他们之所以被赏识,完全是因为文学的关系。 完全可以说,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 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大 致到东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 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他们以作品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再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 汉代文学总的态势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 势,在此基础上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表现为: ¡ 一、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 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 二、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 三、对机遇与命运的感慨 ¡ 四、在批判与赞颂的轮回中发展 ¡ 五、在从浪漫到现实的大趋势中演进 ¡ 六、在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互相渗透中展 现繁荣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汉代是一个经学昌明的时代,宗经是贯穿两 汉始终的社会风气。因而汉代文学与经学彼 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 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二、经学影响下的文风(铺张扬厉、浪漫) ¡ 三、传经与文学的模拟和繁简演进 ¡ 四、经学理念影响文学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与分期 ¡ 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 1.赋体兴盛。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它是介于诗歌 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 ¡ 2.楚辞类作品的演进。汉代的楚辞作品在内容和形 式上大多是摹拟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楚 辞体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在发展 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 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 3.叙事散文有较大发展。在叙事散文方面,司马迁 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班固的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 史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 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东汉马第伯 《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 4. 汉诗的发展。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 诗,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是五 言抒情诗的典范。并且,七言诗在汉代也开始孕育 。 ¡ 二、汉代文学的分期: ¡ 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 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 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 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 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 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 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 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 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 ¡ 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 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 及一批无名诗人。 第 一 章 秦 及 西 汉 散 文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 第四节 《淮南子》及西汉中期其他散文 ¡ 第五节 刘向及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一、吕不韦其人 ¡ 二、《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 ¡ 三、《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 四、《吕氏春秋》的编写体例 ¡ 五、《吕氏春秋》的思想价值 ¡ 六、《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 七、课外阅读《察今》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一、李斯其人 ¡ (?~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 人,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 李斯工书 ¡ 李斯是秦代唯一可称为作家的人物。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政论文、奏议文、刻石文。 二、《谏逐客书》 ¡ 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 公文文体。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亦称为“书”。 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 书”,属公牍文的“奏疏”;后者单称“书” 或“书札”、“书简”、“书牍”。汉代, 后者脱离公牍性质,基本成为个人交流思想 感情的工具。如《报任安书》、《陈政事 疏》、《论贵粟疏》。 ¡ 《史记·李斯列传》载: ¡ 李斯拜为秦客卿。适值韩人郑国来作间 谍,被秦发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 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也在此列, 乃上此书。历叙客的有功于秦,力陈逐 客之失。 内容简析 ¡ 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逐客为过”的论点。 ¡ 第2段:列举“客之功”,说明“逐客为过”。 ¡ 第3段 :联系秦王的所好所乐,说明“逐客 为过”。 ¡ 第4段 :从古今正反两方面,说明逐客的错 误和严重后果。 ¡ 其一,正反论述,说理透辟。 ¡ 其二,是气势奔放,极富文采。 ¡ 其三,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 清代李兆洛视此文为“骈体初祖”,并收入 《骈体文抄》一书之中。 ¡ 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法家大抵少 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词。” 三、李斯与秦代的刻石文 ¡ 《峄yi山刻石文》、《泰山 刻石文》、《琅琊台刻石 文》、《之罘fu刻石文》、 《东观刻石文》、《碣石刻 石文》、《会稽刻石文》。 ¡ 秦代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对汉魏及以后的碑铭的写作 具有深远影响。到唐宋时期 已由应用文转变为更具文学 色彩的传记文。 琅琊台刻石 一 泰 山 刻 石 一 泰 山 刻 石 二 “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散文,能关注现实 中的重大问题,内容上表现出很强的 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上颇有战 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发,畅所欲 言,抑扬开闔,雄辩恣肆,善用比喻 和排偶句,极富文采。 ¡ 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政论散文衰落,成就不 高,内容上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 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 ¡ 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内容多指陈时弊,抒 写政见,感情激愤,但较少文采,文学性不 及西汉初年。 第 三 节 贾 谊 的 政 论 文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一、贾谊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前200~前 168),洛阳人,汉初著名 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少年博学,被 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 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作梁 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 年仅33岁。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 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 2、贾谊的思想 ¡ 发 展 了 先 秦 的 民 本 思 想 ; “农本思想”: 以 农 为 本 , 增 加 积 贮 , 抑 制 富商大贾。 二、贾谊的散文 ¡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了 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过秦 论》三篇。 ¡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代表 作是《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 第三类:杂论 ¡ 又名《治安策》,文中批驳了“天下已安已治”的 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 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 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 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 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 势,何以异此! ¡ 主旨是劝谏汉文帝要重视农业生产。说明了积贮 的重要性,指出了百姓“背本而趋末”与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事实,提出了“趋 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主张。 三、《过秦论》讲析 ¡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最早见于 《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形势,以及迅速灭亡 的主因,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 异”的结论; ¡ 中篇,分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以 及二世未能改正错误,得出“牧民之道,务 在安之”的结论; ¡ 下篇,指陈子婴(秦三世)不才、君臣离德、 士民不附,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 结论。 ¡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上)写作特色 ¡ 1、叙议结合 ¡ 2、铺垫对比鲜明 ¡ 3、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语言极富 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礴。 ¡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四、晁错的散文 (一)晁错其人 ¡ 晁错(前200?~前154), 颖川人。汉初的一位学者, 也是个积极的政治改革家。 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 家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引 起“七国之乱”。后被 “腰斩”处死。 (二)晁错的文章 ¡ 其文章多为奏疏,长于 议论,切中时弊,颇有 改革精神。他的文风朴 实浑厚,逻辑性强,但 缺少文采。 ¡ 《贤良文学对策》、 《言兵事疏》、《守边 备塞疏》、《论贵粟疏》 (三)《论贵粟疏》 ¡ 《论贵粟疏》这个题目为后人所 加。 ¡ 《论贵粟疏》是晁错继贾谊《论 积贮疏》稍后写下的名作。这一 奏疏大约上于汉文帝十一年(前 169)。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经济 薄弱、粮食不足现象,分析了务 农贵粟的重要意义。 ¡ (一)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当今蓄积不足 的原因,强调君主只有“务民于农桑” 才能巩固统治。中心是讲要重农。 ¡ (二)将明君之世与当今之世对比,说 明农夫贫贱的原因是君王劝农不力,提 出“贵五谷而贱金玉”与要重农抑商的 观点。中心是讲要贵粟。 ¡ (三)正面提出贵粟的建议,主张“以 粟为赏罚”来加强国防。 写作特色 ¡ 论点明确,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 正反对照论述,说服力强。 ¡ 语言严谨,朴实无华,简明精炼,句与句之 间的逻辑关系严密。 ¡ 以《论贵粟疏》为代表的晁错的散文,朴实 有余,文采不足,但较为实用,比不上贾谊 文章的文采焕发。 ¡ 贾谊和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鲁 迅称他们的文章为“西汉鸿文”,说他 们“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 要》)。 第四节 《淮南子》及西汉中期 其他散文 一、刘安与《淮南子》 ¡ 内篇论道,有21篇,十几 万字,今存;外篇杂说, 有33篇,今已失传。 ¡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 自刘向校定后,称《淮 南》。《隋书·经籍志》 始题作《淮南子》。 ¡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 其列入“杂家”。但实际 上它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主 体。 ¡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它并不是抽象地去论道, 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多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说理, 文风新奇瑰丽。 ¡ 二是行文多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书信体散文 ¡ 邹阳的《上书谏吴王》与《狱中上梁王书》 ¡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谏猎疏》、 《喻巴蜀檄》 ¡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第五节 刘向及西汉后期的其他散文 ¡ 一、刘向的散文 ™(一)刘向其人 ™(二)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 二、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桓宽的《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 ™扬雄 的《太玄》、 《解难》、《法言》、《解嘲》。 一、刘向的散文 (一)刘向其人 ¡ 刘向(前77~前6),原名 更生,成帝时更为向,字子 政,沛人。是西汉后期重要 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散文 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 《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 《谏营昌陵疏》 ¡ 他在中国古代典籍整理 与目录学方面做出了贡 献 ,他的《七略别录》 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学著作。 ¡ 其子刘歆xin编成《七 略》。 (二)刘向的《列女传》、《新序》 与《说苑》 ¡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编录 而成的三本历史故事集,是 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作。 ¡ 三本书中所列举的故事有不 少极具文学色彩,以其强烈 的故事性与戏剧性而为人们 所喜闻乐道。 ¡ 《列女传》中的“洁妇秋 胡”、《新序》中的“叶公 好龙”等。 ¡ 这三本故事集,文笔 朴实简洁,叙事写人 生动形象,上承《韩 非子》的《内、外储 说》、《说林》之体, 下开六朝《世说新语》 类小说之先河。 二、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 桓宽的《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文的代 表作 。 ¡ 扬雄 的《太玄》、 《解难》、《法言》、 《解嘲》。 ¡ 李斯的《谏逐客书》 ¡ 贾谊的《过秦论》(上) ¡ 晁错的《 论贵粟疏 》 ¡ 贾谊的《过秦论》(中、下)、《论积贮疏》 ¡ 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 ¡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第 二 章 西 汉 辞 赋 参考书 ¡ 1、 龚克昌《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0年修订版 ¡ 2、 瞿蜕园 《汉魏六朝赋选》 中华书局 1964年版 ¡ 3、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 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9年版 ¡ 4、马积高《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版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一、汉赋的渊源 ¡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 《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 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者也。” ¡ 《文心雕龙·诠赋》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也。” ¡ 赋是由《诗经》和《楚 辞》发展而来的。 ¡ 纵横家的散文,如《战 国策》,所使用的铺排 手法也是其来源之一。 ¡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 宋玉和荀子首创的。 ¡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 好色赋》、《风赋》(宋玉) ¡ 《礼》、《知》、《云》、《蚕》、 《箴》(荀子) ¡ 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堪称 “一代之文学”。 二、汉赋的发展 ¡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 盛、衰微三个阶段。 ¡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赋又可以分为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 汉赋的形成期主要是骚体赋。如贾谊的《吊 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隐 士》。枚乘创作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 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 也是汉代散体大赋的名作。 ¡ 汉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班 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 摹拟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 ¡ 汉赋的衰落期,也是汉赋的转变期。抒情小 赋兴起。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 先河。其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第二节 贾谊、枚乘与西汉初期的赋 ¡ 陆贾是汉代作赋的第一人 ¡ 贾谊与梁苑作家群体的出现标志着汉代 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生机。 ¡ 梁苑(梁园、兔苑、菟苑)作家群体的 领袖是梁孝王刘武,给汉初文学以巨大 推动。 ¡ 西汉初期的赋体创作, 基本上是骚体 赋。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 在创作骚体赋的同时,也孕育并最终形 成了汉代的新体赋(散体大赋)。代表 作家是枚乘。 二、贾谊的骚体赋 ¡ 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 ¡ 这篇赋可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前序,旨在说明写作本 赋的意图。 ¡ 第二部分,本体,旨在说明屈原悲 剧的社会原因。 ¡ 第三部分,讯辞,旨在说明屈原悲 剧的自身原因。 骚体写成的抒情赋 ¡ 篇幅短小,用简洁清丽的语言抒写出悲愤哀 伤的感情。 “词清而理哀”(刘勰《文心雕龙·哀 吊》)。 ¡ 形式上,有“讯”辞,通篇用带有“兮”字 的语句;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 第二部分多用排比,第三部分多用反问与感 叹。 (二)《鵩fu鸟赋》 ¡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 鸮xiao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 人命鸮曰‘服’。贾生既自谪居 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 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 就,又爽然自是失矣。” ¡ 主旨在于说明生死去就难以预虑, 也不必深究。表现出鲜明的道家 倾向。 《鵩鸟赋》 ¡ 这是一篇用骚体写成的哲 理赋。 ¡ 以赋明理,为贾谊所首创。 ¡ 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 采用了问答体的形式 ,与 后来的汉赋较接近 其他赋体作品 ¡ 淮南小山《招隐士》 ¡ 班婕妤《自悼赋》 ¡ 刘向《九叹》 ¡ 王逸《九思》 ¡ 九体 二、枚乘的创作 ¡ (一)枚乘其人 ¡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 吴王图谋叛汉,他写了《谏吴王 书》,劝阻无效。公元前154年,吴、 楚七国起兵叛乱,他又写了《重谏 吴王书》,又无效。投梁孝王门下, 成为梁苑作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今 传《七发》、《梁王菟园赋》、 《忘忧馆柳赋》。 (二)枚乘的《七发》 1、《七发》的写作意图 ¡ “七窍所发”而“戒膏粱之子”说。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 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 ¡ “说七事”而“谏梁孝王”说。李善《文选 注》:“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也。”“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 发》以谏之。” 2、《七发》的思想内容 ¡ 《七发》是一篇明显的讽谏性作品。假 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询,用7件 事来启发楚太子,实际是用7种方案给 楚太子治病。 3、《七发》的写作特征 ¡ 第一,铺陈夸张,体物细致。 ¡ 第二,虚拟人物,问答结构。 ¡ 第三,韵散结合,辞藻华美。 ¡ 第四,劝百讽一,归之于正。 【劝百讽一】 ¡ 出自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 言》。“劝”,鼓励、提倡之意;“讽”, 讽谏。“劝百讽一”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 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4、《七发》的影响 ¡ 《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成,促进了汉赋 的发展。 ¡ 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 释》、左思《七讽》 ¡ “七体” 第三节 司马相如、东方朔与西汉中期的赋 散体大赋的特点 ¡ 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 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 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 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 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 主旨上,既美且刺,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 讽一”的效果; ¡ 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由序、 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 ¡ 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以四、六言为主 一、司马相如的生平及文学历程 ¡ 初入仕途,以赀为郎 ¡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梁孝王宾客时作《子虚赋》 ™《上林赋》 ™千金之赋—《长门赋》 (宫怨) 李白《白头吟》(节选)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 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 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 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 岂惜黄金买辞赋。相如作赋得黄金, 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 文君因赠白头吟。”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出使西南 与《喻巴蜀 檄》、《难蜀父老》 ¡ 《谏猎疏》《哀二世赋》 《大人赋》 ¡ 身居茂陵与卓文君的 《白头吟》 ¡ 《封禅文》 卓文君《白头吟》 ¡ 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头水。 躞xiè蝶御沟上,河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聚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摆摆。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白头吟》,乐府《楚调曲》调名。据《西 京杂记》卷三载,蜀地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卓 文君,聪明美丽,有文采,通音乐。孀居在 家时,与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因生计 艰难,曾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司马相如得势 后,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 知就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表达自己的 哀怨之情,相如因此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后 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二、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 虚赋》和《上林赋》 1、《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写作时间、关 系、人物和主旨 ¡ 《子虚赋》写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 写于武帝召见之时。 ¡ 两赋既相对独立成篇,内容又密切相连 。 ¡ 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 向天子提出应当节俭的谏言 。 2、《子虚赋》的内容 楚臣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乌有先生夸 耀楚王云梦泽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加以诘难,认为子虚之言有伤侯王德义,并 夸耀齐国的国土广阔、地大物博。其旨在于 讽喻诸侯不应重侈糜而轻德义。 3、《上林赋》的内容 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先生二人以及楚、 齐两国诸侯的批评,详述汉天子上林苑之 “巨美”和游猎之壮观。最后提出天子应修 明政治、提倡节俭。 4、《子虚赋》与《上林赋》的艺 术特征 ¡ 铺张扬厉 ¡ 韵散结合 ¡ 辞采富丽 ¡ 虚构人物 ¡ “劝百讽一” 四、“狂人”东方朔 诙谐的文学家东方朔 东方朔(前 154~前93),字 曼倩,平原厌次人。 武帝把他看作俳 pai优一类的人物, 《史记·滑稽列传》 卷126、《汉书》 卷65有传。 东方朔的《答客难》 ¡ 散体赋 ¡ 客主问答 ¡ 将战国乱世与当今一统的时代进行比较,揭 示出士人命运的差异。 士人的命运 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 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 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 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翻译 ¡ 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 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 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 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 《答客难》的影响 ¡ 形成了辞赋中的对问一体。 ¡ 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 韩愈《进学解》。 五、枚皋 ¡ 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 ¡ 绝大多数作品是应诏而写 ¡ 其作品多为急就而成,缺少锤炼 六、对汉大赋的评价 在今天看来,汉赋虽也有一些较好的 作品,但绝大部分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僵化 了的辞章。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形式呆板, 文字堆积,辞句艰深,缺乏情感,缺少现 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的长篇, 铺写游猎一事。……作者以“苞括宇宙,总览 人物”的巨大时空意识所作的呆板堆砌而又浑 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 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 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令后人不断回首 惊叹的大汉气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 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 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 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 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 到。 ----李泽厚《美的历程》 汉大赋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统治者、 士人对社会的信心,对前途的希望,对人 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颂扬,表现了昂扬进取 的精神风貌,这是封建时代上升阶段的物 质文化风貌的展现。 汉大赋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的特征 带有浓厚的宫廷贵族色彩,在思想内容和 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较多的局限性。 第四节 王褒、扬雄与西汉后期的赋 一、西汉后期赋体创作的概况 1、功能的定位 2、题材的扩大 3、模拟的倾向 二、《洞箫赋》 ¡ 王褒的代表作 ¡ 描述洞箫这种乐器的咏物赋 ¡ 前一部分重在写洞箫本体,后一部分重在演 奏之人。 ¡ 意在说明洞箫演奏时音调之美妙和感染力之 巨大。作者把箫声分为“巨音”、“妙声”、 “武声”和“仁声”,作了比拟描写。 ] 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 蜀郡成都人。少时好学,博览 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 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 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 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 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 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 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 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 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 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 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 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 夫。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 ¡ “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 之声,曲终而奏雅。” 《汉书·扬雄传》 ¡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法言·吾子》 ¡ “赋者,将以讽也。” 《汉书·扬雄传》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扬雄在其著作《法言·吾子》中 对辞赋的评论。把赋分为“诗人之 赋”和“辞人之赋”。 “丽”指辞 采之富丽。“则”,法则的意思; “淫”,藻饰过分的意思。 扬雄“四赋”的内容 ¡ 《甘泉赋》从两方面对成帝进行了讽谏,一 是不要过分奢侈,二是不要贪恋女色。 ¡ 《河东赋》劝戒成帝不要仅有思慕三代盛世 的情愫,更要有励精图治的行动。 ¡ 《羽猎赋》讽谏成帝苑囿游猎要顾及国计民 生。 ¡ 《长杨赋》劝告成帝不要草菅人命以取乐 。 扬雄“四赋”的艺术 ¡ 驰骋想象,铺张夸饰。 ¡ 默不能已,推而隆之。 ¡ 模拟骚体,仿效相如。 第五章 班固与东汉 初期的赋 一、东汉赋创作概况 ¡ 题材的延展 ¡ 意旨的更新 ¡ 艺术的嬗变 ¡ 创作的亮点 京都赋的崛起和抒情赋的勃兴 京都赋 ¡ 杜笃《论都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 《论都赋》转向了对国家、社会重 大问题的密切关注,是东汉赋风转 变的重要标志。 抒情赋 ¡ 汉代赋家直接继承屈原艺术创作成 就的结晶 ¡ 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 纪行赋 刘歆的《遂初赋》、班彪的《北征赋》、 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 述志赋 ¡ 张衡的《归田赋》、赵 壹的《刺世疾邪赋》 言情赋 ¨张衡的《定情赋》、 蔡邕的《青衣赋》 二、班固和他的赋体创作 《 两 都 赋 》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 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 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 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 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 人之所眩耀,折以今之法度。 《西都赋》写西都宾客夸饰西都的 品物之美。 《东都赋》借东都主人之口,夸饰 东都的制度之美。反映了作者崭新 的京都意识和京都美的意念:京都 之美不以品物繁盛、巨丽之美为尺 度,而以礼乐文明、法度之美为标 识。 《两都赋》的艺术特征 ¡ 1、改变了传统的劝讽模式。 ¡ 2、风格与内容的契合统一 。 ¡ 3、扩大了描写的笔触范围。 ¡ 4、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作品的 说服力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东汉京都大赋的名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对 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的创作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 《答宾戏》 ¡ 通过宾与主人的问答,抒发了作者立志著述、 不务时名的操守。 ¨《幽通赋》 ¨追述自己的家族遭乱世而依然兴旺的发 展史,思考自己如何才能继承父亲遗志。 ¨颇多幽深的哲理思考。 ¡ 《两都赋序》、《汉书》的一些传赞中表述了他对 赋体创作的看法。他认为辞赋源于古诗,应有《诗》 的讽谏作用。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 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 百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 乎!”(《汉书·司马相如传赞》)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两都赋序》)。 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 家。少善著文,精于天文、阴阳、 历算之学,曾发明浑天仪和候风 地动仪。博通五经六艺,安帝时 被召为郎中,先后做过太史令、 侍中、河间相。性格从容恬静, 不慕名利,所居之官,常积年不 徙。晚年有全身远害、归隐田园 的思想。文学方面,创作有诗赋 多篇。 张衡(78~139),字 平子,南阳西鄂人。 其文学作品有《温泉赋》、 《南都赋》、《二京赋》、 《思玄赋》、《归田赋》、 《怨诗》、《同声歌》、《四 愁诗》等。明人辑录有《张河 间集》。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 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 会,十年乃成。” (《后汉书·张 衡列传》) 《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之口写西 京长安统治者繁荣富贵、穷奢极侈 的生活景象。 《东京赋》假托安处先生之口写东 京洛阳统治者崇尚懿德、整饬礼教 的巨大成就。 ¡ 1、长篇之极轨。 ¡ 2、在铺陈事物的同时 引入了议论说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 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 木起于蘖nie栽。” 前一部分,写归田之因。 归田之因一:久留都邑而无佐于君。 归田之因二:空有抱负而不遇明世。 归田之因三:天道微昧而不如归隐。 后一部分,写归田之乐。 想象中田园隐居生活的乐趣:良辰 风物的田园之乐 、田居啸傲钓射 的般游之乐 、弹琴读书作文之乐 。 ¡ 1、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融合到环 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意与境合, 形成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 用典、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 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 ¡ 2、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 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 3、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颇多骈偶 成分,形式整齐,韵律和谐。 ™在形式上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是 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在赋的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人 。 校书东观,迁议郎,将五经文字书 于碑,立于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 因上书匡谏朝政阙失,几被杀,后减 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迫害, 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被任 命为侍御史,他博学多能,精通经史、 天文、音律,善书法,好辞赋,工文 章,尤其长于碑记,官至左中郎将。 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所著诗、赋、铭、碑、 连珠、诔等文章几百篇。其赋 今存《述行赋》、《青衣赋》 等。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 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 又起显明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 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 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 廷,敕陈留太守遣余。到偃师,病不前, 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 ¡ 前一部分吊古。作者对人们看不清逆臣 贼子扰乱朝政的罪恶行为深感气愤,对 忠心耿耿的人士深表敬佩。 ¡ 后一部分伤今。作者对汉末政治腐败, 是非倒置的现实极为不满与愤激,对人 民的疾苦极为关注与同情。 ¡ 将历史与现实、景物与情感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以古证今、以物托情,全篇又 以秋天的淫雨为大背景,气氛悲凉深沉。 《青衣赋》是一篇颇有叛逆精神的爱情赋。 “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鲁迅 ) ¡ 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为人狂 放不羁,是一位名显于当世而不受重用的狂 狷之士。 ¡ 曾作《穷鸟赋》,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 像困于樊笼中的鸟一样的处境和苦恼,并对 救援自己的友人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第1段,揭露古今统治者利己残民的本质。 第2段,揭露当今之世正邪颠倒的现象。 第3段,揭示出现正邪颠倒现象的根源,反映作 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坚定的操守信念。 第4段,假托秦客与鲁生所作的诗歌再次对现实 进行揭批,抒写愤激之情。 ¡ 此赋以愤激的感情、灵活的体制、犀利的语 言,淋漓尽致的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抨 击了宦官、豪强、群小把持政权的局面,刺 疾之中蕴涵着忧虑。它对时政揭批的深度与 力度都是空前的,犹如一篇宣战的檄文。 ¡ 祢衡,东汉末年人,生于汉末军阀混战的年 代。他性格刚傲,不畏强暴,好侮慢权贵, 后被贵族所杀,年仅二十六岁。 ¡ 全赋以鹦鹉作比,抒发才志之士生于乱世屡 遭迫害的感悟,以及心中的悲哀、痛苦。 1、简述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 2、简述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各阶段的代表 作家、作品。 3、汉赋四大家 4、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谈谈大 赋内容和体制形式特点。 5、汉代的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有何局 限? 6、简述抒情小赋的特征。 7、简述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贾谊的《吊屈原赋》 ¡ 枚乘《七发》片断(吴客分析楚太子病原、观涛) ¡ 张衡《归田赋》 ¡ 赵壹《刺世疾邪赋》 ¡ 贾谊的《鵩鸟赋》 ¡ 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 《长门赋》 ¡ 东方朔《答客难》 ¡ 扬雄《长杨赋》 ¡ 班固《两都赋并序》 ¡ 张衡《二京赋》片断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与《史记》 ¡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 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常识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 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体例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 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 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 传记, ¡ “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 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 门事项的记载。 ¡ 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 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 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 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 又是文学巨著。 创作意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    ¡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 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 父司马谈“学天官 于唐都,受《易》 于杨何,习道论于 黄子。” 家学渊博 读万卷书(通晓百家) ¡ “年十岁则诵古文”。 ¡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 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 学习公羊派《春秋》。 ¡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 老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 汉盛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 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 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 廷的公文档案。 走万里路(知人论世) ¡ ①考察历史遗迹 ¡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楚地春申宫;丰 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 交游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 某些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的 印象和理解。 ¡ 薛地多暴桀子弟;齐地民性豁达; ¡ 鲁地多缙绅之士。 子承父命述史 ¡ 父亲重托 ¡ 父司马谈临终前对司马迁说:“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 自序》 ¡ 立志修史 ¡ 此时的司马迁之所以修 史,为的是给西汉及前 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 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 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蒙受“李陵之祸” ¡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 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 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 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 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 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 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 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 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 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 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 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 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 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 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 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 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 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报任安书》 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一个值得选择的问题 ¡ 生或死成为司马迁最困难的抉 择。 ¡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 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 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 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 这是说此时就死,也就成全了 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 在价值的彻底抹杀。 “古者富贵而名摩(磨)灭,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无数的生命存在过然后 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富贵者也不能逃脱身死 名灭的结局,唯有卓杰 之士在这世间留下不可 磨灭的印迹。 ¡ 撰作《史记》曾经有过 各种其他的理由,此刻 它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 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 ¡ 司马迁的发愤 ¡ 不惜牺牲 ¡ 担起责任 ¡ 独立思考 ¡ 司马迁的精神支持者们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 生死观与历史观改变后的司马迁与其《史记》 ¡ 班固评价: ¡ (《史记》)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 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 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 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 死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 ¡ 史记集解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 注云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 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 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 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 狱死。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 似的记载。 司马迁之死 ¡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 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身为治巫蛊使者 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 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太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 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而穷治太子死之狱,一直到 征和四年,前后死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 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牵及 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难以幸免。 ¡ 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 四年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三 年后无记事,司马迁很可能是《汉 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的牺牲者。 ¡ 司马迁到底是“有怨言,下狱死” 或是为“巫蛊之狱”所累及,还是 平安地活到武帝之后,寿终正寝, 目前尚无明文信史作据,有待于今 后新史料的发现和人们的进一步研 究。 茨维塔耶娃诗云:“生在今世,便已足尝悲欢, 敢写下诗,已是将一切付出。” ¡ 晚清的刘鹗在《老残 游记•自叙》中指出: ¡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 泣,《庄子》为蒙叟之哭 泣,《史记》为太史公之 哭泣,《草堂诗集》为杜 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 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 实甫寄哭泣于《西厢》, 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 梦》。” 我们应怎样面对司马迁? ¡ 民族精神大厦的奠基者 ¡ 中华文化家园的拓荒者 ¡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 伟大的文化殉道者 ¡ 士人、文人、知识分子的 楷模 在司马迁离开他的民族、国 家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 代人应如何面对他? 《史记》的进步性 ¡ 《史记》,特别是它的人物传记的进步倾 向主要表现有三点: ¡ (1)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揭 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许多暴行、暴政,记录 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 (2)作者同情人民起义和反暴斗争。 ¡ (3)作者热情地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 史贡献的人物。 《史记》的思想价值 ¡ 首先,《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 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 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 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 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绘出刘 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 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 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 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 ¡ 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 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 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 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 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 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 才得到他们的地位。 有时恰恰相反,品质高贵和信守道义的 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 刘邦相比远为坦率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 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 自杀结局。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这 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但足以启发人们 作一种深入的反省。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 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 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 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 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 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一 是局限于社会上层,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 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围有限。 《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 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 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们 看到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 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 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 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 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而在这以前及以后的史书中,很少看见 如此众多类型的人物,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 人物。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 的组合体,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 人物塑造 ¡ 第一,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即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 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 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在矛盾最尖锐的时 刻,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最容易暴露出来。 ¡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颇具 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几至火并,而 楚强汉弱,形势危急,刘项此时相会,其矛 盾斗争是相当激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 尖上,刘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 谋,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跃 然纸上。 ¡ 第二,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 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 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司马迁笔下的人物 大多个性鲜明,就是因为他十分注意选择 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如刘邦微时的豪放 无赖,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喟叹, 陈平为乡人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由 细节表现人物性格,避免了抽象的人物评 述。 ¡ 第三,用“互见法”(多维透视法)来描 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所谓 “互见法”,指的是司马迁为组织安排结 构、展示传主多方面性格特征而采用的一 种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 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 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从不同的角度与层 面表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 丰富内涵,做到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而 又左右映带,完整圆融。 ¡ 例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 项羽叱咤风云、气盛一世、英勇善战的性格 特征。作者对他在传赞中虽略有微词,但热 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就体 现了项羽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纪中 没有过多地批评项羽个人的缺点和军事政治 的失误,而是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的 口中道出,这样既不致损害项羽英雄形象的 塑造,而又显示出韩信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识 见,同时也展示了项羽性格特征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 ¡ 再如“鸿门宴”事件,牵涉到的人物很多, 在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传记中又都非提 不可。为了不重复,司马迁“详此略彼”, 在《项羽本纪》中写得极为详尽,有声有色, 而在《高祖本纪》、《樊哙列传》中则极为 简略,几乎没有多少具体的细节描写,而只 是用叙述的语言交代过去。因此,“互见法”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在人物塑造与 结构安排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鸿 门 宴 》 项羽的英雄本色 ¡ ①非政治的天赋人格 ¡ 项羽的阿格琉斯之踵。 ¡ 欲谋帝王政治大业,而非政治中 人。 ¡ ②鲜明的人格魅力 ¡ 真与美。出身;心机;能力;性 情;坦诚与机谋//猥琐与高贵//下 做与骄傲//怯懦与勇武。 ¡ 项羽对侍妾虞姬、乌骓马的态度 ,刘邦对父亲、对吕后、对戚夫 人。 阿喀琉斯之踵 ¡ 阿喀琉斯,是凡人泊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 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 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 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 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 后来,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弟弟帕里斯一箭 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 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 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 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 了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 了后患和悲剧的种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③向死而生,坚守信念。 ¡ 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 返;项羽可以逃脱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 ;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 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赵世家》中为保护 赵氏孤兒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等 等。 ¡ ④一念之差。有所为有所不为。 ¡ 负疚感、尊严感,并甘于为此付出代价。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 帝业方寒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 ¡ 兴亡瞬间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清人卢润九) ¡ 太史公曰: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 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 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 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 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讨论题 项羽失败的原因? 原因 1、在推翻秦朝统治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 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统治,违背历史发 展趋势。 2、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 其在巨鹿之战后把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 埋,激起关中秦民的愤慨。 3、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 4、背关怀楚。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于 被动的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了,有人劝他 留在关中这个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他不但 不听劝,反而还说“人富贵不还乡,就如同穿了锦 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结果建都 彭城(徐州),失去了关中这块宝地。 项羽是英雄 ¡ 历史上成功者和英雄的区别在于,成功 者总是在正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功成名就。 而英雄往往总是陷于绝望,在牺牲中显示英 雄的价值。英雄一般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所谓英雄的悲剧,悲剧的英雄。 ¡ 第四,《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 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外貌、神 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 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如写 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 猿臂”,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司马迁很少单纯写人的外貌,写貌总是同 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 [nì]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 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种身 临其境的效果。 ¡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马 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 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 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自负与野心,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与性格。 ¡ 第五《史记》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 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人物形象具有影响深远的共性 ¡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 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 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 长, 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 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 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 ¡ 三是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 者容。 风格特征 ¡ 1、雄深雅健 ¡ 2、浓郁的悲剧气氛 ¡ 3、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 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 2、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 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为后代作家 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 3、《史记》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 、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 然宗之。 ¡ 1、罗根泽 《乐府文学史》 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 2、余冠英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年版 ¡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 4、郭茂倩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 《陌上桑》、《上邪》、《东门行》、 《战城南》、《孔雀东南飞》、《妇病 行》 ¡ 《孤儿行》、《有所思》、《江南》、 《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 《羽林郎》、《白头吟》 ¡ 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 ¡ 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 体的名称。 ¡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 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是宋朝郭 茂倩的《乐府诗集》。 ¡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 “杂歌谣辞”中 。 一、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 生活的艰辛 ¡ 《妇病行》《平陵东》 ¡ 《孤儿行》《东门行》 ¡ 《艳歌行》《陌上桑》 《孤儿行》 ¡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手为错, 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有蒺藜;拔断 蒺藜肠月中,怆欲悲。……冬无复襦, 夏无单衣。” ¡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 《古歌》《悲歌》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 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 《有所思》《上邪》 ¡ 《上山采蘼芜》《怨歌行》 ¡ 《孔雀东南飞》《白头吟》 ¡ 《江南》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山采蘼(mi)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 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 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 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黄 绢),故人工织素(白绢)。织缣 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 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薤xie露行》《蒿里行》《日 出入》 《薤露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 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 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 得少踟蹰。 五、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 贵势要的骄奢、荒淫 ¡ 《相逢行》 《鸡鸣》 《长安有狭邪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相逢行》)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鸡鸣》) “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 衣冠仕洛阳。” (《长安有狭邪行》) ¡ 《枯鱼过河泣》 《乌生》 《豫章 行》 《雉子班》 ¡ 最早见于沈约《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 敷行》; ¡ 徐陵《玉台新咏》收此诗,题为《日出东南 隅行》; ¡ 郭茂倩《乐府诗集》又收入,题为《陌上 桑》。 ¡ 塑造了一位美丽、 机智敢于戏谑权贵 的采桑女子的形象 。 ¡ 采用了对话、虚构 夸张和铺排渲染等 手法塑造形象。 ¡ 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 ¡ “长诗之圣”(王世贞《艺苑卮言》)、“古今第 一首长诗也”(沈德潜《古诗源》) ¡ 最早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 ¡ 塑造了鲜活的人物 。 ¡ 运用个性化对话、富有特色 的动作描写、环境、景物的 铺排渲染等手法塑造人物形 象。 ¡ 精化叙事的材料。 第三节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 注意取材的角度 ¡ 善于选取具有戏剧性的突发事件 ¡ 注意详略得当 (三)长于写人 (四)语言朴实自然、言近旨远 (五)形式自由多样 (六)浪漫色彩 “汉乐府歌谣,采摭zhi闾阎,非由润色; 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胡应麟《诗薮》) ¡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 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 言体 ¡ 叙事技巧对后人影响 ¡ 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有着深 远的影响 ¡ 1、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 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 2、乐府民歌与《诗经》相比,在艺术上 有何新发展? ¡ 3、何谓“乐府”?乐府机构采诗的目的 是什么? ¡ 4、请结合作品分析,谈谈乐府民歌的叙 事技巧。 ¡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82年版 ¡ 2.王充《论衡》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 版 ¡ 班固的《苏武传》 ¡ 班固的《霍光传》、《朱买臣传》 ¡ 王充的《自纪篇》 ¨出身于仕宦之家 ¨班固的家学渊源和正统 儒家思想 ¨集经学家、史学家、文 学家于一身的博学的学者 ¨《白虎通德论》 ¨班彪作《史记后传》数十篇 。 ¨班固继承父志,私撰《汉书》,被捕入狱 , 班超(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 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上书辨 冤 。 ¨班昭补写,马续协助最终完成。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 。 ¨“十志”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 以扩充,增加了许多分类,如《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艺文志》。 ¨《百官公卿表》 ¨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 善,更加详备严整,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 唯一模式。 ¨起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末年,共二百三 十年 。 ¨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来评价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 ¨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 代的历史。 ¨歌颂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个人品德 高尚的历史人物。 ¨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 。 ¡首先,更具文献的特征,文章的学术性 质更突出了。 ¡①从文献、学术的角度增设了一些传记 ¡②增载“经世之文” ¡③重视学术源流 ¡④为学者立传 ¨其次,对于人物评述的重点,已不在豪 侠尚义,而在忠君保皇。 ¨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清晰。 ¨叙事描写,细腻工致、精确严谨。 ¨典雅温厚,语言赡(shan)丽整饬。 ¨“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熹 《朱子语类》)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 而事详”(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汉书》则是班固所著。《史 记》和《汉书》无论在历史观点、语言风格或体制方面都有 很大的差异:(1)司马迁作《史记》,虽以孔子作《春秋》 自许,但他却不赞成《春秋》的「为尊者讳」、「为贤者 讳」,对於帝王贵族的罪恶,都能据实的揭露出来。《汉书》 是受诏而作的官书,其立场是为封建王朝服务,所以没有 《史记》那样强烈的批判精神。(2)《史记》在语言运用 上,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具有通俗流畅、浅易 近人的特徵。而《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著名的赋家,重 铺排,尚藻饰,并多用骈偶句法。史家范晔所说的「迁文直 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指出《史记》和《汉书》不同 的风格。(3)《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汉书》是 断代史,只记载西汉一代史事,其体例多继承《史记》,只 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 虽不及《史记》规模宏伟,但由於时代只有二百余年,加以 有《史记》作参考,故所记史事较为详尽。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坚持民 族气节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 忠臣义士的形象,讴歌了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 屈的民族气节。 ¨引刀自刺、卫律逼降、 北海牧羊、李陵劝降。 ¨围绕中心人物选材,详略得当,剪裁 得体。 ¨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是以人物的语言 和行为及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但 也运用了正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 ¨语言不仅精炼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 和形象性。 ¨体例 ¨文学特征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 ¡ 《论衡》的宗旨 :“疾虚妄” ¨《论衡》的特点 ¨广泛深刻的批判性 ¨注重为文的实用性 ¨紧扣事理的论辩性 ¨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文词浅显、通俗易懂 ¨注重个性独创,反对模仿因袭 ¨王充、王符、仲长统,被并称东汉政论 散文三大家。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 ¨1、《汉书》的体例怎样?其思想内容有 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 ¨2、《汉书》的文章特点及文学成就怎样? ¨3、《苏武传》一文是怎样刻划苏武这一 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形象的? ¨4、王充有哪些文学批评主张? 第 六 章 两 汉 文 人 诗 ¡ 1、 赵敏俐 《汉代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 出版社1995年版 ¡ 2、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选》 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8年版 ¡ 3、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中华书局 1955年版 ¡ 4、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陕西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 ¡ “行行重行行” ¡ “迢迢牵牛星” ¡ “明月何皎皎” ¡ 项羽《垓下歌》 ¡ 刘邦《大风歌》 ¡ 刘彻《秋风辞》 ¡ 张衡《四愁诗》 ¡ “涉江采芙蓉” “庭中有奇树”、 “客从远方来” “驱车上东门”、 “冉冉孤生竹” ¡ 五言民间歌谣与乐府民歌是五言 诗的初期形式,文人五言诗在其 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 ¡ 五言民间歌谣,在四言诗盛行的 时代就已萌芽。《诗经》中的 《行露》、《北山》;《孺子 歌》、《长城歌》 ¡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 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 所羡,今为人所怜。” ¡ 武帝以后,五言民间歌谣被采入 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 五言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四 言诗所不具备的优点 ¡ “(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 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 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最为详切者耶!”(钟嵘《诗 品》) ¡ 西汉时期的文人诗创作主要继承 《诗经》的四言体和骚体。 ¡ 四言诗较有名的有韦孟的《讽谏 诗》、《在邹诗》等。骚体有项 羽的《垓下歌》,刘邦《大风 歌》,汉武帝的《秋风辞》。 ¡ 西汉前、中期,出现了以五言为 主的文人诗。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 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 延年) ¡ 相传西汉有完整的文人五言诗 ™枚乘 (《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 行行”等9首诗歌 ) ™班婕妤的《怨歌行》 ™卓文君 的《白头吟》 ¡ 文人真正进行五言诗创作始于东汉 ¡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 的《咏史》 ™张衡《同声歌》、郦炎《见志诗》、秦 嘉《赠妇诗》、赵壹《刺世疾邪诗》、 蔡邕《翠鸟》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 ¡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 五言诗的创作完全进入了成熟时期。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题为 “古诗”。 ¡ 大约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 ¡ 作者为东汉时期的一些中下层失 意文人 ¡ 游子思乡和思妇闺怨 ¡ 求官不遂、伤时失志的苦闷和感 伤 ¡ 1、游子的思乡情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 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明月何皎皎》) ¡ ①珍惜婚姻 ¡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綺。相去 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 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 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 ②自我宽慰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 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 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 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 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③相隔愁苦 ¡ “迢迢牵牛星,皎 皎河汉女。纤纤擢 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 零如雨。河汉清且 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 不得语。” ¡ 1、游子立功扬名的志向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 足,先居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kan轲 常苦辛。”(《今日良宴会》) ¡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 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 为宝。”(《回车驾言迈》) ¡ 2、愁荣名不立、恨知音稀少、叹世态炎 凉、人情淡薄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原为双鸿 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he。不 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 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 益?”(《明月皎夜光》) ¡ 3、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 陵上柏》)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 不满百》) ¡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 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 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 杀人”(《去者日以疏》) ¡ 4、及时行乐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 上柏》)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 且长》)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 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 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 ¡ 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曲折 ¡ 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抒发感情 ¡ 语言精炼工整,朴素自然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陆时雍《古诗境》 “五言之冠冕” (刘勰)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 (钟嵘《诗品》) ¡ 1、分析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内容 和风格的异同。 ¡ 2、为什么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 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 3、简要说明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4、《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它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如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